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

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 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 L 4 ~ 5和 L 5 ~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强直性脊柱炎: 腰骶部疼痛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初起晨间腰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制。病变向上发展, 累及胸椎及颈椎, 出现胸背部疼痛, 头部活动受限, 脊柱可完全强直、僵硬。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有的关节间隙消失, 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 有

的患者髋关节受累。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常有局部胀痛, 呈钝痛或酸痛, 一般较轻, 活动及咳嗽、喷嚏等可加重酸痛。腰椎结核影像学检查可见相邻椎体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 脊柱后突, 椎旁脓肿形成。骶髂关节结核可见关节面破坏, 椎间隙不规则狭窄, 周围冷脓肿, 或有窦道形成。

脊椎肿瘤: 可分为原发和转移, 多为转移瘤, 常见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肾癌转移。也可为多发性骨髓瘤。疼痛剧烈, 呈持续性。影像学检查可见多个椎体骨质破坏或硬化, 结合原发癌可诊断。

先天性脊柱畸形: 可见隐性脊椎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峡部不连、不对称性腰骶关节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腰臀部或一侧臀部疼痛或酸胀, 并有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牵引痛, 严重者臀部剧痛如刀割, 行走、大小便或咳嗽可加重疼痛。患者可有跛行, 腰部无明显畸形及压痛。

纤维织炎: 好发于腰、背、颈、肩与胸部, 起病缓急不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 有腰部肌肉紧张、

活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影像学无阳性发现。

腰腿痛鉴别诊断

腰腿痛鉴别诊断 一、分清两类不同病变 (一)病史特点 1. 直立或弯腰状态下的活动都能使神经鞘膜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加剧 因为突出的间盘或增厚的黄韧带都是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刺激物。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 2. 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 椎管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的增高而对神经根或硬脊膜产生直接加压作用,当神经处于激惹状态时,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的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则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 3. 一日疼痛的变化 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这是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点。而腰椎管内病变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觉最佳时刻,无痛或轻微疼痛,如下床活动则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显然这与腰椎间盘承受轴向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4.下肢疼痛的性质 下肢疼痛可由椎管内椎窦神经所支配的硬脊膜、后纵韧带、黄韧带区域受刺激引起牵涉痛,还可由神经根受累导致的放射痛,或椎管外肌肉、韧带损害所致神经干支的刺激引起放射痛及其本身损害区域引起牵涉痛。但对其下肢放射痛而言,椎管内病变出现的多为或仅为单节段,并且往往累及下肢远端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域,痛麻并存的机率极高。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出现的下肢放射痛虽也多见,但下肢远端(足部)的感觉缺失较为少见。临床上牵涉痛出现的机会极多,而下肢痛的部位较模糊,传导至足部不多见,一般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散至腘窝处。 5. 搬提或支撑重物的影响 由于腰椎管内静脉丛的静脉壁内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所引起,而这种刺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 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 L 4 ~ 5和 L 5 ~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强直性脊柱炎: 腰骶部疼痛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初起晨间腰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制。病变向上发展, 累及胸椎及颈椎, 出现胸背部疼痛, 头部活动受限, 脊柱可完全强直、僵硬。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有的关节间隙消失, 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 有的患者髋关节受累。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常有局部胀痛, 呈钝痛或酸痛, 一般较轻, 活动及咳嗽、喷嚏等可加重酸痛。腰椎结核影像学检查可见相邻椎体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 脊柱后突, 椎旁脓肿形成。骶髂关节结核可见关节面破坏, 椎间隙不规则狭窄, 周围冷脓肿, 或有窦道形成。 脊椎肿瘤: 可分为原发和转移, 多为转移瘤, 常见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肾癌转移。也可为多发性骨髓瘤。疼痛剧烈, 呈持续性。影像学检查可见多个椎体骨质破坏或硬化, 结合原发癌可诊断。 先天性脊柱畸形: 可见隐性脊椎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峡部不连、不对称性腰骶关节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腰臀部或一侧臀部疼痛或酸胀, 并有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牵引痛, 严重者臀部剧痛如刀割, 行走、大小便或咳嗽可加重疼痛。患者可有跛行, 腰部无明显畸形及压痛。 纤维织炎: 好发于腰、背、颈、肩与胸部, 起病缓急不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 有腰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影像学无阳性发现。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病)病程记录模版

