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类比推理思维”教学案例(李旋肖)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纳与类比推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归纳与类比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作业实践,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回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归纳与类比推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
2. 归纳练习:给定一组数据(如数字、事实、现象等),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并尝试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一组数字:1, 3, 5, 7, 9,要求学生归纳出数字递增的规律。
3. 类比练习:给定两个或多个类似但略有差异的事物,要求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将其中一个事物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事物上。
例如,比较苹果和香蕉,要求学生尝试将苹果的绿色包装袋换成红色包装袋。
4. 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归纳与类比推理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如何通过归纳和分析交通数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2. 作业应体现归纳与类比推理的应用,要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4. 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和评分。
2.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总结归纳与类比推理的运用技巧和方法,以备后续教学之用。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批改和反馈,认真分析自己的作业问题,并寻求改进方法。
2.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与类比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类比推理》教案1 新人教A版选修2-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认识类比推理这一种合情推理的基本方法,并把它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类比的性质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2.认识数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完善数学的正确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类比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类比的性质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除了归纳,在人们的创造发明活动中,还常常应用类比.例如,据说我国古代工匠鲁班类比带齿的草叶和蝗虫的齿牙,发明了锯;人们仿照鱼类的外形和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发明了潜水艇;等等。
事实上,仿生学中许多发明的最初构想都是类比生物机制得到的。
从一个传说说起:春秋时代鲁国的公输班(后人称鲁班,被认为是木匠业的祖师)一次去林中砍树时被一株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这桩倒霉事却使他发明了锯子.他的思路是这样的:茅草是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我需要一种能割断木头的工具;它也可以是齿形的.这个推理过程是归纳推理吗?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张衡,曾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子与日月食现象的类似情况进行类比,提出了日月食科学成因的初步认识。
几百年前,人们对热量的认识是非常直观的,将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到沸点所吸收的热确定为基本热量单位“大卡”。
科学家焦耳通过对比热与功相互转化过程中的类似现象,指出了它们本质的同一性,这就是热力学基本定律。
§2.1.1合情推理第2课时类比推理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推理这一种合情推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能利用类比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2.正确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类比推理及方法的总结;教学难点:类比推理的含义及其具体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从一个传说说起:春秋时代鲁国的公输班(后人称鲁班,被认为是木匠业的祖师)一次去林中砍树时被一株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这桩倒霉事却使他发明了锯子.他的思路是这样的:茅草是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我需要一种能割断木头的工具;它也可以是齿形的.这个推理过程是归纳推理吗?(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为回答“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科学家所作的猜想。
科学家找出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绕太阳运转、绕轴自转、有大气层、有季节变换、大部分时间的温度适合地球上的某些已知生物的生存等。
然后由地球上有生命Array问题:上述推理基本步骤是什么?上述两个例子均是这种由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或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三)、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⑴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⑵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⑶ 检验猜想。
即(四)、知识应用,深化理解例1.试将平面上的圆与空间的球进行类比.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球的定义: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 球弦←→截面圆直径←→大圆周长←→表面积面积←→体积猜想新结论例2.根据实数的加法和乘法,列出它们相似的运算性质。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政治课程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同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为后续的政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回顾并梳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类比推理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常见类型等。
2.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政治现象或社会事件,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国家在处理类似政治问题时所采取的相似或不同的策略和效果。
3. 实践操作(1)编写类比案例: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政治话题,编写一个类比推理的案例,并详细阐述推理过程。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编写的类比案例,并就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4. 作业报告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包括案例的选择、类比推理的过程、分析的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知识点梳理要全面、准确,能够反映出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要具体、深入,能够清晰展示类比推理的过程和分析的深度。
3. 实践操作部分要动手实践,认真编写和讨论案例,不抄袭他人成果。
4. 作业报告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明了。
5. 作业应按时完成并提交,不迟到、不拖沓。
四、作业评价(1)教师对每位学生的知识点梳理情况进行评阅,给予相应的评分和反馈。
(2)对每个小组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进行评价,包括案例的选择、推理的逻辑性、分析的深度等方面。
(3)对作业报告进行评价,包括报告的条理性、重点的突出性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1)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将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4)根据作业情况,对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 能够正确应用类比推理法于具体事例分析;3. 增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提升政治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类比推理的实践应用,加深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中类比推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类比推理及其方法”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学生需明确类比推理的定义、特点及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2. 掌握类比推理的方法:学生需通过实例学习如何运用类比思维进行政治概念的比较和联系。
3. 实践应用:学生需选择一个政治概念或现象,运用所学的类比推理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
4. 案例分析:学生需对提供的政治案例进行类比分析,比较不同政治事件之间的异同点,并阐述类比推理在案例分析中的作用。
三、作业要求针对以上作业内容,特提出以下作业要求:三、作业要求1. 理解与掌握: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准确理解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其应用方法。
2. 实践与运用: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具体的政治概念或现象进行类比分析,并形成条理清晰的书面报告。
报告中应包含类比推理的具体过程和结论,体现类比思维在分析问题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对于提供的政治案例,学生需仔细阅读,全面理解案例内容。
在分析时,要注重对案例中不同政治事件之间的类比,找出其异同点,并阐述类比推理在案例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4. 书面表达:书面报告和案例分析应表达清晰,逻辑严谨,语言规范。
字迹要工整,格式要规范。
5. 按时完成: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书面表达和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高中政治课程《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类比推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归纳与类比推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的习惯,为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理解归纳与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学习中的重要性。
