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0
腰腿痛的鉴别诊断随着工作和休息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电脑普及),腰腿痛越来越成为常见病。
比较常见的疾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并非所有的腰痛或腿疼都是腰突症,现将常见腰腿痛的疾病要点归纳如下: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是最常见主要症状,多见于青壮年。
起病急,患者常有腰部扭伤史,损伤后出现严重腰痛,轻者尚可忍受,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
症状可见卧床后疼痛减轻。
数日或数周后感到腿部不适或疼痛,以下腰段椎间盘突出常见:腰4,腰5和骶1神经根受压而出现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痛,表现为沿患侧臀、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和足外侧部麻木或放射痛。
当髓核突出较大或中央型突出,可为两侧下肢疼痛。
严重者可使马鞍区麻痹,大小便困难和双足麻痹。
临床检查可见:腰椎畸形,腰椎间盘突出先有脊柱腰段生理性前曲减少或消失,甚至变为反向性后曲。
由于髓核向后突出,腰部被动前曲可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压迫。
腰椎侧曲发生较晚,多数出现在腰腿痛持续时间较久的病例。
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外上方时(肩上型),脊柱向健侧弯曲。
腰椎功能活动受限;椎旁压叩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健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表明椎间盘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或为腋下型突出,肩上型为阴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部椎间盘突出。
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腱反射改变:神经根受压严重或压迫过久,其相应的腱反射消失。
皮肤感觉异常,主要为相应的神经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
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上腰部椎间盘突出则股神经受累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弱,拇伸肌肌力减弱,病程久者足背伸肌群萎缩,胫骨前脊突出。
X线检查、MRI、CT检查等均可见腰椎间盘突出改变,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根性损害。
2胸、腰椎椎体结核此病多属继发病变,致病因素是结核杆菌。
患者既往可能患有肺结核史或结核病接触史。
腰痛病针灸诊疗规范本病是指自觉腰部脊柱或其两侧疼痛的症状.多因肾系病变及腰部外伤、劳损,寒湿或湿热侵袭等所致。
肾系疾病和痹病类、淋病类疾病,妇科经带疾病,急性腰扭伤、腰痹、偏痹等,均常见腰痛。
一、诊断要点:1、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2、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3、腰椎X光片及CT、妇科相关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二、鉴别诊断:1、肾着虽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2、腰软虚证腰痛可伴有腰软,但腰软是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儿童。
3、淋证淋证中的热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频急、短涩量少或小便中带血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
三、辨证论治(1)寒湿犯腰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舌痰、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味针灸:腰阳关⊥0 命门⊥0 肾俞⊥0 大肠俞⊥0委中⊥阴陵泉⊥(2)湿热腰痛:腰痛伴有热感,活动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四妙丸加味针灸:腰阳关⊥0 命门⊥0 大肠俞⊥0 肾俞⊥0委中⊥阳陵泉⊥(3)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针灸:腰阳关⊥0 命门⊥0 大肠俞⊥0 肾俞⊥0委中⊥阳陵泉⊥血海⊥(4)肾虚腰痛:腰痛以梭软为主,喜按喜揉.治法:阳虚者,温补肾阳;阴虚者,滋补肾阴方法:阳虚以右归丸,阴虚以左归丸针灸:阳虚者:腰阳关↑ 命门↑ 大肠俞↑ 肾俞↑委中I 阳陵泉I 关元T阴虚者:腰阳关T 命门T 大肠俞T 肾俞T委中 I 阳陵泉I 太溪T四、其它疗法:(1)牵引(2)西药甘露醇配地塞米松静滴,利水消肿,消炎.(3)神经节阻滞疗法五、疗效评价(1)疼痛评价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标准》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加以改良。
