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其一)(精校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大结局)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大结局)熊芳芳四、赴死——现实突围精神殉美的结局说到故事的结局,人人都会说双双殉情。
其实,殉情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焦仲卿。
刘兰芝是在两个自我的激烈斗争中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而选择了赴死。
她起初以告状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又以赌气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以赴死的方式逃避了问题。
1、告状中的心理失衡与言多之失。
爱得越多,隐忍就会越多。
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爱不够多,所以隐忍就不够多。
放眼古今,丈夫长年在外,妻子在家中独当一面的情况多了去了,何况焦仲卿每五天就能回来一次。
在古代,婆婆挑剔媳妇的情况也多了去了,何况这个焦母还能够适当隐忍:吾意久怀忿。
对刘兰芝的无礼节、自专由,她有意见很久了,但一直放在心里,没有说出来。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有人说,这段看起来非常动人的表白表现了刘兰芝才德兼修、善良温柔、忠于爱情,这样的解读太平面化,也太概念化,所谓言为心声,刘兰芝一直强调自己的才德、对这个家庭的奉献和功劳、一个人独守空房的凄苦、婆婆的故意找碴,当一个人在表彰自己的才能、功劳甚至苦劳的时候,正像是在跟生活讨个说法:我如此优秀,又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刘兰芝认为她的才德应该为她赢取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家庭,这是计算,不是爱情。
真正的爱是甘心付出、不计回报的,是乐意成就对方的事业和人生的,是使人和睦的。
但刘兰芝的一番撒娇式的告状,倾泻了自己心中的不平,抱怨了丈夫的忠于职守,还挑起了母子的冲突,成为了这场婚变的导火索。
怨妇的命运,始于怨妇式的语言。
通观全篇,你会发现,刘兰芝的台词是最多的。
《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作家刘兰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普通女子刘兰芝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风气和女性命运的变迁。
在整个小说中,刘兰芝作为主人公,她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展现出了她的坚韧、聪明和勇敢,同时也描绘了她的苦难和牺牲。
刘兰芝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是一个洒脱的姑娘。
她自由自在地跑在大街上,独立地生活。
刘兰芝的早期形象展示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勇敢的个性。
她拒绝了传统婚姻的束缚,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她不再依赖男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份工作,独立养活自己和家人。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女性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
刘兰芝在寒冷的城市里艰难度日,她遭受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尽管如此,刘兰芝从未放弃她的尊严和尝试改变。
她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和提高自身素质,她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她努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梦想。
刘兰芝聪明而机智,在与各种不公和困难的斗争中,她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
小说中,她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书,同时,她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种种情况。
她在无力抗拒的时候选择了妥协,但她从不气馁,而是继续积极地寻找自己的机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抓住机会。
另一方面,刘兰芝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女性。
尽管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她总是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周围的人。
她在城市里建立了社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也是她内心中坚定的信念在作用。
通过这些善举,刘兰芝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意义,也使自己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一些弱点和无奈。
她作为女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同样深受困扰。
她被迫入赘给有钱人家,既依然在物质上受到压迫,又无法忍受家庭暴力和婚姻的不幸福。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孔雀东南飞》赏析1《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外表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懊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定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定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白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文本分析:《孔雀东南飞》热情讴歌了一对忠于爱情的青年男女:妻子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后“自誓不嫁”,在“其家逼之”的压力面前“乃投水而死”,丈夫焦仲卿听说此事后,也以“自缢于庭树”这种令人震惊的举动作了一次忠于爱情的告白。
“时人”对此怎能不心伤而形诸笔端呢?全诗以兰芝的婚姻遭遇为主线,描述了从焦母逼归到兰芝被迫再嫁而自尽的发展过程,故事完整,剪裁精当,冲突尖锐,情节动人。
诗中“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个肖其声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作者善于以富于个性特点的人物口语展开情节,同时又在冲突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成功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和主要人物焦母、刘兄及刘母,这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对兰芝告别小姑、太守家筹备婚礼等场面的描述也有简有繁,也起到了表现主题思想、衬托主要人物、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做些具体分析。
正文共33段。
第一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不与情节直接关联,放在后文详细探讨,剩下的32段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六部分:第二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回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全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得到了凸现。
