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4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泥沙沉积等方面入手。
首先,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大坝截断了水流的自由流动,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与岸边的交换也减少,导致大量的有机废料在水体中积聚。
这些有机废料分解产生氨氮和硝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大坝水库的堆积沉积物也被废料覆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可能污染下游的农田和饮用水源,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
其次,长江三峡大坝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大坝阻隔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很多鱼类无法完成其生存繁殖的周期。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之一,但大坝的建成导致了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
一些特有的鱼类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泥沙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大坝建成前,长江一年四季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到下游的农田和河道中,为农业生产和河岸生态环境提供了养分。
然而,大坝阻断了泥沙的顺流运动,在上游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
这不仅导致下游的土壤贫瘠化,还加速了海洋侵蚀,造成河道淤积。
这些问题不仅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加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例如,在大坝下游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以保护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三峡工程,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1 减轻洪灾威胁,改善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是流域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三峡工程未建成前,主要靠堤防和分蓄洪措施。
现有干堤的防洪标准一般为10~20年一遇,荆江河段只约10年一遇,超过上述标准,即需采用分洪措施,每年汛期数十万人员上堤巡防、抢险;大洪水时,数千万人承受着惧怕洪灾的心理压力。
一旦堤防溃决或采用分蓄洪措施,将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洪灾之后人畜伤亡,瘟疫流行,钉螺蔓延,血吸虫病扩散,生产、生活设施破坏,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极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消减灾难性洪峰起很大作用。
发生10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可不使用荆江分洪区,可减少其他分洪区的使用频率和分洪量。
超过100~1000年一遇洪水,或发生类似1860年、1870年特大洪水,可避免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
所以,三峡工程防洪的环境效益显著。
2 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三峡水电是清洁能源,若以发电量相当的火电站代替(年需标准煤3200万t或原煤4200万t),建三峡工程相当于减少大量废热水、废渣的排出,每年少排100万~200万t二氧化硫(因煤的含硫量而异)、1万t一氧化碳、37万t氮氧化物和大量飘尘、降尘。
废水、废气、废渣将影响环境,废气不仅影响火电厂附近大气质量,其引起的酸雨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火电厂本身占地和灰场占地也会对生态与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三峡水电站可避免上述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3 改善航运,增加新的旅游景区川江河段滩多水急,航道狭窄,是长江航运中的险段。
三峡工程建成后,流速减缓,航道加宽,险滩淹没,不仅有利于航运,而且增加了乘客的安全感。
此外,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本身将为秀丽的三峡风光增姿添色。
库水位的抬高将有利于开发一些原来难干涉足的新景区。
三峡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三峡工程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峡工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贡献。
一、环境保护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水域的水质得到了改善。
在工程建设之前,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质一直存在问题,水污染严重。
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水质,还减少了水污染的发生。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助于保护珍稀物种。
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了长江中的珍稀鱼类和其他生物资源。
此外,三峡工程还有助于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保护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经济发展三峡工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每年可发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时,为中国的电力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工程建设期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此外,三峡工程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收入。
三、社会效益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工程建设期间,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工程建设还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国家的能源安全。
三峡水电站的建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了国家的能源供应能力。
此外,三峡工程还有助于加强国家的水资源管理能力,提高了国家的抗旱能力。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破坏和移民问题。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
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
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一、三峡大坝简介1.概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
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胜利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任务,三峡水库已蓄水至135米水位,双线五级船闸已于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成功,左岸4台发电机组已于8月底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令人情不自禁地会回忆起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情况。
三峡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产生巨大效益。
显然,如此大型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带来影响。
例如,会不会使长江流域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在库区安置大量移民,环境容量能否承受?以及水库泥沙问题等。
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库区,其中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
一、有利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给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避免灾区环境卫生恶化与疾病流行等。
其次,水电清洁无污染。
三峡电站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小时,如用火电,年需要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燃煤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水库蓄水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但实际上三峡两岸壁高崖陡,随着三峡水位的抬高,还会出现新的景观,何况有些文物可以搬迁。
水库形成的人工湖还可以为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利条件。
其它影响如对人民健康的影响,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沿江低洼地区枯水季因水位抬高而引起盐碱化问题,以及对河口盐水入侵问题也都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影响并不明显,有的在采取适当措施后能得到控制。
