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荒山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究荒山造林绿化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1. 林地质量不高由于荒山地的土壤质量一般较差,土壤中营养成分较少,难以满足树木的生长需求。
在进行造林绿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树木生长缓慢、枯枝落叶较多的情况。
这对于美化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 缺乏对荒山地生态环境的了解在进行荒山绿化工作时,有时由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了解不足,选择的树种可能并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导致生长效果不佳,甚至引发林木疾病和虫害问题。
3. 管理不善由于荒山地一般比较偏远,管理上的困难也是存在的问题。
在绿化工程实施后,由于管理不善,往往出现乱砍滥伐、火灾等现象,导致造林绿化效果不理想。
4. 可持续性问题在荒山造林绿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平衡,避免单一树种大面积种植所带来的风险。
但现实情况中,由于某些经济林木品种的独占性,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违背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解决方案1. 科学评估在进行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前,应当进行科学的评估,包括对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以便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同时也需注意对当地植被和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确保新的生态系统能够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适应。
2. 树种选择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
可以选择对当地生态环境有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3. 种植技术在进行荒山造林绿化时,应当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包括荒山地的整地、施肥、灌溉、固沙等工作,以提高土壤质量和树木生长的条件。
同时还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对植被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等问题。
4. 生态保护在进行荒山造林绿化工程时,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当地的植被和野生生物,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荒山荒地造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荒山荒地造林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造林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水源、减缓土壤侵蚀等。
在荒山荒地造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从问题的出现原因、具体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出现原因1. 土壤质量差:荒山荒地的土壤大多贫瘠、疏松,含水量较低,对树木的生长条件不利。
2. 水源匮乏:大部分的荒山荒地地势较高,水源匮乏,缺乏充足的灌溉条件,给树木的生长带来了困难。
3. 气候条件恶劣:荒山荒地多处于高寒山区、荒漠地区,气温低,小气候多变,这些都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4. 生态环境恶化:荒山荒地缺乏植被覆盖,土壤裸露,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破坏。
二、存在的问题1. 树木成活率低:荒山荒地的土壤条件差,气候恶劣,缺乏充足的水源,导致树木成活率低。
2. 土壤保护不到位:在荒山荒地造林过程中,对土壤的保护措施不到位,易造成土壤侵蚀。
3. 灾害易发:荒山荒地处于高寒山区、荒漠地区,林火、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
4. 树木生长缓慢:土壤质量差、水源匮乏,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无法形成成片的造林景观。
三、解决措施1. 科学选择树种:在荒山荒地造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科学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造林。
如在水源匮乏地区,可以选择耐旱树种进行造林。
2. 加强土壤保护工作:在造林过程中,应加强土壤保护工作,开展植被覆盖和地面覆盖,防止土壤侵蚀。
3. 加大投入力度:在荒山荒地造林过程中,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以期提高造林效果。
4. 抓好养护管理:在造林后,应加强养护管理,包括对树木的定期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提高树木成活率。
5. 加强宣传教育:在荒山荒地造林过程中,需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让他们参与到造林工作中来。
荒山治理的关键在于什么?荒山指的是因长期人为的破坏或者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表植被严重损毁,土地贫瘠的山地。
荒山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恢复和改善荒山的环境,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使之具备生产和保育价值。
荒山治理关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荒山治理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规划荒山治理的第一步是科学规划。
科学的规划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发生二次破坏或者资源浪费。
荒山治理规划的要点包括:合理划定治理范围、确定治理目标、科学评估土地质量、制定有效措施和建立监测机制等。
科学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二、生态修复荒山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能够维持自然平衡和生态稳定。
生态修复的方法通常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
在种植植物时,应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地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促进本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同时,注重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通过修建护坡、梯田等工程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危害,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产业发展荒山治理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产业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荒山资源,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可以推动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利用本地资源和环境优势,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还可以开展科教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为荒山治理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四、社会参与荒山治理的成功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能够增加治理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增强居民对治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居民的利益和权益,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培养居民自觉参与到治理工作中,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总之,荒山治理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社会参与。
