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 格式:docx
- 大小:19.27 KB
- 文档页数:3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XX课时授课教师:XX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2)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增强“四个自信”;(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意思?2. 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背景;(2)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1)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2)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是所有本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该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定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增强学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积极投身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二、本课程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该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新方案中的骨干课程,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之前所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提高自我修养,在此基础上学习该课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和理想,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创造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属于总论,让学生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在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其相互联系,这也是本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形成、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主要内容、主题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概课教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和成败。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方面: 1、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2、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个方面: 1、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2、与中国历史的结合 3、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毛泽东思想的创立(2)邓小平理论的创立(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指导了中国实践(2)提供了民族的精神支柱(3)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1概论课教案2、三个阶段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军队建设理论4、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3、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在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回应了这种要求。
2、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苏联模式及其改造。
《大学毛概教案》word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课程的结构和内容1.2 大学毛概的概念理解大学毛概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大学毛概的历史和发展1.3 大学毛概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大学毛概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性质2.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情况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2.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2.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实践和调整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第五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和机构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形式的实践和问题5.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的情况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和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的实践和问题6.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任务和方向第七章:社会主义文化7.1 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7.2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状况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7.3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创新的情况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创新的方向和途径第八章:社会建设8.1 社会建设的概念和任务理解社会建设的定义和任务理解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8.2 社会建设的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建设的领域和内容理解社会建设的实践和问题8.3 社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了解社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状况理解社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第九章:生态文明建设9.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义和意义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9.2 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任务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任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问题9.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挑战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挑战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晨和挑战的应对策略第十章: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10.1 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10.2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定义和特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和问题10.3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未来展望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未来展望理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理解《大学毛概》的定义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学毛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概括和阐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理论条件1、20世纪40年代前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不断趋于完善2、党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自觉和清醒二)历史条件1、1943——194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从防御到反攻,中国抗日战争有相持到反攻,中国革命在经济严重挫折后由衰到盛的历史时期2、在决定中国战后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力回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叫嚣,而且能把全党和全国人名高度统一和团结在正确理论的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迎逆流而奋力前进三)主观条件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
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在认识上的历史沿革过程对毛泽东思想涵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选择和经验总结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一是要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二是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犯有严重错误,而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注:毛泽东晚年脱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的东西,就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第一次,六届七中全会二)第二次,1945.5刘少奇《修改党章》九个方面三)第三次,1981.6十一届六中全会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一)时代性二)科学性三)独创性四)开放性1、是对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2、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开放3、是对实践的开放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1、中国革命胜利后,全国掀起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2、林彪、四人帮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3、文革结束后出现两种错误思想1)左倾错误:两个凡是2)右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二)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的观点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旗帜3、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条件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基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群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实践(国共合作,武装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4、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年党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1927年——1935.1遵义会议)三、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曲折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条件1、历史条件: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4年8月修订,从2013级执行)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oZeDong Thought and The Socialism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课程代码:051112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分:6 课程总学时:96课程概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准确地、完整地向学生传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学时分配:课内64学时,实践32学时,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了解,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的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时代特征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三、第三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应对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二、讲解1. 第一章:通过讲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
2. 第二章: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3. 第三章:讲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体表现和战略应对,使学生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
三、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案(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年级:2014级教研室:社会科学部任课教师:邵望玉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编写时间2015年3月授课教师邵望玉授课对象14工程造价(2)14工程造价(3)14工程造价(4)14建筑工程管理(4)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实训课();实习()课程教学总学时数64学分数4章节名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学时分配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2课时)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课时)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课时)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能力目标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2、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教学方法理论讲解、PPT、视频材料教学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学过程设计1、课程导入2、课程讲解3、课程小结4、课后作业教学内容备注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提出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第一、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李大钊;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陈独秀。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说明】这一节分为三个目: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首先结合案例“文学锋现象”说明了当代青年对党的正确认识,不单是靠情感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知和信服,体现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所发挥出的巨大威力。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这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重点讲。
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则要略讲。
其次,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这部分重点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而对于其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则略讲。
最后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一个民族的团结和振兴,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政党的发展和壮大,必须有伟大旗帜的指引。
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这就为中国共产党高擎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上增添了新的光辉,为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用时45分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2002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引起全党和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提出了的呢?具体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有这样几个方面:1、这一重要思想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的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从国际上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世界形势经历了从战后的“两大阵营”,到七十年代的“三个世界”,八十年代的“东西南北”这样几个阶段,但总的来说,还是以美苏为代表的两极格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意义;3.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作用;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2. 讨论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资源:1.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课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3. 参考文献: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 讲解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作用;3.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对自己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复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理念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 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3.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教学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理念;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
教学资源:1.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课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理念;3. 参考文献: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 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3. 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理念对自己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2018 年新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详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容、教学方法)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和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实事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
2.科学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别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容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3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P3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P4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P6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容P6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4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P14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P15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P16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要求: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专题讲授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一章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二章思考题: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第三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章思考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五章思考题: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六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参考范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 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全面从严治党理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主体讲授: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4. 总结: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发展的和行动指南。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2.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进行交流和讨论。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实践意义。
2. 让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战略策略。
3. 让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实践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战略策略。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背景、实践意义、基本路线和战略策略。
2. 结合历史案例,深入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认识进行交流和讨论。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实践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3. 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
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问答)
第一、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及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才有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要确立的基本认识就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呢?我们可以从纵向的也就是实践的方面和横向的也就是空间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或者说从历史的发展和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我们先看纵向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纵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诞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横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
先看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包涵着许多独创性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性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例如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又强调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农民,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主资产阶级又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中国革命的统一形式是斗争,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又强调,我们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要建立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五项斗争,是我们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等。
这些思想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成果,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的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了一个重大成果,凝聚着实事求是的精髓。
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我们再看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很多重要内容比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
同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飞跃,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在这个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面,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比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解释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同最高纲领的关系。
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的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
提出了新的安全观,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既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 26 主义问题的问题,同时又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地回答,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同样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