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者:一、一般体征1 、步态:症状较明显者行走时姿态不自然,较重者行走时身前倾而臀部以向一侧倾斜的姿态下跛行。
2 、脊柱外形:突出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脊柱为了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在外观上腰椎生理性前突变浅或侧弯,侧弯可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此与突出物与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有关。
3 、压痛点:多位于有病间隙的棘突旁,此压痛点并向同侧,臀部及沿下肢坐骨神经区放射区,压痛点的多少和程度不一。
4 、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 、下肢肌肉萎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坐骨神经痛使病人行走或站立时就很自然地多用健肢来负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二是神经根受压所致肌肉萎缩。
6 、肌力改变,由于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障碍出现肌力减低。
7 、感觉减退:可以是主观麻木,也可以是客观麻木,皮肤感觉下降。
如针刺皮肤病人亦不觉疼痛等。
8 、反射改变:患侧有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的减弱是于腰 4 神经根受侵犯,多为腰 3 4 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骶 1 神经损害所致。
二、各种特殊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检查:压痛:腰部压痛,诱发下肢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
Lasegue 征:患者仰卧,患肢屈髋屈膝各 90 度,逐渐伸膝,至任何角度发生疼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膝伸直位屈髋关节至任何角度产生沿坐骨神经走向疼痛为阳性。
Bragard 征:即加强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保持抬高角度,医生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使其足背伸,疼痛加剧为阳性。
坐骨神经张力试验:又称弓弦试验,患者端坐检查台边缘,屈膝 90 度,小腿下垂,检查者一手提小腿使膝关节逐渐伸展,有疼痛时稍回屈少许,以另一手指腘窝中央,剧痛为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对于一些关节韧带松驰者,直腿抬高到 90 度时,往往仍不受限且无疼痛,此时病人仰卧,作抬臀挺腹的动作,使臀部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腰腿痛鉴别诊断一、分清两类不同病变(一)病史特点1.直立或弯腰状态下的活动都能使神经鞘膜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加剧因为突出的间盘或增厚的黄韧带都是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刺激物。
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
2.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椎管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的增高而对神经根或硬脊膜产生直接加压作用,当神经处于激惹状态时,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
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的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
而推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则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
3.一日疼痛的变化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
这是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点。
而腰椎管内病变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觉最佳时刻,无痛或轻微疼痛,如下床活动则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
显然这与腰椎间盘承受轴向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4.下肢疼痛的性质下肢疼痛可由椎管内椎窦神经所支配的硬脊膜、后纵韧带、黄韧带区域受刺激引起牵涉痛,还可由神经根受累导致的放射痛,或椎管外肌肉、韧带损害所致神经干支的刺激引起放射痛及其本身损害区域引起牵涉痛。
但对其下肢放射痛而言,椎管内病变出现的多为或仅为单节段,并且往往累及下肢远端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域,痛麻并存的机率极高。
而推管外软组织损害出现的下肢放射痛虽也多见,但下肢远端(足部)的感觉缺失较为少见。
临床上牵涉痛出现的机会极多,而下肢痛的部位较模糊,传导至足部不多见,一般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散至腘窝处。
5.搬提或支撑重物的影响由于腰椎管内静脉丛的静脉壁内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所引起,而这种刺激来自静脉压升高。
解剖学研究认为脊柱静脉系统与胸腹、骨盆内静脉相交通。
当腹压升高,尤其是在腰部持重时,胸腹部肌肉作强力收缩,几乎可使椎体静脉丛内静脉压极度升高,若腰椎管内硬膜外静脉椎窦支或背根支原先已存在刺激性损害(如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椎体骨折移位),此时可以增加受累的硬脊膜与神经根的压力而加剧腰背痛和下肢痛。
腰腿痛的鉴别诊断随着工作和休息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电脑普及),腰腿痛越来越成为常见病。
比较常见的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并非所有的腰痛或腿疼都是腰突症,现将常见腰腿痛的疾病要点归纳如下: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是最常见主要症状,多见于青壮年。
起病急,患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
症状可见卧床后疼痛减轻。
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部不适或疼痛,以下腰段椎间盘突出常见:腰4,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表现为沿患侧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外侧部麻木或放射痛。
当髓核突出较大或中央型突出,可为两侧下肢疼痛。
严重者可使马鞍区麻痹,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
临床检查可见:腰椎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先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减少或消失,甚至变为反向性后曲。
由于髓核向后突出,腰部被动前曲可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压迫。
腰椎侧曲发生较晚,多数出现在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
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外上方时(肩上型),脊柱向健侧弯曲。