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07-1 住院号:14563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11月3日 16:00 病例特点: 1、郑兴荣,女,44岁,工人。 2、主诉:腰痛三月,加重伴左下肢痛1周。 3、现病史:患者自诉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酸痛,久坐劳累及阴雨天症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病程中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1周前弯腰劳作后感上症明显加重,伴左大腿前缘疼痛,咳嗽、打喷嚏时痛甚,夜间痛甚,影响睡眠。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 病后精神、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体重及体力无改变。 4、既往史:既往有“腰痛反复发作”病史多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5、体格检查: 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10/7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形体适中,痛苦面容,跛行步态,查体合作。舌淡苔薄白脉沉涩。头颅五官无畸形,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检查无异常。腰椎生理曲度略直,腰肌紧张,L3-S1棘间及棘旁压叩痛(+),无下肢放射痛,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咳嗽征(+),屈颈试验(+),“4”字征(-)。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2010.11.2于市人民医院行腰椎MRI检查示:L3-4椎间盘轻度突出(左旁中央型)、L4-5椎间盘膨出。 拟诊讨论: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腰痛伴左下肢痛”为主症入院,中医属“腰痛病”范畴。中年女患,长期劳作,劳累后腰府失护,邪气趁虚而入,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 1

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07-1 住院号:14563 利而发腰痛,“寒性收引,凝滞经脉”、“湿性粘腻,阻滞气机”,气血经络不畅而发疼痛,结合舌脉证属“寒湿痹阻”之象,治宜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2、中医鉴别诊断:与“湿热浸淫”型鉴别,本证见腰髋驰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多兼发热、恶风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与该患者病证不符,可暂不考虑。 3、中医诊断:腰痛病(寒湿痹阻) 4、西医诊断依据:1)中年女患,有长期弯腰劳作史;2)因“腰痛三月,加重伴左下肢痛1周”入院;3)专科检查:腰椎生理曲度略直,腰肌紧张,L3-S1棘间及棘旁压叩痛(+),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70°(+),咳嗽征(+),屈颈试验(+);4)腰椎MRI检查示:L3-4椎间盘轻度突出。 5、西医鉴别诊断:与“泌尿系结石”鉴别,本病见腰痛剧烈,并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无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暂不考虑。 6、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疗计划: 1)针灸科常规护理,卧硬板床休息; 2)完善相关辅检(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沉); 3)针刺散寒祛湿、舒筋通络,取“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气海俞、小肠俞、环跳、环中、委中、阿是穴”均取平补平泻,1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加TDP 照射; 4)中药汤剂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止痛,方用干姜苓术汤加减,处方如下: 干姜9g 桂枝12g 附子12g 牛膝20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人参12g 独活15g 杜仲20g 桑寄生20g 菟丝子15g 2

中医腰痛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鉴别诊断 中医腰痛鉴别诊断方法如下: 1、风寒湿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腰肌痛点为腰眼、腰骶部、双侧臀部多见。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自然疗法:火罐、刮痧温热疗法。 方药:麻桂温经汤、独活寄生汤、渗湿汤。 2、湿热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髋驰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热天或腰部着热后加重。伴有小腹部抽痛、胀痛。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自然疗法:推拿、刮痧、拔罐(走血罐为最好)。 方药:八正散、四炒汤、加味二妙散。 3、气滞性腰痛。 主要症状:情绪所致,生气、三焦不顺,腰痛急剧,走窜不定,转侧困难,双下肢均可受累。 治法: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自然疗法:刮痧、走罐、耳穴、针灸,背部膀胱经全走罐,重点部位肝俞穴、胆俞穴,横向走罐。 方药:复元通气散、复元活血汤。 4、瘀血性腰痛。

主要症状: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椎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痛处拒按,面色晦暗,舌质隐青或有瘀斑。常有外伤、劳损病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自然疗法:血罐较好,用三棱针点刺。 方药:身痛逐瘀汤、调荣活络饮。 5、痰淤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肌劳损性,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 治法: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自然疗法:针灸、刮痧、火罐,背部调理,以调理脾胃为主。 方药:阳和汤。 6、肝肾两虚性腰痛 主要症状:腰痛以酸软、困为主,喜按揉,腿膝无力,劳碌后加重,休息则减轻,且出现坠痛。偏阳虚则手足不温,少气乏力,偏阴虚:手足心热,面色潮红。 治法:偏阳虚则温补肾阳,偏阴虚则滋补肾阴。 自然疗法:温热疗法为主,手法以补性手法为主,定罐,不宜用血罐。 方药:偏阳虚用右归丸加党参、黄芪,偏阴虚用左归丸加当归、木瓜。

