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第一、二章)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一章游戏概述一、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定义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
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主讲教师: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及类型;2.理解影响幼儿游戏的诸多因素,能运用知识分析幼儿的游戏;3.喜欢上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影响幼儿游戏的诸多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直观法上课前,先介绍几本参考书籍给大家:1.《儿童游戏通论》,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探讨:儿童游戏的意义、特点、价值和功能,揭示儿童游戏和社会文化、儿童发展、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
2.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中国社会出版社。
主要探讨:游戏概念、幼儿园游戏特点、幼儿园游戏的教学实践模式及可行性与需要的条件。
3.《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黄进,江苏教育出版社。
主要探讨:梳理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从“儿童中心”到“对话精神”,从幼儿到教师作为游戏者,从传统玩具到现代玩具,本书做出了富有特色的论述。
4.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美)约翰逊等编,华爱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探讨:将有关游戏和发展的研究告诉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
关于游戏的专著:儿童游戏译丛(共5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从保育记录出发进行解读(河边贵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逝去的儿童游戏(李长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民国乡土儿童游戏(商参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游戏,让学习成瘾((美)卡普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传统儿童游戏(卢有泉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游戏力((美)科恩著。
中国人口出版社)一、请大家看看下面几张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2主讲教师:思考: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2013.《幼儿教育》10期***幼儿园调查:“最开心的事”结论:最开心的事大多是与幼儿体验了某种新奇的交通工具,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吃自己喜欢的零食、去了游乐场玩,外出旅游等事件有关,“和家人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的占5%,而在“幼儿园感到开心”的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幼儿园不再是幼儿心中的乐园!资料链接:你知道“幼儿园”的来历吗?1、1837年,“幼儿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 )的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
第一章游戏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其开始大量出现是在儿童()。
A.2岁以后B.4岁以后C.3岁以前D.3岁以后【解析】A 本题考查象征性游戏相关知识。
象征性游成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形式,2岁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在3岁前象征性游戏中只有动作的象征,3岁以后逐渐出现角色扮演活动,4岁以后儿童进入较成熟的主题角色游戏阶段。
2.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认知本质是()。
A.游戏是一种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B.游戏是一种同化小于顺应的活动C.游戏是一种同化等于顺应的活动D.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解析】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提出游戏的认识本质: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活动。
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
3.游戏可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B.以游戏的认知分类C.以游戏的教育分类D.以游戏的动机分类【解析】B 本题考查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四类。
4.游戏四因素说的代表人物()。
A.纽曼B.佩培拉C.加维D.克罗伊斯【解析】B 本题考查游戏四因素说。
克拉思诺和佩培拉在1980年将游戏行为划分为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和内部动机四种因素。
游戏四因素说理论认为,一个活动如果同时具备四种因素,可将其看作“游戏”。
5.在游戏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是()。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皮亚杰D.维果茨基【解析】 D 本题考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成“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达到的另一种水平。
现有水平与帮助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差异的消除就是“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