腰椎功能活动受限;椎旁压叩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明椎间盘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或为腋下型突出,肩上型为阴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部椎间盘突出。
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腱反射改变:神经根受压严重或压迫过久,其相应的腱反射消失。
皮肤感觉异常,主要为相应的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
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则股神经受累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弱,拇伸肌肌力减弱,病程久者足背伸肌群萎缩,胫骨前脊突出。
X线检查、MRI、CT检查等均可见腰椎间盘突出改变,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根性损害。
2胸、腰椎椎体结核此病多属继发病变,致病因素是结核杆菌。
患者既往可能患有肺结核史或结核病接触史。
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1.腰椎小关节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多呈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加剧,小关节处有固定的压痛点,可出现L5、S1神经根刺激症状或神经根损伤表现。
CT可清晰的显示出小关节的狭窄、骨赘及变形,牵引、手法纠正效果明显。
CT检查可鉴别。
2.腰背肌筋膜炎:多发生于颈肩腰背部,大多数患者有长期、持续在特殊姿势下工作的慢性损伤。
本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有明显痛点,疼痛程度不剧烈,特点为晨起重,日间轻,傍晚复重;劳累时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背肌牵伸试验(+)。
3.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20-30岁的高发,男性多见,多数患者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炎症为首发症状,为非对称性、反复发作与缓解,典型早期表现为腰骶部不适或疼痛、晨僵,臀部和腹股沟区酸痛,可向下肢放射,类似坐骨神经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缓解,夜间痛明显。
“4”字试验(+),类风湿因子(—),血清HLA-B27(+)。
患者还存在关节外表现,包括眼葡萄膜炎、结膜炎、肺上叶纤维化、心传导系统受累等表现。
脊柱X线可见“竹节样”改变,骨盆正位片可观察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坐骨等部位的病变。
脑血管病鉴别诊断: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于60岁以上,安静休息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多数患者意识清醒,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头颅CT早期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CT检查可鉴别。
2.脑栓塞:起病急骤,多数秒或数分达到高峰,常有心脏病史,特别是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或其他栓子来源时应考虑本病。
3.脑出血:多发生于60岁以下,发病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
CT检查可见高密度灶,头CT,MRI可以鉴别。
4.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虽可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患者起病后早期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结合CT结果,可排除颅内占位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1、腰椎结核
常有较长时间腰痛,伴有食欲不振,消瘦疲倦,下午低烧,夜间盗汗等全身症状。
若出现坐骨神经痛,其发病缓慢而持续。
脊柱可出现后凸畸形,下腹部可摸到包块。
X线照相可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破坏等,可以确诊。
2、腰椎椎管狭窄综合症
逐渐发展的行走时小腿痛,无力和麻木,休息后即缓解。
再走又痛,叫做间歇性跛行。
腰痛往往呈双侧不对称。
3、马尾神经瘤
症状常以神经痛为主,老是一个劲地痛,几乎没有轻重变化,而是慢慢越来越厉害,卧床休息反受加重,夜间尤甚。
初起症状限于某一神经根区域,随着肿瘤长大,压迫马尾神经,发生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
脊髓造影可以确诊。
4、骨盆出口综合症
骨盆出口综合症是指坐骨神经经过
盆腔出口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产生的症状群,其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干刺激症状,起始于臀部的沿坐骨神经行走的放射性疼痛,并伴有其支配区的运动、感觉或反射障碍。
起病可缓可急,多有外伤、劳累、着凉或受潮史。
病程长时可呈间隙性起伏发作。
多为单侧发病,初为臀钝痛、酸胀或沉重感,有时也可表现剧烈锐痛。
疼痛向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放射,但很少达足跟部及足底部,而且多无明确的根性界限。
走路可使疼痛加剧,或出现间隙性跛行。
7、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
臀上皮神经在经过深筋膜孔处受到刺激或卡压可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表现为腰痛及臀部疼痛,可扩散到大腿及胭窝,但极少涉及小腿;在髂后上棘外上方髂嵴缘下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扪及条索节结或小脂肪瘤;可伴有臀肌痉挛。
局部封闭可立即消除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
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
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
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
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
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
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
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
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
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
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L3 横突可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
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
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L 4 ~5和L 5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
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
