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告道德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3.46 KB
- 文档页数:2
论广告道德读后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而且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告理所当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道德责任。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不同形式的不道德广告频频出现、不仅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同时也不利于广告的有效传播。因此.研究广告与道德发生冲突的原因.探讨规范广告道德的有效措施就成为当今广告业待解决的问题。
1、广告的赢利性目的是冲突的根本原因
商业广告以赢利性为根本目的、其本身倡导消费乃至于过度消费是显而易见的。广告的假设是建立在每个人都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基础之上的、不用担心他们会被广告主的劝诱引人歧途。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并不总是能够做出对自己一定有利的决定,也有可能受到广告的误导。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购买决定给自己带来了损害,那么.道德规范就无从保障。
2、部分广告人道德素质低下是不道德广告滋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层次性,广告人的道德水平同样也存在着差异性。我国的广告实践表明:能够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广告行为。但道德败坏者也有之且不在少数,如钻法律空子,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利润;图一己私利,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甚至胆大妄为,公然违法乱纪。部分广告人道德素质低下成为当前不道德广告滋生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广告业健康发展和广告功能正常发挥的障碍。
3、片面的信息传递误导消费者
广告片面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一种强调一点而忽视其余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广告宣传中自然是多说好话或只说好话。广告主与广告策划人认为广告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唯一信息,消费者是有能力做出合理的决定的,片面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消费者是无害的。而事实上由于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消费者越来越把广告当作他们对一种产品或一种服务的基本信息源、产生了更多的“指牌”购买行为。因此,广告的这种片面的信息传递方式往往会使消费者无法全面了解商品或服务的信息.进而难以辨别商品的优劣,最终蒙受损失。
4、部分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助长了不道德广告的盛行
媒体是广告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是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具有对广告进行审查的权力,理所应当保持公正性,维护社会道德规范。但是,由于现在媒介的大部分收入是依靠广告,一旦与经济利益挂钩,就有可能干扰其公正性和社会服务职能。近年来,许多媒体面对必须完成的年年递增的广告收入指标,不得不在内容上、制作上降低审核标准,迎合部分广告主的不正当要求。有部分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几乎什么广告都可以刊登,“色情广告”“国耻广告”、“不雅广告”、“骗人广告”、“危害青少年广告"等等都是经媒体推向社会的。其中有些广告不仅有悖于道德,而且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