全身多发性脂囊瘤1例
- 格式:pdf
- 大小:417.67 KB
- 文档页数:2
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
靳华;王飞
【期刊名称】《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0()8
【摘要】患者男,82岁。
左胫前皮肤局限性斑块伴痒20余年,结节破溃两年。
患者20余年前左胫前出现一局限性斑块,表面有鳞屑,伴瘙痒,外院以"神经性皮炎"予外用药物及局部封闭治疗,皮损未消退。
后反复搔抓刺激,搔抓后破溃、结痂,逐渐相继形成两个结节。
未发现全身其他器官转移。
皮损组织病理示:两结节均显著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浅表糜烂、结痂,真皮内可见鳞状上皮岛伴中央角化,边缘少量异型细胞,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见,可见角珠形成。
诊断: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
【总页数】2页(P751-752)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多发性癌
【作者】靳华;王飞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性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激光免疫疗法对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的抗肿瘤效应研究 [J], 罗敏;石磊;张付贺;陈伟;王秀丽
2.寻常性银屑病伴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一例 [J], 张桂秀;刘青青
3.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小腿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 [J], 张莲;高琳;肖月园;俞晨;王刚;高天文
4.兄弟同患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二例 [J], 石铁梅;王玲
5.红皮病性银屑病并发多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 [J], 张晓东;张庆瑞;耿庚;王恩波;王杨;王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释义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是较常见的一类肿瘤,表现为发生于颈背部的边界清楚的皮下病变,通常为男性,由多少不等的无异型的梭形细胞、浓染的圆形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相关的粗带状胶原组成。
Icd-o编码梭形细胞脂肪瘤8857/0多形性脂肪瘤8854/0累及部位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主要发生在颈部和肩部的后部。
还可以看到面部、前额、头皮、口腔、口周区域和上臂。
这是非常罕见的发生在下肢。
临床特征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平均年龄超过55岁。
只有10%的患者是女性[601025956841944]肿瘤通常是无症状的、可推动的皮肤或皮下肿块,有很长的病史。
很少有患者有多发病变和家族倾向,其中大多数是男性[633]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是良性的,局部保守切除就足够了。
大体检查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通常为椭圆形或扁圆形,根据脂肪和梭形细胞成分的比例,可以是黄色或灰白色。
肿瘤的质地通常比脂肪瘤坚硬,但有些病例是凝胶状的。
组织病理学组织学上,梭形细胞脂肪瘤就是其中之一。
可见,非异形梭形细胞平行排列在脂肪细胞和脐带胶原束之间,核分裂不活跃[605956841944]梭形细胞之间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这在多形性脂肪瘤中更常见。
一些梭形细胞脂肪瘤有间质粘液样改变或类似血管裂缝的裂缝样结构(假血管瘤样亚型)[911]多形性脂肪瘤是另一种肿瘤。
其特征是小纺锤形圆形重度染色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其细胞核排列成“小花状”。
“小花细胞”的形状与花瓣相似。
形态介于梭形细胞脂肪瘤和多形性脂肪瘤之间的肿瘤也常见。
免疫表型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中的梭形细胞CD34强阳性,S-100蛋白很少阳性。
细胞遗传学梭形细胞脂肪瘤和多形性脂肪瘤有相似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核型较普通脂肪瘤复杂,常见亚二倍体,多个位点频繁缺失,无冗余序列,平衡易位少。
据报道,10例患者中有7~8例有13或16号染色体单体或部分缺失。
囊肿对身体有什么后果?
