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原理培训
- 格式:docx
- 大小:99.38 KB
- 文档页数:10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冷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制冷设备在食品加工、医药、建筑、空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制冷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为了提高制冷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本培训旨在提高制冷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确保制冷设备安全运行。
二、制冷安全基础知识1. 制冷剂制冷剂是制冷循环中传递热量的介质,常见的制冷剂有氨、氟利昂、R134a等。
制冷剂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 冷冻剂泄漏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制冷剂可能发生泄漏,导致设备性能下降、能耗增加,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因此,了解制冷剂泄漏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3. 制冷设备运行安全制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制冷剂液位,确保正常运行;(2)检查制冷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等部件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保持制冷系统清洁,防止异物进入;(4)定期检查设备接地,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三、制冷安全操作规程1. 制冷剂加注(1)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手套、工作服等;(2)检查制冷剂瓶体,确认无误后方可加注;(3)缓慢开启制冷剂瓶阀,防止制冷剂快速喷出;(4)加注过程中,保持制冷剂瓶体与制冷系统接口垂直,防止制冷剂泄漏。
2. 制冷设备检修(1)断电、泄压,确保设备安全;(2)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手套、工作服等;(3)检查设备部件,发现问题及时更换;(4)检修完毕,恢复设备运行,确保安全。
3. 制冷系统清洗(1)断电、泄压,确保设备安全;(2)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手套、工作服等;(3)使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制冷系统,防止异物进入;(4)清洗完毕,恢复设备运行,确保安全。
四、制冷安全事故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工厂制冷设备泄漏引发火灾原因:制冷设备长期未进行检修,制冷剂泄漏至空气中,遇明火发生爆炸,引发火灾。
第1篇一、培训目的为保障制冷车间的安全生产,提高员工操作技能,确保制冷设备正常运行,特制定本操作规程培训计划。
通过本次培训,使员工熟悉制冷车间的各项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率。
二、培训对象制冷车间全体员工,包括操作工、维修工、管理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1. 制冷车间安全操作规程(1)进入车间前,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工作服、手套、防护眼镜等。
(2)严禁在车间内吸烟、喝酒、吃零食等。
(3)严禁在车间内乱扔垃圾、堆放杂物,保持车间整洁。
(4)严禁私自拆装、改装设备,如需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
(5)操作设备前,必须确认设备处于正常状态,了解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
(6)操作设备时,必须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不得擅自更改操作步骤。
(7)设备运行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运行。
(8)设备停机后,必须关闭电源、水源、气源等,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2. 制冷设备操作规程(1)启动设备前,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完好,润滑油是否充足。
(2)启动设备时,先开启冷却水系统,待水温稳定后再启动压缩机。
(3)运行过程中,注意观察设备运行参数,如电流、压力、温度等,确保设备在正常范围内运行。
(4)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更换润滑油、清洗滤网等。
(5)设备停机时,先关闭压缩机,再关闭冷却水系统。
3. 应急处理规程(1)发现设备泄漏时,立即关闭泄漏阀门,切断泄漏源。
(2)发生火灾时,立即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并拨打火警电话报警。
(3)发生触电事故时,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绝缘工具将触电者脱离电源,并拨打急救电话。
(4)发生中毒事故时,立即将中毒者移至通风良好处,拨打急救电话。
四、培训方式1. 理论培训: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员工了解制冷车间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操作规程。
2. 实操培训:安排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跟随师傅学习,提高操作技能。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制冷设备与技术培训课程1. 简介制冷设备与技术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在工业、商业和家庭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制冷领域的人才,提升制冷设备的应用水平,制冷设备与技术培训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制冷设备与技术培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以及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2. 内容和目标制冷设备与技术培训课程旨在培养学员对制冷设备和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提供相关实践经验。
