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百万大移民与生态环境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10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泥沙沉积等方面入手。
首先,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大坝截断了水流的自由流动,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与岸边的交换也减少,导致大量的有机废料在水体中积聚。
这些有机废料分解产生氨氮和硝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大坝水库的堆积沉积物也被废料覆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可能污染下游的农田和饮用水源,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
其次,长江三峡大坝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大坝阻隔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很多鱼类无法完成其生存繁殖的周期。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之一,但大坝的建成导致了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
一些特有的鱼类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泥沙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大坝建成前,长江一年四季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到下游的农田和河道中,为农业生产和河岸生态环境提供了养分。
然而,大坝阻断了泥沙的顺流运动,在上游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
这不仅导致下游的土壤贫瘠化,还加速了海洋侵蚀,造成河道淤积。
这些问题不仅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加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例如,在大坝下游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以保护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三峡移民问题研究报告总结三峡移民问题研究报告总结引言:作为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牵涉到大量的移民工作。
这些移民是为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了解三峡移民问题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研究。
本报告总结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一、三峡移民问题的现状1.规模庞大:三峡移民涉及到的人口数量庞大,迁出地区涉及到的村庄、城镇也众多。
这给解决问题增加了复杂性。
2.生计问题:移民群体由于失去了原有的耕地、住房等生活资源,面临着重新安置的压力。
他们需要找到新的生计来源,转换职业,适应城市生活。
3.社会融入:大量农民移民进入城市,由于教育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差异,他们面临着融入城市社会的难题。
二、三峡移民问题的原因分析1.生态保护需要:三峡工程建设是为了防洪、发电等目的,但也要求搬迁沿江的村庄和城市,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资源利用不均:沿江地区的资源有限,不足以支撑原住民的健康生活。
因此,移民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3.官方政策:政府需要从整体利益出发,为了国家利益,推动搬迁工作。
三、三峡移民问题的影响1.社会不稳定:移民群体的变化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一些不满情绪甚至可能转化成社会动荡。
2.就业竞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后,与本地居民可能面临就业机会的竞争,给他们找到新的生计来源增加了困难。
3.社会融入问题:由于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移民群体要融入城市社会需要时间和资源。
四、解决三峡移民问题的对策1.加强政府管理:政府需要加强对移民工作的监管,确保迁出地区村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妥善处理移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职业转型培训:为了帮助移民群体顺利转型,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文化教育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文化教育支持,帮助移民适应城市生活和融入城市社会。
4.社会关爱: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关注移民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减轻他们的困难。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三峡是指长江流域的三峡,呈现出“巫山夜雨浓于油,石城秋月古于铜”的别样风光。
它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如今的三峡已经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它的环境,三峡的治理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
一、三峡的污染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悬浮物、氮、磷等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三峡地区的水环境、土壤和大气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具体来说,长江三峡区域的大气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地的排放,还来自于长江下游城市的工业和交通活动。
此外,大量的发电、航运和采矿活动在水中排放有害物质,进一步污染了三峡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给三峡山草木花鸟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四举措治理三峡面对长江三峡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措施中,可采取以下几点:(一)限制工业和农业等非生态的经济活动。
由于三峡区域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因此人类的工业和农业影响极其深远。
政府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环保保护区域,给出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并加强对污染物质的监管。
(二)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江三峡流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
政府可以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加强对区域内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和管控。
(三)建设环保产业,开发新能源。
在长江三峡流域,人口极为密集,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减少当地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开展教育和宣传。
长江三峡的环境治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在学校、公众场所和社区等地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三、结语中国的长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胜利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任务,三峡水库已蓄水至135米水位,双线五级船闸已于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成功,左岸4台发电机组已于8月底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令人情不自禁地会回忆起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情况。
三峡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产生巨大效益。
显然,如此大型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带来影响。
例如,会不会使长江流域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在库区安置大量移民,环境容量能否承受?以及水库泥沙问题等。
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库区,其中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
一、有利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给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避免灾区环境卫生恶化与疾病流行等。
其次,水电清洁无污染。
三峡电站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小时,如用火电,年需要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燃煤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水库蓄水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但实际上三峡两岸壁高崖陡,随着三峡水位的抬高,还会出现新的景观,何况有些文物可以搬迁。
水库形成的人工湖还可以为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利条件。
其它影响如对人民健康的影响,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沿江低洼地区枯水季因水位抬高而引起盐碱化问题,以及对河口盐水入侵问题也都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影响并不明显,有的在采取适当措施后能得到控制。
三、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是否可行的一个关键问题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水库寿命?对航运会形成障碍吗?因泥沙淤积而引起的水位上升是否会威胁两岸,特别是重庆市的防洪安全?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曾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100年后水库仍可保留86%的防洪库容和92%的调节库容,回水区淤积导致的对航运影响,可以通过航道整治、疏浚和水库调度得到改善。
长江三峡大坝对河道生态的影响与应对1500字文章《长江三峡大坝对河道生态的影响与应对》随着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发起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工程——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
然而,这座巍峨的工程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河道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长江三峡大坝的河道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
首先,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系的水流量发生改变。
大坝拦截了长江的水流,造成了下游河段的水位升高,影响了下游地区的洪水安全和河道通航。
其次,大坝所形成的堰塞湖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这对上游的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外,大坝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开垦和混凝土浇筑等作业,直接导致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
针对这些影响,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保护长江河道的生态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
这包括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河道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
其次,应该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大坝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引导相关建设单位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更多的生态修复措施。
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补偿方案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补偿措施的客观公正。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长江三峡大坝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应对技术研发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生态问题,为河道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河道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其恢复提供科学的保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万里长江。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改善河道的航运状况和防洪能力,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除了对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担忧。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使得久经沧桑的长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峡大坝的高度为185米,坝面宽度为185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建筑之一。
它可以调节长江的水位,提供可靠的水管理和抗洪能力。
此外,三峡枢纽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长江的航运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变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持,也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地位。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水下捕鱼行业。
由于长江水位的改变,许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水下捕鱼是长江流域地区的重要经济活动,这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河道水位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繁殖和迁徙,可能导致某些鱼种濒临灭绝。
这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除了水下捕鱼行业,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还对河段地质环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巨大的水库压力和水位变化可能导致土壤和岩石的溶解和滑坡,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水库蓄水会改变水质和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然而,尽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首先,为了减轻长江三峡工程对水下捕鱼行业的影响,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训和转业。
通过培训渔民新的技能,帮助他们从事其他职业,保障了他们的生计。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渔业资源保护政策,限制了捕捞量和鱼种的保护期。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三峡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
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 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能力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增强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相应对策的了解中认识到,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因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通过本身的积极行为来减小负面影响。
也从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教具准备1.投影仪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
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
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