腰痛诊疗方案评估、分析、总结

2017年腰痛诊疗方案评估、分析、总结 评估: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56例腰痛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按17年诊疗方案诊断治疗,并参照JOA评分腰腿痛评分表进行了疗效评价。其中临床控制39例,占69、64%; 显效12例,占21、42%;有效4例占7、1%;无效1人,占1、7%,总有效率为98、3%。 分析:17年我们在运用针灸、推拿、内服汤药治疗得同时,增加了针刀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有效率,但在临床观察与对评分表治疗前后对照,发现部分患者下腰痛症状得缓解不明显,经分析考虑因素有:1、患者存在小关节紊乱,在推拿治疗时手法单一,未进行整复或整复不到位;2、腰部肌肉痉挛未得到有效缓解,为推拿松解手法未达到要求及缺少相应得物理疗法。 总结:随着诊疗方案得不断完善,治疗手段得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也在进一步提升。但在临床治疗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患者下腰痛恢复较慢,针对该问题我们分析后总结出有两个影响因素需要解决,所以在18年及以后工作中要加强对推拿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技能得培训,同时积极利用现有理疗设备应用到腰痛治疗中。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18) 中医病名:腰痛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 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 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 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 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得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 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 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

腰痛病历

2013年3月11日13:00 患者XXX,女性,75岁。因“腰骶部疼痛不适两月”于2013年3月11日13时门诊以“腰痛”收住入院。 患者于两月前因劳累出现腰骶部疼痛不适,弯腰活动受限,前往市中医院就诊,对症给以药物(具体药物剂量不祥)治疗,症状略缓解,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腰痛”收住入院。入院症见:腰骶部疼痛,痛处拒按,弯腰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翻身时疼痛加重,无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利,舌苔暗,脉涩。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尚可,食纳差,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体格检查 T 36.8℃ P 78次/分 R 22次/分 BP 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欠佳,步入病房,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无畸形,双侧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无翳斑,眼球运动自如,无突出及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正常。双侧外耳道无流脓,乳突无压痛。鼻翼无煽动、无流脓。口唇无发绀,口腔粘膜无出血点及溃疡,伸舌无偏斜及震颤,咽喉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充盈,颈动脉无异常搏动,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未触及震颤及抬举样搏动,叩诊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节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未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明显侧凸畸形,双侧L3-L4,L4-L5椎旁压痛(+),叩击痛(-),椎旁肌肉紧张,右直腿抬高试验(+),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脉涩。 辅助检查:腰椎X(112367):1.腰椎骨质增生 2.L1椎体形态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 患者XXX,女,75岁,“腰骶部疼痛不适两月”入院,入院症见:腰骶部疼痛,痛处拒按,弯腰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翻身时疼痛加重,无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利,舌苔暗,脉涩。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腰痛”范畴,证属瘀血阻络。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故腰骶部疼痛不适,瘀阻部位固定,则痛有定处,翻身疼痛加重,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痛甚,瘀血内阻属实,故痛处拒按,舌质暗,脉涩均为瘀血之征。本病当与淋证相鉴别,热淋也可表现为腰痛,但伴随有尿频急灼痛;石淋表现为腰一侧突发绞痛,坐立不安,伴有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血尿。 西医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病史:患者老年女性,腰骶部疼痛不适两月。 2.症状及体征:腰骶部疼痛,痛处拒按,弯腰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翻身时疼痛加重,无肢体麻木乏力,活动不利,舌苔暗,脉涩。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尚可,食纳差,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3.辅助检查:腰椎X(112367):1.腰椎骨质增生 2.L1椎体形态异常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腰肌劳损相鉴别,二者均可见腰部疼痛,腰肌劳损表现为腰大肌广泛疼痛,X线表现正常,二者可通过腰椎X线检查鉴别。 初步诊断:

腰腿痛鉴别诊断

腰腿痛鉴别诊断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容易造成诊断不清甚至误诊,也影响了治疗效果。为避免在临床上出现漏诊、误诊,要求:尽可能地全面采集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腰腿痛是一组症候群,在思考问题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了解每个病的特点,详细地分析。重视辅助检查。腰腿痛患者也应常规行X线胸透或胸部检查,作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及血糖检查,以利于各种疾病的排查。腰腿痛患者常规X线平片检查约90%的患者能得到初步诊断,若需进一步检查应根据需要再选择脊髓造影、CT及MRI等。还应熟悉各项影像检查的优缺点,如CT为断层影像,可直接观察椎管骨性和软组织的结构,但扫描范围局限,可能遗漏当时不被怀疑的有病变的节段;MRI是三维成像,软组织对比度好,可显示腰椎全貌,观察椎间盘、椎间孔、脊髓及神经根的病变优于CT,并可观察脊髓及神经根的受压程度和压迫物的性质。对骨转移癌的诊断,CT及MRI远较X线检查敏感,其诊断骨转移癌的有效率为80%,它常在患者并无骨痛症状或阴性时即可发现病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是最常见主要症状,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患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症状可见卧床后疼痛减轻。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部不适或疼痛,以下腰段椎间盘突出常见:腰4,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表现为沿患侧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外侧部麻木或放射痛。当髓核突出较大或中央型突出,可为两侧下肢疼痛。严重者可使马鞍区麻痹,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临床检查可见:腰椎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先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减少或消失,甚至变为反向性后曲。由于髓核向后突出,腰部被动前曲可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压迫。腰椎侧曲发生较晚,多数出现在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外上方时(肩上型),脊柱向健侧弯曲。腰椎功能活动受限;椎旁压叩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明椎间盘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或为腋下型突出,肩上型为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腱反射改变:神经根受压严重或压迫过久,其相应的腱反射消失。皮肤感觉异常,主要为相应的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则股神经受累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弱,拇伸肌肌力减弱,病程久者足背伸肌群萎缩,胫骨前脊突出。X线检查、MRI、CT检查等均可见腰椎间盘突出改变,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根性损害。 2 胸、腰椎椎体结核 此病多属继发病变,致病因素是结核杆菌。患者既往可能患有肺结核史或结核病接触史。其下胸段胸椎或腰椎椎体结核出现腰腿痛或麻木等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病程长,疼痛部位有些和病变部位不一致,常诉腰部疼痛,往往容易造成漏诊。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检查可见脊柱成角后凸畸形,局部压痛不明显,叩击局部可引起疼痛。姿势异常活动受限,站立或走路时尽量将头与躯干后仰,以减轻体重对受累椎体的压力。从地上拾物尽量屈膝屈髋,避免弯腰,起立时用手扶大腿前方(拾物征阳性)。下腹部有时可触及冷性脓肿。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结核抗体阳性,X线摄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中心型可有死骨、空洞形成,周围骨质疏松。 3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相临近的组织结构(如脊神经根、硬脊膜、脂肪组织等)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统称。它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时可有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的根性痛,出现腰腿痛或麻木等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相当的比例。 4.疼痛部位:疼痛有三种情况。 (1)局部痛:常反映病变所在。如一侧骶髂劳损,疼痛多在骶髂关节处。 (2)转移痛:骶髂关节感觉由骶1~2神经根支配,疼痛可转移至臀部和股后部。 (3)肌肉痉挛痛:肌肉保护性痉挛及牵拉骨膜可引起疼痛。急性腰痛常有骶棘肌痉挛。 5.疼痛性质:应注意是锐痛还是钝痛,与受伤有无关系;持续性疼痛多见于炎症、肿瘤等,间歇性或放射性痛多见于椎间盘突出症。 6.疼痛与活动、劳累、姿势、体位、气候与时间(日、夜)等关节:如系劳累引起的疼痛,卧床后即好转;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诉说阴雨寒冷时节症状加重;癌症引起的疼痛夜间加剧;椎管狭窄疾患者多伴有间歇性跛行。 7.过去治疗情况:如为脊柱骨折、腰骶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应查明曾作何治疗,效果如何。 8.其它情况:有无胃肠系、泌尿系和妇科疾患等。 (二)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是诊断腰痛最重要的步骤,必须认真、确实。检查时应将上衣及长裤脱掉,注意背部、髋部、腹部等远隔部位的检查。对某些不肯定的体征反复检查。例如对某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经过几次检查才能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对因疼痛不能活动的病人,

