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市统计局2011年5月3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
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4]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一、南京市宏观环境调查分析(一)、南京市地理区位分析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截止2009年11月)。
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629.77万人,市区户籍人口545.9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771.31万人。
其中江南八区户籍人口309.61万人,常住人口433.6万人。
南京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长三角地区第二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亦是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
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南京的经济建设曾经付诸相当努力,兴建过一批在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企业。
1949年后,南京发展相对缓慢,但重化工业规模仍居江苏第一。
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南京经济以国营事业为主,相较于以外资和私人企业为主的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其他城市,发展较为滞后。
南京本地的知名企业有熊猫电子、扬子石化、金陵石化、跃进汽车、江南光电、苏宁环球、雨润、太平洋建设、苏宁电器、五星电器、宏图三胞。
2008年,南京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651.82亿元。
南京的主要商业区有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珠江路等。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中心,在民国时期发展为商业区,目前集中了大批大型店铺。
湖南路位于鼓楼区,主要是199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商业区。
夫子庙位于秦淮区,是南京最古老的传统商业区之一,自1985年起陆续改建为仿古街市,以餐饮娱乐为特色。
珠江路位于玄武区并为区政府所在地,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之一。
(二)、南京硫化鞋市场现状在硫化鞋(俗称帆布鞋)的市场中,匡威是当之无愧的鼻祖,这个国际品牌在帆布鞋市场已驰骋百年,而匡威与李维斯的组合更成为世界时尚潮流公认的绝配。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市为核心,周边若干城市共同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
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独特的现状。
南京都市圈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南京及周边城市。
这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南京、镇江、扬州、常州等城市逐渐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都市群。
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推进,使得南京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流、物流的流动更加便捷。
南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的制造业在南京都市圈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南京都市圈成为了一个吸引人才和投资的热土,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进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南京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
南京都市圈内的湖泊、山川、森林等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的来说,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
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
这一区域正不断吸引人才和投资,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域。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都市圈将继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
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第二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南京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三、南京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四、南京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南京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南京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南京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南京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三、南京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四、南京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南京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南京市死亡人口同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南京市自然增长率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11)一、南京市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 (11)二、全国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南京市自然增长率占全国自然增长率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南京市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南京市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南京市自然增长率同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表2:南京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表 (3)表4:南京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表 (3)表5:南京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表 (4)表6:南京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南京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南京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表 (7)表12:南京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表 (7)表13:南京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南京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南京市死亡人口同全国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南京市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南京市自然增长率占全国自然增长率比重统计表 (11)表21:南京市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南京市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自然增长率(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南京市自然增长率同全国自然增长率(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江苏省人口状况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近年来,江苏省的人口状况也备受。
本文将介绍江苏省的人口概况、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江苏省的总人口约为897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约为431万人,女性人口约为466万人。
与上一年相比,江苏省的人口总数增长了约3%。
年龄结构:江苏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形。
其中,0-14岁的人口约为147万人,占总人口的6%;15-64岁的人口约为649万人,占总人口的3%;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01万人,占总人口的1%。
城乡结构:江苏省的城镇人口约为644万人,占总人口的2%;乡村人口约为253万人,占总人口的8%。
民族结构:江苏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根据数据,汉族人口约为865万人,占总人口的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为32万人,占总人口的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江苏省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根据数据,江苏省的外来常住人口约为157万人。
其中,省外迁入的人口约为47万人,省内跨市流动的人口约为10万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根据数据,江苏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约为1%,比上一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几年,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江苏省的人口状况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复杂、流动频繁、老龄化问题严重等特点。
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人口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也纷纷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也给城市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原因、影响及解决对策。
南京市转型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要点)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年7月29日一、人口发展现状(一)常住人口规模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人,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176.62万人,增长率为28.31%。
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年均出生率保持在7‰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以上。
(二)人口性别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万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3万人,占48.24%。
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10.21下降为目前的107.31。
(三)人口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万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1万人,占9.20%。
与200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
(四)人口文化素质全市常住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6.69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237.26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20万人。
(五)人口地区分布地区人口数(人)比重(%)全市合计8004680 100.00玄武区651957 8.15白下区602031 7.52秦淮区405891 5.07建邺区426999 5.34鼓楼区826074 10.32下关区445117 5.56浦口区710298 8.87栖霞区644503 8.05雨花台区391285 4.89江宁区1145628 14.31六合区915845 11.44溧水县421323 5.26高淳县417729 5.22二、适度人口规模(一)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综合多种技术手段及预测结果,到201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为920万人,最低880万人,最高990万人;到2020年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1060万人,最低970万人,最高1180万人;到2030年南京市人口规模预计为1260万人,最低1150万人,最高133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江苏省统计局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
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
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
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南京市调查报告南京市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南京市,位于中国东部,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南京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京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二、经济发展南京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非常稳定。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的GDP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重要枢纽之一。