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
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椎间盘的变性、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根受压,进而出现腰痛、放射痛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然而,腰痛和放射痛是许多脊柱疾病的共同症状,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方法及其与其他常见脊柱疾病的区别。
鉴别诊断方法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痛和放射痛,常常伴随以下症状:•神经根型疼痛:腰痛往往放射至下肢,呈现出典型的放射痛模式,如坐骨神经痛。
疼痛可由体位转换、咳嗽、打喷嚏等局部刺激引起。
•运动功能障碍:肌力减退、腱反射减退,甚至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征象,如直腿抬高试验或坐骨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牵涉症状:可能会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等。
2. 脊柱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常见的脊柱疾病:2.1 椎管狭窄症椎管狭窄症是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典型症状包括腰痛、放射痛及神经系统症状,但在脊椎活动度的改变和姿势不稳定时症状明显加重。
不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的疼痛放射范围较狭窄,症状往往集中在下肢特定的区域。
2.2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早期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包括腰痛和放射痛。
然而,脊柱结核的特点是进行性的潜伏期,疼痛往往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并伴随其他症状,如进行性贫血、发热、消瘦等。
2.3 腰椎骨折腰椎骨折通常是由外伤引起的,既往有明确的外伤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腰椎骨折的疼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但骨折后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并伴随脊柱畸形和运动障碍。
鉴别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包括:1. 详细病史采集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时间、起病方式、疼痛性质、疼痛部位及放射范围等,可以获得疾病的特点、持续时间和诱因等信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TCD编码:A17.42)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具有下列4条或4条以上即可诊断为腰痛病)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相连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可能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
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症状和体征反映的受累节段神经应与MRI或CT显示突出物压迫的神经支配区域相符。
诊断标准: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②下肢感觉异常,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浅感觉减弱;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腱反射较健侧减弱;⑤肌力下降;⑥腰椎MRI或CT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与症状、体征受累神经相符。
前5项标准中,符合其中3项,结合第6项,即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腰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部疼痛缓解,活动改善,主要为下肢放射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耐久行、久站、久坐。
(四)中医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
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
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
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
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
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
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
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三、生殖器官疾病女性的生殖器官在一生中要行经四百次左右,还负担着怀孕、分娩等使命;有的妇女还经历流产、节育手术等。
故生殖器官炎症的发病率较高,如输卵管炎、盆腔炎等。
这些炎症容易并发腰痛,子宫后倾、后屈,也是女性腰痛的原因之一,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严重生殖器官疾患,都会引起压迫性牵连性腰痛。
四、受凉、创伤罹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妇女,多因在月经期、分娩和产后受风、湿、寒的侵袭,导致脊椎长骨刺而诱发腰痛。
若腰部曾扭伤,可能发展为椎间盘脱出,出现较重的腰痛,甚至影响脊椎的屈伸和转动。
五、孕期及产褥期劳累怀孕期间,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孕妇腰骶及盆腔各关节韧带松弛,同时子宫重量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加,致使身体重心前移。
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腰部多向前挺起,若不注意休息,则易引起腰痛。
妊娠期间,胎儿发育需要充足的钙、磷等营养物质,若膳食中摄入量不足,可造成孕妇骨质软化脱钙,亦会引起腰痛。
产褥期出血过多,或劳动过早、过累以及受凉等,也可造成腰痛。
六、腰椎病变多见于老年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神经的压迫症状也会随之增多。
因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假性脊椎柱滑脱是较常见的一种病变,容易引起腰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往往是因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塌陷性骨折。
老年人的骨赘形成可引起脊椎僵硬,也可导致持续性腰痛。
另外,更年期妇女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引起腰痛,其特点是晨起重而活动后减轻。
还有月经不调、痛经或情绪危机等因素,亦易发生腰痛。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十九《腰痛第七》:“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
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
