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广播电视史之香港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84.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外广告史之香港地区的广告香港地区的广告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香港已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宣传品开始在香港广告市场中出现。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香港陆续引入了电影院、报纸和杂志等大众媒体,这为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的广告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广告主要通过报纸、广播和户外媒体进行传播。
香港的电视广告也开始兴起,并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形式之一。
同时,香港的广告业也迎来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意的广告从业者,他们通过独特的创意和高质量的制作技巧赢得了广告市场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的广告业不断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广告业面临了一系列的变革。
香港着重开拓国际市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借助香港作为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门户,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引入亚洲市场。
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香港的广告业也再次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成为了广告商迅速传播信息和与消费者互动的有效途径。
香港的广告从业者积极采用新媒体技术,创造了更多创意的广告形式,如视频广告、互动广告和虚拟现实广告等。
如今,香港的广告业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创意和创新的行业。
广告公司、设计师和创意团队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各种富有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广告作品。
香港的广告市场也逐渐转向个性化和定制化,企业更注重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通过情感化的广告来赢得消费者的心。
总的来说,香港地区的广告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数字时代,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是香港广告业的关键。
随着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未来的香港广告业将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香港地区的广告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数字化时代,从商业广告到社会公益广告,香港的广告行业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论香港电影电视文化的发展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现代化。
无论是饮食文化,电影文化还是民俗文化等等,都有着它不同的历史由来以及独特的发展进程,到了今天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香港社会文化。
关键词:香港社会文化、历史、独具特色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
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
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
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
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广播电视行业是传统的媒体行业之一,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 媒体融合: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越来越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媒体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广播电视企业通过开展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等业务进一步扩大传播渠道。
2. 视频流媒体服务:随着互联网带宽的提升和视频压缩技术的成熟,视频流媒体服务逐渐崭露头角。
像Netflix、Hulu和腾讯视频等视频流媒体平台受到了大量用户的青睐,传统电视节目的观看时间逐渐减少。
3. 内容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广播电视行业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广播电视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以增加用户粘性和满意度。
4. 直播和互动互动性:直播内容逐渐占据了广播电视行业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提供直播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互动弹幕实时与主持人或其他观众进行交流。
这种互动性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5. 4K/8K技术:高清晰度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
4K和8K技术使观众能够享受更高质量的画面,提供更加逼真的观看体验。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时刻,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香港电视台香港电视台作为香港最主要的电视媒体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香港电视台的历史、发展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香港电视台(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简称TVB)成立于1967年,是香港最早创办的商业电视机构之一。