关于荒地治理的建议关于荒地治理的建议荒地是指土地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而丧失了其生产力和可利用性的地区。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荒地治理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荒地治理涉及到生态修复、土地再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深度和广度的标准下,对荒地治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生态修复1. 植被恢复:荒地面积广阔,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的核心。
我们可以通过引种适应性强的植物,如沙柳、苦草等荒漠植物,来帮助荒地恢复植被覆盖。
2. 水资源管理:水是荒地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水灌溉和排水系统,以确保种植的植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水源供给。
3. 土壤改良:荒地的土壤通常贫瘠且含有大量的盐碱,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采用合适的土壤改良技术,如深翻、加入有机物质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二、土地再利用1. 农业开发:合理规划和开发荒地,可以将其用于农业生产。
选用适应性强、抗旱能力强的农作物种植,如节水农业和粮食作物改良,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益。
2. 生态旅游: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生态环境的荒地,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观赏和休闲价值的旅游景点,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3. 太阳能发电:荒地阳光充足,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土地再利用。
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可为周边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并为荒地产生经济效益。
三、社会经济发展1. 就业机会:在荒地治理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资源。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就业机会,如开展培训计划、推动荒地治理产业发展等,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荒地通常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合适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和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3. 环境教育与保护:加强荒地治理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开展环境宣传、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荒地治理中来。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究荒山造林,是指在多年连续山火、病虫害、采煤等原因导致的荒山失去了丰富的植被资源后,经过人工种植、繁育等措施来实现绿化的过程。
荒山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一、存在的问题1.生长效果不尽如人意荒山的土壤质量、水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对荒山造林绿化的生长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荒山地貌与平地相比,山势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营养物质不足,对种子的发芽、幼苗的成活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品种选择上的问题甚众,很多花植物适应于水平地面也不一定适应荒山环境。
因此,只有服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荒山植被能力的同时,科学合理选用物种,加强土地改良,大力实施肥水管理,加强科学管理,才能促进荒山绿化。
2.退化速度较快只有把植被真正恢复,使之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发挥荒山造林绿化的效果。
然而荒山地区土地生态系统不断失衡,人类不可避免的干预,又会对其再度带来巨大影响。
各种激烈人类活动让过度利用、焚烧、采矿活动等等,这些都使得修复的荒山再度走向退化,荒山的绿化工程前功尽弃。
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与保护,高度重视荒山保护,循环利用荒山,合理用地,防止二次破坏。
3.种质资源单一荒山气候条件、水分、土质等多方面限制,对生长环境方面有很大影响,适宜植被的种类比较少,选用的种质资源单一,局限性大,种质资源的单一性就导致了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简单的生长环境会使得植物之间存在竞争,造成群落内生态系统失衡。
科学、全面、细致的分析其发展所需的基础性问题并积极把握科技进步机遇,坚持选优选强,拓展多样性植物资源,引进适宜的细分区品种,可以有效的解决单一种质资源问题。
二、解决方案1.加强管理与保护应定期对荒山地区进行管理,加强土地生态系统建设,并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保证荒山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转,促进其绿化效益发挥及经济利用价值。
临汾地区荒山造林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临汾地区荒山造林的问题与对策临汾地区荒山造林一直是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对策。
本文将从临汾地区荒山现状分析、荒山造林存在的问题、对荒山造林的对策、科学的造林技术以及加强管理与监督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我们将分析临汾地区荒山的现状,包括荒山面积、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等情况。
我们将探讨荒山造林存在的问题,如种苗质量不佳、管理不到位、生长周期长等。
接着,我们将提出一些对荒山造林的对策,包括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管理措施、引入科学技术等。
我们也将介绍一些科学的造林技术,如智能监测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等。
我们将强调加强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性,只有做到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才能确保荒山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临汾地区荒山造林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临汾地区荒山现状分析临汾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个山多谷奥的地区,拥有着大片的荒山。
这些荒山面积广阔,地势险峻,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部分荒山被过度开发,导致砍伐滥伐、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临汾地区,荒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稀少:大部分荒山上植被覆盖率较低,缺乏森林植被的保护,土壤易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 生态系统失衡:荒山上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环境质量。
3. 土地荒芜:部分荒山因为长期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土地退化严重,无法再次支撑起丰富的植被。