腰腿疼痛认识问题、臀部不同区域疼痛判断、大腿不同方位疼痛意义等临床疼痛常识腰腿疼痛认识问题1、广泛使用骨质增生解释临床症状:对腰椎病变部位整复松解后,病人症状多可立时缓解或疼痛消除,但影像学检查见增生依旧。
2、对坐骨神经概念不清: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只要有下肢疼痛或抬腿受限时,就草率地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对很多坐骨神经痛的病例进行复检、分析和治疗时,发现其误诊率54.1%,而被误诊病例中,与髂胫束有关者占93.9%。
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状表现、疼痛的位置及范围等均有明显差别。
因为下肢外侧应包括大、小腿外侧,而坐骨神经是经大腿后正中达小腿并在诊断时应注意解剖关系,支配小腿,而不经大腿外侧,大腿外侧疼痛多见的是髂胫束损伤所致。
3、习惯用风湿解释腰腿疼:西医所指的风湿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根本无法代表这些腰腿痛的疾患;中医所指的风湿是指由风寒冷湿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所诱发的疾病。
如一些慢性损伤,劳损等虽有此特点,从中医的角度尚可称之为风湿。
腰腿痛是一类病症的总称,泛指可引起腰腿疼痛的多种伤病,由于痛是由不同损伤所引起,故痛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判断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
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1、臀部上内区疼痛常见损伤:疼痛在臀上内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
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1) 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为臀上皮神经损伤,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
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第一篇: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
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
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
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
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
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
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
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
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
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
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 L3 横突可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
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
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 L 4 ~ 5和 L 5 ~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
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
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
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腰腿痛的鉴别诊断
安连生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08)001
【摘要】根据我院针推科2003年1月~2004年6月登记资料统计,腰腿痛患者在针推科门诊中占45%,在住院病房中占56%,均居首位;再加之这类患者病情复杂,相当一部分在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腰腿痛进行辨证,探讨其发病规律与诊断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腰腿痛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还可以举一反三,避免误诊及漏诊,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安连生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7;R274.34
【相关文献】
1.腰腿痛鉴别诊断 [J], 郭勇
2.如何准确鉴别诊断腰腿痛(附21例报告) [J], 邵泽丹;孙旭东;吴俊生;张辉
3.常见腰腿痛的X线鉴别诊断 [J], 曹庆选
4.腰腿痛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J], 郭钧;陈仲强;付治安