囊肿是现代常见的一种疾病,可以长在人的皮肤表面,也可以长在人的内脏当中,长在哪里就称为哪里的囊肿。
但是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疾病,可以用药物将囊肿变小,然后进行切除手术。
但是囊肿在还没有医治的时候,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后果呢?下面,通过一些详细资料来了解一下囊肿的后果。
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是长在体内某一脏器、囊状的良性包块。
它具有囊腔结构,外有囊壁,内有液体或其他成分,可来源于皮肤,也可来源于间叶组织。
囊肿形态大多为圆形突出皮肤表面为半圆形。
一般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
因有囊壁包裹故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粘连少,故触之光滑有弹性及囊性感其表面皮肤多无炎症,而呈正常皮色。
一般发展有限局性不会无限扩大造成局部压迫症状。
一先天性遗传性
1.毛根鞘囊肿:过去114度脂腺囊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多发性脂囊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皮样囊肿:为先天性生后即有。
4.支气管源性与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为先天发育不良异常
所致。
5.阴茎中线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6.发疹性炭毛囊肿病因不清有的报告认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原因不明性
1.新液样囊肿。
2.粟丘疹: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多见于表皮大疤性松解症、先天性外胚叶缺损、迟发性皮肤叶林症皮肤磨削术后。
3.表皮囊肿:原因不明。
以上就是关于囊肿给人们的身体带来的后果。
虽然说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疾病,但是也不可以对此掉以轻心,要及时上医院诊治,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因为囊肿带来的后果是人们预想不到的,很有可能影响生活。
伴发溃疡的I型先天性厚甲症一例王燕飞;柳君如;刘卫兵【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2页(P20,28)【作者】王燕飞;柳君如;刘卫兵【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四医院皮肤科,山东威海,264200;解放军第四○四医院皮肤科,山东威海,264200;解放军第四○四医院皮肤科,山东威海,264200【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
自6岁起四肢伸侧及各关节处反复起斑块、溃疡、结痂,未诊治。
15岁时出现指趾甲变厚变硬,手足多汗。
自幼声音嘶哑,未经诊治。
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否认近亲结婚。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智力发育均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无畸形,毛发未见异常。
皮肤科查体:双眼睑外翻,睑结膜充血双眼睑部分睫毛脱落,睑球结膜黏连、角膜白斑一侧可见胬肉样增生组织(图1)。
口唇、臀部见大小不等的暗红色肥厚性瘢痕,中央多个深而大的溃疡面,部分愈合后形成角化性斑块(图2、3);四肢关节伸侧以膝关节为重散在角化性斑块、丘疹,部分呈皮角样,未见水疱;双手足指、趾甲板增厚、粗糙、质硬、翘起,呈灰褐色(图4,5)。
掌跖无明显角化。
全部牙齿色黄、磨损变形、左侧约第一磨牙处及上颚口腔黏膜可见数片黄豆大白斑,相互融合,心肺功能等未见异常。
未见多发性脂囊瘤改变。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多个指趾甲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图1 眼睑外翻,睑结膜充血,部分睫毛脱落,睑球结膜黏连、角膜白斑,左眼玻璃体内见光点图2 唇部暗红色瘢痕并溃疡,牙齿色黄、磨损变形图3 臀部大小不等的暗红色肥厚性瘢痕中央多个深而大的溃疡面,散在角化性斑块图4 膝关节散在角化性斑块、丘疹,部分呈皮角样,未见水疱图5 双手足指、趾甲板增厚、粗糙、质硬、翘起,呈灰褐色图6 表皮棘层增厚,轻度棘细胞间水肿,真皮血管周围浆细胞灶状浸润(HE,×200)溃疡处细菌培养阴性。
囊肿是什么引起的
关于《囊肿是什么引起的》,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襄肿是日常生活很普遍的一种病症,这类病症可能出現在我们身体表层也是有可能出現在内脏器官,因此襄肿的类型也是有很多的,普遍的襄肿有肝囊肿、巧克力囊肿及其肾囊肿等,在临床医学上襄肿的患病率是较为高的,那麼是啥要素造成了襄肿的出現呢?囊肿是什么造成的呢?
针对襄肿很多人都越来越低的有一些掌握,由于各种各样襄肿的患病率還是较为高的,但是很多人针对襄肿的发病原因掌握到底有多少,下边我们就实际的讨论一下囊肿是什么造成的吧。
权威专家强调造成襄肿的发病原因有:
一、先天遗传
1.毛根鞘襄肿:以往114度脂腺囊肿,属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2.多发性脂囊瘤: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3.皮样囊肿:为先天,出生后既有。
4.支气管炎原性与甲状腺囊肿舌骨软管襄肿:为先天性发育不全出现异常引发。
5.男性生殖器中心线襄肿:为先天性生长发育出现异常引发。
6.皮诊活性碳毛襄肿:发病原因不清,有的汇报觉得属常染色
体显性基因。
二、原因模糊不清性
1.新液样襄肿。
2.粟丘疹:原发性者原因模糊不清,继发性者常见于外皮大疤性松解症、先天外胚叶破损、迟发性皮肤叶林症、皮肤磨削术后。
3.表皮囊肿:原因模糊不清。
看过文中的详细介绍,大伙儿对襄肿的发病原因应当都有一定的掌握了吧,综上所述造成襄肿的发病原因還是比较多的,掌握这种发病原因针对大伙儿搞好襄肿的防止和医治全是很有协助的,在得了襄肿后一定要立即开展医治。
囊肿是什么引起的
囊肿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出现在我们人体表面也有可能出现在内脏,所以囊肿的种类也是有很多的,常见的囊肿有肝囊肿、巧克力囊肿以及肾囊肿等,在临床上囊肿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囊肿的出现呢?囊肿是什么引起的呢?