早期的香港电视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电视信号,通过地面广播方式向大众提供节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香港电视台逐渐实现了向有线电视传输的转型。
自创立以来,香港电视台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高质量、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
香港电视台的节目类型非常多样,包括新闻、综艺、剧集、体育、儿童节目等。
其中,TVB新闻节目一直备受观众关注,是香港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之一。
此外,香港电视台还积极推出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节目,如公益活动、教育活动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也传播了正能量。
香港电视台的剧集制作在华语电视圈广受赞誉。
多年来,香港电视台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集作品,拥有大量忠实观众。
其中一些经典剧集如《刑事侦缉档案》、《踩过界》、《街市的童话》等,曾经风靡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这些剧集不仅在香港广受欢迎,也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除了剧集以外,香港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也备受瞩目。
香港电视台通过邀请明星嘉宾参与节目录制,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表演和娱乐内容。
一些知名的综艺节目如《无线新闻台》、《谢谢笑哈哈》等,不仅提供了平台让明星展示才艺,也为观众创造了欢乐和娱乐的机会。
香港电视台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香港本地,也对海外华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众多华人社区和家庭在海外都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或互联网收看到香港电视台的节目。
尤其是一些香港电视剧集,成为了海外观众了解香港文化和生活的窗口。
此外,香港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将香港及全球的重要事件及时报道,对于海外华人了解时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视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节目,而非通过传统的电视收视。
香港广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香港的广播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
民统治前期,严厉苛刻的广电规制一直控制着香港广播节目时间、内容、标准和广告等都受到严
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鼓吹新闻自由并放松对广播机构的规制,香港的广播业进入转型一度以政府部门身份存在的香港电台向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确立了
的规制取向,鼓励广播业界公平竞争、
积极采用新科技,这也推动广播业制作出了更多优秀目前香港一共有3家电台,分别是公营的香港电台
中国广播2013年第12期。
论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摘要:香港广播电视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多家电台和电视台,在世界上尤其是亚洲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香港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论述。
关键词:香港广播电视事业1928年6月30日香港电台的正式播音,标志着港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此后发展较快。
现有3家广播电台,两家无线电视台,一家有线电视台,多家卫星电视台。
下面本文分别对此进行论述。
一、广播电台香港现有3家广播电台,这三家分别是香港电台、商业电台和新城电台。
1.香港电台(RTHK)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RTHK),中文简称“港台”,是香港最早的广播电台,成立于1928年6月28日,于1928年6月30日正式播音。
香港电台是香港广播史上首间广播机构,同时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亦是最具公信力的传媒机构之一。
现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部门,前身为由市民自发成立的香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创办的电台,其后由香港政府接办,呼号为GOW;其后发展成两个电台频道,呼号分别为:ZBW(英语台)和ZEK(华语台,以粤语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广播一度中断,1948年合称香港广播电台(Radio Hong Kong, RHK)。
香港电台下设行政部,电台部,电视部,教育电视,制作事务部等,拥有七有套独具风格,各有特色的广播节目,其中电视部制作的电视节目供香港两家商业电视台的中文台在黄金时间播出。
香港电台中有4个电台是全天24小时播音。
香港电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广播电台,主要功能是宣传政府的政策、制作教育及资讯节目。
1970年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开始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
后来随著电视的普及化,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亦开始多元化,继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
于1976年与教育司署(教育统筹局前身)属下的教育电视台合并,并改为现名。
浅谈香港 TVB 电视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TVB是“Television Broadcasting Limited”的简称,中文即香港无线电视台。
TVB是一家在全球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电视媒介,作为香港的第一家的无线电视台,其所制作的电视剧集常年占据香港所有电视剧收视率的八成左右,无论是七十年代还是现今,TVB电视剧所制作的电影都拥有者庞大的观众群体,并且在海外仍然又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但随着电视影业的多元发展,香港TVB电视剧的兴起与衰落也与时间的变迁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将以香港TVB电视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和自身的见解研究香港TVB电视发展现状以及突破现状的对策,为TVB电视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可持续性发展建议,为电视影业发展做贡献,为学术研究做贡献。
