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干扰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88.00 KB
- 文档页数:16
181 引言大气折射受到温度、大气压、湿度变化的影响,随着一天内时间的变化,当温度递减远弱于标准大气而湿度递减远大于标准大气的时候,位于大气边界层尤其是在近地层传播的电磁波,会被限获在一定厚度的大气薄层内,其传播轨迹弯向地面,就像电磁波在金属波导管中传播一样,传播损耗很小,实现超视距传输,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波的大气波导传播。
近两年来,随着TD-LTE网络建设和运营的不断扩大,大气波导传播现象带来的干扰造成对TD-LTE网络的运行指标恶化,严重时候使用户无法接入或业务异常中断,因此,解决TD-LTE大气波导干扰,是当下TD-LTE网络优化讨论的一个课题。
本文介绍了大气波导效应的形成原因、分类、规律及其对TD-LTE网络的影响,重点从缓解方面阐述了大气波导的预防措施。
2 大气波导形成大气是一种不均匀的介质,无线电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由于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变化而产生的效应称为大气折射,它对通信、雷达定位、多普勒测速、导航都有影响。
大气折射指数分布受到大气压强、温度、水分含量、二氧化碳等其它成分含量的影响而不同,按照球面斯涅耳定律,射线在空间弯曲的方向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可分为正折射(P/R0>0)、负折射(P/R0<0)、标准折射(P/R0=4)和超折射(P/R0<1)(射线曲率半径为P(弯向地面为正,背向地面为负),地球半径为R0)。
无线电波在对流层和下电离层(其电子密度小于电离层电子密度最大值)中传播时通常产生正折射;而在上电离层中传播时产生负折射;正折射和超折射会增加通信距离,负折射则会降低通信传输距离,其随大气折射率的传播差异如图1所示。
大气折射能力由大气折射指数N或大气折射率n决定,大气折射能力与温度T(单位:K)、湿度P(单位:hPa)以及水汽压e(单位:hPa)的关系如下所示:N=(n-1)*106 (1)n=1+77.6/T(P+4810e/T)*10-6 (2)在考虑大气折射对电波的影响时,经常忽略大气水平方向的变化,并视大气为球面分层,从而折射指数可简化成仅随离地高度h而变化的量,此时,可以近似认为地球曲率为水平的,通常将地球曲率修正成水平的,修正后的大气折射率m和大气折射指数M分别:M=n+H/R 0 (3)M=(m-1)*106=N+106*H/R 0 (4)其中:R 0=6.731*106米为平均地球半径,H为地表以上的高度;大气垂直折射梯度导数为:dM/dH=dN/dH+0.157 (5)此时如果dN/dH<-0.157甚至越小,大气就呈现出限获折射条件,导致电磁波射线曲率远小于地球半径,就会被限获在大气层内,经地面反射后再继续向前传播,周而复始地传播一段距离,形成大气波导现象。
移动终端中LTE 和WIFI 共存干扰研究□郭红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张泽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一、前言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讯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3G 通讯的速度已经落后于人们的通讯需求,人们渴望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快的接入。
LTE 和WIFI 技术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无线通讯和无线网络发展的主力。
然而,当两者共同存在时,会出现信号干扰,这也是两种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二、LTE 和WIFI 的干扰问题随着3G 时代向4G 时代的发展,通讯业和互联网业不断应用新的技术,使得射频资源越来越少,各种干扰问题也日益突出。
移动通信中会有很多原因造成射频干扰现象,包括不合适的频点或频率、不适当的参数、发射机的性能有问题,还有天线的设置不当、建筑物的反射等等。
一般来说,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干扰有: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
由于LTE 和WIFI 信号的频率不相同,所以他们之间不可能有同频干扰,所以分析时要排除这种情况。
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程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减少LTE 和WIFI 的互调干扰,如利用电路来改良频率和信号的强度,从而使它们不能产生互调干扰。
最后,LTE 和WIFI 之间剩下的主要是邻频干扰。
三、干扰的优化研究LTE 和WIFI 的干扰时,首先要从它们两者的特点和射频指标分析。
从上述分析来看,邻频干扰是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不能完美配合导致的,发射机不能保证发射信号的频率全部在所要接受的频段内,时常有产生的部分信号频率邻近接收频段;而接收机不能有效隔离产生的邻频干扰信号,降低了接收机的灵敏度,甚至可能产生带内阻塞,无法正常接受有用信号。
图1表示了干扰链路的基本原理。
干扰信号经过功率放大以后被发射出去,经过空间隔离之后被接受,如果空间隔离较小时,干扰信号不能有效衰减,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就会有很强的干扰能力,所以,空间隔离的研究是解决干扰问题的首要任务。
LTE宏微协同组网中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吕婷;盛煜;李福昌【摘要】为了解决LTE宏微协同组网中的干扰问题,提升网络协同性能,研究了eICIC、FeICIC、CoMP、小区合并等宏微协同干扰抑制技术.首先分析了各类干扰抑制技术的原理,然后从性能特点、部署条件、发展进程等角度出发并结合宏微协同的典型场景给出了技术应用建议.提出了宏微协同组网应优先采用宏微共基带的方式,优先采用CoMP技术来抑制干扰,同时干扰抑制技术的应用需要分阶段、逐步地推进,并与LTE网络的发展相同步.【期刊名称】《移动通信》【年(卷),期】2015(039)024【总页数】6页(P5-9,16)【关键词】宏微协同;eICIC;FeICIC;CoMP;小区合并【作者】吕婷;盛煜;李福昌【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1 引言在LTE时代,移动数据业务量增长迅速,网络容量需求巨大,而且用户与业务的分布不均匀,采用单纯宏基站组网的方式已难以满足大容量与深度覆盖的网络部署需求,宏微协同组网的方式应运而生。
宏站用于提供底层基础覆盖,在局部话务热点或覆盖盲点区域定点投放微站,作为宏站覆盖与容量的补充。