对于囊肿很多人都越来越少的有一些了解,因为各种囊肿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可是很多人对于囊肿的病因了解多不多,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看囊肿是什么引起的吧。
专家指出导致囊肿的病因有:
★一、先天性遗传性
1.毛根鞘囊肿:过去114度脂腺囊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多发性脂囊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皮样囊肿:为先天性,生后即有。
4.支气管源性与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为先天发育不良异常所致。
5.阴茎中线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6.发疹性炭毛囊肿:病因不清,有的报告认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原因不明性
1.新液样囊肿。
2.粟丘疹: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多见于表皮大疤性松解症、先天性外胚叶缺损、迟发性皮肤叶林症、皮肤磨削术后。
3.表皮囊肿:原因不明。
看了本文的介绍,大家对囊肿的病因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吧,总的来说导致囊肿的病因还是比较多的,了解这些病因对于大家做好囊肿的预防和治疗都是很有帮助的,在患上囊肿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
【疾病名】脂肪瘤【英文名】lipoma【缩写】【别名】pimeloma【ICD号】D17【概述】脂肪瘤(lipoma)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所构成的一种常见表浅良性肿瘤。
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50~60岁)。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表现为单个和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还可见于Gardner综合征的部分表现。
细胞遗传学方面研究认为与染色体改变有关。
肿物生长缓慢,极少恶变。
体积较大时需要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本病临床较常见,发病率为0.1%,占所有良性肿瘤的5%,占软组织肿瘤25%~50%左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40%~50%的患者发病于40~50岁。
女性多于男性。
多发者常有家族史。
【病因】病因不明,少数病人有家族史或生后即有。
【发病机制】病变位于真皮深层、皮下层,呈球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外观。
瘤体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包膜菲薄而完整。
纤维组织由包膜向瘤体内分布纤维性间隔,形成小梁分支,将瘤体分隔成大小不等、比正常脂肪小叶为大的小叶,切面浅黄色、质软,脂肪油腻状(图1)。
小梁内可见血管分布,毛细血管随小梁分支而进入瘤体。
瘤体的血管分布常不均匀,在瘤体表面或一侧的血管较多。
当纤维组织增多达瘤体切面一半左右,即称纤维脂肪瘤。
若血管成分增多达瘤体切面一半左右,则称血管脂肪瘤(图2)。
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有时伴血栓形成。
瘤细胞大小、形态,类似正常脂肪细胞,有时可见灶性黏液变性。
该区域出现泡沫细胞、小星形细胞、梭形细胞伴基质黏液样,称为黏液脂肪瘤。
肿瘤偶见出血、坏死、钙化、液化或黄色瘤样变。
遗传学方面研究示本病与12q、6p、13q染色体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表现为单个和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或与血管球瘤并存,除肿瘤较大影响局部动作,或因压迫神经而引起疼痛外,一般无自觉症状。
极少恶变。
1.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病变好发于颈、肩、背和腹部,亦可见于腹膜后和内脏。
最常见于头、颈、臂和胸等部位皮下组织。
约有7%皮损呈多发,多发皮损发育早,单发损害发育迟,到一定程度时即停止生长。
儿童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一例儿童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一例王小坡温斯健孙建方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患儿男,8岁。
因全身泛发性丘疹半年就诊。
半年前偶然发现颈部出现数个黄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
此后皮疹逐渐增多,累及胸部、四肢,在当地医院就诊(具体不详)。
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预防接种按计划进行。
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四肢数百个散在分布的黄红色丘疹2 ~ 5 mm,表面发亮,无群集及融合倾向。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肝胆胰脾B超、胸部正侧位X 线片均未见明显异常。
■■■■■皮损组织病理:两侧表皮突呈抱球状,中央表皮突变平。
真皮内弥漫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胞质嗜酸性,核膜及核仁清楚,其间掺杂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未见泡沫细胞及T outon巨细胞。
免疫组化:组织样细胞胞质CD68阳性,S100及CD1a阴性。
诊断:儿童泛发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GEH)。