不必过份强调系统检查,否则不仅加重病人痛苦,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具体检查方法及步骤如下。 1.步态:观察患者步态,双下肢活动是否对称,有无跛行,可估计病人疼痛程度。 2.立位检查 (1)观察脊柱有无后凸、前凸、侧弯畸形,背肌是否痉挛。后凸分两种:弧形后凸亦称圆背,见于椎体骨骺炎、姿势性后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角状后凸见于脊柱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图3-185)。 (2)自主运动范围:嘱患者作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左右旋转活动。腰椎间盘突出时,常出现一两个方向的运动受限;而脊柱结核时,脊柱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制。 (3)拾物试验:嘱患者拾取一件放在地上的物品。腰椎有病变时,拾物须屈曲双膝及髋关节而腰部挺直。脊柱结核患者多为阳性。 3.仰卧位检查 (1)腹部触诊:注意有无肾下垂、腹膜后肿物、腰大肌寒性脓肿等。 (2)直腿抬高试验:检查者一手握病人足跖部,使踝关节背屈,另手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将下肢抬高,一般能举高70度左右。注意两侧对比。如一侧明显低于对侧,即为阳性(图3-18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疼痛可沿大腿后侧放射到足趾。 图3-185 脊柱后凸的二种类型图3-186 直腿抬高足背屈试验 (3)骨盆摇摆试验:强屈髋膝二关节,使腰骶关节屈曲,作左右摇摆活动。摇摆时如肌肉有阻力和腰骶关节处疼痛,说明病变在腰骶部(图3-187)。 (4)“4”字试验:患侧髋膝关节屈曲并外旋,将足外踝部置于另侧伸直位的膝部,状如“4”字。检查者一手按住健侧髂前上棘处,另一手将屈曲的膝部下压。骶髂关节疾患时有疼痛(图3-18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个鉴别诊断 、急性腰扭伤 多数有急性腰扭伤史,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功能失调,以及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常处于强迫体位,由于保护性肌紧张使脊柱强直或侧凸,疼痛可向臀部放射。屈髋屈膝时可引起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无坐骨神经牵 拉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 二、慢性腰部劳损 可由急性腰扭伤后未经及时合理治疗或长期积累性腰部组织损伤引起。常表现为腰骶部酸痛或钝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改变体位及局部捶打按摩后症状减轻,不能坚持弯腰工作,疼痛严重时可牵掣到臀部及大腿后侧。腰骶部竖脊 肌附着点处是最常见的压痛点,椎旁、棘间及第3腰椎横突深压痛,臀肌起点及臀部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无放射痛。 三、退行性变腰椎骨关节病 以腰椎退行性改变为主,有腰椎广泛骨与关节增生性改变,并继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表现为晨起腰部僵直或 酸胀感明显,活动后症状逐渐减轻,但活动时间较长后病人又可出现腰痛加重,卧床休息、局部按摩后可以缓解。腰部常无明显压痛点,局部按压后有舒适感。退变较严重的患者,小关节不对称,该节段的腰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致骨质增生,向后压迫神经根,或因腰椎不稳、小关节增生内聚而刺激神经根,而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以股部前外侧为主,有时可表现为根性痛,此时应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 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 五、腰椎椎弓崩裂与滑脱 指腰椎椎弓在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缺损或断裂,使椎弓失去完整的骨性连接,又称峡部不连。在椎弓崩裂的基础上椎体产生向前滑移,又称真性滑脱。若椎弓完整椎体产生滑脱,则称为假性滑脱。当椎弓峡部断裂时,椎弓断端活动, 形成假关节。由于反复的活动摩擦使断端产生大量的纤维软骨样骨痂,这些增生的纤维软骨组织,可引起神经根粘连产生腰腿痛,并可造成神经根性受压产生根性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①椎弓崩裂及崩裂性滑脱一般病程较 长,无明显加重或缓解期。②对神经根影响不如椎间盘突出明显。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确定滑移的程度,可加 摄腰椎动力位X片以明确椎体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结合CT、MRI检查做出判断。 六、腰椎管狭窄症 ①中央型椎管狭窄主要原因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弥漫性向后膨出,使椎间隙变小,椎板向后重叠,黄韧带产生皱褶,再加上关节突退变性增生,内聚侵向中线,使椎管的中矢径缩小,椎管内马尾神经遭受卡压。临床表现多有长期下腰背、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站立和伸腰时症状加重,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感觉异常,足趾背伸力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出现鞍区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②神经根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腰神经根管是指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斜向外下直至椎间孔外口,此段神经根通