4. 生态环境恶化:荒山上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水源减少、气候变暖等问题,对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临汾地区荒山的治理力度,推动荒山造林工作,是当务之急。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手段,可以恢复荒山的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究荒山造林绿化是指对于荒山荒地进行绿化造林,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补充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目的。
荒山造林绿化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效果的发挥。
本文将探讨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1. 生态环境适应性不足荒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通常比较恶劣,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都较为苛刻。
在进行绿化造林时,很多树种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容易引发森林病虫害等问题,导致造林效果欠佳。
2. 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由于荒山地区的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人力物力不足,导致对于已经进行绿化造林的区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很多绿化树木长势不佳,无法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3. 种植物种单一现在在进行荒山造林绿化时,很多地方存在着种植植被物种过于单一的问题,这样会导致抗灾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4. 地质环境保护不足在一些地区进行绿化造林时,存在着对于地质环境的保护不足的问题,种植树种的同时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没有得到重视。
二、解决方案探究1. 选择适宜的树种在进行荒山造林绿化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增强树木的生态环境适应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
加大对绿化造林区域的管理和维护力度,完善管理措施,增加保护力度,确保绿化造林区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保持树木的健康生长。
3. 多样化植被种类在进行绿化造林时,应当尽量增加植被的种类,提高植被的多样性,增强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在进行绿化造林时,应增加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力度,选择树种时应当考虑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确保绿化造林不会对地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外,社会力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宣传倡导,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荒山造林绿化工作中。
从而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究荒山造林绿化是指对荒山进行人工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措施。
尽管荒山造林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下将对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水土流失。
由于荒山缺乏植被覆盖,暴雨冲击力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加剧土壤贫瘠程度。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适合荒山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松树、柏树等树种,它们具有茂密的树冠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保持水土。
2.采取坡面保护措施,如筑坎、开沟、修建梯田等,防止水土流失。
3.合理布置林带,控制水流速度,减缓水流冲击力。
4.加强荒山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清理排水渠道,防止冲刷。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生物多样性减少。
荒山的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只有较少的物种能够适应荒山的环境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引入适应荒山环境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增加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
2.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恢复濒危动物的栖息地。
3.增加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的种植,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吸引更多的野生动植物。
荒山造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之三是抚育管理不到位。
很多造林项目在初期投资和建设之后,对抚育管理缺乏重视。
这会导致树木长势不好,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科学的抚育管理方案,包括适时修剪树木、松土除草、施肥补充养分等。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抚育管理水平。
3.加强资金投入,保障抚育管理的顺利进行。
治理荒山的几点思考摘要:治理荒山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基础工程。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加快荒山治理,加快荒山绿化,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荒山治理,又要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治理荒山、措施、思考中图分类号:s7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荒山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极其低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负面影响。
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治理开发使用权和经营权,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充分调动了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探索出了适宜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治理开发模式。
二、水土流失现状我国各地荒山水土流失情况不可忽略,尤其是在西北偏远地区更为严重,例如2006年,山西省全年流失土壤3亿多吨,6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荒山土层变薄,甚至发生沙化、石化现象,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抬高河床、淤积库塘,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荒山开发治理的措施1、荒山对外承包要点(1)明晰产权关系,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荒山属集体所有,农户享有使用权、承包权和转让权。
规定荒山承包期为50年。
明确荒山有偿使用、有偿承包和有偿转让,在50年的承包期内,根据不同经济林木的生长周期,规定无受益期和受益期,分别提取不同的使用费和荒山承包租赁费。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荒山荒坡进行全面规划。
一是从宏观入手,划定各种林种的分布界限。
二是深入实地,按村、组逐山、逐坡、逐沟、逐块规划,确定四界。
三是按照荒山的类型、上层厚度和理化性质,安排开发治理项目内容,分组造册,按户登记,建档立卡。
(3)采取多样的承包经营方式:①按人平均分户承包:登记造册贯彻2004年山西省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相关政策,完善承包合同。
②未划分到户的荒山,多采取租赁承包办法。
治理荒山的几点思考
