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约束重力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402.00 KB
- 文档页数:10
论述交通量预测的增长率法和重力模型法0、引言所谓的交通量分布就是区与区之间的交通流,现状的区与区之间的交通分布已经从OD表中体现出来了。
交通量分布预算的目的就是根据现状OD分布量及各区因经济增长、土地开发等形成的交通量增长来推算各区之间将来的交通分布。
交通量预测主要有增长率法和重力模型法两种方法。
1、增长率法预测分布交通量增长率法是从已知的现有OD调查表和发生、吸引交通量的增长率求出OD 分布交通量的近似值,其次对、就、进行收敛计算,从而求得将来的分布交通量。
增长率法包括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和弗雷特法。
1.1平均增长率法1.1.1平均增长率法计算步骤①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将来出行量式中:—区到区的将来出行量;—区到区的现在出行量;—区出行发生的增长系数;—区出行吸引的增长系数②检验吸引量和发生量是否与推算的交通量相符合,是否满足(为判定值),如符合计算完成;如不符合需要在第一轮的基础上重新计算增长系数,并重复步骤①,直到满足上述要求为止。
1.1.2平均增长率法算例【例1】已知1、2、3区的出行、增长系数及现状分布,如表2.1-1所示,求将来的出行分布。
(取)表1.1-1 出行、增长系数及现状分布解:求间的交通量于是有,,,,,,,,得到第一轮计算结果,如表1.1-2所示。
表1.1-2 第一轮计算结果因第一轮计算结果中新的调整系数不能满足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第二轮计算,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本例共需要进行四轮计算,才可得到最终结果。
1.2底特律法此方法假定区到区间的交通量同和成比例增加。
1.2.1底特律法计算步骤①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将来出行量式中:其中—未来发生量合计;—未来吸引量合计②检验吸引量和发生量是否与推算的交通量相符合,是否满足(为判定值),如符合计算完成;如不符合需要在第一轮的基础上重新计算增长系数,并重复步骤①,直到满足上述要求为止。
1.3弗雷特法该方法假设,小区之间OD交通量的增长系数不仅与小区的发生增长系数和小区的吸引增长系数有关,还与整个规划区域的其他交通小区的增长系数有关。
交通规划试题类型与综合练习题本课程考试常见题型有名词解释、问答、计算及证明题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指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未来的道路交通需求,规划道路网络,并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
第二章出行: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计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小区形心 :指小区内出行端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中心点),不一定是该小区的几何面积重心。
期望线: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核查线: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主流倾向线:综合期望线,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第三章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指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动以及作为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区位: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结合(1)自然地理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2)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3)三种地理位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土地区位。
可达性: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关于可达性,Hansen1959年提出了如下的定义:潜能:1940年,提出了“连接两城市中心线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两城市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Stawart 引入了人口潜能的概念,作为度量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尺度。
即“城市(或小区) i 中的 人因城市 j 的人口诱发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随着城市 j 的人口增加而增高,随着 ij 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无约束重力模式根据无约束重力模型公式:γβαij jit UTkjiX ∙=),(两边取对数得Ln(Tij)=lnk+αlnGi+βlnAj-γlntijTij─交通区i到交通区j的出行分布量:Gi─交通区i的出行产生总量:Aj─交通区j的出行吸引总量:K,α,β,γ─模型参数;公式转换为:Y=K+αx1+βx2-γx3参数的确定是通过拟合现状OD调查资料,用最小二乘法确定。
现有一规划区域,共划分为5个交通区,经调查其现状OD分布见表1,各交通区间的出行时间见表2,通过对各交通区的交通生成进行预测,得到各交通区未来交通产生、吸引量见表3,分析计算得到未来各交通区间的交通出行时间见表4。
表A1(现状OD分布)表B2(各交通区间的出行时间)表C2(各交通区未来交通产生,吸引量)表D1(未来各交通区间的交通出行时间)解:选用出行时间的函数形式,将无约束重力模型变为:Ln(Tij)=lnk+αlnGi+βlnAj-γlntij格式LN(number):number是用于计算其自然对数的正实数。
Ln是exp函数的反函数计算步骤:打开数据文件,在定下的单元格中输入公式 Ln(number),按下number之后选择要计算的数字,然后按下Entre键后公式将返回计算结果如下表:Y=K+αx1+βx2-γx3此方程为线性回归方程,k, α,β,γ是用最小二乘法标定。
计算步骤:[c¹·c]¯¹c¹·y=β^c=(1 x):将C=( 1 x)转置的步骤是:按矩阵c选择行列数,在单元格中输入:=TRANSPOSE(B2:E26),然后按Cntrl+Shift+Enter组合键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如下表(C¹):下一步的步骤是[C¹.c];依据C4×25·C25×4=C4×4 选择单元格区域的行列数,在单元格区域中输入为=MMULT(A28:Y31,B2:E26),然后然后按Cntrl+Shift+Enter组合键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如下表[C¹.c]:下一步是算[C¹.c] ¯¹;先选择单元格区域的行列数,在单元格区域中输入:=MINVERSE(B34:E37)然后按Cntrl+Shift+Enter组合键。
重力模型法(gravity model)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间的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之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类推而成。
下式为Casey(1955)提出的重力模型。
其中,:i,j小区的人口; d为i,j小区间的距离,α为系数。
上式的约束条件为:s.t.同时满足守恒条件的α是不存在的,因此,将重力模型修改如下:其中,为交通阻抗函数。
交通阻抗函数的几种形式:指数函数:(1)幂函数:(2)组合函数:(3)为参数。
单约束型B.P.R.模型其中,调整系数。
发生侧得到保证,即:以下以幂指数交通阻抗函数为例介绍其计算方法:第1步令m=0,m为计算次数。
第2步给出n(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求出)。
第3步令第4步求出第5步收敛判定。
若下式满足,则结束计算;反之,令m+1=m,返回第2步重复计算。
,作业:按上次作业给出的现状OD表和将来生成、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利用下式重力模型和弗拉塔算法,求出将来OD表。
收敛标准。
重力模型:其中,,,。
读者也可以利用以前给出的现状分布交通量和表4-1示现状行驶时间,估计出这3个参数。
表4-1 现状行驶时间表4-2将来行驶时间解:利用重力模型求解分布交通量如下:同理,可以计算出其它各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量如下表所示。
重力模型的优点:a.直观上容易理解;b.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c.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d.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
重力模型的缺点:a.重力模型仅仅是将物理法则简单直观上容易理解;b.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地应用到社会现象,尽管有类似性,需要更加贴合人们出行的方法;c.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d.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e.求内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f.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g.利用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收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