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制冷原理课程将深入讲解制冷原理,包括蒸发冷却、压缩与膨胀、制冷剂循环等基本原理,使学员能够理解制冷过程和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
2.2 制冷设备课程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制冷设备,包括家用冰箱、商用冷柜、中央空调系统等,学员将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
2.3 制冷系统课程将详细介绍制冷系统的组成和运行原理,包括制冷机组、冷却塔、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等,学员将了解不同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
2.4 制冷技术课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制冷技术,包括制冷剂选择、制冷系统设计、制冷设备安装和调试等,学员将学会如何选择适合的制冷剂、设计满足需求的制冷系统,并了解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流程。
2.5 安全与维护课程将强调制冷设备使用中的安全问题,包括制冷剂泄漏、电气安全等,学员将学会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安全隐患。
同时,课程还将介绍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3.1 组织形式制冷设备与技术培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设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
•理论教学: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包括课件演示、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等环节。
学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平台观看教学视频,也可以自主学习。
•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课程将安排实践操作环节。
学员将在指导下进行一些制冷设备的组装、维修和调试活动,以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方法•线上教学:采用教师讲解、课件演示等方式,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冷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制冷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空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制冷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制冷行业的整体水平,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制冷人才的培养。
本人在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制冷培训后,收获颇丰,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二、培训内容1. 制冷基础知识本次培训主要介绍了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制冷剂、冷凝剂、膨胀剂、润滑油等制冷剂的性质、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2. 制冷设备培训内容涵盖了空调、冰箱、冷库、冷藏车等制冷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制冷设备的深入了解,使我掌握了制冷设备的运行规律和故障排除方法。
3. 制冷系统安装与调试培训内容介绍了制冷系统的安装步骤、注意事项、调试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通过实际操作,使我掌握了制冷系统安装与调试的技能。
4. 制冷系统运行与维护培训内容详细讲解了制冷系统的运行管理、设备维护、故障诊断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制冷系统运行与维护的重要性,掌握了相关技能。
5. 制冷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培训内容介绍了我国制冷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使我对制冷行业的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 案例分析培训过程中,讲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使我对制冷系统运行与维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培训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制冷基础知识、制冷设备、制冷系统安装与调试、制冷系统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
