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两相流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30
流型:指气液两流中两质分况。
影素:1质含、压、质速、流速2流道是否存在热交换3流道结构4流动方向。
垂直上升不加热管五种流型:泡、弹、乳、环、细;泡特:1气不连,液连2气泡大圆3管中气泡密大4出:低含区。
弹特:1大泡与大块相出,且呈弹状2气泡与壁面被液膜隔开3大泡尾部常小气泡4出围:中截含和速相低。
环特:1液相沿管壁连流2中是连气,为气相轴心3液膜和气轴间为一个波交4出围较大。
水不六型:泡、塞、分、波、弹、环;塞和弹区别:1弹是由波过来,而塞是由泡或塞过来2弹状流与管壁上表壁面间无液膜,而塞状流有液膜。
3、弹状流气相流速高于塞状流。
水加:单泡塞弹波环。
淹起点:在两相逆流过程中,液相流量一定时,当气相流量不断增加至某一值时,垂直管中环状液面出现较大波动,管道压差突然升高,注水器上部有水带出。
此气相流量与对应压差确定的工作点称为淹没起始点。
液体全部携带点:达到淹没起始点后,当气相流量继续升高,最终会达到一点,气体将全部液体带出实验段,此点称为液体全部携带点。
流向反转点:当由注水器注入的水全部被足够大的气相流量带出实验段后,逐渐减小气相流量至某一值时,液膜开始回落到注水器以下,此点称为流向反转点。
淹没消失点: 当气体流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则全部液体恢复向下流动,这点称为淹没消失点。
垂直上升加热管的流型?以及入口、出口条件?与不加热垂直上升管的区别?入口为欠热水,出口为过热蒸汽。
流型竖直分布依次为:单相液体、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雾状流、单相气体。
与不加热时的区别:1不加热时,受热管中只存在一种流型,而加热管中存在流型的演变。
2、加热管中存在雾状流,而不加热管中没有。
分模:两完各以平速沿流道不同部流。
基假1两完2两流不等3一流4两热平。
均模:合理定义两混合平,把两当做有平特,遵单流基方的均匀介质。
基设:1两具等速2两处热平3可用合单摩系表两流。
截含率算法:①根截含定式,建S的经式②建αβ的经关式或经曲③对流动作简假,建计流模。
两相流、多相流两相流的概念及类型两相物质(至少一相为流体)所组成的流动系统。
若流动系统中物质的相态多于两个,则称为多相流,两相或多相流是化工生产中为完成相际传质和反应过程所涉及的最普遍的粘性流体流动。
通常根据构成系统的相态分为气液系、液液系、液固系、气固系等。
气相和液相可以以连续相形式出现,如气体-液膜系统;也可以以离散的形式出现,如气泡-液体系统,液滴-液体系统。
固相通常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处于两相流中。
两相流的流动形态有多种。
除了同单相流动那样区分为层流和湍流外,还可以依据两相相对含量(常称为相比)、相界面的分布特性、运动速度、流场几何条件(管内、多孔板上、沿壁面等)划分流动形态。
对于管内气液系统,随两相速度的变化,可产生气泡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冲击流、环状流、雾状流等形态;对于多孔板上气液系可以产生自由分散的气泡、蜂窝状泡沫、活动泡沫、喷雾等形态。
两相流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判断流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变。
流动形态不同,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也不同。
例如多孔板上气液两相处于鼓泡状态时,正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减低)的板效率(见级效率)高于负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增加);而喷射状态下恰好相反。
两相流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课题,是关于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影响。
当分散相液滴或气泡时,有很多特点。
例如液滴和气泡在运动中会变形,在液滴或气泡内出现环流,界面上有波动,表面张力梯度会造成复杂的表面运动等。
这些都会影响传质通量,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
两相流研究的课题,还有两相流系统的摩擦阻力,系统的振荡和稳定性等。
两相流研究模型两相流的理论分析比单相流困难得多,描述两相流的通用微分方程组至今尚未建立。
大量理论工作采用的是两类简化模型:①均相模型。
将两相介质看成是一种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混合物,假定处理单相流动的概念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两相流,但须对它的物理性质及传递性质作合理的假定;②分相模型。
水平管空隙率的测量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基本掌握用γ仪测量空隙率的方法;2.了解β与ϕ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γ射线衰减法测量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原因是这种方法使用简便,能在不干扰流场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ϕ。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γ射线衰减规律来测量ϕ。
从核物理中知道,当γ射线穿过某一种物质时,γ光子将与物质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形成电子偶三种方式的相互作用当γ光子与物质发生以上三种任何一种作用时,这光子就不能穿透物质。
所谓的γ射线衰减是指入射γ射线通过物质时,由于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形成电子偶三种作用,使出射射线强度减弱的情况。
研究表明:当γ射线透过物质时满足单能射线遵守的指数衰减规律,即γ射线的初始强度(单位为光子数/m2·s)与介质的吸收强度I之间的关系为exp(-µZ) (1)I=I—衰减前的射线强度;式中 II—透过物质后的强度;µ—物质的吸收系数;Z—物质的厚度。
,并取对数,则将式(1)两端同除I=µZ (2)ln I0Iρ,若通道中全部是液物质的吸收系数只与物质的密度成正比,即µ=µ1体,则ln I0=µ1ρ′Z (3)I’若通道中全部是气体,则=µ1ρ"Z (4)ln I0I"若通道中是两相混合物,则=µ1ρ0Z (5)ln I0I m用式(3)减去式(4),则得ln I"I’=µ1Z(ρ′−ρ") (6)将式(3)减去式(5),则得lnI m I’=µ1Z(ρ′−ρ0) (7)再用式(6)两端除以式(7)两端,则得lnI"I’ ln I m I’=ρ′−ρ"ρ′−ρ0=ρ"−ρ′ρ0−ρ′(8)由于ρ0=αρ"+(1−α) ρ′=ρ′+α(ρ"−ρ′) (9)则α=ρ0−ρ′ρ"−ρ′=ln I m I’ln I"I’由以上公式,只需测得I m 值,就可以算出相应的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