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二、探索更小微粒

南京市文枢中学张恺宁

[设计说明]

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教具学具]

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

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

[保留板书]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3.人类探索更小粒子的历程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

[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

子模型,接触到微小粒子,但深入到分子的内部去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课前要安排学生搜集与阅读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在课前与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与讨论。

2、本节是对微观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奥妙,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建立“小”的概念,了解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3、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多媒体得展示、观看教学碟片、采用网络教学等渠道来呈现,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

[教学资源]

从原子到基本粒子

寻找基本粒子之路: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以后,原子研究成为物理学家的热门研究领域,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消声匿迹,物理学家们不仅不再相信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块,而且认为比原子小得多的原子核也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家族。

物理学家们全力以赴探讨原子学中的三大问题:第一,如何描绘可供人们直观想象的原子核蓝图。第二,原子核中的作用力是何种性质的力第三,原子核中的各种成员受什么力学规律支配回答这三个问题都牵涉到原子核中的一些更小的微粒,也就是原子核物理中所说的基本粒子。

物理学家们尽管已抛弃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但忍不住还是要问物质究竟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呢这个问题提出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在认识论上尚有分歧的假设,即物质可以被分成最基本的单位。因此基本粒子的提法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批评,但寻找基本粒子却成了世界物理学家共同的目标。物理学家认为,在一定层次结构范围内,寻找基本粒子仍然是有意义的工作。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 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内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内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第一课:连通器 3月2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实施计划.doc

2014-2015 (1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实施计划 胡云亭 课程实施课时计划: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有趣的“毛细管” 3.标准化的研究 4.?纸托“千斤” 5.空气的压力 6.哪个滑梯快 7.鱼缸里的水能H动流出来吗 8.数三角形 9.记忆力训练 10.生日“魔术” 11.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12.缩减发明 13.期末作品上交 1课时(第一周) 1课时?(第二周) 2课时(第三-第四周) 2课时(第五-第六周) 2课时(第七-第八周) 2课时(第九-第十周) 2课时(第-一-第十二周) 2课时(第十三周-第十四周)2课时(第十五周-第十六周)2课时(第十七周-第十八周)1课时?(第十九周) 1课时(第二十周)

1课时(第二十一周)

4. 一纸托“千斤”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有两个: 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①②③动手实验活动。 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三、指导策略 1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 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儿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 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5.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 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 ................................... 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 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5. 空气的压力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教案:奇妙的影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教案:奇妙的影 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影子的有关知识。 2、在探索、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盛有水的脸盆若干,镜子、手电筒、木块、书、薯片罐、玻璃 各若干。 2、幼儿记录卡人手一,蜡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水盆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初步感知影子。 幼儿在水盆中观察、寻找,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水中看见 的是物体的影子。 二、提供各种实物,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哪些物体能帮助我们 看到影子。 1、猜一猜:这些物体中,谁能帮助我们找到影子? 请幼儿把自己的猜测在记录卡上记下来。 提供的实物有:镜子、手电筒、木块、玻璃、书、薯片罐。 幼儿记录好后让幼儿说说他们的猜测,并和其他小朋友比较一下,和别人的猜想是否一样? 2、试一试:到底谁猜得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幼儿尝试、操作、记录。

请幼儿一边探索,一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卡上,并和自己所猜的 对照一下,是否一样? 3、讲述操作结果和过程。 和你的朋友比一比,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吗?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幼儿的发现可能有:薯片罐有的记录的是能帮助我们看到影子, 有的却不能。教师可引导幼儿再次探索:这是为什么? 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 三、游戏:踩影子。 影子看得见,但是抓得住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幼儿玩踩影子、抓影子的游戏,再次感知影子的特征。 四、拓展新的经验 在生活中,影子有些什么用处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人们利用影子成像的原理发明了 照相机,电视机,录象机里放出来的也是影子,皮影戏、手影游 戏…… 活动延伸: 影子中还有许多的小秘密,我们可以和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 再来寻找,然后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知识交流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 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笫一课对称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 教具:剪刀等 教学过程: 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1.在图1. 2.3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张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 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研究问题:北京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 探索发现: (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 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 教具:实验杯等 教学过程: 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 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物理第七章探索更小的微粒习题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冬天,雪花纷飞B.八月,桂花飘香 C.扫地时,灰尘漫天飞D.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2.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A.西红柿B.西瓜C.面包D.太阳系 3.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 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A.B.C.D. 5.下列各种粒子中,不带电的是() A.质子 B.原子核C.电子 D.中子 6.依据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原子 7.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见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核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D.物体摩擦过程中会在表面产生出新电荷,叫做摩擦起电