因本病可自然消退,未给予治疗,嘱其定期随访。
讨论GEH属于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临床少见,主要发生于成人,儿童发病也偶有报道[1?2]。
临床特征为全身无症状多发性红色或红棕色丘疹,黏膜及内脏常不受累。
皮疹可自行消退,可留有色素沉着性斑片。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幼年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丘疹性黄瘤、播散性黄瘤、幼年黄色肉芽肿、进行性结节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疾病。
GEH具有自愈性,无系统受累,一般不需要治疗。
文献报道PUVA及异维A酸可治疗GEH[3]。
GEH可能是不同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早期未分化阶段,其可以演变为多发性青少年或成人黄色肉芽肿,播散性黄瘤,进行性结节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4]。
因此对GEH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DOI:10.3760/cma.j.issn.1673-4173.2016.06.020《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42(6):496。
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囊肿主要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是长在体内的一些脏器产生一些囊肿现象,包括主要是有的结构而且会有一些液体或者是其他类型,同时主要的症状体征等会产生一些蛋白尿高血压以及性功能减退,会产生一些房事过多的肾虚和肾功能下降的现象,所以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要搞清楚囊肿的病理病因。
主要是先天性和遗传性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囊肿的诊断和主要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以上的一些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治疗。
★一先天性遗传性
1.毛根鞘囊肿:过去114度脂腺囊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多发性脂囊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皮样囊肿:为先天性生后即有。
4.支气管源性与甲状腺舌骨导管囊肿为先天发育不良异常所致。
5.阴茎中线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6.发疹性炭毛囊肿病因不清有的报告认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原因不明性
1.新液样囊肿。
2.粟丘疹:原发性者原因不明继发性者多见于表皮大疤性松解症、先天性外胚叶缺损、迟发性皮肤叶林症皮肤磨削术后。
3.表皮囊肿:原因不明。
以上就是囊肿怎么形成的,先天性和遗传性以及一些原因不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囊肿的诊断和,可能会导致一些其他类型的并发症主要是一些肾功能的病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和诊断,在日常生活中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护理和预防的工作。
成人多部位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分析报告吴盛钊;朱旭友;刘德纯【摘要】目的探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认识.方法结合参考文献对1例成人全身多部位ERMS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患者鼻咽、颈淋巴结、乳腺及眼眶多发性病变,双侧乳腺及眼眶病变为小圆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ERMS.结论成人ERMS罕见,可累及头颈部、乳腺、眼眶等多部位,及时活检和免疫组化多可明确诊断.【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09(024)002【总页数】3页(P194-196)【关键词】横纹肌肉瘤;胚胎性;成人;转移【作者】吴盛钊;朱旭友;刘德纯【作者单位】23300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23300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23300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6按WHO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是具有胚胎性骨骼肌的表型和生物学特征的1种原始的恶性软组织肉瘤,包括梭形细胞、葡萄状和间变性3种亚型。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软组织肉瘤的最常见类型,大多发生于15岁以前,很少发生于成人,且成人全身多部位累及者尚未见相关报道。
我们收治了1例成人全身多发性ERMS,现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患者女性,35岁,2006年12月12日因鼻腔有阻塞感并伴出血在外院作CT检查,提示左鼻腔有软组织充填,且与左上颌窦相连续,未做活检。
此后不久又发现颈部右侧淋巴结肿大如蚕豆状,亦未做活检。
2007年8月28日发现双侧乳腺无痛性肿块5天,在我院行双侧乳腺肿块切除,术中行冷冻切片。
巨检:“左”乳腺灰红组织一块,2.5 cm×2.5 cm×2.0 cm,切面灰红,质韧;“右”乳腺灰红组织一块,2.5 cm×2.0 cm×1.3 cm,切面灰白灰黄,质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