与宏站相比,微站发射功率低、覆盖范围小,而且体积小、部署灵活简便,采用宏微协同的组网方式可实现精细、高效率的网络部署,同时降低运营商的组网成本。
宏微协同组网分为宏微同频、宏微异频两种方式。
在异频组网方式下,微站配置的频点与宏站不同,宏微间基本无干扰,然而这种组网方式对频谱资源的需求较大,同时也会造成频谱资源利用率的降低。
在运营商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宏微同频将成为一种主要的组网方式。
同频组网可以使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干扰,影响网络性能。
TD-LTE系统与第三代网络系统的干扰共存研究与优化分析摘要:我国现存的和近期将要商用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包括TD-SCDMA、WCDMA、CDMA2000等,TD-LTE将作为最新部署的高速数据无线接入网络。
研究表明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必然方向在高速数据传输领域,对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TD-LTE是中国根据3Gpp组织提出的未来无线通信长期演进(LTE)结合本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制定的时分双工长期演进标准。
目前第三代网络系统通信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已经大规模的在全国布置了自己的基站。
由于我国地域的局限,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布站的位置,可以推想,在现今兴起的第四代TD-LTE网络的建设初期阶段就不能避免的有许多重复站址要去共享使用。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建设规模的扩大,频谱的分配资源日益紧缺,因此在同一地理区域邻频不同的移动通信体制共存的局面很可能出现。
由于移动通信系统信号的不规则性和信号硬件设备的非理想性,信号在各网络系统彼此之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众所周知,影响网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干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她对网络信号的质量,手机通讯质量、流量拥塞以及网络的覆盖性、容量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所以降低或消除干扰对网络规划、优化越来越重要,也是建设TD-LTE系统与第三代网络系统的性能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TD-LTE TD-SCDMA WCDMA CDMA2000 干扰共存1、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快,为了应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竞争,第三代移动通信组织3GPP于2004年底启动了长期演进TD-LTE项目。
TD-LTE标准支持TDD和FDD两种双工模式,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核心的被看作”准4G”的B3G技术。
干扰的存在会影响网络的整体质量,破坏用户的体验,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网络无法正常工作。
频谱资源逐步短缺,频谱资源重新分配利用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样会导致无线通信网络间的同邻频干扰再度加剧。
TD-LTE系统同频干扰和组网方案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从2011年至今,运营商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了TD-LTE规模试验,对关键的网络功能、网络性能及端到端支持能力进行深入的测试验证。
由于TD-LTE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商用频段并不明确,由此造成其组网方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其中同频组网方式是规模试验阶段重点验证的关键技术。
如何全面地评估同频组网的性能,是TD-LTE发展的重点问题。
与2G,3G等移动通信系统相比,TD-LTE的OFDM, MIMO等关键技术给TD-LTE的干扰特性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同时随着TD-LTE频谱资源的发放,在组网方式上也存在多种选择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及应用条件越来越成熟,TD-LTE已经由最初的标准提出、系统开发、概念验证阶段进入到了整网性能验证、组网技术研究的新时一期。
本文围绕TD-LTE系统同频干扰特性及解决及解决方案、同频组网中各信道干扰分析仿真和解决方案,以及同频组网、异频组网和移频组网方案的特点、适用场景和组网应用建议进行了研究与验证:本文通过对TD-LTE帧结构的分析,对目前TD-LTE系统存在的干扰进行了归类,并着重研究了TD-LTE系统同频干扰特性,提出了干扰随机化、干扰抑制和干扰避免的集中抗同频干扰解决方案。
通过对TD-LTE同频组网中针对不同物理控制信道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物理控制信道的帧结构、码序列特征,给出了各控制信道同频干扰下的仿真结果,对其解调门限和检测成功率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可能造成控制信道同频组网受限的几点因素;通过业务信道同频组网对数据、导频的干扰的研究,归纳了实现业务信道同频组网的几种主要方案,如ICIC机制、功控机制、调度机制等,并着重对ICIC技术进行了仿真,对比了不同ICIC方式下的网络性能指标及受限条件;通过TD-LTE 规模试验中同频组网条件下的网络测试结果,验证了同频组网下的网络性能,充分肯定了同频组网的可行性,并证实了在多种抗同频干扰技术及对应的参数配置作用下,网络性能基本达到商用网络的KPI要求。
LTE覆盖干扰分析及优化作者:贝定国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36期摘要:文章主要研究LTE覆盖干扰优化思路,通过弱覆盖优化、模三干扰分析、重叠覆盖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优化、邻区优化,改善LTE干扰水平,提升4G网络质量。
关键词:FDD-LTE;覆盖;干扰;优化;模三;邻区漏配1 概述LTE采用同频组网,整个系统覆盖范围内的所有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频带为本小区内的用户提供服务,频谱效率高,但是相邻小区在小区的交界处由于使用了相同的频谱资源,则容易产生较强的小区间干扰。
