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心肺脑复苏CPCR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53
心脑肺复苏术的名词解释
心肺脑复苏(CPCR)通常是指心跳骤停后进行的一系列恢复生命活动的及时、规范、有效急救措施的总称,主要用于心跳骤停导致的全身血循环中断、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等所采取的急救措施。
心肺脑复苏术主要强调维持脑组织的血液灌流,争取脑功能的完全恢复。
心肺脑复苏术主要是通过心肺复苏(CPR)的方式,即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电击除颤等,针对呼吸系统、心跳停止等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必要时需注射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进行复苏。
心肺脑复苏术的目的在于脑复苏,脑功能的恢复如自理能力、智力、工作能力等的恢复,是复苏成败的关键。
任何为抢救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均可称为“复苏”,如对心跳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停止、窒息、休克、高热、中毒、严重创伤等的救治均属于广义复苏的范畴。
通常所说的“复苏”是狭义的,即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指病人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时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
由于脑复苏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脑复苏是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仅有心跳、呼吸而无脑功能的人,对社会及家庭都是十分沉重的负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心肺脑复苏(CPCR)【适应证】因心脏疾病、脑卒中、颅脑外伤、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过敏反应、药物中毒、气道异物、喉头水肿、窒息、心血管介入性操作、手术及麻醉意外、溺水、电击等引起的心脏骤停与呼吸停止。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可表现为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顿,此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
【诊断注意点】1.具有上述可引起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的原发疾病病史。
询间病史时应简明扼要,切忌因详细了解病史而贻误抢救时机.2.症状和体征依次表现为:①心音消失;②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全身短阵抽搐;④叹息样呼吸,呼吸间断,随后呼吸停止,⑤心脏停搏30~60s后出现瞳孔散大。
强调突然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3.气道异物、喉头水肿、溺水、窒息、脑卒中、脑外伤和药物中毒等可先发生呼吸停止,因气体交换中断,心肌和全身严重缺氧而导致心脏骤停。
【复苏方法与步骤】1.第一期复苏(人工有效循环的建立)(1)人工胸外按压:参见本篇胸外心脏按压术。
(2)畅通气道:通常将手置于患者前额部加压使头后仰,便可使下颌前移而使舌根离开咽喉后壁,气道便可畅通,或用一手抬举后颈部,另一手指将下颌推向前上方,注意避免软组织压迫气道。
(3)人工呼吸:对自主呼吸已经停止者,应迅速作人工呼吸,以口对口呼吸效果最好(参见本篇人工呼吸术)。
2.第二期复苏(维持生命活动、恢复自主心搏)(1)进一步维持有效换气和循环:条件允许时应尽早给纯氧并加强通气,可用面罩或气管插管法,后者效果好且便于吸痰,并能防止胃胀气和胃内容物返流入肺。
插管时间一般在30s内完成.在给予面罩或气管插管后,给予人工球囊挤压或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在维持有效换气的同时应坚持人工胸外按压,尚可酌情使用人工胸外按压器、主动加压一减压胸外按压器或开胸心脏按压。
抬高下肢和腹部加压以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2)建立静脉通道和应用碱性药物:按常规方法行静脉穿刺,或作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扩张后插管,固定后连接输液管道,各种复苏抢救药物均可从该通道直接滴注或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