8.1891年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狄拉首先通过理论论证,预言在微观界中存在着只有一个磁极的粒子一磁单极子,此后,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磁单极子,但始终没有成功.1982年35岁的美国物理学家凯布雷拉宣布,他取得了突破,找到了磁单极子.虽然他公布的实验结果跟磁单极子的理论完全符合,但是,科学界至今仍然没有确认磁单极子的存在.科学界至今拒绝确认磁单极子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是() A.用单极子的概念与日常现象不相一致 B.磁单极子若被确认,则电磁学理论的大厦将被动摇 C.磁单极子的现象没有被多次重复地观测到 D.磁和电并非严格对称,不能认为有电荷就有磁荷 9.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图所示是近代科学家在原子结构方面的重大发现,其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10.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再分的 C.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负电荷 D.在电子、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11.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分子间距最近,不易被压缩,容易被拉伸 B.乙图中分子无固定排列,组成的物质具有流动性 C.丙图中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D.物质由甲状态变为乙状态,这种物态变化叫汽化 12.由于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的结构带来了困难,科学家们是怎样解决的() A.凭自己的想象来定义物质的内部结构 B.把物质不断分割,分到物质看不见为止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 (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 (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成,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

《发现与探索》 六年级《飞机升空的道理》说课稿概况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飞机升空的道理》说课稿 塘沽区浙江路小学罗蔷 教材分析: 《飞机升空的道理》是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了解运动流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是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 教学过程大家看到板书以(一)观察发现(二)提出问题(三)实验研究(四)探索延伸(五)畅谈收获五个环节为线索。 第一环节观察发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莱特兄弟当年也是靠观察鸟飞翔时是用翼尖翼边的扭动保持平衡得到启发,意在告诉学生观察的重要。又通过自己观察课件图片,发现不管飞机怎样更新发展,机翼的形状始终不变。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机翼形状

不变。接着质疑,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呢?这是本课要探究的。并且很快告诉大家这个托起飞机的神奇力量在我们身边就有,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样把悬疑神奇的问题拉近到学生的身边。 第三环节实验研究,每个实验都要完成统一的步骤,即:实验过程——发现现象——探究规律——得出结论——填写表格。但三个实验所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实验一重点在探究规律,明白气流速度快压力小。实验二目的是巩固实验步骤。实验三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理清实验步骤,并明确飞机升空是由于机翼上下两面形状不同,造成气流速度不同,从而产生的上下压力差,把飞机托举起来。实验三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验证实验环节。同学们先动手制作模拟机翼,正当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模拟机翼形状的特殊性但对飞机升空原理还模糊不清时,教师适时的请他们停下来,带着问题来看机翼上下形状不同从而导致飞机升空的视频,通过看视频进一步说明道理。待学生弄清了其原理后再让他们修改机翼并试飞,很快他们就得到了成功的体验。由此而带来的深刻感受和浓厚兴趣可想而知。 第四环节探索延伸,以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事件和火车站候车要注意安全等事例,进一步解说流体力学原理。并使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引导大家进一步在生活中观察探究。 第五环节畅谈收获,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课的收获,使其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并留下深刻记忆。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有更小的微粒组成。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重、难点】重点: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难点: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教学突破】通过课件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教学用具】 课件,分子结构模型等。

【当堂训练】 1.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_______ 首先发现了电子,_______ 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是由和 构成的,带正电荷,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科学家在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A.电子B.质子C.中子D.夸克 4.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A.10-5~10-9m B.10-10m C.10-12~10-14m D.10-15m 6.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C.原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 D.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 7.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对粒子进行研究过程中,目前最有力的武器是()A.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B.各种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 C.聚光效果好的大型望远镜D.各种类型的电子扫描仪 【收获反思】

【推荐】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班级 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 和 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24—25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方法 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 “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 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 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学具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总第 22 课时)二次备课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组 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 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 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5)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3、有什么方法能验证你们的想法?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4、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二、探索更小微粒 南京市文枢中学张恺宁 [设计说明] 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教具学具] 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 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

