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自动保存的]
- 格式:pptx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47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要点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 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
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二、相关概念1.人群筛查:也称自然人群筛查或无症状人群筛查,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
2.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
三、筛查目标筛查的长期目标: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
筛查的中期目标:提高早期癌在结直肠癌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降低筛查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筛查的短期目标:提高人群筛查率,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重要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四、筛查模式和对象筛查模式: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
推荐筛查对象:(1)人群筛查:50~75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
(2)伺机筛查: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有症状特别是有结直肠肿瘤报警症状的个体,不作年龄限制。
五、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推荐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提高筛查参与率,浓缩高危人群,指导筛查方法选择。
六、筛查方法各种筛查方法的特点见表1。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要点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登记办公室记录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大陆地区结直肠癌新发病42.92万例,当年因结直肠癌死亡28.14万例,日均发病和死亡分别为11 759例和7710例。
结直肠癌发病在我国呈现城市快速增长、农村平稳增长、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的特点。
结直肠癌新治疗手段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然而,即使在美国其5年生存率仅在 60%左右。
患病人数多、治疗费用高是其另一特点。
加强结直肠癌早期防治已成为各界共识。
而在早期防治措施中,早诊筛查的地位和作用尤为关键。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施针对全国人口的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将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已取得明显的成绩。
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涉及多个领域,我国在医疗卫生体制、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地区发展的均衡度以及文化习俗上,均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才能使得“降低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这一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筛查目标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使人们的健康寿命得到延长;降低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减少发病和患病人数,使医疗卫生费用得到节约,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降低效果的实现需要在开展早诊筛查后,经过3~5年以上长期观察方可有所体现。
为了即时观察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项目或活动的成效,我们建议可用短期目标暂时代替最终目标,并用短期指标进行评价。
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短期指标为,能在短时间内对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项目或活动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人群筛查率是指一个目标群体中已参加过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个体的比例,是评价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推荐筛查短期目标:提高人群筛查率,提高早期肿瘤检出率(早期肿瘤包含进展期腺瘤、平坦型锯齿状腺瘤、其他伴上皮高级别瘤变的病变和早期癌T2N0M0的检出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
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
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
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
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
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
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1.早期结直肠癌: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
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6],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攀升,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为了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和减轻人群的疾病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我国目前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比例较低,因此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非常必要的。
结直肠癌是全球男性和女性中新发病例数排名第三和第二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则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
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高的疾病(33.17/10万),死亡率排名第四(15.98/10万),而农村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则排名第五。
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美国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64%左右,而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了60%。
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了57.6%,而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但是,我国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
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
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4.6%和23.7%。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
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二)最全版四、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断(一)实验室诊断目前结直肠肿瘤的血清学诊断仍缺乏灵敏、特异的方法。
CEA和CA125、CA19-9等传统肿瘤抗原标记物血清学检测的操作简便,但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提高。
新开发的检测项目如分析外周血端粒酶活性[65]、检测hTERT mRNA[66]和某些miRNA等,操作较复杂,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价。
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仅提示需进一步检查,并非确诊手段。
粪便DNA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检测对诊断结直肠肿瘤的意义有限,但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筛查。
直接从粪便提取DNA,检测K-ras[67,68,69]、p53[70]和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71]等基因突变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有望成为无消化道出血情况下早期诊断CRC的一种新手段。
粪便DNA检测具有取材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人群对照研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TRF是血浆主要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消化道吸收和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
健康人粪便中几乎不存在TRF,但在消化道出血时可大量出现。
血液Hb∶TRF为51.2∶1,粪便中的比值为5.4∶1。
研究提示粪便TRF检出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 CRA)的敏感度高于免疫法FOBT,且与后者有一定互补性[72]。
(二)影像学诊断临床可采用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作为结直肠肿瘤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其诊断价值不如内镜。
CRC在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下表现为黏膜皱襞破坏、充盈缺损、龛影、管腔狭窄、管壁僵硬、蠕动消失、周围脏器受压迫和移位。
高质量的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可发现微小癌灶,对平坦隆起型(Ⅱa型)病灶的检出率达70%以上。
但对结直肠弯曲部位和前后壁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低。
CT结肠成像(CT colonoscopy,CTC)属无创性检查,对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者有独到优势,但其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文章旨在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建议。
文章将全面概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推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策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共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意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二、筛查策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策略,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应优先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生活习惯不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因素,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不高,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筛查的频率和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和目标人群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加强随访管理。
同时,也应加强对筛查阴性人群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变。
加强公众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是实施有效筛查策略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