18.腰腿痛的鉴别诊断

腰腿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罗金寿213人已访问 随着工作和休息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电脑普及),腰腿痛越来越成为常见病。比较常见的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并非所有的腰痛或腿疼都是腰突症,现将常见腰腿痛的疾病要点归纳如下: 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是最常见主要症状,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患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症状可见卧床后疼痛减轻。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部不适或疼痛,以下腰段椎间盘突出常见:腰4,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表现为沿患侧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外侧部麻木或放射痛。当髓核突出较大或中央型突出,可为两侧下肢疼痛。严重者可使马鞍区麻痹,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临床检查可见:腰椎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先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减少或消失,甚至变为反向性后曲。由于髓核向后突出,腰部被动前曲可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压迫。腰椎侧曲发生较晚,多数出现在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外上方时(肩上型),脊柱向健侧弯曲。腰椎功能活动受限;椎旁压叩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明椎间盘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或为腋下型突出,肩上型为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腱反射改变:神经根受压严重或压迫过久,其相应的腱反射消失。皮肤感觉异常,主要为相应的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则股神经受累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弱,拇伸肌肌力减弱,病程久者足背伸肌群萎缩,胫骨前脊突出。X线检查、MRI、CT检查等均可见腰椎间盘突出改变,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根性损害。 2胸、腰椎椎体结核 此病多属继发病变,致病因素是结核杆菌。患者既往可能患有肺结核史或结核病接触史。其下胸段胸椎或腰椎椎体结核出现腰腿痛或麻木等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病程长,疼痛部位有些和病变部位不一致,常诉腰部疼痛,往往容易造成漏诊。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检查可见脊柱成角后凸畸形,局部压痛不明显,叩击局部可引起疼痛。姿势异常活动受限,站立或走路时尽量将头与躯干后仰,以减轻体重对受累椎体的压力。从地上拾物尽量

腰腿痛的鉴别诊断

腰腿痛的鉴别诊断 随着工作和休息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电脑普及),腰腿痛越来越成为常见病。比较常见的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并非所有的腰痛或腿疼都是腰突症,现将常见腰腿痛的疾病要点归纳如下: 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是最常见主要症状,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患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症状可见卧床后疼痛减轻。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部不适或疼痛,以下腰段椎间盘突出常见:腰4,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表现为沿患侧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外侧部麻木或放射痛。当髓核突出较大或中央型突出,可为两侧下肢疼痛。严重者可使马鞍区麻痹,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临床检查可见:腰椎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先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减少或消失,甚至变为反向性后曲。由于髓核向后突出,腰部被动前曲可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压迫。腰椎侧曲发生较晚,多数出现在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外上方时(肩上型),脊柱向健侧弯曲。腰椎功能活动受限;椎旁压叩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明椎间盘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或为腋下型突出,肩上型为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腱反射改变:神经根受压严重或压迫过久,其相应的腱反射消失。皮肤感觉异常,主要为相应的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则股神经受累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弱,拇伸肌肌力减弱,病程久者足背伸肌群萎缩,胫骨前脊突出。X线检查、MRI、CT检查等均可见腰椎间盘突出改变,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根性损害。 2胸、腰椎椎体结核 此病多属继发病变,致病因素是结核杆菌。患者既往可能患有肺结核史或结核病接触史。其下胸段胸椎或腰椎椎体结核出现腰腿痛或麻木等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相似,但病程长,疼痛部位有些和病变部位不一致,常诉腰部疼痛,往往容易造成漏诊。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检查可见脊柱成角后凸畸形,局部压痛不明显,叩击局部可引起疼痛。姿势异常活动受限,站立或走路时尽量将头与躯干后仰,以减轻体重对受累椎体的压力。从地上拾物尽量