[保留板书]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3.人类探索更小粒子的历程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 [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 计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组成: “身边科学”“物理实验”“数学研究”“发明训练”等四个单元,29个实验、6项信息研究、2项制作等活动组成。 2、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和收集信息进行研究的活动。 1.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亲自进行实验和操作的,或者对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推理而较容易得出结论的内容。 2.教材物理实验比重较大,相对讲教材难度较大,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3.教材的思路更明显地体现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各种奥秘。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重心放在对比实验能力的培养。 4.在科学价值观培养上注重了以下三点: (1)科学服务于实践认识。 (2)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3)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笫一单元身边科学 1.单元组成 笫四课《手上的触觉》笫五课《小降落伞的实验》笫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笫十一课《缓冲的作用》第十二课《死海的秘密》 2.主要活动内容: 认识手上触觉,降落伞留空时间,叶子吸尘增湿改善环境的作用。认识缓冲作用, 液体密度与浮力关系

3.活动思路: 通过实验探讨身边事物的一些科学道理。然后再对生活实践中有关现象进行解释或研究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笫二单元物理实验 1.单元组成:笫二课《溶解的作用》笫三课《“静电”小实验》笫六课《坦克的履带》笫九课《反冲作用》 2.主要活动内容:静电、反冲作用、缓冲作用等物理现象的认识与应用。了解溶解、压强、液体密度与浮力等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3.活动思路: 以一个物理知识为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再用研究的结果解释生活实践中有关现象,并研究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笫三单元数学研究 1.单元组成:笫一课《对称》笫三课《测量的技巧》 2.主要活动内容: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与巧妙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及其应用情况。 3.活动思路: 通过信息研究与实践操作认识“对称”和巧妙的测量方法。再用研究的结果解释生活实践中有关现象,并研究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发明训练

中班科学教案 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奇妙的电池》以及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电池的种类和用途,知道电池有“+”“-”两极。 2、感知电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电动玩具各种型号的电池记录本课件演示 活动过程: 一、1、引入:和孩子一起玩电动玩具,一些装了电池,一些没装电池 T:今天小朋友有带了一些玩具来,老师都没玩过呢,咱们一起来玩好不好? C:老师,你看,我的恐龙走得很快,还有叫声呢! C:老师,你看我的电子琴漂亮吗?还有音乐呢! C:我的汽车怎么不会动啊? C:你的汽车有没有电池啊?是电池坏了吧? C:老师啊,我的这个电话也没声音! C:我的机器人怎么不会走啊! 2、猜想预测 T:刚才一些小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他的玩具不会动也没有声音呢? C:是他们的玩具坏了吧。 C:可能是用太久了,电池没电了吧。 C:我看了,是没装电池呢! T: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这些玩具都能动起来,有声音呢? C:装上电池就可以了。 C:要装上好的电池才可以,坏的电池就不可以。 C:可是,我刚才装了啊,装了以后还是动不了! C7:我也装了,装了以后电话还是没有声音。 T:那我们应该怎样装才能让玩具动起来,有声音呢? C:把那个头对准另外一个电池的下面,装进去就可以动了。 T:小朋友都知道电池有两头,那电池的一头有一个突出来的小头,还有一个“+”的图案,这边呢,是正极;另一头平平的,还有一个“—”的图案,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 C:那我觉得把正极对着负极,这样装能让玩具动起来。 C:我认为,把正极对着正极的装也可以让玩具动起来的。 C:我觉得,这个花灯要用5号的电池,然后头(正极)对着屁股(负极)装下去,就可以电子琴就响了。 T:那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想一想,这三种安装方式哪种能让玩具动起来。能和不能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记录。 3、分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幼儿实验过程: C:这是7号电池,我试试看能不能装到电子琴里面。(尝试后他发现不行,换成了5号,装进了玩具手机,响了,他很高兴。) C:xx装好了电池,可是电子琴没响,看了很久,她发现是电线断开了,于是她换了一

幼儿园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优质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趣味小蚂蚁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蚂蚁的形状、颜色和身体特征。 3、从小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蚂蚁头饰、蚂蚁挂图、放大镜每人一个、盆、沙子、小碟、投影仪、活蚂蚁、小透明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把投影仪打开,上面放着几只活蚂蚁在上面爬,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教师让你们看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小蚂蚁。”师:“你们可真聪明” 2、比赛捉蚂蚁:让幼儿从大盆里用手把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再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让蚂蚁不要爬出来。 师:“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蚂蚁,你们想不想和它们玩呀?那好,咱们做个游戏,比赛捉蚂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胆大。把盆里的小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捉好之后还要想办法不让蚂蚁爬出来。好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出示挂图 师:“那你们看看你们捉到的蚂蚁和教师这里的这只蚂蚁一样吗?” 师:“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那哪一样哪不一样?”让幼儿观察挂图 师:“谁能看出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师:“那我们再看一看,蚂蚁头上都有什么呀!”(眼睛、口、触角) 师:“那你们知道小蚂蚁的触角是干什么的吗?”(两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消息,就像我们说话一样) 师:“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3、游戏反复玩几遍。 4、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蚂蚁还做了游戏,你们高不高兴呀?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小蚂蚁,送它们回家吧!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课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上课时间:2015年3月20日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周维良修改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知道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2,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3.通过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更小微粒过程中已经取得的辉煌成果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4.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并能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已发现的微观粒子的尺度,并记住其数量级。 5.通过阅读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与原子核 2.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PPT课件 教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学法:做练习、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意图

