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
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 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 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 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贝克莱
贝克莱是18世纪英国爱尔兰大主教,哲学 家。他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 是被感知”、“对象与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等命题,宣称存在的只是我的感觉与我自己 ,人们的认识对象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的 组合”。他认为物质就是“虚无”,物质是 一个虚构的词。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 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 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 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 回答的问题。
(3)从哲学发展看: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18世纪英国)休谟的不可知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 在不可知; 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 (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 知。
(德国)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 物”,并认为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 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 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是不可认 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 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 自在之物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