- 学生需自行收集5个不同的社会现象或事件,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的主题或类别。
- 通过分组讨论,对收集的社会现象进行小组内的类比讨论,尝试总结它们的共性或差异。
2. 培养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 学生需选取本学期政治课程中的一个主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了解。
- 要求学生以提纲形式归纳出该主题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3. 实践运用归纳与类比推理方法。
- 学生需选择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运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展示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2. 对于每个环节的作业内容,学生需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
3.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应注重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4. 作业中需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在归纳与类比推理方面的进步。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内容、思路清晰度、逻辑严密性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将对学生的归纳与类比推理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评定。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学生在归纳与类比推理方面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归纳与类比推理的方法。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类比推理的含义及其实践应用;2. 通过作业实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践类比推理:给定两个概念(如动物和植物),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其中一个概念应用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如动物的概念应用到城市规划)。
学生需要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并阐述类比推理在跨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2. 知识探索:请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类比推理的实例和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去解答和阐述。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主题为“你最想通过类比推理学习或理解的概念是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去解释和理解。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实践类比推理作业需写出完整的推理过程,阐述类比推理在跨领域中的应用价值;3. 知识探索作业需整理成书面报告,字数不少于XX字;4.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收集学生对于作业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类比推理及其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作业设计的建议;2.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此次作业,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类比推理及其方法,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业内容设计合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下是我对于此次作业的一些具体建议:首先,对于实践类比推理作业,可以尝试将作业形式更改为实际操作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类比推理。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与类比推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高中政治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归纳与类比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政治事件或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异同点。
例如,可以选取不同国家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政策措施,分析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各国政策措施的优劣。
3. 实际运用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归纳和类比推理。
例如,可以设计关于“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的异同”的论述题,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归纳出其共性和差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政治事件,运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形成小组报告。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教育政策及其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内容,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在案例分析和实际运用练习中,学生应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避免直接抄袭或套用他人观点。
3.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观点,形成有逻辑、有条理的报告。
4. 作业应按时提交,并按照教师要求的格式和方式进行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 教师将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际运用练习中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给予相应的成绩,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培养“类比推理思维”教学案例
桥头镇中心小学李旋肖
1.案例主题:本案例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捕捉信息、分析问题并通过类比推理和数数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从简单情形逐渐推理出复杂情形的答案。
从而总结出解决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同一种法法去解决。
本案例主要体现“类比推理思维”的培养。
2.内涵阐述:在我国小学教学方法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方法就是类比推理,这个方法由于其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很经常被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类比推理”作为一种逻辑方法,它是学生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见解,归纳总结解决同一类型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渗透运用类比推理,让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规律,对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解题的方法。
3.案例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星期有几天?(学生可能会说出5天、7天等答案,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答案,明确一个星期有7天。
)
师:星期一后面是星期几?(一天一天接着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一个星期7天的顺序,位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尤其是星期日的后面是星期几,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因为有的孩子会接着数数的顺序星期日的后面是星期八,毕竟一年级的孩子生活常识少。
)
二、新授。
1.出示题1:今天是星期一,1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一→星期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能推理出一天后是星期二,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个箭头就表示推迟1天,以此类推。
)
2.出示题2:今天是星期三,1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三→星期四
(第2题,把星期一改为星期三,让学生体会题目是有相似性的,相似性的题目,可以用同一方法来解决,体现类比推理的特点。
)
3.出示题3:今天是星期三,3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第3题,把前面两题的1天后改为3天后,增加了难度,学生对一个箭头表示推迟1天,加深了认识。
)
4.出示题4:今天是星期六,3天后是星期几?
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
(第4题,“今天是星期六”,进一步加深难度,因为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可能有的孩子会认为,星期六后面是星期七、星期八……,此时要注意纠正这种情况。
)
5.出示书本第5题:今天是星期一,因为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
推
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第5题,经过前面4道题目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这种简单的推理,主要是要提醒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数箭头。
)
4.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把学生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解决问题。
”在本题型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找出解决相似题目的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教学书本第80页第5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对于抽象的问题很难理解。
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利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数数知识进行学习。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引导学生有层次地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进行推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这一认识特点,先进行模仿性学习,再进行提高性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
本质。
教学中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