细察兰芝的一番自述,说了三层意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一层意思,是说自己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识礼的女子,这是不是有些自诩?不是,这可从第13段阿母惊异的陈述中得到同样的印证;第二层是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苦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见常日稀”,这是独守空房的苦悲,对此兰芝能理解,因为“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但对另一“苦悲”她就无法忍受了:“织布”的时间长,“鸡鸣(1-3点)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速度又快“三日断五匹”,但是“大人故嫌迟”,这真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响亮地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显示出她是个不肯奴颜婢膝事他人的刚强女子,这是第三层。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原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
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
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
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
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
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
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
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
刚成年时我们便结成同床共枕的恩爱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
我们共同生活才过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
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
”阿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
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
东邻有个贤惠的女子,她本来的名字叫秦罗敷。
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
你就应该把兰芝快赶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他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哀求:“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阿母听了府吏这些话,便敲着坐床大发脾气:“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
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府吏默默不说话,再拜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
《孔雀东南飞》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孔雀东南飞》热情讴歌了一对忠于爱情的青年男女:妻子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后“自誓不嫁”,在“其家逼之”的压力面前“乃投水而死”,丈夫焦仲卿听说此事后,也以“自缢于庭树”这种令人震惊的举动作了一次忠于爱情的告白。
“时人”对此怎能不心伤而形诸笔端呢?全诗以兰芝的婚姻遭遇为主线,描述了从焦母逼归到兰芝被迫再嫁而自尽的发展过程,故事完整,剪裁精当,冲突尖锐,情节动人。
诗中“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个肖其声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作者善于以富于个性特点的人物口语展开情节,同时又在冲突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成功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和主要人物焦母、刘兄及刘母,这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对兰芝告别小姑、太守家筹备婚礼等场面的描述也有简有繁,也起到了表现主题思想、衬托主要人物、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做些具体分析。
正文共33段。
第一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不与情节直接关联,放在后文详细探讨,剩下的32段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六部分:第二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回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全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得到了凸现。
细察兰芝的一番自述,说了三层意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一层意思,是说自己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识礼的女子,这是不是有些自诩?不是,这可从第13段阿母惊异的陈述中得到同样的印证;第二层是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苦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见常日稀”,这是独守空房的苦悲,对此兰芝能理解,因为“君即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但对另一“苦悲”她就无法忍受了:“织布”的时间长,“鸡鸣(1-3点)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速度又快“三日断五匹”,但是“大人故嫌迟”,这真是“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响亮地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显示出她是个不肯奴颜婢膝事他人的刚强女子,这是第三层。
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文、译文《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家长专制和宗法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本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返故,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
这首叙事诗共356句,1780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现在这首诗已经刻在“孔雀东南飞遗址”——安徽怀宁县小市镇焦仲卿刘兰芝墓地的长廊石壁橱窗上。
结构托物起兴:孔雀失偶(第1段)事件起因:兰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过程发展:夫妻誓别(第7~12段)(无奈别妻)情节延续:兰芝抗婚(第13~21段)(贤妻再嫁)长诗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悲情结尾:告诫后人(第32段)孔雀东南飞正文及译文【原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译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
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
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原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译文】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原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
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
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
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中国古代妇女道德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
