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吴德贵共83页
- 格式:ppt
- 大小:10.55 MB
- 文档页数:4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等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年第06期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6月6日在新华网全文播发。
《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其中,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据了解,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活动广东中职首开学历教育国际合作先河5月25日,佛山市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与新加坡英华美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双方将选拔优秀中职生开展“1+3学士学位直通车课程”,共同培养既具有先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据透露,目前两校开展合作的专业主要是动漫游戏。
胡锦超职校将引进新加坡原版英文教材、教学辅导教材、实训教材,让学生了解到最新行业知识和生产技能。
参加“1+3学士学位直通车课程”的中职生,在胡锦超职校接受一年的英语和国际预科学习;通过考核者再到新加坡学习两年获得高级大专文凭。
修读完高级大专课程的毕业生无需通过其他测试可直接入读英国威尔士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及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在新加坡合办的本科课程,修读一年后可获本科文凭(学士学位)。
解读《人才规划纲要》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10期“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从1901年到2007年的107年间,全世界共有518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我国本土直到目前还没有出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正当国人为缺乏塔尖人才担忧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开始起草,纲要由30多个部门、40多名来自经济、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牵头,参与研究和编制人员近2000名,历时两年的时间才正式公布。
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系统、最完整、成果最丰富的人才战略专题研究。
本期邀请了四位专家为我们解读这一人才强国之策。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速的增长,但是基本增长动力都来自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依靠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相对比较低廉的劳动力。
这种增长模式实际上难以长久为继,所以,中国需要转型,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调整经济结构。
我们现在更多的科研人员还是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而相对来说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
这对于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
因此,应该促进创新型人才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积聚。
《人才规划纲要》中就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包括鼓励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通过创业促进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以及在企业中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一些重大的项目使人才更好地汇集到企业当中。
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目标,就需要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并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而《人才规划纲要》非常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整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并就如何突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将达到38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10.06.04•【文号】人社部发[2010]40号•【施行日期】2010.06.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社部发〔2010〕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部属各单位,外专局、公务员局:5月25日-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
会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为更好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着眼于我国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有了新的定位,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重大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2010年第5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通过中央政治局审议,即将颁布实施。
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正在着手编制各自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才资源发展规划。
笔者近十多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一批不同类型的人才资源发展规划研究(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政府和企业的),也曾应邀参加过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人才规划评审活动。
结合新形势新思考,现就编制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十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编制人才资源发展规划不能孤立进行,必须考虑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套问题,切忌“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一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始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明确自身二级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为保障总体规划全面落实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二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教育、科技等专项规划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三要处理好地方人才规划与国家人才规划的关系,坚持以国家人才规划为指导,结合地方实际做出具体安排,要保持基本方向的一致性。
第二,要处理好分析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任何一项规划都是指向未来、谋划长远的。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这是制定规划的基本思路。
但是,两者不能“平分秋色”。
分析当前是基础,谋划长远是关键,重点要放在对未来的谋划上。
分析现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厘清问题,编制人才规划要处理好十个关系■特约作者/吴德贵吴德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后导师,长期从事人事人才管理实务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市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人才(人力资源)规划编制工作。
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近年主持完成30多项大型科研课题,其中十多项获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2005年被亚太地区人力资源协会授予“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进程杰出人物奖”,2009年被中国人才研究会授予“30年人才研究突出贡献奖”。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时间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0年6月6日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
《人才规划》全文约19000字,共分序言,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等部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目录序言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指导方针(二)战略目标(三)总体部署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体制机制创新(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四、重大政策(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五、重大人才工程(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五)文化名家工程(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六、组织实施(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目标:以人才发展为核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
到2030年,我国人才队伍实现全面现代化,人才素质大幅提升,各类人才充分涌现,形成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保留的良好机制,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重点领域发展:1. 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2. 经济发展领域: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领袖和经济学家,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3. 教育和文化领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人文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促进文化繁荣和传承。
4. 社会服务领域:培养一大批社会工作者和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才培养机制:1. 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
2. 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促进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
3. 加强企业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4. 加强农村人才培训与引进。
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农村人才,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
四、人才引进机制:1.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建设。
建立灵活多样的引进机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
2. 积极开展人才引进竞争。
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我国工作和创新创业。
3. 加强人才评选和使用制度。
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五、人才使用机制:1. 积极推行人才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