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86.18 KB
- 文档页数:1
基础教育 >>54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李安宪隆安县第三中学摘要:综合思维属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组成,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综合思维的培育。
本文以此为基础,针对综合思维培育的价值做出了分析,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综合思维;培养地理是高中学科难度较高的一门内容,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地理专业技能。
为了达到培育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创新方法,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一、综合思维培育的价值综合思维属于高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就是对地理现象进行思考、分析的一项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全面观察、分析基础上,明确各个地理要素联系,掌握地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要通过要素分析、地域聚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地理事件的本质,分析其背后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几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有助于让学生从整体着手,动态、系统分析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一)科学制定育人计划高中地理教学旨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育,需要与高中教学活动保持同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在具体教学环节,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基础水平、心理发展规律来着手,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育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此,要做好学科建设,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灵活设置教学时间,平衡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科室差异,唤起学生对地理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并根据学业要求来制定目标,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标准,基于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作为依据,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地理复习经验:用好十个思维高三地理复习经验,供大家参考。
1.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联想思维法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
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
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3.假设思维法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
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5.形象思维法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
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地理学研究中的类比法及其实践案例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类比法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类比法通过将一个地理现象与另一个相似的地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期理解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得出有关地理现象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研究中的类比法及其实践案例。
类比法的定义和原理类比法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理解地理现象。
它基于一个假设,即相似的地理现象在某些方面会有相似的行为和规律。
类比法的原理是将已知的地理现象(被称为源)与未知的地理现象(被称为目标)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两个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推断目标地理现象的特点和行为。
类比法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地理学研究中使用类比法的实践案例:1. 城市发展的类比研究城市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来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通过选择具有相似特征的城市进行类比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找到这些城市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出关于城市发展的结论。
2. 气候变化的类比研究气候变化是地理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通常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气候数据,来理解气候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类比研究可以将相似的气候模式和指标应用到目标地区,以预测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
3. 自然环境研究的类比方法自然环境研究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来推断目标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类比研究可以揭示自然环境的模式和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
结论类比法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理解地理现象。
类比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地理学研究领域,如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研究。
通过类比研究,地理学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地理现象的结论,并对未知地理现象进行预测和推断。
(字数:800字)希望以上文档可以满足您的要求。
【高中地理】地理思维方法十种1、聚合思维法它指的是从不同的来源和方向探索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例如,中国气象学家朱克珍教授通过对温度、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长期观测,以及对冰的初始冻结、融化和物候现象的仔细观察,获得了近50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规律。
2、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偏离传统现象,从结论中推断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
例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貌。
如何解释这种异常现象?根据青藏高原目前的自然条件,喀斯特地貌无法形成。
但是,如果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中找到答案,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3、假设思维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设。
由于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准确理解某些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于猜测做出假设和解释。
例如,韦格纳就这样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
科学家们对地中海的未来状况提出了三个假设:灭绝理论、干涸理论和扩张理论。
4、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个答案的思维。
植树造林的效果如何?用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烟尘、保护水源、保护水土、美化环境等等。
5、形象思维法这种方法是人们使用自然图像进行思考的方式。
例如,在地图教学中,有三个因素会导致学生因地图而产生形象思维: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第二,地理图像,如山脉、河流和岛屿;第三个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代表城市的颜色、等高线和圆圈。
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6、联想思维法这是一个从已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其他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联想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垂直比和水平比。
纵向比较是指对地理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历史,可以比较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生物的不同演化阶段。
横向比较是指这一地理事物与另一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例如马达加斯加自然带与中国台湾自然带之间的比较。
类比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按照我国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中学生在地理学科在学习中要能够利用地理原理来对地理事物的演变进行探究,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并将地理规律清晰的揭示出来。
我们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地理知识,在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双休恶声在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合理的解决目标。
类比思维的本质就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得出其本质,同时找到新事物同旧事物之间的对应,把自己学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类比迁移至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与正确性。
标签:类比思维;高中地理;学生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并且这门学科的综合性内容非常多,所以能否引导学生学会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类比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是在类比推理这一过程里所诞生的。
