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复习策略之有机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41
高中化学复习策略:有机化学怎样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依据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可以采用“立体交叉法”来复习各类有机物的有关性质和有机反应类型等相关知识点。
首先根据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的顺序,依次整理其结构特征、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化学性质中的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各种有机物的制取方法。
这些资料各种参考书都有,但学生却不太重视,大多数同学仅仅看看而已,却不知根据“全息记忆法”,只有自已动手在纸上边理解边书写,才能深刻印入脑海,记在心中。
其次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七大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加聚、缩聚),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三,依照官能团的顺序,列出某种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这样交叉复习,足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的目的。
熟练的标准为:一提到某一有机物,立刻能反应出它的各项性质;一提到某类有机特征反应,立即能反应出是哪些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性;一提到某一官能团,便知道相应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一般性质必定伴有其特殊性。
例如烷烃取代反应的连续性、乙烯的平面分子结构、二烯烃的1-4加成与加聚反应形成新的双健、苯的环状共轭大丌键的特征、甲苯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l-位醇和2-位醇氧化反应的区别、醛基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苯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羧基中的碳氧双键不会断裂发生加氢反应、有机物燃烧的规律、碳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官能团相互影响引起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往往是考题的重要源泉,必须足够重视。
例题一:该题为2004年上海高考第29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基础型应用题,其有机基础知识为:1-3丁二烯的加聚原理、卤代烃的水解、烯烃的加成反应、l-位醇的氧化、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等。
平心而论,按照上述复习方法,答题应该毫无困难。
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有机化学高考试题必有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而设计的推断或合成题。
化学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考试大纲要求】1.掌握种类烃(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2.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乙二醇、苯酚、甲醛、乙醛、乙酸、乙二酸、乙酸乙脂、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应用。
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3.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知识规律总结】一、有机物的衍变关系二、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1.取代反应2.加成反应(C 17H 33COO )3C 3H 5+3H 2加热、加压−→−Ni(C 17H 35COO )3C 3H 5 3.氧化反应2C 2H 2+5O 2−−→−点燃4CO 2+2H 2O2CH 3CH 2OH+O 2℃网550−−→−Ag 2CH 3CHO+2H 2O2CH 3CHO+O 2℃~锰盐7565−−→−CH 3CHO+2Ag(NH 3)2OH −→−∆+2Ag ↓+3NH 3+H 2O4.还原反应5.消去反应C 2H 5OH ℃浓17042−−−→−SO H CH 2═CH 2↑+H 2O CH 3—CH 2—CH 2Br+KOH ∆−−→−乙醇CH 3—CH ═CH 2+KBr+H 2O 6.酯化反应7.水解反应C 2H 5Cl+H 2O ∆−−→−NaOHC 2H 5OH+HClCH 3COOC 2H 5+H 2O −−−→−无机酸或碱CH 3COOH+C 2H 5OH(C 6H 10O 5)n +nH 2O ∆−−→−酸和酶nC 6H 12O 6 淀粉葡萄糖8.聚合反应9.热裂1671473014H C H C H C +−→−∆10.烷基化反应11.显色反应−[Fe(C6H5O)6]3-+6H+6C6H5OH+Fe3+−→(紫色)有些蛋白质与浓HNO3作用而呈黄色12.中和反应三、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1.反应机理比较(1)醇去氢:脱去与羟基相连接碳原子上的氢和羟基中的氢,形成。
一,知识点1、干冰是固态CO2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2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
因其断面银白,硬度与铅相仿所致。
3、“黑金”是铅的误称,因其断面灰黑且具金属光泽所致,并不是金。
4、“银粉”是铝粉,因其粉末为银白色误称。
5、“金粉”是铜锌合金粉末的误称,因其合金有金黄色金属光泽所误。
6、“石炭酸”并非是酸,它是有机物苯酚的俗称,因它最早从煤焦油中提取又有酸性而得名。
7、“水银”不是银是汞,因其常温下呈液态且为银白色而得名。
8、过磷酸钙是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的商品名称,其各化合物结构中并无过氧键。
9、纯碱Na2CO3是盐而非碱,因其水解,溶液呈碱性且水解产物中有NaOH而得名纯碱。
10、铅糖并非糖,因其有甜味而得名,它有毒,不可食用,其化学名称叫醋酸铅。
1l、甘油不是油,是多元醇(丙三醇),因其无色、粘稠、有甜味,外观似油而得名。
12、水玻璃并不是玻璃,而是Na2SiO3水溶液的俗名,因其无色粘稠,既有粘性(矿物胶)又不能燃烧、不受腐蚀而得名。
13、发烟硫酸并不发烟,而是形成的酸雾。
(SO3吸收水分形成的小液滴)。
14、不锈钢不是绝对不生锈,它也能因盐酸等强酸腐蚀而“生锈’。
15、酚醛树脂不是酯,而是由苯酚跟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一种俗称电木的塑料)。
16、王水不是水,而是由浓盐酸跟浓硝酸以3:1的体积比混合的一种能氧化金、铂的强氧化剂。
17、芳香族化合物并不都有芳香味。
因其最早大多是从香精油、香树脂及其它具有香味的物质中发现而得名的。
这种以气味作为分类依据是不科学的。
其实,就性质而言,凡属芳香族化合物的物质大多无香味。
18、有甜味的并非都属糖,如糖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因其甜度远远大于糖类中的单糖而得名;其化学名称是邻磺酰苯酰亚胺。
糖类并非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
19、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置换出的是H2O中的H2;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是2Na2O2+H2O=4NaOH+O2,应为2Na2O2+4H2O=4NaOH+2H2O+O2,还原产物应是生成物中的水。
高三化学备考的策略和复习技巧高三化学的备考策略1、把握主干的知识考生在复习时要课本、考试大纲,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原理。
例如检验二氧化硫最常用的就是品红溶液,其他方法都不典型;而吸收它需要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但你若偏偏追问可不可以氢氧化钠,这毫无意义。
