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保护公众健康,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确保抗菌药物的持续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涉及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为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负责。
第四条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用药的原则,避免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第二章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第五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科学方法,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信息,避免使用对患者不适宜的抗菌药物。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按照抗菌药物的说明书和药品的适应症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情况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不得私自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患者受到伤害。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用药信息,包括药品名称、使用剂量、疗程等相关信息,以便日后的用药评估。
第三章抗菌药物供应管理第十二条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安全。
第十三条药品零售企业应按照药品管理法规的规定,合法销售抗菌药物,不得违法销售抗菌药物。
第十四条药品零售企业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第十五条药品零售企业应记录抗菌药物的销售信息,包括药品名称、销售数量、销售对象等相关信息,以便监管部门的检查。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十七条对于发现滥用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进行处罚,并建立黑名单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为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指导临床医师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的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1.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则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门诊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3. 对于阳性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若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用药效果不采用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需在病历中注明理由。
4. 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对妊娠期、哺乳期、新生儿、婴幼儿、老年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况,审慎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药物用量。
5.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 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7. 严格控制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8.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
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由该办公室负责日常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医务部。
办公室成员为医务科、感染管理、护理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药剂、呼吸等科室抗菌药物指导专家。
2.我院抗菌药物每月住院病人使用率应控制在60%左右,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应控制在20%左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100人/天左右;I类切口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控制在30%左右。
3.目前我院共有25种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二线)和“特殊使用”(三线)分级管理,药剂科每季度公布我院使用的抗感染药物分类。
4.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必须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审核签字同意后才能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会诊同意签字后才能使用,但头孢匹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万古霉素、伊曲康唑注射剂等卫生部规定的特别管理品种除外。
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
在下列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可越级使用,但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1)感染病情严重者:①菌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疗;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④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O.5×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⑧老年患者。
**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规定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但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物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特殊生理病理人群(如老年人、新生儿、儿童、孕妇、产妇、肾功能减退、肝功能减退)需适当调整剂量,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颅内感染等)宜采用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四、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尽量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五、药物选择: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的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3~4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第三条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第四条遵循抗菌药物联合用、预防应用与特殊生理病理人群用药的基本原则,遵循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定。
第五条其它未尽事宜遵循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实施细则》实施。
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基本原则第六条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第七条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ICU中的抗菌药物管理摘要感染率和多重耐药病原体的增加,以及抗菌治疗的大量使用,使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为实施和支持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理想场所。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在ICU中很常见,因为医务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实现早期、恰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的挑战。
虽然早期的抗菌药物管理计划侧重于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费用问题,但目前管理计划的目标与重症监护提供者的目标密切一致,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尽量减少与抗生素使用和滥用相关的不良后果,如急性肾损伤和艰难梭菌相关疾病。
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医生有很多机会支持床边的管理实践,包括深思熟虑、有节制地开始抗菌治疗、使用生物标记物以及快速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筛查、以及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敏感性,以指导抗生素的降阶梯使用,并使用临床上合适的最短治疗时间。
将重症监护医护人员纳入抗菌药物管理计划是其成功的关键。
本综述总结了抗菌药物管理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及重症监护从业者分担抗菌药物管理责任的机制。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生物标志物、重症监护、肺炎、脓毒症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很高,这是因为感染率和耐药性不断增加,以及对适当抗菌药物时机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在重症监护III(EPIC III)感染流行率的扩展研究中,54%的患者至少有一次疑似或证实感染。
EPIC III是一项关于ICU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大型跨国点流行率研究。
绝大多数患者(70%)接受了至少一种预防性或治疗性抗生素,其中51%接受治疗性抗生素。
虽然ICU中的许多患者怀疑或可能感染,但ICU中过度使用抗生素治疗很常见,可能包括不必要地开始治疗、覆盖范围过广、避免可能的恶化或治疗时间过长。
由于预后不佳与治疗延迟和治疗不足(覆盖范围或剂量)有关,重症监护从业者已经开始积极尝试经验性抗菌治疗。
此外,国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早期管理Bundle(SEP-1)对于脓毒症检测指标质量控制进一步强调了抗菌药物的早期应用,导致了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的增加。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利用抗菌药物资源,确保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问题,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药品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抗菌药物使用责任人,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按照规定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监测系统,及时记录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和调整,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药品供应商的合作,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供应充足。
第二章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致病菌类型、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对患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方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导方针。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采用联合用药和轮换用药的方法,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禁止医护人员私自泄露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三章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措施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团队,对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用药合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培训。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临床路径,制定具体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第一部分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办法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一)诊断为细困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困药物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要求完整版前言本规范的编制是为了规范和加强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医疗事故和感染率,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ICU部门的医疗卫生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洁净工、营养师等。
规范要求环境卫生要求1. ICU病区应保持干净整洁,无垃圾杂物,无异味。
2. ICU病区应每日消毒,拖地、擦墙、擦家具等应每周至少进行两次。
3. ICU病区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日应开窗通风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
医护人员卫生要求1. 所有进入ICU病区的医护人员应穿着清洁的医用工作服、帽子,应佩戴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防护用品。
2. 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至少每个工作日应进行2次手卫生消毒,每次时间不少于30秒。
3. 医护人员应每天更换一次工作服,工作服应单独清洗,禁止污染空气。
物品消毒处理要求1. ICU病区应配备专门的消毒设备,医疗器械消毒应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完成。
2. 医疗器械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放,无菌医疗器械和半批次医疗器械应按照标准进行密闭存放。
3. 患者使用的衣物、被褥、靠垫等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晾晒,禁止交叉感染。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要求1. 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情况进行严格掌控,避免滥用。
2.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规范,按照剂量、用药时间和使用方式进行正确的使用。
3. 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
结语本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规范和改进ICU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卫生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将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为患者的康复健康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二、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普通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
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 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4.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 疗程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必须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的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