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小班)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总目标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具体内容:(一)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二)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三)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具体目标(一)小班教学的具体目标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二)中班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
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三)大班教学的具体目标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
5.能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幼儿科学数学教育总目标1.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
2.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愿。
4.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数学领域阶段目标:小班上学期:1.引导幼儿按照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并根据物体的大小、长短给予4个以内物体排序。
3.初步感知4个以内物体的数量。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圆形。
5.以自身为参照,区分上、下、前、后的方向。
6.初步认识时间,了解白天和黑夜的概念。
7.愿意参与数学活动,喜欢探索和操作数学活动材料。
小班下学期:1.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给予5个以内物体排序。
2.认识数字“1”和“许多”,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3.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相等的概念。
4.引导幼儿口算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
6.以自身为参照,区分里、外的位置关系。
7.在老师的帮助下,能选择标记对周围事物进行记录。
8.愿意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根据要求操作材料。
中班上学期:1.具备初步的数目守恒观念。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特征,尝试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3.认识6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代表的基数意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长方形、半圆形等几何形状,并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
5.具备初步的时间概念,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
6.能够注意和发现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关系,并对此产生探索兴趣。
中班下学期:1.学习按照量的差异及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2.认识数字7至10,进一步理解数字代表的基数意义,并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发现周围环境中数字的不同作用意义,理解数字代表的序数意义。
4.知道物体计数的不同方法和读法。
5.在数列中发现数目的等差关系和相对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5篇)小班数学教案(5篇)小班数学教案1一、说教材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区分和区分。
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开展幼儿的观察力、比拟才能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的一、二、说目的: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展比拟,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开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才能。
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难点是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三、说活动准备。
经历准备:3以内的点数材料准备:1、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
2、图形拼图、3、彩笔〔长的〕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究法,表达老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打破难点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1、复习3的数数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展。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打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拟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复习稳固三角形的特征。
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根底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稳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在设计2024年幼儿园小班数学学期计划时,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幼儿在数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确保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互动。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数学学期计划,旨在培养幼儿的数感、空间认知、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数感培养:幼儿能够理解数字的概念,学会点数物体,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物体的数量。
2.空间认知:幼儿能够识别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匹配和拼凑。
3.逻辑思维:幼儿能够理解基本的因果关系,学会排序和分类,并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4.问题解决:幼儿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玩具等。
教学内容1.数字认知:通过游戏和歌曲学习数字1-10,了解数字的顺序和含义。
2.点数练习:使用实物和图片进行点数练习,帮助幼儿建立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形状识别:通过玩具和教具让幼儿识别和描述基本的几何形状。
4.颜色和图案:学习识别颜色,并通过涂色和绘画活动认识简单的图案。
5.大小和重量: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和重量,理解这些概念。
6.时间与顺序:通过日常活动让幼儿了解时间的概念,如早上、中午、晚上,以及事情发生的顺序。
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将数学概念融入到游戏中,如数数游戏、形状配对游戏等。
2.实物教学:使用真实的物品进行教学,如积木、水果等,帮助幼儿建立直观的数学经验。
3.歌曲和童谣:通过朗朗上口的数学歌曲和童谣帮助幼儿记忆数字和形状。
4.小组活动:设计小组活动,鼓励幼儿合作和交流,如分组比赛数数、拼图等。
5.日常生活应用:将数学概念应用到日常活动中,如吃饭时数碗筷、穿鞋时排鞋子等。