5.腰腿痛症的鉴别诊断 [J], 文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腿痛的辨证分型与饮食调护腰腿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早期表现主要以邪盛为主,病位浅而病情较轻,多因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涉水冒雨,外邪直入肌肉关节筋脉,多表现为表寒证;因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复感外邪,或寒温之邪郁而化热所致,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多表现为湿热证;若外伤或病邪久而不去,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阻者,多表现为气滞血瘀。
病情进一步发展,病邪由表人里,内犯脏腑,脏腑功能失调。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腰部疾患很易犯肾,故后期表现为肾虚证。
腰腿痛证候复杂,我科对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中医特色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配合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措施,成为我科治疗腰腿痛的特色之处。
1.气滞血瘀型(1)证侯特点:腰腿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拒按,腰部板硬、俯仰活动受限,两手叉腰,步履艰难,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数。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类食物为主。
如桃仁、菠菜、山楂、黑木耳、金针菜、三七粉冲服、山斑鱼煲西洋菜、祛瘀生新汤、桃仁红花粥等。
多饮水、摄青菜、蔬果。
禁食海腥发物类易致过敏之物,如虾、蟹、烟酒、辛辣之品,以及肥甘厚腻等阻滞气机之品。
待病情稳定、二便通畅、舌苔脉象正常后,再适当给予补养之品。
平素注意在饮食中摄取富含钙质之物,如虾皮、紫菜、海带、豆制品、奶制品等。
2.风寒型(1)证侯特点:腰腿部冷痛重者,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痹痛重着,阴雨天加重,麻木不仁;或痛处游走不定,恶风,并有转侧不利、行动困难、日轻夜重,小便利,大便溏,舌质淡红或暗淡或胖,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
(2)饮食调护:饮食宜祛风除湿,稳经散寒,除痹止痛类食物为主。
如全蝎、鸟梢蛇、牛膝、当归、北芪、水蛇、蹄筋、生姜、羊肉、胡椒根等。
忌食肥厚及生冷寒冷之品。
如通菜、芥菜、生冷水果等。
3.湿热型(1)证侯特点:腰疼或兼下肢疼痛,痛处伴有灼热感,热天雨天疼痛加重,重浊难移,或屈伸不利,小例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腰腿痛鉴别诊断一、分清两类不同病变(一)病史特点1. 直立或弯腰状态下的活动都能使神经鞘膜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加剧因为突出的间盘或增厚的黄韧带都是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刺激物。
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刺激。
2. 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椎管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的增高而对神经根或硬脊膜产生直接加压作用,当神经处于激惹状态时,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
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的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
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则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
3. 一日疼痛的变化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
这是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点。
而腰椎管内病变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觉最佳时刻,无痛或轻微疼痛,如下床活动则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
显然这与腰椎间盘承受轴向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4.下肢疼痛的性质下肢疼痛可由椎管内椎窦神经所支配的硬脊膜、后纵韧带、黄韧带区域受刺激引起牵涉痛,还可由神经根受累导致的放射痛,或椎管外肌肉、韧带损害所致神经干支的刺激引起放射痛及其本身损害区域引起牵涉痛。
但对其下肢放射痛而言,椎管内病变出现的多为或仅为单节段,并且往往累及下肢远端的神经感觉分布区域,痛麻并存的机率极高。
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出现的下肢放射痛虽也多见,但下肢远端(足部)的感觉缺失较为少见。
临床上牵涉痛出现的机会极多,而下肢痛的部位较模糊,传导至足部不多见,一般为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散至腘窝处。