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
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 刘兰芝的言行举止(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
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
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
”“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
”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
“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
“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
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
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
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
【导语】《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学第⼀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的⾼峰之作,后⼈盛称它与北朝的《⽊兰诗》为“乐府双璧”。
下⾯是分享的⽂⾔⽂:《孔雀东南飞》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孔雀东南飞》原⽂ 两汉:佚名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吏焦仲卿妻刘⽒,为仲卿母所遣,⾃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死。
仲卿闻之,亦⾃缢于庭树。
时⼈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徘徊。
“⼗三能织素,⼗四学裁⾐。
⼗五弹箜篌,⼗六诵诗书。
⼗七为君妇,⼼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断五匹,⼤⼈故嫌迟。
⾮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所施。
便可⽩公姥,及时相遣归。
”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三年,始尔未为久。
⼥⾏⽆偏斜,何意致不厚。
”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礼节,举动⾃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由!东家有贤⼥,⾃名秦罗敷。
可怜体⽆⽐,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怒:“⼩⼦⽆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声,再拜还⼊户。
举⾔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意,慎勿违吾语。
”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敢⾃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谓⾔⽆罪过,供养卒⼤恩;仍更被驱遣,何⾔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光;红罗复⽃帐,四⾓垂⾹囊;箱帘六七⼗,绿碧青丝绳,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贱物亦鄙,不⾜迎后⼈,留待作遗施,于今⽆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著明⽉珰。
指如削葱根,⼝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双。
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其一)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其一)熊芳芳认识一个真实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文本解读熊芳芳一、生年——中国古代女子的黄金时代序文中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建安(190~220年),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共计30年。
刘兰芝大约就生于这30年中的某一年。
十七为君妇,共事二三年,到她举身赴清池时,享年20岁。
失意人常叹生不逢时,但刘兰芝要感叹的却不应该是时代。
汉代可谓中国古代女子的黄金时代。
与后世相比,汉代女性在婚恋上自主得多。
《汉书·梁鸿传》记载,女子孟光择对不嫁,年至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孟光父母遂从其愿,于是才有了举案齐眉的故事。
妇孺皆知的当属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他们一见钟情,结伴私奔,既无父母之命,更无媒妁之言,卓父卓王孙的兄弟朋友还劝说卓王孙善待他们,后来卓王孙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在司马相如功成名就之后,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为使女得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汉代女性在离婚问题上也有相当的自由,她们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平阳公主因丈夫患有恶疾,与之离婚;淮南王刘安生子迁为太子,取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为太子妃……,王阳怒太子,闭使与妃同内,终不近妃。
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之;《汉书·赵幽王》中记载赵幽王的夫人(吕氏女子)因为觉得赵幽王不爱自己而爱其他的妾姬而怒去,以寻找自己纯真的爱情。
《汉书·王皇后传》里记载:王皇后,武帝母,嫁为金氏妇,生一女矣,后内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
对于再嫁女,男子并不在意其贞节,在汉代,再嫁是能被普遍接受的。
《汉书·外戚传》记载:薄姬,魏王豹之妻,豹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诏内后宫。
汉武帝姊平阳公主丈夫曹寿死,后嫁给卫青。
《后汉书·宋弘传》载:时帝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其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乃且图之。
’新寡的湖阳公主竟然在朝臣面前公开谈论再嫁之事,并且直率地表达自己对宋弘的爱慕。
不只是王族,平民女子同样有离婚的自由: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
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这个富家女觉得其夫婿平庸无能,就从丈夫身边逃离,嫁给了张耳;西汉的朱买臣家贫,卖柴为生,常担柴道中,诵书歌讴,其妻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汉书朱买臣传》),买臣以为妻子是因嫌弃自己贫穷才要离开,然而后来买臣妻再嫁的对象也是一介平民,并且,她与后夫还曾对买臣伸出援手: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
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证明她并非贪图富贵,而只是为追求一个和谐完美的婚姻。
汉末建安时期离婚再嫁,亦为习见之事,帝王亦不讳再嫁之女,如董卓、曹丕、孙权等人都娶过再嫁之女。
著名诗人蔡文姬曾先后嫁过三个丈夫,最后一次还是曹操主婚: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
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适河东卫仲道。
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后汉书·列女传》)至于不准女人改嫁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汉代的离婚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妻子的财产权。
《礼记杂记下》郑注引汉律云:弃妻畀所赍。
意思是说,若男方提出离婚,则允许女方将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财产带走。