2 干扰分类根据干扰产生的原因,LTE干扰可分为系统内干扰、系统间干扰和外部干扰三个部分:(1)系统内干扰:主要指LTE系统内因邻区数据配置错误、PCI越区覆盖、重叠覆盖等带来的小区与小区之间的干扰;对于LTE而言,系统内干扰还可能存在交叉时隙干扰,GPS 失步干扰,超远覆盖干扰等。
(2)系统间干扰:主要指LTE与其他不同系统之间因隔离度、互调等问题造成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干扰。
(3)外部干扰:通常为非通信系统的未知干扰源。
2.1 系统内干扰OFDM技术,LTE系统较好的解决了小区内同频干扰,但存在较严重的小区间同频干扰。
造成邻区同频干扰的主要原因是:(1)邻区漏配无法切换导致的邻区干扰;(2)PCI冲突、PCI模三冲突导致RS在频域上的干扰;(3)重叠覆盖区域过大导致的邻区干扰;(4)越区覆盖导致的干扰。
2.2 系统间干扰当LTE和GSM900、DCS1800、WCDMA2100、CDMA800、TD SCDMA(A频段、E频段)共存时,这些系统和LTE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扰。
这些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类:(1)邻频干扰:如果不同的系统工作在相邻的频率,由于发射机的邻道泄漏和接收机邻道选择性的性能的限制,就会发生邻道干扰;(2)杂散干扰:由干扰源在被干扰接收机工作频段产生的噪声,使被干扰接收机的信噪比恶化;(3)互调干扰:种类包括多干扰源形成的互调、发射分量与干扰源形成的互调和交调干扰;(4)阻塞干扰:阻塞干扰并不是落在被干扰系统接收带内的,但由于干扰信号过强,超出了接收机的线性范围,导致接收机饱和而无法工作。
LTE系统内同频干扰抑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LTE系统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移动通信标准之一。
然而,在LTE系统内,由于用户密度增大,同频干扰也随之增加,给通信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通信效果受到了制约。
同频干扰是指在相同频段内传输的其他用户对目标用户的通信造成干扰。
同频干扰抑制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降低同频干扰的影响,提高通信网络质量和效率的一类技术。
因此,本文将对LTE系统内同频干扰抑制技术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深入挖掘和总结相关技术,为提高通信质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1.同频干扰形成原因和特点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同频干扰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通信制式、小区覆盖、用户数量等因素都会对同频干扰的影响产生显著的影响,对此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2.同频干扰抑制技术分类及原理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同频干扰抑制技术的分类和原理,例如功率控制、频率资源分配、信号处理等技术方法。
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此为依据为实际干扰问题提供最合适的技术支持。
3.同频干扰抑制技术在LTE系统的应用本部分重点探讨同频干扰抑制技术在LTE系统内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数据对比,证明各项技术在LTE系统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针对目前实际情况,提出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同频干扰抑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意义1.提高通信网络质量同频干扰抑制技术通过各种方法抑制干扰信号,提高干扰信号和目标信号之间的信噪比,从而提高通信网络质量。
2.提高通信频谱利用率对于LTE系统而言,频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同频干扰抑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减少信道拥塞,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3.加强通信网络安全对同频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避免恶意干扰、攻击等问题,保护通信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分析两种研究方法。
TD-LTE系统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D-LTE系统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探究TD-LTE (Time Division-Long-Term Evolution) 系统是第四代挪动通信技术的一种,其具有高频谱效率、低时延和宽带信道等优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TD―LTE大气波导效应导致干扰研究【摘要】为了研究如何解决TD-LTE大气波导导致的干扰问题,通过性能关联分析、定位干扰源距离与方向对问题进行定位分析,并通过抑制干扰和启用远端干扰自适应协调等方案,利用优化参数修改方式,改善了基站由于受大气波导影响造成的通话质量差等问题。
【关键词】TD-LTE 大气波导自适应协调降低干扰[Abstract]In order to deal with interference resulting from TD-LTE atmospheric duct, the performance association analysis, the distance and direction localization of interference source were analyzed。
