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93.85 KB
- 文档页数:26
精品资料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述
3. 什么是国际贸易
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4.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共性和区别
(一)共性
(1) )都是商品与服务的交换,
(2) )都受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
(3) )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或经济利益
(二)区别
(1) )两者的基础不同
国内贸易:国内的生产分工;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2) )两者所面临的环境不同
货币制度、经济政策、法律、文化背景
(3) )国际贸易风险更大
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政治风险
5. 贸易差额
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
6. 贸易顺差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又称“出超” 、“贸易盈余”、“净出口 精品资料
7. 贸易逆差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又称“入超”、“贸易赤字”、“净进口”
8. 贸易平衡
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9. 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
(1) )按货物的形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2) )按货物移动的方向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3) )以是否有第三国或地区参加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10. 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
(1) )过境贸易:第三国不直接参与贸易的交易过程(直接贸易) ;
转口贸易:必须由第三国商人参与来完成交易手续(间接贸易)
(2) )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取少量手续费;
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要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
(3) )过境贸易:商品所有权无需向第三国(地区)转移;
转口贸易:所有权从生产国到第三国(地区)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 )社会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 )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精品资料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1.什么是国际贸易理论
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国际贸易利益决定国际贸易的总量、 构成及方向变化规律的系统阐述,是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3.国际分工理论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章 世界市场
1. 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 它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流通的总和。
2. 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1) )世界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2) )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3) )区域贸易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精品资料
(4) )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5) )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3. 跨国企业的定义
指一些以一国或两国为基础,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 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具有一定国外销售额的大型或特大型的企业和公司。
4.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
5. 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区别
子公司是独立法人组织,分公司不独立
6. 跨国公司的特征
(1) )经营规模庞大,实力雄厚
(2) )公司实行全球战略
(3) )公司内部实行一体化战略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
1. 对外贸易政策的定义
是一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与原则
2. 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要素
(1) )贸易政策主体
(2) )贸易政策客体
(3) )贸易政策目标
(4) )贸易政策内容 精品资料
(5) )贸易政策手段
3. 贸易政策主体
是指贸易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
4. 贸易政策客体
是贸易政策所规划、指导和调整的贸易活动以及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或个人
5. 贸易政策的目的
(1) )保护本国市场;
(2) )扩大出口市场,扩大本国对外开放的规模与范围;
(3) )改善本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4)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前提下,协调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6. 贸易政策内容
(1) )对外贸易总政策: 是一国依据国际经济政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结合本国的资源
状况、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从有利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的原则、方针、策略。
(2) )对外贸易具体政策: 在一国对外贸易总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的涉及对外贸易某一方面内
容的政策,例如进出口商品政策等。
(3) )自由贸易政策: 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涉和限制,也不给予补贴和优惠,允许货物和服务自由输出和输入,是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4) )保护贸易政策: 是指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同时对本国出口给予各种补贴和优惠以鼓励出口。
7. 贸易政策手段
(1)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精品资料
(2) )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进口管理;
(3) )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贸易、关税等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的协调与谈判。
8. 关税的涵义
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9. 关税概念解析
(1) )征收的主体:进出口商人
(2) )征收的对象:进出口商品
(3) )征收的区域:关境
(4) )征收标准:税率
10. 关境与国境的关系
(1) )国境:国家行使全部主权的空间,包括一切全部的领土、领海、领空。
关境:实施同一海关法规和关税制度的境域,即国家(地区)行使海关主权的执法空
间。
(2) )国境﹥关境:国境内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 如香港、澳门是单独关境区
(3) )国境﹤关境: 关税同盟、组成共同的关境、实施统一的关税法令和对外税则,如欧盟。
11. 关税与一般税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强制性:海关凭国家权力征税,纳税人无条件服从
( 2 )无偿性:海关代表国家从纳税人方面征收,国家无任何补偿
( 3 )固定性:海关据预先规定的法律与规章加以征收,双方不得随意变动
不同点:( 1)是间接税而不是直接税。是进出口商先替消费者缴纳,再以高价格形式转嫁给消费者。 精品资料
( 2 )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具有涉外性,其高低影响对外贸易发展,也是对外经济斗争和改善经济、政治、外交的手段。
12. 关税的作用
(1) )增加财政收入
(2) )调节进出口贸易
(3) )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4) )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
13. 关税的主要种类
(1 )进口税( 2)进口附加税( 3 )普遍优惠制( 4 )出口税
15. 商品倾销的动机和目的
(1) )清仓:国内商品积压多了,需要清理,为了销售过剩产品,低价抛售库存积压商品
(2) )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以低价把对方从某一国外市场挤走;
(3) )开拓市场:在开辟和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以低价进入市场并站稳脚跟
(4) )为了独占(垄断)优势,以最低价格全面占领和垄断市场后再提价。
16. 征收反倾销税适用条件
(1) )存在倾销的事实;
(2) )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威胁,对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的阻碍;
(3) )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7. 非关税措施的含义
是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措施以外的各种办法, 包括法律和行政规定, 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切行为的总和。
18. 非关税措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