腰痛的鉴别诊断

鲁凯伍1张震2刘罡2黄晓彤2冯斌2鲁世前2刘子文2 (1.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科,2.解放军42医院骨伤科) 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和严重的软组织挫伤,而且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非常棘手。关于Pilon骨折,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我们自1995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Pilon骨折52例,其中22例采用了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自1995~2000年,我院共施行手术治疗单侧Pilon骨折患者52例,随访45例,余7例失访。45例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36.5岁。左侧21例,右侧24例。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为4h~12d。根据Ruedi-Allgower[1]分型:Ⅰ型14例,Ⅱ型16例,Ⅲ型1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5例,扭伤2例。开放性损伤17例。 1.2 手术方法开放性骨折均在8 h内急诊清创,解剖钢板内固定或有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闭合性骨折行跟骨持续牵引1w~10d,待肿胀消退后行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1.2.1 合并腓骨骨折45例患者中31例合并腓骨骨折,19例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上者,施行半管型钢板固定,12例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下者,7例行钢板固定,5例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有腓骨骨折时先固定腓骨,恢复小腿长度。 1.2.2 胫骨固定本组均行胫骨内固定,其中22例行上海通用公司生产的胫骨远端解剖钢板(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5例。)23例行螺丝钉内固定,21例加石膏外固定,2例用外固定支架辅助固定。 1.2.3 植骨9例患者予以植骨,其中Ⅱ型1例,Ⅲ型8例,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1.3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Mazur[2]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92分,踝关节无肿胀,正常步态,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正常步态,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腰椎:本病中医属于“腰痛病”范畴,应与“痿证“相鉴别,后者以双侧肢体对称性痿软无力为主症 痿病:痿证应与痹症、中风后遗症相鉴别。痿证筋骨痿软,肌肉麻木,甚至消瘦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日久,亦可出现肌肉麻木、消瘦,但始终有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与痿证,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中风是半身瘫痪,长有语言蹇涩,口眼歪斜,痿证则无这些风证。 中风:本病属“中风病”之气虚血瘀证,须与“痿病”相鉴别,后者以双侧肢体对称性萎缩无力为特征,易鉴别。 中风后遗症应与痹症、痿证相鉴别。痿证筋骨痿软,肌肉麻木,甚至消瘦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日久,亦可出现肌肉麻木、消瘦,但始终有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与痿证,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中风是半身瘫痪,长有语言蹇涩,口眼歪斜,痿证则无这些风证。 中风(口舌)中风后遗症应与痹症、痿证相鉴别。痿证筋骨痿软,肌肉麻木,甚至消瘦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日久,亦可出现肌肉麻木、消瘦,但始终有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与痿证,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中风是半身瘫痪,长有语言蹇涩,口舌歪斜,痿证则无这些风证。 面瘫:本病中医属于“面瘫病”范畴,应与“中风”之后的口舌歪斜、语言蹇涩、失语相鉴别。 面瘫:本病中医属“面瘫”应与“中风病”相鉴别,两者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中风是半身瘫痪,长有语言蹇涩,伸舌歪斜,而面瘫没有这些症状,易于鉴别。 颈椎病:本病属“项痹病”之气滞血瘀证,须与“痿病”相鉴别,后者以双侧肢体对称性萎缩无力为特征,易鉴别。 癫痫:本病中医属于“痫病”范畴,应与“厥证“相鉴别,后者除见突然扑倒,昏不知人主证之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进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痫病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症状,临床易于区分。 痿证:痿症应与痹症、中风后遗症相鉴别。痿证筋骨痿软,肌肉麻木,甚至消瘦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日久,亦可出现肌肉麻木、消瘦,但始终有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与痿证,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中风是半身瘫痪,长有语言蹇涩,口眼歪斜,痿证则无这些风证。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腰腿痛检查及鉴别诊断 (一)病史 1.年龄与性别:性别在腰痛中无明显差异,年龄在腰痛的诊断中有一定意义。青壮年易患损伤性腰痛;对老年人的剧烈腰痛,应想到转移肿瘤;儿童则以脊柱结核及脊柱畸形为多见。 2.职业:无特殊意义。 3.创伤史:损伤性腰痛患者可有明确的扭伤、摔伤史,也可无创伤史,且后者占相当的比例。 4.疼痛部位:疼痛有三种情况。 (1)局部痛:常反映病变所在。如一侧骶髂劳损,疼痛多在骶髂关节处。 (2)转移痛:骶髂关节感觉由骶1~2神经根支配,疼痛可转移至臀部和股后部。 (3)肌肉痉挛痛:肌肉保护性痉挛及牵拉骨膜可引起疼痛。急性腰痛常有骶棘肌痉挛。 5.疼痛性质:应注意是锐痛还是钝痛,与受伤有无关系;持续性疼痛多见于炎症、肿瘤等,间歇性或放射性痛多见于椎间盘突出症。 6.疼痛与活动、劳累、姿势、体位、气候与时间(日、夜)等关节:如系劳累引起的疼痛,卧床后即好转;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诉说阴雨寒冷时节症状加重;癌症引起的疼痛夜间加剧;椎管狭窄疾患者多伴有间歇性跛行。