实验题里我们要把握的是典型的检验方法,不要被无足轻重的信息阻塞大脑。
2、巧用思维导图在每一部分的总结时,可以省略一些细节,突出主要内容,梳理一个思维导图出来。
复习时只需看看思维导图联想回忆,遇到遗忘的或者不熟悉的知识点,再重新翻那些详细的图或者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
3、多练历年真题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在做题中不断提升,更好地巩固知识,但是也不要跳入题海,难以自拔。
做题在精不在多,真题的题目表述规范,答案详细,极少有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之处,可以很好的训练和规范作答。
考生要清楚广东省用的是全国卷,在练习中反复研究近几年的历年真题,适应考试的知识点和题型。
4、在做化学题时,要注意保持细心谨慎,认真审题,仔细作答,避免遗漏和“马虎”出错。
例如:题目中是选错误还是正确,注明的是“澄清”还是“无色透明”;化学方程式中写箭头,可逆符号,还是等号,有时还应标注反应物等的状态;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还是热化学方程式;写物质的名称还是符号……很多同学常常发现本来会做的题目却因为没有审题而犯了错误,结果后悔不已,这些都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5、在解题时还要做到表述规范。
例如实验中指示剂滴定,判断某种物质反应是否完全,一定要加上“半分钟不褪色”或者“半分钟不复原”。
有的时候,试卷很简单,但是由于很多小小的陷阱,反而取得不好的结果。
高三化学的复习技巧1、首先明确,任何化学反应,从元素周期表角度考虑化学的反应原理都是最外电子层是否“饱和”的问题,物态的化合价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分规律,只有少数多化合价的,要抄下牢记。
做一个专门学化学的笔记本,把“非常规”的记录,包括所有反应的特殊颜色、气体、沉淀、变价等值的注意的特殊反应和元素。
2013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D术。
我们后期使用的模拟测试题都是质量比较高的理综试题,这对学生快速适应高考大有好处。
(四)重视习惯,严格要求。
化学复习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能力差、思维的变通性差等问题,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
一定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等现象。
(五)及时反思, 查漏补缺。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
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末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高考命题具有必然性与随机性,命题组的潜意识里有一个3——5年的命题周期。
由此若对近几年年的高考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必能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将会大大增强指导复习的针对性,大幅度提高应考复习的效率。
同时,高考命题也存在着相当的随机。
下面是我研究近四年高考化学试题后对2013年高考化学卷的试题作出的预测:(一)强调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坚持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1.坚持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近四年有关试题题量:2题,难度:较易;内容:同分异构、有机反应、有机分子空间构型、有机物的性质。
2010年考查的同分异构、有机反应类型。
对简单有机物的考查主要涉及必修2中的内容,因此要通读该部分教材,了解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性质与用途,明确分馏原理、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流程,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聚合反应、以及蛋白质的变性与盐析等概念的含义。
高中有机化学学习难点及策略一、难点分析1. 观念理解有机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和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比如键合、同分异构体、共轭体系等,这些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储备。
而很多学生在初学阶段往往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和混淆,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
2. 化学反应机理有机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机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醛酮反应等。
这些反应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反应机理的理解存在困难。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中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往往存在错误,比如遗漏部分物质、错误标明反应条件或者错误标明化学反应机理等。
二、学习策略1. 夯实基础学习有机化学之前,学生需要夯实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键、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等基础知识。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 多练多思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多做相关练习,尤其是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3. 培养逻辑思维有机化学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结构,而这些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结合实际5.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比如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6. 寻求帮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参加有机化学学习班进行学习,这样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三、总结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备战高考的关键内容之一。
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策略古山中学——冉坤阳摘要:有机化学作为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分值占到了全卷的20-30%,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考查方式灵活,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相对于无机化学的繁杂多变,有机化学部分是高考中最易的得分点,作为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编者目的只在于让高中学生初步涉及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现状、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常见的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有机化学应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有机化学》打下基础,高考命题大纲也明确限定了有机化学考查的方式、范围。
