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阅读思维导图(实用)
- 格式:doc
- 大小:20.90 KB
- 文档页数:3
名人传简介
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作者:罗曼·罗兰(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主要内容
主要人物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
内容
叙述他们苦难和坎坷的一生
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主要人物形象
贝多芬
世界著名音乐大师
对音乐孜孜追求
在双耳失、疾病缠身的情况下
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
伟大的雕刻家
画家
建筑家
自幼丧母,勤奋好学
艺术创作
《酒神》
《哀悼基督》雕像
托尔斯泰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
用6年的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
又推出《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典型情节
①贝多芬遗嘱
②贝多芬写给友人阿其达牧师的信
③托尔斯泰传中的“忏悔家与宗教狂乱”
艺术特色
①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
②风格多变
启示或感受
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并非充满鲜花、快乐
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童年高尔基思维导图《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不仅写出了自己对苦难的认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还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今天小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带大家来好好剖析一下这篇自传!1、作品基本内容《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时期苦难的人生经历。
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童年岁月。
外祖父、两个舅舅的贪婪、自私,让幼小的阿廖沙目睹了世间的黑暗与丑陋。
外祖母的善良、勤劳,则在阿廖沙的心中埋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哪怕在苦闷和残酷的环境中,他依然心怀希望。
2、创作背景:《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在列宁的鼓励下,高尔基开始写作。
3、人物介绍:主要包括小茨冈,外公,外婆,阿廖沙和好事情这几个人物的性格描述。
4、艺术特色:童年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抒发童年的欢乐和初涉人生的艰难苦楚,主要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丰富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间或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笔下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5、章节内容:给大家整理了童年相关的一些知识和具体十三章节的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有需要的大家有所帮助哦!以上就是高尔基《童年》完整的思维导图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我们很快的梳理自传的主要内容,并且理解其中传达的中心思想!思维导图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帮助到我们!。
初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初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共用10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的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这些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真朗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
2、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1、默读、朗读;勾出相关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品味。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对应课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回忆了自己与藤野先生处处交往主题单的那几件往事,元问题鲁迅为何弃医从文,课文中“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哪设计些呢,2、《我的母亲》中“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身份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母亲如何给我“做人的训练”,3、《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有怎样的含义,课文结尾说:“人不能忘本。
”这个“本”是什么,4、《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你从茨威格的人物外貌描写中学到了什么,5、《再塑生命》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专题一:披情入文、涵咏体味,有感情朗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设题方式本文是一篇评传(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在表达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本文在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运用了那些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例如:在熄灯哀悼爱迪生的最后一分钟,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爱迪生传》答题方法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分类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自传、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评传,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3、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历史性传记为主;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4、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大传或传略;篇幅短小、扼要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没啥用传记的表现手法引用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的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④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⑤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亮出观点——引据论述联系现实——总结陈词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
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传记多从表现传主精神品质来谈)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
小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归纳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认准答题原则: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材料中本无此意,命题者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在表述对象上,命题者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在事物的范围上,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客观与夸大——言过其实:事物的客观性,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原因与结果——因果照应: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肯定与否定——混淆是非:在事物的性质上,命题者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将肯定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否定事物情况的判断。
前期与后期——不分先后:阅读材料中“前期”和“后期”互化,设置错误选项。
主要与次要——不分主次:命题者故意将阅读材料中主要矛盾或原因与次要矛盾或原因倒置十大雷区君需记排除障碍比胜利已然与未然——亦真亦幻:在事物的时间上,已经产生和即将出现的情况互换。
或然与必然——守株待兔:在事物的趋势上,“或然”的趋势和“必然”的趋势互化,设置错肢。
备注:认真读文理解文意总分为9分的社科文,解题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一般人阅读一般文字的速度是每分钟300到500字,科学类阅读速度可能要减半,每分钟150到250字的样子。
有效地读一遍也需要约五分钟的时间。
坚持“六字方针”读(原文、题干题肢)找(文中对应题肢的信息)比(选肢和信息)。
实用类文本阅读文体知识特点: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是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所写的一本传记。
书中分别讲述了苏东坡的童年、青年时代、壮年时期、及成熟阶段,到最后被排挤流放。
该书对苏东坡的政治生活、文学才能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并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了苏东坡与时代政治风雨的关系。
在写作过程中,林语堂重新阅读了苏东坡的作品及跟他的经历有关的量材料,努力做到忠于史实。
喜欢读苏东坡的诗,喜欢吃东坡肉的我最近入手一本《苏东坡传》,一有闲暇便拿来读读,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的漂泊、多舛的人生命运及他那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感到深深震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省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东坡文采出众,他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流传至今。
他的诗时而豪放不羁,时而清雅脱俗。
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毫不吝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而有时又像个哲学家在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时他又深情款款的吟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大部分时间又是那么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苏澈兄弟二人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进京赶考,同榜高中进士,名动京师。
苏轼的《策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称赞。