教学活动示例△数字捉迷藏:在教室的不同角落藏数字卡片,让幼儿寻找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形状影子: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并尝试模仿和描述。
△大小排序:提供不同大小的物品,让幼儿按照大小排序。
△时间小能手:在教室设置一个简单的时钟,让幼儿学习辨认时间。
评估与反馈1.持续观察: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幼儿的数学学习进展。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之前对教育结果的一种期望,它规定了向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方向和准则,明确了幼儿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能力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
有了正确的数学教育目标,就能确定适合幼儿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内容,选择幼儿能接受的数学教育方法与手段,创设有利于幼儿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解决与其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活动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依据数学教育目标,可以对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的发展状况,教育计划、方法及环境创设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它既是衡量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标尺,也是衡量数学教育成效的标尺。
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幼儿数学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体系是按一定的有序结构组织起来的。
从纵向的角度看幼儿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横向的角度看,幼儿数学教育具有不同的分类结构。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是以数学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为主线,呈现了目标体系在深度上的渐进性与有序性。
主要包括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
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是整个幼儿期间要求幼儿达到的总体目标,也是三年数学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各年龄阶段的数学目标一般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既可作为“系列活动”目标,即为一组连续的逐步达到的目标,也可视作“独立活动”目标,指在一次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是以数学教育目标的横向结构为主线,呈现了目标体系在广度上的有序性。
目标分类的标准具有多样性,本章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将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按情感与态度、认知能力、操作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主要是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爱好及良好的参与活动的态度、习惯的目标;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主要是指幼儿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主要是指幼儿学习与数学有关的操作与使用材料技能的目标。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育方案一、教育目标幼儿园小班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建立初步的数学意识,初步认识数值和数量,并能够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活动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的数学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意识,认识常见数学符号和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大小、多少等等。
3. 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和量的概念,使其能够通过数码和物品数量进行简单的数学计数和比较。
4. 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和排序基本技能,让其能够在绘画、游戏和观察实物等活动中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到实践中。
二、教育内容1. 数数学1.1 数符第一个学习的数学内容,是数符。
在学习数学之前,幼儿应该先了解1~10的数字和对应的中文名称,并培养其认识数字和数符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帮助幼儿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1.2 数数数数是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
通过数数,幼儿可以理解数字的概念以及数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通过绘画和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熟悉数数过程,建立数数认识。
1.3 数字与物品的对应幼儿学习数学的出发点是通过物品数量建立对数字的认识,因此需要教给幼儿数值与数量的关系,并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到数学教育中。
1.4 数的大小和多少让幼儿不仅能单纯掌握数的大小,而且能够通过物品数量的多少差异来体验大小的概念,并且利用各种实际活动让幼儿感悟多少、大、小的关系。
2. 数学运算2.1 简单的加减法认识幼儿可以参与各种数码和物品数量比较活动,从而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认识。
2.2 数的分解和组合通过物品数量的组合、分拆与调换活动,加深幼儿对数值和数量之间的认识与联系。
2.3 排序让幼儿借助物品数量的多少、大小等属性,进行排序,从而巩固幼儿的数学基础能力。
3. 实际应用幼儿学习数学的场景应该尽量贴近生活、活跃和充满趣味性。
让幼儿在绘画、游戏和观察实物等活动中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在幼儿园中,可以培养幼儿用手指、盘子、水杯等物品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习惯,从而让幼儿的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
幼儿园小班《数一数》教案:认知数字的基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数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认知与基础技能。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购买各种各样的数字教育玩具,如数字积木、数字拼图、数字卡片等等。
这些教育玩具的背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数字,数字几乎涵盖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时间、成绩、钱财、日期、温度等等,都被数字所表示。
我们可以说,数字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
而幼儿园小班的《数一数》教案,就是为帮助孩子们打好数字认知的基础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孩子们认知数字,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2. 增强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抗挫力;3. 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4.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0-5:教师通过数字卡片、操作积木等形式,帮助孩子们认识数字0-5,并能正确地书写数字。