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方面,南京市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为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南京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根据我们的调查,南京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城市的交通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地铁线路的建设进展顺利,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此外,南京市还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许多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四、教育和文化南京市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中国的文化名城。
根据我们的调查,南京市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高校的存在使得南京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中心之一。
此外,南京市还有许多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五、社会事业南京市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根据我们的调查,南京市的医疗卫生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医院设备和医疗技术都得到了提升。
此外,南京市还注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六、城市环境南京市的城市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我们的调查,南京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垃圾分类和处理也得到了有效的推行。
然而,我们也发现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和规划。
七、社会安全南京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城市。
根据我们的调查,南京市的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相对较低。
警察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
区域经济2000年以来,随着江宁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区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据统计,2000年至2012年的12年间,全区的常住人口增加了42.2万人,而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全区常住人口仅增加4.8万人。
因此,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既是江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江宁在全省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根本保证。
一、江宁区12年来人口发展状况1、人口总量急剧增加2000年,全区户籍人口74.91万人、常住人口78.13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户籍人口93.11万人、常住人口114.56万人,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4.3%和46.6%,201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4.59万人、常住人口117.1万人,又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1.48万人和2.54万人。
2、城镇人口成倍增长2012年全区有城镇人口81.27万人,是2000年的5倍,比2000年净增加65.03万人。
2000年,全区城乡人口比率为20.8:79.2,2012年为69.4:30.6,12年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48.6个百分点。
3、人口文化素质提升2000年,江宁区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学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2.9:13.1:4.0,2005年为76.3:17.6:6.1,2010年为57.3:18.0:24.7。
因2000年以后江宁陆续引进了2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已经达20万人,如果考虑大学城在校生的影响,修正后2010年江宁区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学及以上人口比例为70.2:22.0:7.8;2010年初中及以下人口比2000年下降了12. 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4、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2000年,全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7.8: 73.9:8.3,2010年为10.0:82.1:7.9(如果考虑大学城在校生的影响,其比例为12.1:78.3:9.6),65岁以上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江苏省统计局2009-02-27 10:37:02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
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
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
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
对我市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的分析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的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市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和劳动力结构。
年龄与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结构。
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人口问题大多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有关。
一、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1、当前我市人口年龄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
2010年11月1日,我市的人口总量为800.47万人,其不同年龄段人口分布如下图所示。
南京市人口年龄分布的正态分布图一南京市人口年龄分布的正态分布图二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分布在15岁以前、65岁以后的人口比重相对较低,16岁到64岁之间人口比重相对较高,出现两端小、中间部分大的正态分布曲线。
2、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类型转换阶段。
上图中,在15岁以前,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随着人口年龄的减少,而有所下降;65岁以后,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大,逐步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
3、人口年龄峰值出现波动变化。
不同年龄人口数差别大。
从上图可以发现,在我市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总量分布中,有三个年龄组人口曲线回落,分别对应的是2010年11月1日时的50岁、36岁和26岁前后,这三个年龄组人口出生的时间分别是1960年、1974年和1984年。
还有四次年龄组人口曲线上升,形成较大的谷峰,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市超过20万人的有四个年龄段,分别是1990年出生的280643人,它是所有年龄段中人口最多的一年;1989年出生的264910人,1988年出生的205401人,1991年出生的200908人,也就是说:现在1988年—1991年,这四个年龄出生的人,全市总量最多,其他年份的人口都是在20万以下。
5年之后,南京市将迎来一个婚娶的高峰,每年至少有10万对新人结婚。
全市人口年龄从86岁开始,至93岁,人口数量就不足万人,在9434人—1161人之间,从94岁开始,人口数量就不足千人了。
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持续再生产能力,每一次人口峰值的来临,都会给社会带来就学、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1)南京城市概况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
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
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
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
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
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由10条地铁线、4条轻轨线构成共计655公里的网络。
二、行政区划南京市境内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
其中江南八区(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是中心城区。
截至2009年末,详细情况如下表:南京市各区(县)面积与人口数据(2009年末)区划名称面积(公里²)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南京市6,582.31 8,004,680 6,297,700玄武区75.17 515,300 643,300白下区26.46 628,800 466,500秦淮区22.69 391,600 255,300建邺区82.66 460,600 227,200鼓楼区24.77 867,100 673,700下关区28.30 457,800 306,500浦口区912.33 609,400 548,700栖霞区376.09 525,400 432,000雨花台区134.60 361,400 221,800江宁区1,572.87 996,600 927,300六合区1,467.12 923,200 887,600溧水县1,067.26 417,200 413,700高淳县791.98 430,700 424,300三、南京经济发展概况: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南京东北郊、西南郊及江北的大厂陆续建设了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三个工业区。
南京市(全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前言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出生人口数量,死亡人口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专题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数据专题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目录第一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 (1)第二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一、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三、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四、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一、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占全国死亡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和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1)表2: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出生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占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同全国出生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死亡人口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占全国死亡人口数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南京市死亡人口数量同全国死亡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南京2010
年常住人口为800.47万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
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城乡构成
南京市共11个区,2个县,分别是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其中人口最多的江宁区,人口最少则是秦淮区,人口数分别是651957,602031,405891,426999 ,826074 ,445117 ,710298 ,644503 ,391285 ,1145628 ,915845 ,421323 ,417729 。
三、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
少数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为满族2311人,壮族
533人。
少数民族以建邺区为最多,共有13692人,占全区人口的9.13%。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2351 人上升为2611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143人上升为2082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828人下降为2964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4258人下降为1601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1118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54395人,文盲率[由5.86 %下降为2.64%,下降3.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