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迟子建
- 格式:pptx
- 大小:584.71 KB
- 文档页数:14
《灯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迟子建的散文《灯祭》,文章围绕玻璃瓶灯讲述了“我”对童年父亲做的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
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
文章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将父女深情的场景真实地重现于我们面前,让人感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写本课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3.能仿照“做灯”过程,写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出来的“我”对“父亲”的感情。
2、通过学习“灯”的制作过程,引导写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我“对父亲无限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研读、讨论重点语句,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悟、探究、讨论”等教学策略,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迟子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板书:祭。
师:谁来读一下这个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预设:人死了要纪念他。
师:对,一个人死了,他的亲人要纪念他。
那人们是怎么纪念死去的亲人的,用什么来纪念的?预设:烧香,纸钱,还有祭品。
板书:灯。
师:这是什么意思?预设:用灯来祭奠。
师:用灯来祭奠谁呢?(父亲)为什么要用灯祭奠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第16课《灯祭》,一起来品读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
2、开火车读课文。
想一想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灯来祭奠父亲?预设:因为“那灯是不寻常的”。
“灯”包含着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3、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表现在哪些方面?预设:因为这是父亲亲手做的。
这盏灯里有父亲的爱。
这盏灯是独一无二的。
灯祭迟子建每逢过年父亲都用罐头瓶为我做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
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
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
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
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
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
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
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
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
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
”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
”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
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
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
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
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
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
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
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灯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灯祭》课文选自迟子建的散文《灯祭》,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
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
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么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
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文章线索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二、教学目标: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如何通过我们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呢?根据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3、过程与方法: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难点是体悟“灯祭”的含义。
三、设计理念设计本节课时,都围绕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依据学情、年段特点、课文特点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迟子建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
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
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现担任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
已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
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灯祭》读后感《灯祭》读后感1正当过年的时候,我看到了迟子建老师的这篇文章《灯祭》,刚开始就被前半部分的制作春节的灯的片段吸引了,前几段很详细地描述了父亲当年是怎样为她制作一盏精致的灯,那场景好像穿越了书本,映射在我的眼前,我也有点渴望制作一盏过节的灯了,但是我更好奇文章的后半段,就这样读完了这篇文章,内心还有有颇多感慨的。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了父亲生前给作者精心地制作花灯,父亲去世后,作者每次在过年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灯,浓浓的思念之情都溢满了所有的文字,不仅是作者,作者的母亲哥哥姐姐也都是对父亲充满了思念的,即使如此,本文的感情基调悲而不伤,没有矫情的直接表述,也没有一种绝望中的悲伤,有的只是希望去世的老人一切安好的平静祝愿。
这篇文章中透露着一种坚强的力量,了解迟子建这个作家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作家的文字总是坚强的,但也略有悲伤。
很多人写下的悲伤的文字都是充满着稚嫩和不成熟的,而她笔下的悲伤却是有生命的,总有一种悲伤之美的。
这样的文字总是让人陶醉。
读完《灯祭》,自己读懂的,好像不只是迟子建老师对父亲浓浓的思念,我读到了一种亲人团聚的小欣喜,过年的时候,无论住在多远的亲人都会千里迢迢地回家,团聚在一起,一起回忆曾经的美好,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
让人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让人释怀过往的种种艰难。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虽然没有了父亲亲手制作的灯,但是总是会有其他的灯,其他的光亮,让团聚的一家人刚好的前行。
《灯祭》读后感2今天学习了《灯祭》一文,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那一盏盏灯,饱含着快乐,真情和无尽的思念。
这是一个可亲的父亲,他用双手诠释了深深的父爱,用心抒写了对子女的关怀。
每每读到“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
”……“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年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时,就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母亲。
二十九年前的初夏时节,正在学校参加演出的`我,连妆都没顾上卸,就被人急匆匆从学校接回了家,只说是母亲出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