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与医院感染预防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手卫生与消毒技巧。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手卫生与消毒技巧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感染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医院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因此,正确的手卫生和消毒技巧成为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手卫生和消毒技巧,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二、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是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基本卫生习惯。
对于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来说,手卫生更是至关重要。
因为手是最常接触病原体的部位,也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
三、正确的手卫生步骤1. 使用洗手液或香皂。
洗手液或香皂是去除污垢和病原体的关键。
要确保使用的洗手液或香皂具备去除病原体的能力,并且不会对皮肤造成刺激。
在使用洗手液或香皂时,应该充分揉搓双手,包括手掌、指缝、指尖、指甲以及手腕,持续时间至少应达到20秒。
2. 彻底冲洗双手。
冲洗双手是确保洗手液和香皂残留物被充分清除的关键步骤。
使用清水彻底冲洗双手,以确保洗手液或香皂的残留物完全被冲洗干净。
3. 使用纸巾或干燥器进行擦干。
正确的擦干步骤可以避免病原体再次附着在手上。
使用干净的纸巾或干燥器将双手擦干,特别是指缝和指甲之间的区域。
四、消毒技巧除了正确的手卫生,医疗机构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消毒技巧,以确保医疗设备、工具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1.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根据具体的清洁和消毒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非常重要。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高浓度氯溶液和紫外线消毒器等。
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杀菌效果,因此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2. 正确的消毒步骤。
正确的消毒步骤可以确保消毒的效果。
在使用消毒剂之前,应先用清水将待消毒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干净。
然后按照消毒剂的说明进行正确的使用,包括浸泡时间和浓度等方面的要求。
3. 定期检查和更换。
医疗设备和工具的定期检查和更换是确保消毒效果的关键。
过期或破损的设备应及时更换,避免使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设备。
护理中的手卫生与消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护理中的手卫生与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在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良好的手卫生能够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在医疗过程中的传播,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就护理中的手卫生与医院感染预防的基本措施进行探讨。
一、正确洗手的步骤1. 准备工作:打开自来水龙头,调节水温到适宜温度;戴好指甲刷等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2. 湿洗手:用清水将双手湿润后,将适量肥皂涂抹于两手之间,握紧双手互搓掌心、掌背、手指缝等部位,持续洗手20秒。
3. 泡沫洗手:将肥皂泡沫均匀涂抹于整个双手,然后揉搓手心、背心、指甲缝等部位,持续洗手20秒。
4. 冲洗:用流动的清水将泡沫从手上冲洗干净,确保没有残留肥皂。
5. 干手:用干净的纸巾或电热吹风机吹干双手,避免使用手帕等会造成二次污染的物品。
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时间是确保手卫生的基础。
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污染物前后,以及触摸面部、饮食等特定情况下都应当进行手卫生。
二、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为了有效防范医院感染,护理人员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接触风险,个人防护装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手套:常规医务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确保双手和患者充分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 口罩:在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接触时,护理人员应佩戴口罩,降低呼吸道传播的风险。
3. 防护面具:在进行特定医疗操作时,如吸痰、切口处理等,护理人员应佩戴防护面具,保护自身免受污染物的侵害。
4. 护目镜:在激光手术、粉尘较多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应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的安全。
5. 防护服:在处理染有体液等污染物的工作时,护理人员应佩戴防护服,全面遮挡身体,减少暴露风险。
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有助于有效隔离病原体以及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三、合理使用消毒剂在医疗机构中,合理使用消毒剂是保证卫生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医院感染预防培训素材六篇
1. 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
- 手卫生的重要性
- 正确的洗手步骤
- 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的方法
- 常见手卫生错误和解决方法
2. 感染控制基本原则培训
-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 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 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防控措施
- 医疗设备和环境清洁消毒的重要性
3. 防止交叉感染培训
- 交叉感染的定义和常见病原体
- 医护人员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 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正确清洁消毒方法
- 患者隔离措施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
4.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培训
-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和影响
- 手术前、中、后的预防措施
- 手术器械的正确处理和消毒方法
- 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佩戴和脱掉手术衣和手套
5. 预防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培训
- 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途径和危害
- 医护人员处理血液样本和接触患者血液的操作规范- 注射和穿刺操作的正确方法
- 废弃物管理和废针处理的重要性
6.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培训
- 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 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和使用防护装备
-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 防止呼吸道传染病扩散的措施和应急处理
以上是六篇医院感染预防培训素材,每篇素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和补充。