三、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是否可行的一个关键问题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水库寿命?对航运会形成障碍吗?因泥沙淤积而引起的水位上升是否会威胁两岸,特别是重庆市的防洪安全?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曾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100年后水库仍可保留86%的防洪库容和92%的调节库容,回水区淤积导致的对航运影响,可以通过航道整治、疏浚和水库调度得到改善。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组员:邓晨刘潇钧冯艳敏余朝忠王宁王利超冯飞艳陈文彪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众所周知,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他不可避免地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容小觑。
一、三峡工程的基本资料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项目。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十七年,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已经全部建成。
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二、三峡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1)库区气候:A 对气温的影响:三峡工程使库区的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在0.2摄氏度左右。
B 对风的影响:三峡工程建库蓄水后,由于水面拓宽,风速有所增加。
但建库后,库区的风速和极大风速均不大。
C 对降水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库区内降水总量的影响很小,年平均仅3mm,对空间分布影响相对较大,水库上空及沿岸气流的背风地段降水会有所减少,气流方向的迎风坡降水将增加。
D 对湿度的影响:三峡建库后水体增大,降水总蒸发量增加,导致平均水压增大,冬季绝对湿度增幅不大,夏季相对湿度增大百分之六左右。
(2)库区植物:三峡建库后,水线以下和接近江面的陆地变成涨落区域,不但淹没了大量的栽培植物,而且也淹没一些牧草。
调查表明,三峡库区植物种类6,088种,这些植物的地理成份中,热带成份占38%,温带成份占32%,库区特有成份占2%以上,其余的是世界广布等成份。
这里的植物地理成份复杂,热带、温带种类云集,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宝库。
建库后,除海拨175m水淹线以下对部分植物种(约800种)有较大影响以外,在移民区,海拨1,000m以下的区域,植物种类有3,000种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能源和水资源的紧缺问题,中国政府于1994年启动三峡工程的建设。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涵盖了水电、航运、灌溉和防洪等多个领域。
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位上涨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水位上涨,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主要因为在过去的自然环境中,长江的水位受到了季节变化、降雨和蒸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现在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水位变得更加稳定,从而影响标志性物种的繁殖和繁衍。
2. 水文变化导致栖息地流失三峡工程的建设也导致了沿岸栖息地的流失。
由于三峡工程的调节影响,植物、鱼类和其他生物失去了它们所需的栖息地和保护地。
这种栖息地的流失以及水生植物的大量消失彻底破坏了长江的生态平衡。
3.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建设三峡工程需要大量开采和运输土石方,导致了环境大量破坏。
长时间的土石方的开采和运输,使得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如雨后春笋般的恶性循环使得生态环境彻底崩溃。
二、三峡工程对名胜古迹的影响1. 大幅度的水位上涨导致文物损毁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的水位大幅上涨,这直接导致了岸上多个古代文物受到极大的损毁。
其中,以直接受灾和降雨侵蚀为主的石窟和茅草屋等建筑物及沿江摩岩、画像、石刻、碑刻、墓葬及文化遗址等文物在水位上升时大面积淹没,水文条件变化频繁使得修缮多次后文物仍然颓败不堪。
2. 工程施工导致文物迁移或摧毁建设三峡工程时,相关单位在移一些文物后,在水库建好后,则又把文物迁回原地。
这种多次迁移摆动,容易导致文物结构严重损坏,甚至漏掉录入信息。
3. 岸线、景点和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由于工程盖面的巨大断块、洞穴和大对流器对河流体系和自然风景产生的改造,三峡地区的自然中最有名的景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李娜生科11级1班222011317011087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资料一、背景资料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
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
2005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
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形成顶牛之势。
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
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
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李娜生科11级1班222011317011087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
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
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淹没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被水浸析溶出,引起了水库水质的下降。
建坝后,水流速度下降,
富氧能力减弱,从而降低了对BOD
的接纳能力。
同时它对水温也有一定的影响。
5
三峡建库前后长江水位变化对四湖地区地下水位,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都产生了影响。
二、对鱼类及水生动物的影响
长江上游的鱼类区系有独特的演化史,上游存在着大量的特有鱼种,是长期适应于当地环境而形成的鱼种。
三峡工程的建设,将使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
如白暨豚、江豚、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等。
三峡工程的建成不仅对库区上游的鱼类有影响,对其他中下游的鱼类也有严重的影响。
三、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三峡库区因淹没土地、移民开发和工程施工对库区植物种及珍惜特有种类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环评阶段统计,建库对植物种类的影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
从物种的绝对数量来看,以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蔷薇科所受影响最大。
无患子科的两个属几乎全部被淹;金缕梅科的中华蚊母树、黄扬科的细叶黄杨等等也将受到影响。
还有几个特有种,如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和川明参等受到影响。
库区陆生动物极为丰富,在三峡水库建库后,淹没了大片生境,水面扩大,导致某些不易迁徙的种类个体减少,与水有关的种群数量增加,直接对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产生一定影响;移民搬迁、土地开垦也造成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
四、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环评阶段预测,三峡水库对库区及邻近气候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km,表现最明显的是在水库附近。
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五、对农业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三峡库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山多地少。
建库后库区温度、湿度、土壤结构形状的变化,将使农业生态与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给农业种植结构、动植物种群、类型、结构均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影响。
局地的变化,对农业环境有利有弊。
冬季温度升高,降水稍有增加,使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对喜温的经济作物如柑橘、油桐、龙眼荔枝等有利。
六、对河口地区生态及环境的影响
11、董学晟;;岩石力学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2、钮新强;谭培伦;;三峡工程生态调度的若干探讨[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3、周厚贵;王端明;李海波;李强;张国才;;三峡工程左导墙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改进与实施[A];2001年度全国碾压混凝土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14、葛起宏;孟吉复;杜幼平;李桂青;;三峡工程厂房坝段抗震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