5. 搬提或支撑重物的影响由于腰椎管内静脉丛的静脉壁内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所引起,而这种刺激来自静脉压升高。
解剖学研究认为脊柱静脉系统与胸腹、骨盆内静脉相交通。
当腹压升高,尤其是在腰部持重时,胸腹部肌肉作强力收缩,几乎可使椎体静脉丛内静脉压极度升高,若腰椎管内硬膜外静脉椎窦支或背根支原先已存在刺激性损害(如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椎体骨折移位),此时可以增加受累的硬脊膜与神经根的压力而加剧腰背痛和下肢痛。
相当多的病例在主诉中均叙述因腰负重而使疼痛发作,而且不易自行缓解。
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虽然也难以持重,但影响程度要小,一般经休息制动后疼痛可自然消失。
6. 病程演变特点椎管外组织损害性疼痛可以突然发作,但一般在短期内即可缓解,且间歇期长,自限性明显,勿需特殊处理。
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突发频繁,间歇期随发作次数增多而逐渐变短,发作期长,一般须2~6周经专门治疗方能缓解。
如果腰腿痛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甚至也无明显的诱因,发作频度愈来愈高,间歇期缩短,发作由开始自行缓解转而不能缓解,应考虑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所致。
已知两类不同损害导致腰脊柱的稳定性破坏,也是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
7. 马尾神经损害是椎管内病变的特点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巨大突出或椎管内肿瘤均可导致马尾神经压迫性损害。
发病初起为缺血性局限性蛛网膜炎,导致功能性损害,临床表现为非典型的下肢麻刺感或沉胀痛,几乎所有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一旦行走时间过长或刚下地行走即有下肢疼痛,患者自行蹲下休息或平卧后疼痛即刻缓解,如此症状循环出现。
马尾损害严重时,则表现患侧下肢或双侧下肢足下垂,迈台阶或上下阶梯时出现扳足。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由排尿无力、便秘,继而发展为大小便失禁,患者会阴部与肛周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8. 椎管内的极端情况倘若腰痛或腰腿痛持续发展,进行性加重,任何非手术治疗也无济于事,且出现下肢无力、沉重或萎缩现象,则要高度怀疑椎管内肿瘤的存在,不允姑息。
若在病程中突发全身或下肢抽搐,甚至意识丧失、颈强、腰背部剧痛等,则应考虑腰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腰腿痛病中的一种危象,应进一步排除硬膜内髓外血管肿瘤或变异。
9.牵涉性腰背痛原发性腹腔或盆腔脏器的病变,伴发腰背部或腰骶部一处或几处浅表疼痛,同时又存在节段性腰部反射性肌肉痉挛,故病人还能感到深在的疼痛。
所谓的牵涉性腰背痛患者,常常被当成原发性腰背痛而误诊误治,应引起警觉。
这种病人其损害并非在疼痛部位的组织,也并不是沿着这些组织支配的传入纤维,而是在另外一些其神经支配与腰骶部组织节段性相关的内脏器官组织中。
该内脏组织的伤害感受器传入纤维投射至脊髓后角灰质Ⅴ层内的交接细胞,与节段性相关皮区的传入纤维所投射到脊髓的交接细胞是同一的。
这样,内脏和皮区的伤害感受传系统可在脊髓后角Ⅴ层内的交接细胞发生明显的会聚现象,即内脏伤害感受产生疼痛可被觉察于皮区。
临床实证中,妇科疾病(如痛经、卵巢病变、子宫脱垂、宫颈癌等)、上泌尿道病变(如肾盂肾炎、肾结石等)、后位阑尾炎、前列腺炎症均能涉及下腰背痛或骶尾痛。
(二)物理学检查“腰脊柱三项临床试验”对腰椎管内病变具有鲜明的特异性,可以精确地同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作出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与硬膜囊外炎性组织反应,神经肿瘤等均可出现三项试验共同阳性体征。
该检查临床上既具特异性,又有敏感性,检出率颇高。
1.胸腹垫枕试验(1)检查方法:病人取俯卧位,两上肢伸直置于身旁,全身放松。
检查者在病侧腰椎3~骶椎1各节椎板间隙的腰深层肌上用手指探压,寻找深层压痛点。
①腰椎伸展位(平卧)压痛测定。
拇指伸直用指尖在压痛点上适度深压,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②腰椎超伸展位压痛测定。
用一个直径为20-30㎝的长圆枕垫置在患者前胸部,使腰椎呈超伸展位。
然后检查者以拇指再在原压痛点上用同样压力探压,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③腰椎过前屈位压痛测定。
将长圆枕向下移置于腹部,大致位于脐部,使腰椎呈过度前屈位。
然后检查者再用拇指尖深压原痛点,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2)临床意义:①若在腰椎过度前屈位上测定,使原有在超伸展位上引出的深压痛、传导痛或下肢酸麻感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者,则可判断为腰椎管内发病因素或以腰椎管内病变为主的腰腿痛的阳性体征。
②若原有疼痛等症象仅有轻度减轻,则应判为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引起的腰腿痛病。
③原有疼痛等症象无改变或加剧。
基本排除腰椎管内发病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可考虑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
