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一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解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小调查】马克思是哪国人?马克思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通过调查了解学生认知情况并借此介绍马克思的生平【讨论】用今天的就业标准马克思可以从事哪些职业?你怎样看待马克思的职业选择?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了解他对真理的追求,为马克思主义作出的贡献得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思考】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形成标志?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狭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形成标志?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视频】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材料】马克思在今天通过视频和材料的分析是学生认识的到不止中国重视马克思,马克思在世界和在今天都有重要地位. 过去、现在和将来,马克思主义都是世界关注的重点! 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成为指导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思考】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基础(政治格局、政治趋势、阶级基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贫穷与落后的现实)文化传统(认同心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人才条件(先进知识分子的积极传播)外部环境(一战的残酷现实与中国外交的失败、十月革命)【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1,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命题的提出(板书)【知识坐标填空】知识点总结(1)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我们中国的最早的信仰者和传播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最早是由李大钊提出来的。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难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复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导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讲授新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时代主题——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历史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阶段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十二大——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
毛概课教案概论课教案主讲教师:张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和成败。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方面: 1、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2、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个方面: 1、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2、与中国历史的结合 3、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指导了中国实践提供了民族的精神支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1概论课教案主讲教师:张程2、三个阶段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军队建设理论 4、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 3、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在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回应了这种要求。
2、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苏联模式及其改造。
毛概的教案,超完整课时分配表章次内容课时备注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6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5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4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关于三大理论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时数】 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使学生能够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一个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它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思考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教材中讲了三方面道理:一是说,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其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和时代特征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三、第三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应对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二、讲解1. 第一章:通过讲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
2. 第二章: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3. 第三章:讲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体表现和战略应对,使学生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
三、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教师教案(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年级:2014级教研室:社会科学部任课教师:邵望玉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编写时间2015年3月授课教师邵望玉授课对象14工程造价(2)14工程造价(3)14工程造价(4)14建筑工程管理(4)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实训课();实习()课程教学总学时数64学分数4章节名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学时分配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2课时)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课时)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课时)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能力目标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2、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教学方法理论讲解、PPT、视频材料教学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教学过程设计1、课程导入2、课程讲解3、课程小结4、课后作业教学内容备注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提出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第一、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李大钊;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陈独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反映党的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课程开设和学习的意义1、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能够认识客观世界,提升改造外在世界的能力。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军队等。
)2、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改造主观世界能力。
(情商、智商和德商的培育。
)【案例展示】九旬院士站着讲课台下学生趴着睡觉2014年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学生趴在桌上睡去。
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案例展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开学致辞:知识、智慧与道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
虽然,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它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
”他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
“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来到大学对于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3、增大继续深造和就业的砝码。
(研究生深造、公务员、择业)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727万,考研人数约为172万.择业: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约为727万,2013年为700万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20XX版毛概1章2节教案 20XX年版毛概1章2节教案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主要解决的是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环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 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69页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种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运 用到中国结出的丰硕成果,那么,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际,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源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 “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了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可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这些历史经验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 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以至于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理论体系,这固然与他具有优秀的 天赋、广博的才学、卓越的胆识密切相关,更重要的还在于以下四个突出的原因: 一是于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非凡的领悟能力,对人类进步事业有执著的追求。 他具有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概,是他能够出类拔萃的个人特质之一。 二是于他深入实际斗争,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联系中国实际进行思考。 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是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生。他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他甚至把调查研究称为读“无字之书”。 三是于他真切了解中国历史,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在湖南近代,可谓人才辈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湖湘文化的熏陶,使毛泽东养成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性格,并此而萌生“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 四是于他具有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不仅长期面对来自反动派的攻击诬陷、悬赏通缉,而且还要遭受来自党的内部坚持“左”倾错误的领导人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受到过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对待,甚至一度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 逆境和磨难,锻炼了毛泽东坚强的信念、宽阔的胸襟、钢铁般的意志,更成就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形成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继续得到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个 时期被毛泽东称之为“党的幼年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作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比较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敌我友问题; 二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领导权问题作出了分析; 三是认清了国民革命的中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四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初步分析。 萌芽标志: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成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于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是与这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这期间一方面是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了绝境;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斗争局面。 在1928年到1930年这段时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他科学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系统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问题,阐明了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 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成熟标志: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成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毛泽东思想在这时期达到成熟,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和主观原因: 一是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三是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的。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20XX年版毛概1章2节教案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主要解决的是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 案
(2017~2018学年第 二学期) 适用全院所有专业
院系(部)______经管艺术系______ 班 级17级新闻、国商;会计1、 2、3、4、5;17级金融1、2、 3班;物流1、2、3班; 酒管1、2班 教 师________ 张苗苗__________ 教案首页 本次课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上)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3、4;5、6 1、2 课 时 2 上课地点
教 学 目 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知识的学习,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课本的学习,在知识上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化进程,并且要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教 学 任 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3、提倡为什么不用“中国化”的提法而用“学理上”的提法 4、为什么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重 点 难 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难点: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与历史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业或 考核
思考或讨论(二选一):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三中 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共十七大以来文献选编》,新华网2012年11月11日 4、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教学设计 步 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方法与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教学导入 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 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 讲述(PPT展示) 口述 思考 记笔记 5分钟
告知目的 了解毛概课程结构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
设问、启发 讲授(PPT展示) 个别回答 5分钟
课程新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意义,并插播遵义会议短片,补充材料--“三二二二”中国化的历程 教师讲授或提问 思考讨论 记录 70分钟 分析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历史意义,其中两大理论成果是今后学习毛概的的基础,本次课要求学生深入正确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讲授或提问 记笔记 5分钟 课后作业 思考或讨论(二选一):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口述 标记 5分钟 后记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意义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继续学习两大理论成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强调了课堂改革。 综述 教学内容 【复习导入】 本学期上课方式改革(学生开讲)并展示相关可以选择的话题,让学生记录 利用几个问题简单引入并介绍马克思主义
【告知目的】
能力目标: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和推销活动正确区分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体系结构 理解市场营销内涵及核心概念 掌握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课程新授】
教学引入: 1920年11月,毛泽东在给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的信中强调,要改造中国,固然需要
有大批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成果?本章将对此做出专门的介绍与分析。 教师:我们就这一成果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的感想。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思考: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 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 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经由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2.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还须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虽然李大钊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陈独秀、蔡和森等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所倡导的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的端倪。 3.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也是最先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正式提出并形成全党共识前,毛泽东已多次表述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补充材料: 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思想先导。 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实际的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划清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界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 1938年9月至11月,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作《论新阶段》的报告和会议结论。《论新阶段》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它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表述。) 4.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