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县黄集中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无答案)第9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3
导学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的作用效果将探讨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二力平衡的条件将分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是如何保持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将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加速、减速和改变方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与分析,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等),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如绳子、板子、小车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等),课堂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弹簧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思考。
5.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踢足球时要用脚的内侧踢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拉弓射箭时要用力拉弓等。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加速、减速和改变方向等。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踢足球时要用脚的内侧踢?(2)为什么拉弓射箭时要用力拉弓?2.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用力拉弹簧,弹簧会变长。
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习目标】1.明白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归纳力与运动的关系;2.明白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能使劲与运动的关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预习探学】1.力的三要素是、、,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使劲拉弹簧,弹簧会伸长,使劲压木板,木板会弯曲,说明力能够使物体发生。
3.平衡状态是指物体维持或,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是不是受力?这与牛顿第必然律相矛盾吗?4.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哪些类型?请你一一列出来。
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受力吗?5.你在预习中碰到的困惑是什么?【合作互学、交流助学】(一)力的作用效果1.交流:【预习探学】第2题。
2.阅读讲义P69,试探:(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哪些方面的改变?(2)力作用的效果有哪些?3.活动:探讨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器材:小球、细线(1)如何让小球由静止变成运动?(2)如何让小球由运动变成静止?(3)如何让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三)力与运动的关系1.阅读讲义P69,补全下面表格: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平衡(或不受力)非平衡力动力大于阻力动力小于阻力受一个力力和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力和运动的方向相同力和运动的方向相反2.讨论:讲义P70WWW第一、二、3题。
四、总结提升:1.力的作用效果:力不仅能够使物体,还能够改变物体的。
2.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物体运动的大小或运动的发生了改变。
3.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的原因。
当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作历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历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想一想:在本节课学习中,我还有哪些疑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想解决哪些新问题?。
文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探究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
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能够分析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
3.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衡尺,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平衡尺展示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力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小车,探究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力与运动的关系板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条件2. 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3. 力的作用效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2)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3)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2. 答案:(1)静止;(2)匀速直线运动;(3)非平衡状态,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力的条件,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
第九章《力与运动》复习课导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九章《力与运动》复习课。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5. 各类常见机械能的定义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回顾并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作用效果以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计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复杂情况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学生物理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的例子(如推拉门)引出本节课的复习主题——力与运动。
2. 知识回顾:力的概念及其基本作用效果。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如木块在斜面上的滑动摩擦力。
利用PPT展示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加速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与摩擦力相关的简单题目。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运动问题。
5. 知识巩固:分组讨论复杂的力与运动问题,如多个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状态。
学生上黑板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内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已知物体质量为2kg,接触面粗糙系数为0.2,重力加速度为10N/kg。
导学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掌握惯性的概念,理解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导学案、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动一个放在桌子上的小车,观察小车在受到推力时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2)惯性:教师通过PPT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教师通过PPT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例如,一个物体在受到推力时,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4.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惯性: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导教学设计:9.3-力与运动的关系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中的第三节课,主要内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力的概念和运动的基本规律,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2. 教学目标•掌握力的定义和单位;•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分析力对物体产生的运动效果。
3.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和单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教学准备•教材: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棉线)。
5. 教学过程5.1 导入与引入(5分钟)•利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力的定义和单位的内容,复习力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提问学生:“你们对力有何认识?力与运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5.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重点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产生的运动效果,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5.3 实验演示(2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使用弹簧秤和棉线,简单的实验中加入不同大小的力,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帮助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5.4 讨论与练习(20分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解答各组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进行不同难度的练习,巩固知识点。
5.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拓展思维。
6.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第三节课习题。
7.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力与运动的关系展开,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实验演示、讨论与练习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文档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种类和受力分析;二是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改变、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种类和受力分析。
2. 让学生理解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分析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改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导学案、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提、压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种类和受力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理解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滑板车运动、拍打篮球等。
5.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如弹簧伸长、橡皮筋收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力与运动的关系板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3. 受力分析: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及其作用点、方向、大小。
4. 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5.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七、作业设计:(1)推门时,为什么门会打开?(2)踢足球时,为什么足球会飞出去?答案:(1)门打开是因为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了门的运动状态。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一、梳理知识1.惯性:物体保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