The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and remote interference adaptive coordination were used. Combined with the revision of optimized parameters, the impact of bad voice quality on base station led by atmospheric duct was improved.[Key words]TD—LTE atmospheric duct adaptive coordination interference reduction1 引言?S着4G网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用户量发展迅速,而用户对4G网络的性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015年夏季开始,山东移动在维护TD—LTE 网络4G业务时发现多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指标波动的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凌晨时刻,气温由低温状态进入高温状态时,LTE的性能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又在早晨日出前后约7点到8点指标恢复正常.通过对指标变化区域的检测观察,发现该区域不定期就会发生类似指标波动情况,通过问题区域站点异常时段的日志分析,未发现设备告警,分析邻区频点等配置也未发现异常,因该问题出现时间段集中,通过外部区域信号测量,发现该类现象与外部强干扰表现相似,结合近期天气情况,初步怀疑与大气波导现象有关系,因此,本文接下来将研究大气波导对TD-LTE网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干扰器场景下的VoLTE 感知预干预机制研究与实践陈向前,贾磊,胡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西安 710075)摘 要 无线通信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某些特殊场景长期或者规律性开启干扰器,对网络产生影响,导致用户语音感知较差。
本文对高干扰场景下语音接入和保持等性能进行研究,确定不同业务下VoLTE语音质量拐点。
通过底层理论研究,得出高干扰场景下的优化参数及优化策略,最终形成高干扰场景预干预机制。
我们通过实践中不断验证,最终形成了高干扰场景预干预数据库和预干预机制,通过对高干扰场景进行预警和提前干预,实现提高VoLTE语音质量和用户感知的目标。
关键词 干扰;VoLTE语音质量拐点;预干预机制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599(2019)02-0006-05收稿日期:2018-06-19干扰会引起周边小区底噪抬升,这种情况在手机上行信号较弱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直接导致手机接入难、掉话率较高、接入时延大、以及语音感知差等,严重影响用户感知。
本文通过研究干扰对语音质量的影响,确认出语音感知的质量拐点。
通过底层原理性研究和现网的实践验证,建立高干扰场景下数据库和基于VoLTE 语音的预干预机制和优化策略,最终达到提升VoLTE 语音质量和用户感知的目的。
1 关键技术实现原理1.1 高干扰场景问题的发现方法研究一般情况下,当LTE 系统的速率无法满足业务质量需求时即会出现业务质差,根据香农公式:C =B ×log 2 (1+S /N )其中C 为速率 (bit/s), B 是信道带宽(Hz),S 是信号功率(W),N 是噪声功率(W)。
当现网的信道带宽B 一定,影响速率C 的因素包括信号功率S 和噪声功率N ,信号功率越强则速率越高,噪声功率越强则速率越低。
由于上行功控的存在,UE 发射功率在保证QoS 要求下,UE 以最小的功率发射接入网络,达到抑制小区间干扰目的。
LTE无线网络覆盖与干扰特性测试方法的研究及设备研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4G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普及,LTE无线网络的覆盖和干扰特性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运营商而言,优化网络性能和提升用户体验是关键的任务。
而对于设备厂商来说,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LTE无线网络的覆盖和干扰特性,提出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并研制出相应的测试设备,为LTE网络的优化和设备的研发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1.对LTE无线网络的覆盖和干扰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网络覆盖的影响因素和干扰的来源,探讨相应的优化措施。
2.设计一种科学、准确的LTE无线网络覆盖和干扰特性测试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测试模型和指标体系。
3.将测试方法应用于实际场景,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下进行实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4.根据测试结果,优化测试方法和设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三、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1.研究方案(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LTE无线网络覆盖和干扰特性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2)确定测试方法和指标体系,设计测试方案和测试设备。
(3)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试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4)根据测试结果,完善测试方法和设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2.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2个月):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和测试方法。
(2)中期实验(4个月):设计测试设备,进行试验测试。
(3)后期分析(2个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
(4)撰写论文(2个月):整理研究结果,完成论文撰写。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前景预期成果:研究出一种科学、准确的LTE无线网络覆盖和干扰特性测试方法,并研制出相应的测试设备。
根据测试结果,优化测试方法和设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应用前景:本研究成果可以为LTE无线网络的优化和设备的研发提供参考,为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