关键词:TVB 收入资源1.TVB电视剧的发展现状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这个时期,我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还处于落后的水平,这也为香港的电视节目进入内地电视市场打开市场空间,这时部分香港电视剧开始涌入内地,首先进入内地的港剧是《霍元甲》,1984年紧接着播放了TVB的《射雕英雄传》,播放后一度在内地掀起了港剧的狂潮,随后,一大批TVB的古装剧陆陆续续进入了内地,包括《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到90年代后,TVB的现代剧在内地盛行,包括职业剧、家庭伦理剧,例如《妙手仁心》、《家有仙妻》等,现如今TVB电视剧已经成为港剧的代言词,进过四十年的积累,目前TVB电视剧在我国内地电视台播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千部,经典之作也颇多,其中职业剧占较大比率。
反观当今,TVB电视剧的整体状况却不太乐观,向内地输入的力度越来越少,内地的电视剧都被内地、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电视剧占据;香港TVB的电视剧也聚集很多问题:剧情单薄、龙头蛇尾、题材雷同、缺乏新意等,TVB演员们也遭遇了很多困境,片酬大幅度减少、大多转向内地的综艺节目发展,加之疫情影响,香港又属于重灾区,香港有近6000多名演员失业,很多演员都靠着8000元的救济金生活。
近日搜集资料发现,当内地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为“主权”之争导致数字电视相关标准难产之际,香港的数字电视却破茧而出,迅速推进。
本文试图对香港、内地数字电视的有关问题进行比较,供内地数字电视运营商参考。
高清频道无论商用程度还是产业准备深度,都无法与香港相提并论。
看到此,真有点哭笑不得,内地看似高度集权,标准却五花八门,争论喋喋不休,而香港在全中国率先统一标准,这是不是市场经济的魔力?从这种状况分析,标准之争显然是利益之争!在利益面前,政府该干什么?香港工商及科技局2004年7月9日就《数码地面电视推行框架》(香港将数字电视称之为数码电视)发表局长政策声明,其中第八条显示,“如在2006年底前,内地仍未公布全国通用制式,政府会由市场决定采用何种制式。
亚视和无线已经表明届时会采用欧洲的DVB-T制式作数码广播,以免再度延误推行数码地面电视服务。
”尽管内地标准推迟发布,香港政府依然兑现了当时的承诺,运营商也放弃了原先的选择。
香港是标准先行、运行在后,内地却反其道而行之,标准已经公布4月有余,却让香港吃了“第一只螃蟹”。
香港的这一大胆做法显然存在很多隐患,倘若国内最终确定的地面标准模式与香港使用的模式不同(事实上确为不同——编者注),其已经建起的平台及用户更换机顶盒的成本由谁来买单?市场经济倡导的是建立在一定游戏规则下的公平竞争,作为主管标准的政府机构迟迟不能统一、出台明确的标准,无疑会造成巨大浪费。
□ 文/朱宝奇 (中广有线扬州分公司)标准2007年12月10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工程部总工程师陈耀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数字电视定于07年12月31日正式开播,届时香港将有6套数字电视节目播出。
2007年8月1日,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下称“国标”)正式实施,由于技术参数尚未最终确定等种种因素,内地地面数字电视的推进尚处于试验阶段,香港经过广泛测试,最终选择了多载波模式的“国标”,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采用“国标”全面开播数字电视的地区。
香港电视及电影产业的发展前景一、产业概况香港电视及电影产业一直是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料显示,香港电影工业早在上世纪初期就获得了蓬勃发展,而香港电视产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通过广泛分销、引进外国影视制品和本土原创节目等。
在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成为全球电影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发展历程在香港电影发展的历程中,清晰的明确了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这个时期香港电影的质量高且数量大,成为亚洲电影的领军者之一。
第二个阶段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受到了来自全球电影业的严重挑战,因此逐步调整了发展策略,从制作大量“武侠片”转向以剧情片和新派功夫片拓展市场。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21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工业经历了十年的动荡期。
从2003年开始,香港电影市场遭遇了滞涨和萎缩的问题,直到2010年后才开始逐渐恢复。
抢占大陆市场成为发展的新方向,在香港与内地通过协作拍摄电影和合作复制片等方式来吸引新的影视公司和分销商。
三、发展前景同时,香港电影也需要适应变化,如今市场需求变得更多元化,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香港电影工业在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渐开始转型,优化消费者体验和探索新的收入模式。
其中,互联网电影创意和制作的快速发展,香港电影也呈现了新的发展热点。
许多创新公司优化相关技术和推出新产品,促进了传媒产业的升级,进一步推动了香港电影行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香港电影行业最终需要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态势,并且积极采取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加强合作交流合作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香港电影行业的前景仍然是非常广阔的。
浅论香港影视的得与失“影”,即电影,“视”,即电视。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比电影产生的时间约迟三十年。
自19世纪末第一部电影的产生到今天,影视行业的发展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香港一直做为中国影视界的排头兵,代表着中国影视业的发展方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它有很多硕果,也有不少痼瘤。
一、香港影视的“得”:首先,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列深受观众喜爱的银屏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胜枚举。