这也就是刘兰芝在离开夫家时有权利选择留下那些陪嫁以作留念的原因: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她有权利选择将它们留下,也有权利选择带走。
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对较高的。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经济上,秦汉时期妇女的经济活动是国家税收的来源之一,在征收布帛的年代,每年劳动妇女都要向国家交纳大量的绢帛布帛,耕织并举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妇功的倚重甚至超过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续汉书》中一段汉宣帝时的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穫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就形象地反映了妇女从事劳动的情景。
汉室专门设有织室,织布是平民百姓的工作之一。
《史记·翟方进传》记载: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那时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古代中国妇女处于根本性的从属地位的真正折点是在隋朝之后。
隋炀帝时规定妇女不再纳课,这就意味着妇女不再受田,也不再为国家承担赋役,也就是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从此退出了国家经济领域,虽然此后的租庸调制依然是按照男耕女织的模式制定出来的,但妇女的劳动已经不再得到国家、得到社会的承认——也使得妇女进一步丧失了家庭经济地位。
其次,在政治上,汉代贵族妇女甚至可以参政,如吕后、邓太后、窦太后就是直接参政。
《汉书·西域传》记载:冯嫽(冯夫人)出使乌孙,是汉代著名女外交家。
女子还可以受爵,《二年律令·置后律》规定:寡为户后,予田宅,比子为后者爵;女子比其夫爵。
再次,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地位较平等,甚至还有妻管严的现象。
东汉名士樊英生病,妻子派婢女去探问,樊英竟起身下床答拜。
有人不免诧异,樊英就解释说:妻,齐也。
共奉祭祀,礼无不答。
《后汉书·逸民传》记载庞公夫妻相敬如宾,《汉书·张敞传》记载汉宣帝时的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张敞喜欢亲自为妻子画眉,而且眉样媚好,流行京中。
《后汉书·梁统列传》记载梁冀妻孙寿寿性钳忌,能制御冀,冀甚宠惮之。
最后,在教育方面,两汉也有不少知书达理的女性。
班昭完成其兄班固的著作《汉书》,昭女妹曹丰生,亦有才惠,……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史记·逸民列传》)西汉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P3974),东汉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P418),顺帝梁皇后少善女工,史书(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P417 )。
所以,刘兰芝生于这个时代,应该说是相对幸运的。
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她的妇功成为夫家的经济支撑:以丈夫一个人微薄的薪俸,如何养活全家,上事公姥,下抚小姑?她也得到了丈夫的专情宠爱: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誓天不相负!再加上她出众的姿色、过人的口才(虽然这一项恰恰是她不讨婆婆喜欢的重点),这一切,大概就是她有底气撒娇式地主动提出离婚(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原因,只是,最后弄假成真,却是她始料未及的。
二、家世——一掷千金非富即贵的底气刘兰芝的家世绝不普通。
别看她自己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在对婆婆说气话,说反话。
也别听她母亲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那是婉言谢绝媒人的客气话。
刘兰芝的不凡家世,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自幼所受的教育。
刘兰芝自幼所受的教育是非常系统而完善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而且,在音乐和诗书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足见其家庭思想开明,风格前卫。
其父母并未遵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而是致力于培养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不仅拥有容貌的美丽,更具一种内在的气质,优雅清新,仪态万方。
但这样的女子又并非一只花瓶,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的勤勉,上事公姥、下抚小姑的贤德,足见其严谨向上的家风。
大凡普通的小康家庭,不会有能力花大价钱去专门请一个私塾先生来培养一个女孩的音乐和诗书方面的才能,在那样的时代,他们也不会觉得有这个必要。
只有有钱有闲的家庭,才可能让一个女孩接受这种贵族教育。
2、穿戴及日常用品。
我们来看她被遣离家之前的装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丝履是以丝织品制成的鞋,在古代为华贵的服饰。
玳瑁是一种有机宝石,特指玳瑁的背甲,可用于制作戒指、手镯、簪钗、梳栉等。
《汉书·东方朔传》:宫人簪瑇瑁,垂珠璣。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瑇瑁即玳瑁。
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也有记载: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
是说赵国平原君使臣出使楚国时,为向春申君炫耀而头戴玳瑁簪身佩镶有珠玉的刀剑。
纨素是细致光洁的绢,为珍贵的衣料,所谓白縠之衣,薄纨之里,即是。
汉代宫廷以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以细绢制成的团扇称纨扇。
宋玉《神女赋》: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
《汉书·地理志下》: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明月珰又是什么呢?耳珰可谓汉魏时期的首饰标签,考古发现的耳珰多为琉璃、玻璃、玛瑙、玉石等,这些材质在打磨之后会有明月般的光彩。
从后文刘兰芝做嫁衣时移我琉璃榻来看,连坐榻都是琉璃做的,耳珰的材质自然价值不菲。
说到琉璃,也有必要略作了解。
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⒅斓ぁ⑶啾獭!彼未髹妒箬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於众玉,其色不常。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关于琉璃,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意外发现了这种物质,范蠡以为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
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之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相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
同年战事起,越大败。
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离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还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眼泪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这个名字的谐音,并由此演变而来的。
琉璃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流传下来的少量琉璃也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
《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配享有。
刘兰芝的穿戴和日常用品有很多都是宫中之物,由此可见其家非富即贵,甚至可能与宫廷有关系。
她说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父却一直未出场。
当然,读者也可能会把父母理解为一个偏义复词,单指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