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一:我们周围的空气(思维导图及习题 参考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71.81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中考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A.AB.BC.CD.D2.如今我国的某些城市制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原因是防止()①空气污染②噪声污染③发生火灾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3.以下各组物质中,均属纯洁物的是:〔〕A.合成纤维油脂B.天然气水银C.冰水干冰D.医用酒精碘盐4.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危害人们安康.以下措施对防止雾霾天气无效的是〔〕A.建筑工地定期洒水B.开私家车上下班C.减少矿物燃料燃烧D.制止燃烧秸秆5.“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下措施中符合该主题的是〔〕A.为了QQ可以晋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B.多用煤发电少用风力发电C.把还未用完的作业本烧掉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6.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7.以下物质中,属于纯洁物的是〔〕A.天然气B.自来水C.金刚石D.空气8.如图是某同学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C.燃烧的红磷熄灭后,立即翻开止水夹D.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并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9.“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以下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展实验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D.化工消费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10.关于SO2、CO2、MnO2三种物质,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都含有氧分子B.都是化合物C.都是氧化物D.都含有氧元素1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以下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纯洁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穿插关系D.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穿插关系12.以下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A.生铁、硬水B.氮气、蒸馏水C.氧气、石油D.碳酸、空气13.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A.二氧化碳B.氮气C.稀有气体D.氧气14.富氧炼钢用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富氧空气中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A.1:3B.1:4C.1:5D.21:7915.南京市已发布PM2.5检测数据。
我们周围的空气适用年九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5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1 空气: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及其发现历史,以空气及其空气的成分为例引出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初步概念;在教材中以较多图片展示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加强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内容来使学生比较具体地认识空气对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教材也扩展了有关目前空气污染及其防治的篇幅,并结合空气质量日报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专题2 氧气: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引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同时归纳出化学变化、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以及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及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以实例说明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存在。
专题3 制取氧气:首先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介绍了在实验室中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分析、讨论的方法导出了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用“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试验其性质,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也巩固了课题2所学的知识要点。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2.小红在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感觉身体不适,可能发生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不能给人体提供足量的()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稀有气体
3.化学革命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的一场深刻的化学学科的变革。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见图)。
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两个实验中,曲颈甑内汞的表面都变为黑色
C.波义耳的实验中,金属加热后质量增加,该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D.拉瓦锡的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5.下列物质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6.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宁波。
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7.关于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中的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的液态和固态都是淡蓝色的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D.在高山上出现高山反应是因为高山上没有氧气
8.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盛有滴加紫色石装试液的少量水)。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合的是()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一种酸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10.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红磷B.硫C.蜡烛D.木炭
11.下列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NH3+HCl═NH4Cl
B.2NaHCO3 Na2CO3+H2O+CO2↑
C.Cl2+2KI═2KCl+I2
D.MgCl2+2NaOH═2NaCl+Mg(OH)2↓
12.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氯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下列是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坐标图,其中合理的是()
A.B.C.D.
13.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实验室欲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则下列
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
A.B.C.D.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利用燃碳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如图),发现个现象: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后,进入氧气瓶中水的体积分数仍然小于1/5。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不准确呢?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作了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木炭取的量过少;
乙同学:可能是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探究一】
小组同学发现实验结束后,燃烧匙中还有残留的黑色固体,都认为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查阅资料】木炭、棉花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停止后,残留氧气的体积分数分别高达14.0%,8.0%和16.0%
结果小于1/5;于是用注射器抽取集气瓶内的气体做了图2所示的实验,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该现象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氧化铜粉末变红的原因可能是
【拓展迁移】若要测量“水上步行球”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利用图3装置,若集气瓶中收集的“水上步行球”内空气样品的体积为500mL,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打开止水夹后量筒中的水流入集气瓶中5mL,则球内空气中CO2的体积含量是
16.红磷、白磷、木炭、镁条几种物质,哪种更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小明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红磷暗红色固体、着火点240°C;白磷蜡状固体,有毒,着火点40°C。
②镁条可以与空气中多种物质反应,如N2、CO2等。
【探究过程】如图所示,按照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红磷、白磷探究实验小明认为应选用红磷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2)若改为木炭,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不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3)若改为镁条,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观察到水倒吸入集气瓶大于1/5.影响结果的原因是。
【探究结论】几种物质中,红磷是最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7.化学小组围绕“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产物”的进行了相应的探究活动。
注意:在以上实验时集气瓶中为何要留少量的水
活动2: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铁?
资料:①铁粉是黑色或灰黑色粉末。
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具有磁性。
②铁、四氧化三铁均能溶于稀盐酸
(即:铁+盐酸→氯化亚铁+氢气;四氧化三铁+盐酸→氯化铁+氯化亚铁+水)③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小明质疑小刚用磁铁来检验黑色固体是否含有铁的方案,其理由是;同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A;2.B;3.D;4.D;5.D;6.D;7.D;8.D;9.D;10.A;11.A;12.D;13.D;14.B;
二.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5.甲;木炭燃烧,发出白光;棉花;棉花继续燃烧;一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CO+CuO Cu+CO2;CO2+Ca(OH)2=CaCO3↓+H2O;剩
余的黑色氧化铜多,铜太少;1%;16.因为白磷有毒;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内外压强几乎不变;镁除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有空气中的氮气反应;17.火星四射随含碳量增大而明显;0.20;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四氧化三铁有磁性;稀盐酸;有气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