在这样的前提下,有机化学部分理应成为理综中的易得分点,但现状是很大一部分同学谈有机头疼、色变,历次的考试中对有机题望而生畏,得分点成了失分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三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有机化学树立信心紧扣大纲科学规划注重基础提升能力一、让学生树立信心信心是最根本的动力,如果学生已抱定一个|“我不行”、“|我学不好有机化学”的思想,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所以第一步应想办法让学生充满自信,当然这个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仅仅凭老师的几句鼓励就能让他树立的自信(当然适当的鼓励也是必要的),真正的自信是发自他内心的、主动的。
考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考试是最能打击学生信心的,但同时也是最能提升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如果每次考试都难、尖、偏,每次考试学生都不及格,那样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也会没信心的。
但如果反过来,我们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考试时把有机化学试题设置相对容易些,让学生有信心,相信自己有机化学能行,然后再慢慢的提高难度,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挑战,在挑战中钻研,在钻研中进步。
到最后,学生的成绩将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二、紧扣大纲,有的放矢学生有了自信,只能说他有了成功的前提,如何才能最终成功,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在有机化学的复习中必须要紧扣大纲,有的放矢。
高三有机化学有效的复习策略分析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能力考查越来越重视,不只考查知识的贮存量,更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夺冠,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狠下功夫.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约占20%左右.有关题目形式变化不大,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但由于有机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发散性强,因此生长点多,而被成为“信息”的试题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学生接触这类试题的陌生程度大,出错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于把握好有机化学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官能团的领袖作用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强有力的制约关系,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1把好“三关”精练精评有机化学的复习一般采用“三步曲”,亦即系统复习、测练、讲评。
第一关是系统复习,应重在建立明确的复习目标,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有机化学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而应该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必须做到以课本为基础,以高考考点、热点、难点为依据,达到抓住考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之目的,复习要有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挖掘上有所突破,要使学生通过专项训练即温故后,能建立能力训练体系,能通过思考和联系□,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即达到知新的目的,实现有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能力化。
据此原理进行迁移,得到乙酸钠与碱石灰共热,产物应该是甲苯和碳酸钠.正确答案选B在系统复习这一阶段,要帮助学生根据高考的要求,合理地建立知识的网络,使高考的各个考点热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深刻的烙印.在整个有机系统复习中,根据高考的考点、热点、难点,可设立几个小专题进行复习:⑴有机物的五种表达式;⑵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判断;⑶有机反应十种类型;⑷有机推断题的一般方法;⑸碳的四价在有机推断中的应用;⑹单体与聚合物的互写;⑺有机物的燃烧;⑻有机计算与技巧;⑼解有机合成题的思路和方法;⑽有机信息给予题及有机定量处理与解答等。
高考化学复习的有效策略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化学作为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我们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高考化学复习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很多高考题都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教材,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等内容理解透彻、掌握扎实。
对于化学概念,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比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要清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定义,以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和规律。
化学原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
复习时要深入理解这些原理的本质,掌握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并能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实验也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同时要注意实验中的细节问题,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分析等。
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化学知识点繁多且分散,如果孤立地记忆和理解,很容易出现遗漏和混淆。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构建知识体系,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可以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将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对比和总结,找出其相似性和递变性。
例如,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也可以按照化学反应的类型,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比如,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网络。
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分类,将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分类整理,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
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解题时的思维敏捷性和准确性。
三、注重错题整理,举一反三在复习过程中,做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