2. 实践操作方面在培训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制冷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 蒸气制冷是利用某些低沸点的液态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汽化时吸热的性质来实现人工制冷的。 在制冷技术中,蒸发是指液态制冷剂达到沸腾时变成气态的过程。液态变成气态必须从外界吸收热能才能实现,因此是吸热过程,液态制冷剂蒸发汽化时的温度叫做蒸发温度,凝结是指蒸汽冷却到等于或低于饱和温度,使蒸汽转化为液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蒸发吸热的现象。比如,我们在手上擦一些酒精,酒精很快蒸发,这时我们感到擦酒精部分反应很凉。又如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 R—12液体喷洒在物体上时,我们会看到物体表面很快结上一层白霜,这是因为R—12的液体喷到物体表面立即吸热,使物体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然这是不实 用的制冷方法,制冷剂R—12不能回收和循环使用)。目前一些医疗机构采用的冷冻疗法即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蒸气压缩式制冷是利用液态制冷剂汽化时吸热,蒸汽 凝结时放热的原理进行制冷的。
二、制冷循环 压缩机是保证制冷的动力,利用压缩机增加系统内制冷剂的压力,使制冷剂在制冷系统内循环,达到制冷目的。开始压缩机吸入蒸发制冷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 然后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送冷凝器;高压高温气体经冷凝器冷却后使气体冷凝变为常温高压液体;当常温高压液体流入热力膨胀阀,经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湿蒸气,流 入蒸发器,从周围物体吸热,经过风道系统使空调房间温度冷却下来,蒸发后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中,又重复下一个制冷 循环,从而实现制冷目的。 三、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状态
从压缩机出口经冷凝器到膨胀阀前这一段称为制冷系统高压侧;这一段的压力等于冷凝温度下制冷剂的饱和压力。高压侧的特点是:制冷剂向周围环境放热被冷凝为液体,制冷剂流出冷凝器时,温度降低变为过冷液体。 从膨胀阀出口到进入压缩机的回气这一段称为制冷系统的低压侧,其压力等蒸发器内蒸发温度的饱和压力。制冷剂的低压侧段先呈湿蒸气状态,在蒸发器内吸热 后制冷剂由湿蒸气逐渐变为汽态制冷剂。到了蒸发器的出口,制冷剂的温度回升为过热气体状态。过冷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时,由于节流作用,由高压降低到低压 (但不消耗功、外界没有热交换);同时有少部分液态制冷剂汽化,温度随之降低,这种低 压低温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后蒸发(汽化)吸热。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并通过压缩机进入下一个制冷循环。
四、制冷量
在制冷循环中,循环流动的每千克制冷剂从被冷却物体吸收的热量叫做单位重量制冷量,用符号 q表示,单位是kcal/kg,单位重量制冷量是表示制冷循环效果的一个特殊参数,这由制冷剂的性质,循环温度等条件决定,蒸发温度越低,冷凝温度越高, 其值越小,反之越大。 制冷装置的产冷量是单位时间内从被冷却物体吸收并在冷凝器中放掉的热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kcal/kg。Q值的大小等于冷重量流量G与单位重量制冷 量q的乘积,即: Q=G·q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为了方便的获得制冷量的粗略计算也可通过下式计算 Q=L·(t2 -t1 ) 式中L循环风量,(t2 -t1 )为进出风温度差。
五、制冷剂
制冷剂是进行制冷循环的工作物质。 对制冷剂的要求 理想的制冷剂要求化学性质是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对金属腐蚀作用小、与润滑油不起化学反应,不易燃烧、不易爆炸、并且要求制冷剂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质, 即在大气压力下它在蒸发器内的蒸发温度要低、蒸发压力最好与大气压相近;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温度对应的压力要适中,单位制冷量要大,汽化热要大,而液 体的比热要小,气体的比热要大。要求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凝固温度要低、临界温度要高 (最好高于环境温度),导热系数和放热系数要大,比重和粘度要小,泄漏性要小。 制冷剂的种类 制冷剂种类很多,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制冷剂类型,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压力等热力学条件以及制冷设备的使用地点来考虑。制冷剂可分为四类:即无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氟里昂和共沸溶液。 1、无机化合物制冷剂有氨、水和二氧化碳等; 2、碳氢化合物制冷剂有乙烷、丙烯等; 3、氟里昂(FREON)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使用的一种制冷剂,比氨晚60年左右,它是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卤族(氟、氯、溴)衍生物的总称,或者说 是由氟、氯和碳氢化合物组成的。目前作为制冷剂用的主要是甲烷(CH4)和乙烷(C2H6 )中的氢原子、全部或部分被氟氯溴的原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除名称而外,化学分子式规定了氟里昂各种类别的缩写代号。 4、共沸溶液是由两种以上制冷剂组成的混合物。蒸发和冷凝过程也不分离。就像一种制冷剂一样。目前实用的有R500、R502等。与R22相比其压力稍多,制冷能力在较低温度下提高13%左右。此外在相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较低。可以扩大单组压缩机的使用温度范围,所以发展前景看好。
制冷剂的使用与存放 各种制冷剂,物理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饱和压力,在常温下,有的压力高,有的压力低,但无论压力如何,各种制冷剂钢瓶均为压力容器,使用时要多加小心。由于各种制冷剂性质不同,大多数属于易爆物。在钢瓶腐蚀未作检验,或遇到外界的突然暴晒或火源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有的制冷剂还是有毒物。因此,对制冷剂的存放、搬运、使用都必须小心。 无论何种制冷剂用完后,应立即关闭钢瓶阀门,在检修系统时,如果从系统中将制冷剂抽出压入钢瓶时,应得到充分的冷却,并严格控制注入钢瓶的重量,决不能装满,一般不超过钢瓶容积的60%,让其在常温下膨胀有一定余地。另外,在用卤素灯给制冷系统检漏时,遇颜色改变,确定漏点后,应立即移开吸口,以免光气中毒。
六、制冷系统的构造及组成