春风得意时,母亲程氏病故,三人只好回家奔丧,并在家守孝三年,取了妻子王弗。
后又因妻子王弗、其父相继逝世,于是又在家丁忧三年。
再次返京,北宋的政坛已是风云变幻。
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放之路。
先是被贬黄州,后到杭州做官,后流落儋州。
最后身逝常州。
然而消沉和郁郁不得志不是他的性格,在黄州,生活拮据的苏轼放下读书人的身段,开垦土地“东坡”,“东坡居士”也由此诞生。
身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传记阅读思维导图一、传记作品整体阅读1、传记的定义与分类定义: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分类: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一般传记和评传(记叙与评论各半)2、传记的文体特征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3、传记阅读四要素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理——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4、传记阅读五步骤标——标记出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这是文章的线索。
筛——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寻——寻找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其意图。
品——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思——思考作者传达了转折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的3大考点考点一:传主事迹:筛选整合基础上的归纳概括梳理主要事件: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3、标出职位(工作)变化的语句4、列出人物在时间、地点、工作等变化时做了的事情恰当运用概括模板:“某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
”考点二:传主形象:精神品质、人格魅力的概括分析1、事迹(人物的言行)2、作者对传主议论性描述3、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细节描写5、传主和各方面的关系考点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纵观意识(什么问题、观点态度、怎样顺序)结构意识2、归纳内容要点有哪些类型和方法?内容:归纳段落要点归纳层次要点方法:合并摘取法化实为虚法(事实与事理)点面结合法(先面后点)三、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内看特点,外看语境)理解词句的含意:(从重要词语入手、从句子位置入手、从句子表达技巧入手,从人物形象和事迹入手)理解词句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上考点二:文本评价1、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和基本倾向3角度(生平事迹、典型事件细节、作者褒贬爱憎)2、评价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关注(详细记叙传主某个人生阶段)(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文中某些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3、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5角度(从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思考)(从文本的真实性、主旨和有利于突出作者创作意图思考)(从选材和组材的角度思考)(从读者的角度思考)(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力思考)四、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考点一:分析文体特征(选材与组材)分析角度:作者是如何保证和突出了它的真实性的作者是如何保证传记的凝练和高度的概括性的作者是如何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的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4角度角度一:怎样分析传记中的对比衬托手法1、从侧面表现传主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3、由点及面,深化主题角度二:传记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表现作用1、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形象2、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3、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富而鲜活4、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角度三:传记中的引用有哪些类型和作用1、直接引用2、引用诗词3、4、引用故事5、6、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7、引用他人的话角度四:如何分析鉴赏传记的语言特色1、传记的类别2、3、语意和句式4、修辞的角度5、语言风格五、文本探究2大考点考点一:发掘人生价值,探求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1、如何解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类探究题梳理成长历程捕捉主要材料由浅入深解读选择审视角度2、探讨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应注意什么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考点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的见解1、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怎样的步骤研究探究对象寻求文本依据提出探究设想展示探究过程掌握答题“捷径”。
传记阅读思维导图
一、传记作品整体阅读
1、传记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分类: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一般传记和评传(记叙与评论各半)
2、传记的文体特征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3、传记阅读四要素
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理——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4、传记阅读五步骤
标——标记出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这是文章的线索。
筛——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寻——寻找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并体会其意图。
品——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思——思考作者传达了转折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的3大考点
考点一:传主事迹:筛选整合基础上的归纳概括
梳理主要事件: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
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
3、标出职位(工作)变化的语句
4、列出人物在时间、地点、工作等变化时做了的事情
恰当运用概括模板:“某人在某时某地做某事。
”
考点二:传主形象:精神品质、人格魅力的概括分析
1、事迹(人物的言行)
2、作者对传主议论性描述
3、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细节描写
5、传主和各方面的关系
考点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如何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文本信息?
纵观意识(什么问题、观点态度、怎样顺序)
结构意识
2、归纳内容要点有哪些类型和方法?
内容:归纳段落要点
归纳层次要点
方法:合并摘取法
化实为虚法(事实与事理)
点面结合法(先面后点)
三、理解词句、把握观点2大考点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内看特点,外看语境)
理解词句的含意:(从重要词语入手、从句子位置入手、从句子表达技巧入手,
从人物形象和事迹入手)
理解词句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上考点二:文本评价
1、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和基本倾向3角度
(生平事迹、典型事件细节、作者褒贬爱憎)
2、评价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关注
(详细记叙传主某个人生阶段)
(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理解文中某些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
3、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5角度
(从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思考)
(从文本的真实性、主旨和有利于突出作者创作意图思考)
(从选材和组材的角度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思考)
(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力思考)
四、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
考点一:分析文体特征(选材与组材)
分析角度:作者是如何保证和突出了它的真实性的
作者是如何保证传记的凝练和高度的概括性的
作者是如何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的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4角度
角度一:怎样分析传记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1、从侧面表现传主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
3、由点及面,深化主题
角度二:传记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表现作用
1、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形象
2、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
3、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富而鲜活
4、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角度三:传记中的引用有哪些类型和作用
1、直接引用
2、引用诗词
3、引用故事
4、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
5、引用他人的话
角度四:如何分析鉴赏传记的语言特色
1、传记的类别
2、语意和句式
3、修辞的角度
4、语言风格
五、文本探究2大考点
考点一:发掘人生价值,探求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1、如何解答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类探究题
梳理成长历程
捕捉主要材料
由浅入深解读
选择审视角度
2、探讨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应注意什么
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考点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的见解
1、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怎样的步骤
研究探究对象
寻求文本依据
提出探究设想
展示探究过程
掌握答题“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