本文通过对类比思维模式的构建以及具体内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简单的描述了类比思维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当中的一些应用方向。
1. 类比思维模式的构建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类比思维是在类比思维模式的推理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我们可以将气氛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共同性思维模式,差异性思维模式,对称型思维模式。
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的描述。
1.1 共同性思维共同性思维也就是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问题之间的一些相似性,也就是他们的共性,在这一思维模式当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怎么才能够准确迅速的找出问题的共性。
例如在具有相似特征的某一地理区域间,我们可以在地理环境变化的统一性原理基础上,来寻找其地理影响的相似性。
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同中亚地区相比,两者的地理特征相似,都是深处大陆内部,距海洋非常远,所受到的海洋因素影响也很小,同时两地的大陆性特征非常的显著,尤其以气候的干旱为典型,对当地的河流植被等产生了相似的特征影响。
1.2 差异性思维差异性思维也就是同一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差异性表现。
拿我国的西北地区同中亚地区相比,两者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区域,但是两地去的气温与降水特征存在着部分的不同,这是由于两地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导致海洋对两地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28t l f h参f⑩学研究地理教学中“归纳与类比”方法的探索应用咸生伍(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南海口)摘要:当今国际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现在教育过分强调分数,对人才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重视不够。
从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介绍了两种实用的方法:归纳与类比,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内化与吸收。
认为合理运用这两种方法,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归纳;类比―、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当今国际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教育的 竞争。
但是,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授课多以传授前人总 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为主,引导学生盲目刷题、追求高 分,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关注较少,更谈不上鼓励学 生发现规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融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目标并贯彻课堂始终至 关重要。
通过多年地理教学实践发现,“归纳和类 比”方法的应用对学生发现新结论、拓展解决问题的 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帮助较大。
二、"归纳与类比”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归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 理,简称归纳,它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下面 是归纳推理的实际应用举例。
(1)气流运动对降水的影响气候是自然地理重点和难点内容,其中与降水有关的内容多且复杂,但只要透过现象归纳其本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以气流运动对降水的影响部分内容为例进行归纳推理。
幻灯片展示四种降水类型形成过程动画演示,提 醒学生观察气流运动状况。
教师提出问题:气流如何运动?生:对流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锋面雨,暖气团 主动或被迫上升;地形雨,气流沿山地或高原迎风坡 爬升;气旋雨,气流旋转上升。
师:大家知道,单一气团控制下大气稳定,天气晴朗。
四种常见降水类型都伴随有气流的运动,而且是 上升运动。
那么,降水是不是与气流运动有关?尤其 是和上升运动有关?初中大家学过降水的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大气中有充足的水汽、降温和凝结核。
类比思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解析作者:杨越童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23期摘要:针对类比思维形成的过程加以分析,从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特征,寻求两者之间对应关系以及区分两者之间相互差异等方面加以阐述,且基于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讨论类比思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方式,以期产生全新的高中地理学习体验,使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类比思维;高中地理学习;高中学生高中地理学习中类比思维的应用,能够在回顾已学知识基础上,以此分析新的问题,掌握新的知识,降低地理知识学习的难度,且能够突破地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有助于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思维的逐步形成。
类比思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需要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灵活应用类别思维解答地理问题。
文章将基于高中地理知识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类比思维的运用对策,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高中地理学习的质量,更好的提升地理学习的质量。
一、类比思维形成的过程分析类别思维的形成,可以可以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相似特征,寻求两者之间对应关系以及区分两者之间相互差异等方式。
(一)比较两者之间相似特征在明确目标事物基本属性、功能以及作用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寻找两者之间在性质、形态等方面的相似特征[1]。
比如沙丘形成的风力减弱,颗粒物从大到小逐步排列,比较目标事物,冲积扇的形成,减水量减少。
不同性质事物、原理之间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加以分析,将“某区域气候”与“某区域自然带”能够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方面类比,“洪涝灾害”与“沼泽形成”能够从来水和去水的形式层面等实施类比分析。
(二)寻求两者之间对应关系原型事物是旧的情境、熟悉的事物或者特征等,能够为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2]。
结合相关数据,寻求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原型事物与目标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等。
比如在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则可以与其实施河谷性质的类比,从侵蚀环境特征、动力条件等因素加以分析,明确“洪涝灾害”与“沼泽形成”在结构层面中所包含的联系,且通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内容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类比思维的培养实践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心智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和变化,因此高中课本中势必会出现难度更大的知识。
随着高中课本中知识难度的提高以及内容的扩充,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就需要思考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向,例如学生类比思维的培养。
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来说,类比思维教学的引入无疑是一份亮眼的存在,应用类比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教会学生利用从旧知识中学到的东西来解决当下遇见的新难题,地理课本中有许多不同方面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十分适合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策略;类比思维;综合素质引言根据最新的教学大纲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地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问题不仅需要包括课本中出现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加入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或者东西,秉承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由于地理知识较为庞杂,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解决高中地理问题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就需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类比思维的培养,以此来减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压力。
学生在自身拥有良好类比思维能力之后,就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将当下的学习内容同以往和其有联系的内容进行联想,找到两者之间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根据已学知识的特点来了解新知识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能力。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作用高中生在高中阶段不仅仅需要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更是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物理等科目的学习。
因此在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地理知识内容时,教师需要协助学生来更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将新知识同已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发现其中具有的共通点或者相似点,之后可以选择运用解决旧知识的方式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又或者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的方向,从而突破学习认知,也起到了降低认识难度的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