二曰风脾,风寒着腰,是以腰痛。
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
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
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
痛下止,引牵腰脊,皆痛”。
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
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诊断腰痛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一般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1) 病史: 病史是诊断的基础,病史的采集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过去史如有无外伤和类似情况发作史等;疼痛的发病情况、有无放射痛等;疼痛的部位与性;疼痛与体位和活动的关系等。
根据这些病史做出初步判断。
青少年腰痛患者应考虑外伤、炎症、肿瘤等,年轻女性应考虑盆腔疾病,绝经后妇女应考虑骨质疏松症,中年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多考虑慢性劳损、外伤和椎间盘突出,老年人多考虑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骨质疏松、肿瘤等疾患。
伴有腿部放射痛和麻木等症状者多考虑椎间盘突出。
( 2) 体格检查: 腰痛检查遵循一般骨科检查的望触动量顺序进行。
要注意患者行走的步态、腰部有无畸形、局部有无红肿热痛、腰椎的活动度、其他如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腰骶关节过伸试验及双下肢的理学检查等。
若局部有红肿热痛、窦道形成等情况多考虑为结核性或化脓性炎症;腰骶部局部有毛发多为先天畸形如隐形脊柱裂等;棘突间有压痛应考虑棘上或棘间韧带的损伤;第三腰椎横突压痛考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且有下肢的麻木或感觉障碍多考虑椎间盘突出或椎管内的占位病变;腰椎活动明显受限曲度变直应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等。
(3)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在腰痛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一般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沉测定、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 )、RF(类风湿因子)、HLA -B27等。
患者白细胞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炎症的存在,多考虑感染的可能;血沉加快提示结核的可能;碱性磷酸酶或酸性磷酸酶增高多考虑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ASO、RF阳性时多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HLA - B27阳性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异性指标。
影像学检查在腰痛的评定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常通过对脊柱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认病损的部位和发病原因等。
一般包括X线、CT、MRI、放射性核素等。
X线检查可以发现椎体的骨折、脱位、肿瘤等并确定病变的程度;CT可以发现X线所不能发现的微观病变如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病变等;MRI则主要观察脊髓的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软组织内的病变等;放射性核素主要用于对肿瘤的评估等。
在临床上,如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骨骼隐痛或弥漫性下腰痛、乏力、苍白、轻度体重下降,应怀疑骨髓瘤的可能。
腰痛向下肢放射腰痛如“炸裂”一样痛,并向大腿后侧、腋窝、小腿外侧放射、有针刺或电击样感觉,腰痛过后下肢感到麻胀。
病人躺下后症状减轻,站立、行走、甚至咳嗽、打喷嚏,排便用力时,腰痛加重,提示可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尤以第4~5腰椎旁疼痛明显,并向一侧下肢放射,甚至有明显的麻胀感,平卧时患侧下肢不能直腿抬起,提示可能为根性坐骨神经痛。
一侧腰腹突发“刀割”样绞痛一侧腰腹部突然发生“刀割”样绞痛,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放射到下腹部、会阴及大腿内侧,可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腰痛发作时病人弯腰拱背、坐卧不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疼痛后多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结石。
腰痛伴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伴有小便次数多、小便急、尿痛,提示可能为泌尿系感染。
腰痛伴肾区叩击痛腰痛,当叩击腰部时疼痛尤剧,应考虑到肾盂肾炎、肾结核、肾周围脓肿等肾脏疾病。
腰痛卧床加重腰痛在卧床时加重,起床后反而减轻,应考虑腰纤维组织炎。
腰痛伴白带增多许多妇女以腰酸痛、白带多就诊时,多因生殖系统炎症引起。
如子宫颈炎、盆腔炎、附件炎等。
房劳、产育过多后腰痛房事过频、妇女生育子女过多或者流产次数过多后出现腰部酸疼,其他检查均正常,此即中医所说肾气亏虚,腰府失养所致。
总之,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腰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临床上医生除了通过了解症状、体检外,还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作出诊断。
因此当出现腰痛时应及时至医院检查,对症治疗,不可滥用补品。
持续性腰痛伴有晨僵强直性脊柱炎性巩膜炎的非眼部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早期表现为持续性腰痛(至少3个月),单侧呈隐匿性、钝性或间歇性,伴有晨僵,活动后减轻。
弯腰时腰痛当用力弯腰、挑重物或举重物之后,突然发生腰痛,且腰椎两旁肌肉发生痉挛而有触痛,提示可能为急性腰扭伤或腰肌劳损。
低位腰痛病人所指的疼痛部位相当于骶臀区域水平,少数在骶骨下半部,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症状。
经前期、长久站立和性交后加重。
属于盆腔瘀血征的一个症状。
慢性腰痛伴下肢麻痛腰椎滑脱易于导致慢性腰痛以及一侧或双侧下肢的放射性麻木疼痛。
诊断典型和晚期浆细胞瘤诊断容易,但早期的浆细胞瘤诊断困难。
浆细胞瘤于早期可无疼痛,只有轻微的或不明显的体征,这种状况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在临床上,如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骨骼隐痛或弥漫性下腰痛、乏力、苍白、轻度体重下降,应怀疑骨髓瘤的可能。
为确诊浆细胞瘤,常需行的检查有颅骨、脊柱、骨盆和肢体近端的X线片,骨扫描,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蛋白电泳(钙血症,尿酸血症),寻找Bence-Jones蛋白尿蛋白和24小时尿的蛋白电泳(肾清除率),胸骨和髂骨的骨髓穿刺,于明显溶骨的病例、有脊髓压迫症的病例和单发性浆细胞瘤的病例中可行切开或针吸活检。
血清免疫蛋白电泳是最重要的诊断性检查,在大多数病例可显示球蛋白的异常,单发性和弥漫性浆细胞瘤病例很少为阴性。
尿蛋白电泳在血清蛋白电泳为阴性的情况下可为阳性。
骨髓穿刺在病变的初期或单发性病变中可为阴性。
骨髓穿刺结果只能显示未分化的不典型成分,如仅有骨髓穿刺结果,则可误诊为淋巴瘤。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