2.腰脊柱侧弯试验(1)检查方法:患者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
下肢直立,足跟靠拢,令患者躯干保持适度后仰体位。
检查者站于其后方,一手按住患者健侧肩外上部,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的髋外侧部。
然后一手按住骨盆制动,另一手把健肩推向病侧方向,使躯干连同头部缓慢弯向患侧。
当弯到极度时,询问患者有无患侧腰骶痛或并发下肢传导痛及酸麻感,令患者指明疼痛部位。
然后检查者双手调换位置,用同法把腰脊柱逐渐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再询问患侧腰部有无疼痛症象出现。
(2)临床意义:①脊柱弯向病侧引发腰骶部深层疼痛或并发臀部和下肢放射痛或酸麻感者,则为本试验阳性体征,可判断有椎管内发病因素。
②脊柱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使原患侧侧弯试验引出的腰骶部深层痛与下肢症象完全消失,也判为本试验阳性。
若脊柱弯向健侧而出现患侧腰部疼痛者,可判为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③若无论是脊柱向患侧或健侧弯曲时,均引出腰部或腰骶部疼痛者,则判断为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引起的腰腿痛。
3.胫神经弹拨试验(1)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提起患侧踝部,使膝关节屈曲成90°,掴窝部软组织因之完全松弛,另一手的中指尖在掴窝正中偏内处先找到胫神经干,在其上作轻巧的横向弹拨。
询问患者有无局部疼痛及小腿后侧传导性酸麻感,再在健侧腘窝部作相同的对比检查。
(2)临床意义:凡检查时弹拨胫神经干出现局部疼痛或小腿传导性酸麻者均属本试验阳性。
若手指重按神经干或膝关节后部关节囊,则可引出假阳性体征。
(三)影像学特征1.X线平片以下改变作为参考。
(1)间盘变化。
椎间盘高度变窄。
椎体后缘变为磨角(钝角)或增生,间盘关节面硬化,后纵韧带钙化骨化,椎间假性滑移及椎间盘缺失等形态改变。
(2)正侧位椎体间序列/曲线改变。
腰椎管内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发生腰脊柱侧凸与腰脊柱后凸,在腰部或臀部软组织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发生,临床上往往表现为严重的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
以下情况可引起腰脊柱凸向病侧:单侧骶棘肌为主的损害,腰4~骶1部位多裂肌与旋椎肌损害,单侧臀中小肌损害。
以下情况引起腰脊柱过度前凸:腰部深层肌中以腰背筋膜后叶与骶棘肌为主的严重损害。
以下情况引起腰脊柱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后凸:多裂肌、旋椎肌与腰背筋膜前叶为主的严重损害。
过度前凸者多是前屈受限,且疼痛增剧,后伸时疼痛减轻,过度后凸者则多是前屈时疼痛减轻,后伸受限,且疼痛加剧。
扫描或MRI检查对椎管的大小测定,即有无狭窄(中央椎管、侧椎管、椎间孔)及内容物的结构形态变化可作为提示。
对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部位、节段范围及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可较明确地作出诊断。
对椎管肿瘤的检出率也很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肌电图检查可区分为神经源性损害与肌源性损害,均表明来自椎管内病变。
1.神经根受累如胫前肌(L4~5)、腓骨长肌(L5~S1)发现大量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同时动作电位减少,而波幅、波宽无明显改变,则表明L5脊神经可能受累。
若再在L5所支配的骶棘肌中也查得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可确定L5神经根节段受累。
如在L5支配的骶棘肌未发现异常电位,应考虑是周围性病变。
大部分肢体神经根性疼痛的定位可以据此来确定。
如在萎缩肌群中查得大量失神经自发电位,同时又有运动单位减少,而传导速度正常,动作电位幅度高、宽度大,表明脊髓病变的可能。
2.肌源性损害肌电图所测骶棘肌的运动电位平均时限比正常值明显缩短,而无或很少(偶见)出现正相电位和纤颤电位等失神经支配的异常波形。
动作电位亦无减少且波幅较低,宽度较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则多属于肌病。
单纯的动作电位平均时限缩短表明肌肉组织因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刺激反应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
二、确定病变部位(一)腰椎管内病变1.腰椎前屈后伸功能活动腰部的前屈活动首先由髋关节屈曲来完成50%,其次才真正由腰椎脊柱本身来完成50%。
腰椎前屈活动中约75%主要依赖L5~S1节段间的功能(其余的25%功能由L2~5完成) 。
当L5~S1椎间盘突出或腰骶部、骶棘肌损害时将会明显限制前屈活动。
而腰部后伸活动时,一方面腰椎管的容积变小,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向后挤出,黄韧带向前叠起,小关节突的挤紧,从而增加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可诱发临床症状。
另一方面主要由腰椎2~5节段完成后伸活动。
以上情况使L5~S1节段影响较小,固而腰部后伸活动受限并产生神经症状,应考虑L3~4/L4~5节段的病变。
同理,影响坐姿工作的运动节段应该也是L5~S1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