构成基本的制冷系统主要有四大部件: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为了改善制冷系统的性能,达到更好的使用性能,通常还有不少辅助器件:液体管路电磁阀、视液镜、液体管道干燥过滤器、高低压力控制器等。 各部件的作用 压缩机: 压缩和输送制冷蒸汽,并造成蒸发器中低压、冷凝器中高压,是整个系统的心脏。 冷凝器: 是输出热量的设备,将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和压缩机消耗功所转化的热量排放给冷却介质。 节流阀: 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 蒸发器: 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压缩机 压缩机为制冷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只有通过它将电能转换为机械功,把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才能保证制冷的循环进行。 压缩机为制冷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只有通过它将电能转换为机械功,把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 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才能保证制冷的循环进行。 一、容积式制冷压缩机:靠改变工作腔的容积,将周期性吸入的定量气体压缩。 1、往复活塞式制冷压缩机:靠活塞的往复运动来改变汽缸的工作容积。 依外部构造分为: ① 全封闭:制冷量小于60KW,多用于空调机和小型制冷设备中。 驱动电机和运动部件封闭在同一空间里,结构紧凑,密封性好,噪声低。但功率较小,不易维修。 ② 半封闭:制冷量60~600KW,可用于各种空调﹑制冷设备中。 由曲轴箱机体与电机外壳共同构成密闭的空间,工作稳定寿命长,制冷能力较大,可用于多种工况,可维修,但噪声稍高。分为单级压缩型(常规型,碟阀型,卸载型,连通型)和双级压缩型。 ③ 开启式 压缩机和电机分别为两个设备于外部连接,结构复杂笨重,工作不稳定,已近于淘汰。功率较小,不易维修。 2. 回转式制冷压缩机:靠回转体的旋转运动来改变汽缸的工作容积。 依内部构造分类: ① 滚动转子式:制冷量8~12KW,多用于小型空调机和制冷设备中。 为全封闭式,结构紧凑,密封性好,噪声低。但功率较小,不易维修。 ② 涡旋式:制冷量8~150KW,可用于各种空调﹑制冷设备中。 为全封闭式,结构简单紧凑,工作性能高,密封性好,噪声低,为今后主导机型。 ③ 螺杆式:制冷量100~1200KW,可用于大中型空调﹑制冷设备中。 为半封闭式,结构紧凑,工作性能高,制冷能力大并可进行无级调节,但润滑油系统较复杂,噪声较高。分为单,双螺杆型。 二.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靠离心力的作用,连续将吸入的气体压缩。 制冷量最大可达30000KW,用于大型空调﹑制冷设备中。 工作稳定,性能高寿命长,制冷能力大,可进行无级调节。
冷凝器 冷凝器按其冷却形式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冷式、风冷式、蒸发式及淋水式。 一、水冷式冷凝器: 在水冷式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热量被冷却水带走。冷却水可以一次流过,也可以循环使用。当使用循环水时,需要有冷却水塔 或冷水池。水冷冷凝器有壳管式、套管式、沉浸式等结构形式。 1,立式壳管式冷凝器 立式冷凝器的主要特点是: A、由于冷却量大,流速高,故传热系数高。 B、垂直安装,所以占地面积小 C、冷却水直通流动且流速大,所以对冷却水的要求不高 D、管内水垢易清除 E、冷却水温升值有2-4°,对数平均温差在5-6度左右,故耗水量大。且设备置于空气中,管子等易被腐蚀。 2、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它与立式冷凝器有相类似的壳体结构,主要区别在于壳体的水平放置和水的多路流动。 3、套管式冷凝器 这种冷凝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因系单管冷凝,反向换热,故传热效果好。其缺点是耗金属量大,纵向管数较多时,下部管路充满液体,传热面积不能充分利用。另外,因结构紧凑,造成维修困难。只用于小型氟利昂空调机组。 二、风冷式冷凝器 在风冷式冷凝器中,制冷剂放出的热量被空气带走。它的结构形式主要为若干组铜管所组成,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很差,故通常都在铜管外增加肋片,以增加空气侧的传热面积,同时采用通风机来加速空气流动,使空气强制对流以增加散热效果。 三、蒸发式冷凝器 喷淋水由水泵将集水槽中的水输送到蒸发式冷凝器顶部的喷淋管,经喷嘴喷淋到冷凝排管的外表面形成很薄的水膜,水膜中部分水吸热后蒸发为水蒸气,其余落入集水槽,供水泵 循环使用。 轴流风机强迫空气从底部和侧壁下部被吸入流经盘管,填料、饱和热湿空气则被排到周围大气中,热湿空气中夹带的部分水滴通过收水器截留,有效地控制水滴飘散损失,散失致大气中的水蒸气在系统中由浮球阀控制补充。 四、淋水式冷凝器 这种冷凝器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泄漏时易于发现,维修清洗都较方便;缺点是传热系数低,占地面积大,金属消耗高。
蒸发器 蒸发器按其被冷却的介质种类可分为冷却液体的蒸发器 (干式蒸发器)和冷却空气用的蒸发器(表冷式蒸发器)这两大类。 表冷式蒸发器多用于空调装置,冷媒水用干式蒸发器。 一、卧式蒸发器 1、其与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结构基本相似。按供液方式可分为壳管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广泛使用于闭式盐水循环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液体与传热表面接触好,传热系数高。但是它需要充入大量制冷剂,液柱对蒸发温度将会有一定的影响。且当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泵因故停机时,盐水在管内有被冻结的可能。若制冷剂为氟利昂,则氟利昂内溶解的润滑油很难返回压缩机。此外清洗时需停止工作。 2、干式氟利昂蒸发器。主要区别在于:制冷剂在管内流动,而载冷剂在管外流动。节流后的氟利昂液体从一侧端盖的下部进入蒸发器,经过几个流程后从端盖的上部引出,制冷剂在管内随着流动而不断蒸发,所以壁面有一部分为蒸气所占有,因此,它的传热效果不如满液式。但是它无液柱对蒸发温度的影响,且由于氟利昂流速较高(≥4m/s),则回油较好。此外,由于管外充入的是大量的载冷剂,从而减缓了冻结的危险。这种蒸发器内制冷剂的充注量只需满液式的1/2~l/3或更少,故称之为“干式蒸发器”。 二 、立管式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