注意:“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即“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是指:原来静止的物体后来仍然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后来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其实世界上的所有物体从它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是运动的,这种运动不是由力产生的也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2.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____改变或____________改变,符合其中一条就是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一定要对物体____________。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并且在。
4.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______。
(改变或不变)5.物体在受到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例题精讲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C.羽毛球容易被扣杀是因为它的惯性小D.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没有惯性2.如图2所示,“奔马”模型的后蹄能稳稳地站立在手指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奔马”受到的重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奔马”对手指的压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奔马”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手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图23.静止的升降机里挂着一个弹簧秤,秤钩上挂一重物,读数为G牛;升降机匀速上升时读数为F1;升降机匀速下降时,读数为F2;三个读数比较()A、G>F1>F2;B、F1>F2>G;C、F2>G>F1;D、F1=F2=G。
4.一小球从足够高的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
已知小球在空中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则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将作如何变化。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关系》导学案(新版)苏科版.DOC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2、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学习过程一、力的作用效果、1、观看多媒体视频并记录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包括:、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包括:、2、活动、思考、交流、活动一:你有几种方法让滑板车运动起来?(加速直线运动)、活动二:你有几种方法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减速直线运动)、活动三:利用给定的器材(气球)做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实验(曲线运动)、4、力是改变的原因、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1、观察美国艺术家比尔的叠石作品和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图片、思考:如果图中的物体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物体运动状态将会怎样?思考:图中的物体受到平衡力,运动状态为何与不受力时一样?2、观察、讨论、交流:物体何时做加速直线运动,何时做减速直线运动、3、图解:物体只受到一个力作用与物体受到两个力(不满足平衡条件)作用的效果对比、结论:当物体受到的牵引力阻力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的牵引力阻力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教师演示并指出:当物体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时,物体改变运动方向(曲线运动)、三、以概念图的方式整理本节相关知识、四、完成课本WWW1、2、3、五、知识拓展、1、下面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静止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会改变2、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其中一个力去掉, 则()A、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一定静止C、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物体运动状态一定不发生改变3、氢气球下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 共同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 当到达某一高度时,绳子突然断裂, 这个重物将()A、继续上升一段, 然后下落B、立即下落C、以原来的速度一直上升D、以上说法都不对4、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若用10N的水平推力推它, 但未推动, 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 N;若用20N的水平推力向右推它, 使之刚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它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N, 方向向_______;若推力增大到30N,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若撤除推力后, 物体将做_________运动, 此时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 N;最终停下时, 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 N、。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9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9章的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主要内容有: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1)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惯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惯性的概念,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惯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跑步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会向前倾斜?2. 知识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力与运动的例题,如: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马路上行驶,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斜,请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力与运动的作业题目,如:一辆自行车在平坦的路上行驶,突然刹车,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倾斜?六、板书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1.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1. 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 应用: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在平坦的路上行驶,突然刹车,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倾斜?答案:乘客会向前倾斜,是因为惯性的作用。
当自行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下半身随着自行车停止运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想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倾斜。
2. 题目:一只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答案:足球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草地对足球的摩擦阻力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新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新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下册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1 / 41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习目标】1。
研读课本,用自己的话说出力的作用效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画出力的示意图。
【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非平衡条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认真研读课本P69-P71,勾画牛顿第一定律,独立完成学案,有疑问的地方用红笔勾画以备讨论。
预习案1。
阅读课本P69页图9—8的图例,写出你的结论.勾画课本中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列举出两个生活中的实例。
2.阅读P69—70的内容,勾画力与运动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汽车加速、减速、匀速时力与运动的关系2 / 42探究案1.当我出去旅游时,做火车进入淮安站时,发现火车的速度表慢慢减小,直至变为0,这时,蜂拥的人群开始进入火车内,10分钟后,火车开始慢慢发动,火车的速度表逐渐增加,过了40分钟,我感觉火车的速度表稳定在360km/h,逐渐驶向更远的远方.我们来分析下,火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画出火车不同运动状态下力的示意图。
(注意力的大小关系)3 / 434 / 44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四阶段第三阶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新版)苏科版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活动方案]方案一、阅读《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力的作用效果是(1);例如:(2)。
例如:2、物体受力平衡时,将保持或状态;物体受力不平衡时,其会发生改变。
方案二、3、作图题:如图,小球从斜面上点A处由静止滚下经过B,最后停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的点C处,试画出球在D点时的受力示意图第3题图4、尝试回答教材WWW1、2、3题方案三、5、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研究问题。
如图所示的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
(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1)通过比较A和B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有关;(2)通过比较A和D 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比较____和_____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 法。
[检查反馈]1、判断题(1)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照样可以运动。
( )(2)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 )(3)物体受力作用时,一定运动。
( )(4)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是改变的。
(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2、静止的小车没推动它,是因为推力阻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巩固提升]1、扔出去的铅球离开手以后能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最终它又落到地面,是因为它受到作用。