摘要:治理荒山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基础工程。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加快荒山治理,加快荒山绿化,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荒山治理,又要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治理荒山、措施、思考
前言
荒山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极其低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负面影响。
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治理开发使用权和经营权,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充分调动了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探索出了适宜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治理开发模式。
二、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各地荒山水土流失情况不可忽略,尤其是在西北偏远地区更为严重,例如2006年,山西省全年流失土壤3亿多吨,6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荒山土层变薄,甚至发生沙化、石化现象,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抬高河床、淤积库塘,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荒山开发治理的措施
1、荒山对外承包要点
(1)明晰产权关系,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荒山属集体所有,农户享有使用权、承包权和转让权。
规定荒山承包期为50年。
明确荒山有偿使用、有偿承包和有偿转让,在50年的承包期内,根据不同经济林木的生长周期,规定无受益期和受益期,分别提取不同的使用费和荒山承包租赁费。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荒山荒坡进行全面规划。
一是从宏观入手,划定各种林种的分布界限。
二是深入实地,按村、组逐山、逐坡、逐沟、逐块规划,确定四界。
三是按照荒山的类型、上层厚度和理化性质,安排开发治理项目内容,分组造册,按户登记,建档立卡。
(3)采取多样的承包经营方式:①按人平均分户承包:登记造册贯彻2004
年山西省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相关政策,完善承包合同。
②未划分到户的荒山,多采取租赁承包办法。
③集体统一营造,交户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
④集体统一营造,按能招标,承包到户。
⑤小范围封闭式拍卖。
⑥对少数无力开发治理的农户,经集体同意,可将荒山转让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干部、工人和居民,实行有偿转让。
⑦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则:将荒山、劳力、投资等折合为股份。
组建股份合作制林场,实行股份制经营。
他们还打破区域、行业界限,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入股联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治理荒山。
2、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在山区,由于山的走向与地质构造等局部差异,立地条件变化较大,适宜多种树木的生长,因此,在荒山治理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树种.特别要重视经济林树种的选择,积极发展抗干早、耐瘠薄的花椒等干果类,较肥沃的地方选择苹果等水果类。
经济林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通过经济林在短期内获得的较高经济效益,就可以弥补水土保持林经济效益低和用材林周期长的缺陷,实现取之于林,用之于林,以林养林,促使山区造林绿化滚动发展,面积越滚越大,收人越滚越多,增强经济实力,改善生态环境。
3、积极发展工矿业,以工补绿,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俗话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山区发展起来的一些工矿业,如煤窑、采石及石材、石料加工等与山区相关的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随着工矿业的发展,破坏了现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因而又必须依靠工矿业的发展,促进山区绿化,在经济上以工补绿,以林促工,在生态上以林补工,工林结合,实现工盛林茂,协调发展,振兴山区经济,优化美化山区的生态环境。
4、林水结合,根治荒山
在荒山治理过程中,一般由于土薄石厚而难以栽植,或成活率过低,生长过慢,生态效益小,经济效益既慢又低。
通过土石分离建成小梯田,可以有效解决土的问题,对造林初期涵养水分极为有利。
但是投资大,用工多,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仅靠林业主管部门,难以大规模的实施。
小流域治理是山区保持水土的一种有效的工程措施。
经过治理后,土石各尽其用,以石固土,涵养水源,但是如果不及时植树造林,则风化、冲蚀快,很快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通过小流域的治理,石块集中,土层增厚,不但能促使林木旺盛生长,而且可以栽植经济林,提高其经济效益,形成以石固土,以土养林;反过来,又以林固土、以林蓄水,形成良好循环。
同时,通过林水结合,形成小梯田,不仅错落有致,非常美观,成为山区一奇景,而且有利于幼林抚育和林产品的采收,又有效防止了杂草丛生,形成自然分界,有利于护林防火,是根治荒山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治理荒山的几点思考
1、要把治理荒山由政府行为变为经济行为
大规模的政府行为,投资甚巨,收益甚微,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还贻误了治理时机。
以承包形式治理荒山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它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管理下的经济行为。
政府可与承包者通过经济合同确定契约关系,根据治理地方的难易程度、栽种数量、治理面积、种植品种及成活率等,明确提出要求,承包者必须保证按合同完成各项指标,自行投资进行治理,然后根据完成指标情况分阶段地从政府取得投资回报。
2、治理荒山要有政府各方面的支持
(1)加强示范效应,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带领广大农户逐步退耕还林。
目前农民怕的是风险,缺的是技术,难的是市场。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
承包者的成功势必能够成为真正的示范,这是引导农民参与生态建设、改变传统落后的产业基础和生产方式最为实际、有效的方法。
(2)资金投入上的支持。
治理荒山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诸如水、电、交通、园地整治等方面,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国家应给予支持。
在资金投入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要强调最终结果。
(3)要有技术、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持。
政府应成立专门常设的咨询机构和交流中心,供承包者和农民、商人、厂家及相关人员随时咨询和交流,由农技人员给予有偿的技术指导,使承包者与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其少走弯路,尽快取得实效。
(4)加强监管力度。
要建立新的机制,特别要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独立的检查验收制度,避免出现无功受禄、微功厚禄等腐败行为。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投资的透明度,节约了资金,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
从而保证了荒山治理的长期性、连续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的荒山治理,不仅加快了荒山绿化速度,融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于一体,而且为山区综合性建设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杜广云周海燕史爱英:《综合治理荒山促进全面发展》,《河南林业》,1995年01期
[2]云存智:《治理荒山的几点思考》,《国土绿化》,2002年08期
[3]杨三平李志华:《鲁山县荒山治理开发模式及成效》,《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12期
[4]王学习:《石泉县的荒山综合开发治理》,《陕西林业》,199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