这些培训素材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对感染预防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院感手卫生知识培训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感染的手卫生知识。
具体包括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方法、手卫生用品的选择、手卫生的时机和注意事项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到手卫生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2. 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的意识和行动。
3. 能够选择合适的手卫生用品,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手卫生方法的的正确执行和手卫生时机的判断。
重点: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的意识和行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手卫生用品(如洗手液、消毒液、纸巾等)、演示用的手套和口罩。
学具:学生自带的手套、口罩、纸巾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医院感染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方法、手卫生用品的选择、手卫生的时机和注意事项等。
三、示范演示(5分钟)教师演示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消毒和擦手等步骤,并解释每一步的重要性。
四、学生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手卫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操作。
五、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回答手卫生相关问题,或者进行手卫生操作的竞赛。
板书设计: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方法手卫生用品的选择手卫生的时机注意事项作业设计:1. 简述手卫生的重要性。
2. 写出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步骤。
3. 选择合适的手卫生用品,并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的意识和行动。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是否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是否对手卫生时机进行了充分的强调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手卫生方法的的正确执行(重点)1. 洗手步骤:正确的洗手步骤应包括湿手、取适量洗手液、揉搓双手、清洗指缝、清洗拇指、清洗手指关节、清洗手背和手腕、冲洗双手、擦干双手。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宣教今天,你洗手了吗?——手部卫生—医院感染的控制医生、护士和其它医务人员做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可能增加手上的细菌100-1000个,如:❖把病人从床上扶起来❖测量血压或脉搏❖接触病人的手❖给病人翻身❖接触病人的衣服或床单❖接触床头柜、床垫等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污染:❖肥皂洗手30秒,手部金葡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54;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数减少值2.8。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手部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的定义:❖手卫生(hand hygiene):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hand washing):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卫生手消毒(antiseptic handrubbing):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2.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洗手方法:1.湿手;2. 取液;3.揉搓及其方法;4.冲洗干燥;5.护肤七步洗手法:1.掌心对掌心;2.手指交交,掌心对;3.手指交交,掌心对搓擦,手背搓擦,掌心搓擦4.双手互握搓揉指背;5.拇指在掌中搓揉;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7.手腕注意事项❖应注意清洗指甲、指尖、指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六篇重点内容1. 感染防控基本概念- 定义感染:解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并繁殖,导致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过程。
- 医院感染的危害:介绍医院感染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危害,包括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增加死亡风险等。
- 感染传播途径:介绍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
- 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强调感染防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2. 个人卫生与手卫生- 洗手原则:详细介绍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包括使用洗手液、正确揉搓双手、清洗时间等。
- 使用消毒剂: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包括选择正确的消毒剂、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手套的正确使用:介绍手套的选择、穿戴和脱除方法,以及手套的更换时机和注意事项。
- 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强调医护人员个人卫生对于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包括保持清洁、穿戴整洁工作服、勤洗头发等。
3. 预防交叉感染- 感染预防措施:介绍医院中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包括正确使用一次性器械、定期清洁和消毒设备、妥善处理污染物等。
- 隔离措施: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隔离措施,包括标准预防、呼吸道隔离、接触性隔离等。
- 感染监测与报告:介绍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的重要性,以及医护人员在发现感染时应采取的措施。
- 病房环境清洁:指导病房清洁人员正确执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证病房环境的清洁与卫生。
4. 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作用和分类:介绍抗生素的基本作用原理和常见的分类,包括广谱抗生素、狭谱抗生素等。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强调医护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照指南和临床实践进行,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 防止耐药性产生: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评估疗效等。
-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介绍医院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医护人员应如何配合相关工作。
5. 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消毒与灭菌- 消毒与灭菌的区别:解释消毒和灭菌的定义和区别,以及在医院中应用的场景和方法。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医疗服务而感染的疾病,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1 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手卫生培训,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和操作技巧。