2. 数字的排列、比较和单数、双数的认识:教师通过举例说明数字的排列、大小比较和单数、双数的概念,并帮助孩子们进行练习。
3. 数字的数量和数量比较: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帮助孩子们认识不同数量的物品,并能简单进行比较。
4. 数字的应用:教师通过举例介绍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孩子们尝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抗挫力。
2. 演示教学法:教师通过演示数字的排列、大小比较和数量比较等操作过程,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3. 互动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进行互动,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认识数字0-5(3节课)第一节课:教师向孩子们展示数字卡片,并让孩子们尝试说出数字。
教师再和孩子们一起数数字积木。
让孩子们在纸上书写数字。
第二节课:教师设计数字拼图游戏,让孩子们边玩边学习,巩固数字的认知。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最新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认识区别两样东西的长短。
2、喜欢参与数学活动。
二、活动准备长短相同的吸管2根,伸缩教鞭(或天线)2根,幼儿每人3根套管(一长二短)。
三、活动过程1、教师演示会变的吸管。
(1)出示两根一样长的吸管,1根直放、1根斜插入橘子水瓶(透明的)中,让幼儿目测比较哪根长,哪根短。
(2)幼儿把斜插入橘子水瓶中的吸管取出来后和另一吸管一端对齐作比较,得出两根吸管一样长的结论。
2、教师演示会变的教鞭。
出示两根能伸缩的教鞭,让幼儿比较哪根长,哪根短;然后将其中1根拉长后,再进行比较,哪根长,哪根短。
3、幼儿操作。
(1)比较自己的套管的长短。
(2)用不同的方法两两连接后比较长短。
建议小组同伴相互将套管合并,作不同的连接后再比较长短。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篇二活动目标: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物体,体验物体的相对性。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1、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2、雪花片大的,小的和幼儿人数相等。
3、大小皮球各半,大小筐各一只。
活动过程:1、比比哪个大,哪个小逐一出示各种实物(如碗,皮球等)每种大小各一个,教师问:“这是什么?哪个大?哪个小?”再出示大小篮子各一只,请幼儿按大小给实物分类,大的放在大的篮子里,小的放在小篮子里。
2、玩“听口令举雪花片”的游戏请幼儿每人拿一种图形雪花片,大小各一片,听教师的口令举雪花片,如举大的圆形雪花片,举小的正方形雪花片等等。
3、玩“拣皮球”游戏①幼儿围在皮球周围念儿歌。
“小小皮球真调皮,一眨眼儿跑掉了。
”念完儿歌后,教师把大小皮球向四周滚出去,幼儿分散捡皮球,捡到皮球后说,“我捡到一个大(或小)皮球。
在设计2024年幼儿园小班上学期数学学期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
以下是一些建议,旨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感、空间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期目标1.数感培养:幼儿能够通过点数、唱数等方式认识并理解数字1-10的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空间感知:幼儿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并能用这些形状进行拼搭和创作。
3.逻辑思维: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分类、排序和配对,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生活应用:幼儿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点数物品、按颜色或形状分类玩具等。
二、教学内容1.数字认知:通过歌曲、游戏和日常点数活动,让幼儿认识数字1-10,并理解其含义。
2.数的运算:通过简单的加减运算游戏,如“小动物回家”等,让幼儿初步理解加减的概念。
3.形状认知:通过形状分类、拼图和手工活动,让幼儿识别和描述不同的形状。
4.空间感知:通过搭建积木、玩沙子和黏土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空间关系和体积。
5.比较与排序:通过观察和比较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和数量,让幼儿学会排序和配对。
6.时间与顺序:通过日常活动和故事,让幼儿初步理解时间的概念和事情发生的顺序。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游戏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如数字捉迷藏、形状对对碰等,让幼儿在玩中学。
2.操作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如积木、磁性片、彩泥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
3.情景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景故事中,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4.儿歌与歌曲:利用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和歌曲,帮助幼儿记忆数字和形状。
5.日常渗透:将数学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点数餐具、按颜色分类衣物等。
四、家园共育1.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数学学习,如在家与幼儿一起玩数学游戏,阅读数学相关绘本。
2.亲子活动:定期举办数学亲子活动,如数学嘉年华,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数学活动。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 ,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 ,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 ,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
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 、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 ,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 ,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 ,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 ,认读数字5。
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
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
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
第二周: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
第四周: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六月份:
1.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3.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
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
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
第二周: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
第三周: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周: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