金庸作品中《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黄易作品中《大唐双龙传》里的寇仲、徐子陵,《寻秦记》里的项少龙。
这些源于书本里面的英雄人物搬上银屏后,被赋予更丰富的形象,也拥有更深刻的意义,为更多观众所知、所爱。
这只是香港影视的一个小觑,代表着香港影视的武侠部分。
香港影视另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香港的喜剧片。
周星驰系列、开心鬼系列、家有喜事系列……他们以幽默搞笑、“无厘头”形式向我们展示了香港人民的喜怒哀乐,既有滑稽夸张,也有人生百味。
还有香港的警匪片不得不提,他们有英姿飒爽的女警片,像《陀枪师姐》《新扎师妹》;也有威武勇猛的男警片,比如说现在正在热播的《法证先锋》《谈情说案》等;当然古惑仔系列里也不乏好片。
总之,正是通过这一部部的经典片子,让观众了解到了很多英雄好汉,洞悉是非曲直。
其次,也正是因为影视业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一群群经典不朽的艺人,比如说老大哥成龙,男人味十足的刘德华,才子周星驰,还有梁朝伟、李连杰、甄子丹等等,他们不仅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大舞台上也是耀眼的明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香港本地也设置了许多电影奖项: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的金紫荆;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的评论学会奖;由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创办于1981年的双周刊奖。
置身于“一国两制”下香港媒体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以亲身经历验证香港传媒业的不变与改变,时至今日,我们认为,香港作为信息传媒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传媒资本运作的市场机制没有改变,新闻自由及言论的多元包容没有改变,与此同时,香港与内地的良性互动却变得日趋紧密。
一、香港的电视公司1.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无线电视,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正式开播,是全港首间商营无线电视台。
成立初期只有员工约二百名,经多年发展,集团至今共雇近五千名全职雇员,其中包括合约艺员及海外附属公司员工。
擅长拍摄电视剧和制作综艺节目,1967年播出《欢乐今宵》,至今已有30年。
1994年批准开办卫星电视业务。
无线电视的主要业务包括电视广播、节目制作及其他有关广播的活动,例如节目及录像带的发行及卫星广播等。
无线电视的两个频道,翡翠台及明珠台,每年播放近一万五千小时的节目,为香港超过二百一十万个家庭免费提供电视娱乐节目,是全球制作华语节目最多的电视台。
另外,无线电视更将部份节目配上多种不同语言,发行海外超过三十多个国家,供全球近三千万人收看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
注:无线的创办人包括“长沙湾地王”希慎兴业大股东家族成员利孝和先生、“国语电影大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主席邵逸夫爵士等人,50年代,大量竞争者开电视台加入竞争,包括丽的电视、佳艺电视、亚州电视、有线电视、NOW宽频电视。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不断向政府施压,其他电视台只准许播放政府广告。
不久,丽的电视(亚洲电视)、佳艺电视、有线电视宣布结业。
2.香港卫星电视香港卫星电视是1990年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创办了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其下的卫星电视台于1991年1991年5月15日开播,通过亚洲卫星一号提供泛亚洲卫星电视广播服务。
覆盖亚洲53个国家和地区,有3亿观众。
有体育、音乐、中文、新闻、“合家欢”共5个台,每天24小时向整个卫星覆盖地区播出节目。
除中文台用普通话播出外,另外4台都用英文播出。
浅谈香港影视业的得与失“香港电影"是一个品牌,它虽然经历过沧桑变迁,但却繁衍了一百年.从香港电影的历史上来说,自49年起,大批原上海电影界人士来到香港,组成了香港最原始的电影班底。
香港电影曾经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过一个辉煌的时代。
其中邵氏电影最为突出,在辉煌时期的“邵氏"被誉为是东方的好莱坞.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
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从此后,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
在此前后,关德兴、李连杰等多位明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中扮演黄飞鸿这一角色.而在邵氏中,有几位导演,对后来的武侠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厌烦了老套的武打片之后,胡金铨、张彻与1966年启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在一上映,就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67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当时第一部票房果百万元的影片。
他们的电影,确立了新派武侠片的风格.而在那个时期,除了张、胡两位导演,楚原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楚原导演了一大批改编古龙武侠小说的影片《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等,均由狄龙主演,一时间古龙、楚原、狄龙成了古装武侠片的铁三角。
与此同时,李小龙也声明鹊起。
1971年,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摄了《唐山大兄》。
这部以中国的武术为题材的电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创下了香港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
后来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猛龙过江》等电影,在整个世界上都引起不小的轰动.于70年代,由于上述几位导演和演员的极大成就,使得香港电影发展到一次高潮的顶点。
但是盛极必衰,到了80年代,市场达到饱和,电影导演的花招用尽,武侠电影从繁盛慢慢走向衰落。
直到90年代,以“鬼才”徐克为代表的武侠电影风云再起。
这种武侠已经不同与以往的武侠,它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编改,使得故事更加吸引人.在主角身上,加入了更过现代还得因素.如《精武英雄》中的陈真,他武功高强,为人正直,他为了替师父报仇,要和日本人决一生死,这点和以往电影中的陈真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