2、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A、速度大小的改变B、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改变C、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D、上述三种说法都正确()4、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下列结论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实验次数钩码的运动状态弹簧测力计读数(N)①匀速向上运动3、0②匀速向下运动3、0③[加速向上运动4、5④加速向下运动2、3⑤减速向下运动2、4⑥减速向下运动3、85、小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3N的砝码(如图),钩码的运动状态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如下表所示:(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___钩码的重力;(2)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钩码的重力;(3)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钩码的重力(以上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小明在体重计上静止时,体重计的示数为550N,当小明从站立到迅速蹲下的过程中,可看作先加速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后静止,据(1)中的结论可知体重计的示数变化_________A、一直小于550N最后等于550NB、一直大于550N最后等于550NC、先小于550N,后大于550N,最后等于550N。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目标: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重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难点:分析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二、自主、合作、导学(一)走进课本1、力的作用效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不是__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___改变,物体受到的力不满足平衡条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改变。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力的作用效果(1)引导学生复习第8章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结论。
(2)观察图9-7:图(a )中,力使_______________,图(b )中,力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c )中,力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由上面归纳得出:力是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1)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提出问题:地球上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如何?(3)复习二力平衡条件的相关内容。
(4)总结:三、小组合作总结四、当堂检测(另附)五、必做题:补充习题9.3 选做题:导学与评价9.3六、反思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当堂检测________班________组__________号姓名________________1、牛顿第一定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而是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发生改变,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_状态;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__________。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导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3.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力与运动的关系;2.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3. 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1. 理解力与运动的瞬时性;2. 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细绳等)。
学具:教材、导学案、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滑板运动员在平滑地面上滑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应用。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例说明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问题。
四、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验证力与运动的关系。
板书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1.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应用: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二力平衡的条件1. 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2.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认识到,孩子们的认知发展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有趣的物理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和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一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视频,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话题。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小车、滑轮、绳子、重物等教具,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4.随堂练习: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进行了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填写了课后反思表,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同时,我也在课后进行了自我反思,认为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互动探究环节非常成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们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拓展延伸: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在家中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
同时,我也建议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第9章力与运动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探究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什么是惯性,能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3、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重点难点】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3、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4、二力平衡。
【课前预习】一、二力平衡1、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或状态,我们称之为。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两个力大小、方向,且在时,这两个力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2、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保持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保持状态。
三、惯性1、称为惯性。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的物理属性。
2、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与物体的速度、状态、位置等因素无关。
四、力与运动的关系1、力是的原因,物体的运动(需要/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3、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合作探究】1、一本物理书放在课桌上,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C、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2、人类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物理学中关于运动和力的研究。
(1)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和思辨认为:。
②伽利略通过实验说明: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
③英国科学家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著名的惯性定律。
(2)惯性定律的内容是:。
(3)作为经典力学的先驱,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先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先在物理学中成为共识。
3、当今社会,汽车作为最普通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但各种交通伤害事故也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请你为司机或乘客提二条安全建议,并给出理由。
第22课时第9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活动方案]
方案一、阅读《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力的作用效果是(1);例如:
(2)。
例如:
2.物体受力平衡时,将保持或状态;物体受力不平衡时,其会发生改变。
方案二、3.作图题:如图,小球从斜面上点A处由静止滚下经过B,最后停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的点C处,试画出球在D点时的受力示意图
4.尝试回答教材WWW1、2、3题
第3题图
方案三、5.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研究问题。
如图所示的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
(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通过比较A和B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有关;
(2)通过比较A和D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比较____和_____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 法。
[检查反馈]
1.判断题
(1)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照样可以运动。
( )
(2)物体不受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 )
(3)物体受力作用时,一定运动。
( )
(4)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是改变的。
( )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
2.静止的小车没推动它,是因为推力阻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巩固提升]
1.扔出去的铅球离开手以后能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最终它又落到地面,是因为
它受到作用。
2.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
(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A.速度大小的改变
B.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改变
C.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D.上述三种说法都正确
()4.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下列结论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5.小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3N 的砝码(如图),钩码的运动状态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
录如下表所示: (1)由①②可知,钩码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___钩码的重力;
(2)由③⑥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上或
减速向下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钩码
的重力; (3)由④⑤可知,钩码在加速向下或
减速向上时,弹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______钩码的重力
(以上均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
(4)小明在体重计上静止时,体重计
的示数为550N ,当小明从站立到
迅速蹲下的过程中,可看作先加速
向下运动,然后减速向下运动,最
后静止,据(1)中的结论可知体
重计的示数变化_________
A .一直小于550N 最后等于550N
B .一直大于550N 最后等于550N
C .先小于550N ,后大于550N ,
最后等于55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