1.2 使用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无菌操作先后,应正确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
1.3 推广单次使用手套: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单次使用手套,并在使用后及时更换,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2.1 严格执行器械消毒灭菌标准:医疗器械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灭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2.2 定期检测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消毒灭菌效果。
2.3 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洁与维护: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维护,防止污染和细菌滋生。
三、加强环境卫生管理3.1 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医院各科室应定期进行环境消毒,特殊是重点区域和设施,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
3.2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废物的正确分类、包装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提高空气质量:医院应定期检测和维护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减少空气传播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患者管理4.1 严格执行患者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医院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2 提倡患者个人卫生: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卫生的教育,鼓励患者勤洗手、保持清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3 加强患者家属的宣教:医院应向患者家属宣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引导其正确配合医院的防控工作。
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5.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预防
赵德林
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带有大量细菌,容易传播微生物而引起医院感染。
搞好手卫生可以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达30% ,这是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监测得出的结论。
因此美国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手卫生指南》,我国也即将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来具体指导手卫生的实施。
何谓手卫生呢?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结。
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手消毒包括卫生手消毒与外科手消毒两部分。
卫生手消毒是指在手无肉眼可见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直到消毒剂干燥,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则是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液或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住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其卫生学监测结果应不得检出致病菌,且菌落数应小于5cfu/cm。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医院感染与医务人员手卫生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的“饭前便后要洗手”的手卫生要求好像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其实不然。
究其原因,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耐药菌株引起医院感染甚至死亡事件还得
从以下说起。
首先是手卫生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在国际上,手卫生早以成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基本措施,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南》详细阐述了手卫生的科学依据、手卫生方法和手卫生所需设施及产品,指导着全球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在我国尽管经过2003年非典的浩劫,各级医疗机构加大了认识,但是目前为止仍没有一部完整的可具操作性的部颁规章,手卫生仍然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无章可循,规章制度无据可依,自然手卫生依从性下降。
其次是医务人员手卫生方法不当。
在手卫生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医务人员在洗手前不修指甲;洗手时不能按“六步洗手法”去进行;洗手去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目的难以达到;洗手后浸泡甩消毒剂重复使用达不到消毒有效检测浓度;揉搓用消毒剂不能覆盖手的各个部位等,都给致病菌的隐存创造了条件。
第三是手卫生经费支持乏力。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注重了经济成本核算而忽略了经济效益的产生。
例如:手卫生所需设施、设备、药品一律纳入成本核算。
多年使用的水龙头开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拧开关到足踏式开关和感应式开关的使用。
而很多医院仍在使用老设施,这给手卫生的
实现带来了障碍,如若经费到位,及时添置新设备,那么保证医务人员手卫生是一定能到实现的。
第四是手卫生监督监测不到位。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包括对使用物品的监测和进行手卫生之后的效果监测,通过监测可以发现差距,分析医院感染的趋势,进而评估其综合效果。
然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手卫生监督监测的难度加大,监督监测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难以完成,给那些“马虎、草率”之人以可乘之机。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第五条对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手卫生也提出了具体防护措施,结合西安交大附院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发生的教训,医务人员应该注重手卫生,从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如何从手卫生的管理去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医院应将手卫生管理纳入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的范畴。
从教育培训人手,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在国家未出台具体法规、规章之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手卫生管理制度,
让医务人员在做好手卫生时有据可依。
第二,医院财务应在手卫生方面加大投入,改善手卫生设施,采购使用符合要求的低耗、高效的清洁剂、消毒剂,从水龙头做起,营造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条件,做到有效的手卫生。
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手卫生成本效益的关系,充分认识手卫生的效益价值,要清醒意识到手卫生问题引起的医院感染事件,往往会给国家与社会、医院及个人带来严重影响。
第三,医院应高度重视手卫生措施的督导与落实,充分发挥管理监督、监测职能,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监测与指导,以科学的数据来评估手卫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