7.过去治疗情况:如为脊柱骨折、腰骶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应查明曾作何治疗,效果如何。 8.其它情况:有无胃肠系、泌尿系和妇科疾患等。 (二)一般检查 一般检查是诊断腰痛最重要的步骤,必须认真、确实。检查时应将上衣及长裤脱掉,注意背部、髋部、腹部等远隔部位的检查。对某些不肯定的体征反复检查。例如对某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经过几次检查才能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对因疼痛不能活动的病人,不必过份强调系统检查,否则不仅加重病人痛苦,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具体检查方法及步骤如下。 1.步态:观察患者步态,双下肢活动是否对称,有无跛行,可估计病人疼痛程度。 2.立位检查 (1)观察脊柱有无后凸、前凸、侧弯畸形,背肌是否痉挛。后凸分两种:弧形后凸亦称圆背,见于椎体骨骺炎、姿势性后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角状后凸见于脊柱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图3-185)。 (2)自主运动范围:嘱患者作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左右旋转活动。腰椎间盘突出时,常出现一两个方向的运动受限;而脊柱结核时,脊柱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制。 (3)拾物试验:嘱患者拾取一件放在地上的物品。腰椎有病变时,拾物须屈曲双膝及髋关节而腰部挺直。脊柱结核患者多为阳性。 3.仰卧位检查 (1)腹部触诊:注意有无肾下垂、腹膜后肿物、腰大肌寒性脓肿等。 (2)直腿抬高试验:检查者一手握病人足跖部,使踝关节背屈,另手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将下肢抬高,一般能举高70度左右。注意两侧对比。如一侧明显低于对侧,即为阳性(图3-18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疼痛可沿大腿后侧放射到足趾。

颈、腰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腰椎病的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3横突综合症:多见于青壮年,瘦高体型者居多,慢性劳损为该病的主要外因,多有轻重不等的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腰、臀部疼痛,可为一侧或双侧同时发生,症状重者可沿大腿后侧至膝关节以上的放射性痛,极少数可放射至小腿外侧,甚至波及内收肌及下腹部,但增加腹压(如咳嗽、打喷嚏)时一般不引起下肢串痛,无间歇性跛行。查体:L3横突有明 显压痛,甚至有硬性痛结,行神经组织、局部松解治疗有效,行腰椎CT或MRI可无异常,故可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可有慢性腰痛,以及一侧或双侧根性疼痛,站立行走时可加重,屈膝卧位时可以缓解,骑自行车时不痛,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步行几十米或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但下蹲或休息可继续行走,腰椎CT或MRI可见明显的要椎管狭窄。 梨状肌综合症:多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本病以坐骨神经痛为临床表现,疼痛沿臀部经大退后方向小腿及足部放射,症状较重者以刀割样或烧灼样,且影响走路,查体:腰部活动良好梨状肌在臀部表面的投影区有压痛,并向股后部、小腿后外侧及足底部放射,直腿抬高试验60°时呈阳性,超过60°时反尔减轻疼痛,X线及CT检查无明显异常。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有腰部扭伤史或劳损史,多见于中年人,有明显的腰脊柱僵硬、酸胀、疼痛,喜捶打,劳累后加重,部分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呈板状腰,部分病人可出现下肢沉胀感,患者多反复发作。查体:棘突旁或棘间旁开2~3厘米处有压痛、酸胀感,有些患者有臀部、大腿放散感,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胫神经弹拨试验阴性,X线可见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畸形,腰椎骨质增生,后关节紊乱等。 腰椎滑脱症:本病多有慢性腰痛史,发病缓慢,早期症状多为腰不酸胀、沉重、乏力感,同一姿势不能持久,负重时疼痛可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如下肢麻木、根性疼痛、感觉异常,如发凉、易冷刺痛等。部分病人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以及大小便失禁等。查体:腰椎滑脱部位棘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