一.引入课题 二 教学过程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微小结构的那些知识?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 子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②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交流课后查阅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粒子的知识。 ③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观察)几个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 ①分子是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分下去呢?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构成物质的 最小微粒。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 的。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 1.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 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 ②石墨分子、金刚石(钻石)、富勒烯(很好的超导材料)这 三种材料都是由同一种原子即碳原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看 到它们有什么不同? 它们原子的组成形式不一样。同时导致了某些性质也不 一样,如石墨较柔软便于书写,金刚石很硬,能用来刻划玻 璃。但这几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它们是单质,组 成它们的分子叫单质分子。 ③水分子和生物分子是属于哪一种分子? (观察)DNA分子模型,它由多种原子组成。 ④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活动1)摩擦起电 实验器材:一根玻璃棒、一块丝绸和一些碎纸屑 现象: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请利用你身边的物体做器材,完成这样类似的实验。 用塑料尺和头发摩擦、用钢笔套和衣服摩擦、用圆珠笔和 头发摩擦。 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活动2)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 而下地摩擦几次塑料绳。 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象:塑料绳散开 问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不带电的。分子又 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是不带电的。而物体相互 摩擦带上电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两种不同的作 用。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猜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 不是。 学生交流。 分子中还有 更小的微粒。 不是。 石墨分子成层 状,金刚石分子 成塔状,富勒烯 分子像个足球。 水、二氧化碳分 子属于化合物 分子。 石墨中的分子 属于单质分子。 学生活动 塑料绳合拢、塑 料绳合不拢、没 有变化。 原子核由更小 的粒子组成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 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一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 2、 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 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发现与探索

发现与探索

小学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 子牙镇王庄子学校 邹春雨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 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幼儿园科学探索教案《神奇造纸术》

幼儿园科学探索教案《神奇造纸术》 活动意图: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引领幼儿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对于“四大发明”幼儿并不是很了解。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通过活动走近造纸术,感悟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材料准备: 废旧纸张、水、胶水、橡胶手套、塑料板、纱网、木棒。 制作方法: (1)将废旧纸张泡湿后撕碎,越小越好,然后再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 (2)让幼儿带上橡胶手套将泡好的纸抓碎,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 (3)把做好的纸浆放在纱网上脱水,然后均匀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晾干。 实验操作:让幼儿感受自己造纸的乐趣,并在晒干的纸上写写画画。 指导建议: ●提醒幼儿较薄的纸尽量用手撕,不要用机器,以免破坏纸的植物纤维,且撕得越碎越好。 ●纸泡好后’水如果太多,提醒幼儿应在加入胶水前将多余的水滤出。 ●晒纸浆时,提示幼儿晒得越薄越均匀越好。 拓展与代替:较稠的纸浆可以制成较厚的纸板,或利用~些模具压制成各种形状,如面具等。 科学小知识: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纱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后来又在竹简上写字’但是这些东西都很笨重。再后来也有在丝绸上写的,虽然轻便了许多,却很昂贵。大约2000年前,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破布等常见或废旧物品造的纸,非常适合书写,慢慢地就传遍了全世界。 活动反思: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造纸的流程,让幼儿感受"造纸术"的发明,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也让幼儿感受到一张纸从原料到成品是何等不容易,从小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 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导学案

7.3《探索更小的微粒》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 3.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导学流程: 活动一: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分析:从摩擦起电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组成的,这明:。 活动二: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怎样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了呢?你是怎样认为的? 活动三: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学生阅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核的结构。 (1)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________,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 (2)人们知道了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________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________电的。 2.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和带正电的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的。 活动四:再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的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 2.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3.结论: (1)、电子围绕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 活动五:那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 1.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1961年,提出了这一设想。 活动六: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 分析: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活动七: 阅读课本P3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加速器在生产、生活以及探索微观世界奥秘中的重要应用。 应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