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1
(弯腰树单元、那招单元、火车南站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攀枝花市五十四至仁和片区,弯腰树单元、那招单元、火车南站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一、规划区位置及规划范围本轮规划范围东起攀枝花大道~西至岩神山、那招水库~南至总乐路~北至南山路~规划区面积1102.73公顷~规划人口约15万人。
二、目标定位本轮规划总体定位为:生态宜居康养新城~攀枝花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结构根据用地布局特征~规划形成沿大河两侧复地发展的仁和区整体城市空间结构成“一带三心六区”布局。
四、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为827.78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75.06%,区域公用设施用地20.27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2.44%,特殊用地面积38.63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3.50%,非建设用地236.29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21.42%。
,一,居住用地,R,规划居住用地285,3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34.47%。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6.0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6.77%。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面积6.5公顷,文—1—化设施用地面积4.55公顷,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为34.6公顷,公共体育用地0.79公顷,医疗卫生用地5.91公顷,社会福利用地1.18公顷,宗教用地2.53公顷。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00.91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12.19%。
其中~商业用地97.05公顷,商务用地面积为2.67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1.19公顷。
,四,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77.9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1.50%。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141.49公顷,交通枢纽用地总面积34.17公顷,交通站场用地2.33公顷。
,五,公用设施用地,U,规划公用设施用地20.27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44%。
其中~供应设施用地13.44公顷,环境设施用地6.83公顷。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一、规划期限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二、规划范围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规模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一)城市性质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川府函〔2024〕53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川府函〔2024〕53号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厅:你们关于审批《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攀枝花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和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共建“天府第二粮仓”、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攀枝花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7.2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2.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0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88.07平方千米以内。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屏两片、两心两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筑牢西北部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加强安宁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耕地保护。
发挥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米易市域副中心建设,推动城镇协调联动发展。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一、规划期限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二、规划范围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规模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一)城市性质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2013~2017年)》以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等,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涵盖围为市全境,实施期限为2013~2017年。
一、发展基础与意义矿产资源富甲天下。
全市共发现矿种7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9种。
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储量67亿吨,据最新整装勘查工作表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超200亿吨,其中铁储量占全国的20%,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世界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一位,并伴生有钴、镍、铬、钪、镓、铂金等稀贵金属。
煤炭保有储量3.3亿吨,宝鼎煤矿深部勘探预测储量达3.2亿吨。
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及花岗石、石灰石、粘土矿、石墨、汉白玉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铁矿石天然含钒,使攀钢钢轨在柔韧性和耐磨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全国60%的高铁、地铁轨道采用攀钢钢轨,攀钢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获得出口免检资格的钢轨生产企业。
2012年,全市钒钛产业实现产值144.08亿元。
钒产业已开发出钒渣、钒氧化物(V2O5、V2O3)、钒氮合金、钒铁(FeV80、FeV50)、含V2O5达99.99%的精钒等系列产品,形成年产钒渣30万吨、钒产品3万吨(折合成V2O5)的能力,钒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约20%,初步形成以攀钢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的钒产业集群,成为规模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
钛产业已开发出钛精矿、高钛渣、钛白粉、钛铁、四氯化钛、海绵钛、钛锭系列产品,形成年产钛精矿160万吨、高钛渣48万吨、海绵钛2.75万吨、钛白粉50万吨的能力。
钛精矿、钛白粉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0%、20%,海绵钛也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简介一、规划期限近中期 2011年—2020年远期 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二、规划范围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国家级二滩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K㎡。
三、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规模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用地规模城镇用地规模:根据山地城市的实际情况,攀枝花城镇用地人均指标控制在110平方米左右。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指标控制:2020年近期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城市用地规模为100.09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110.02平方米,城市用地规模为119.92平方公里。
(三)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渔门镇、大田镇为次重点,依托红格、平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主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大田为中心,包括平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城镇等级结构规划攀枝花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五级城镇构成:一级:攀枝花中心城区。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1. 引言攀枝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攀枝花市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给市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线建设成为了攀枝花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攀枝花市三线建设的资料。
2. 攀枝花三线建设背景攀枝花市是一个山区城市,交通条件一直较为困难。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交通不便,攀枝花市很难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因此,攀枝花市政府决定进行三线建设,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3. 三线建设概述攀枝花市的三线建设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3.1 高速公路建设攀枝花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解决了地理条件限制带来的交通不便问题。
目前,攀枝花市已建成了XX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XXX公里。
通过高速公路的连接,攀枝花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大大提升了整体的交通效率。
3.2 铁路建设铁路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至关重要。
攀枝花市通过建设铁路,将更多的人和物流顺利连接起来。
目前,攀枝花市已建成了XX条铁路,其中包括XX高铁。
铁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也为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3.3 航空建设航空建设是攀枝花市的又一重要举措。
攀枝花安顺机场已进行扩建,增加了航班数量和航线的覆盖范围。
如今,攀枝花市与国内外的主要城市均有直航航班,方便了市民的出行需求,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4. 三线建设的影响三线建设对攀枝花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交通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其次,三线建设为攀枝花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遇,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
另外,三线建设也为攀枝花市赢得了更多的旅游资源和投资机会。
5. 未来展望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上,攀枝花市将继续推进城市交通建设。
包括继续扩展高速公路网络,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提高航空服务的质量等。
攀枝花市流沙坡片区(流沙坡西单元、流沙坡东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一、规划区位置及规划范围本轮规划范围规划区东侧以钒钛中路为界,西至聚宝路,北侧以金沙江为界,南侧止于阳光大道,规划面积991.61公顷。
规划人口为1万人。
二、目标定位本轮规划总体定位为:为攀枝花重要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以教育科研、高新技术和综合服务为主,兼有居住、文化娱乐、体育功能的高品质综合发展区。
三、规划结构规划用地结构为“一轴、两心、三片”的规划空间结构。
“一轴”指沿花城大道形成的片区整体空间发展轴线,花城大道位于规划用地中部,串联了规划区内的三大功能组团的核心区域,沿轴线两侧布局各功能组团的核心建筑群落,是流沙坡片区的发展轴,也是流沙坡片区的形象展示轴线。
“两心”指片区两个功能组团的核心,分别是科教功能片区的科教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居住生活组团的居住生活服务中心。
两个中心不仅是两个组团的区位中心,也是片区的核心发展力,带动流沙坡片区的整体发展。
“三片”是根据片区地形条件,划分为三个大的片区用地,其中西侧紧邻炳四区用地,依托现状教育科研资源形成科教功能区,位于中部的用地结合现状保留的居住建筑,打造片区的的居住生活片区,最东侧的用地是生态绿地,构建片区的生态功能片区。
三个功能片区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片区之间利用地形条件形成的大型冲沟进行分割,构成片区良好的景观实现,为三个片区创造出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城市空间形态。
四、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区总用地面积991.61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344.92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37.84%;非建设用地646.69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62.16%。
(一)居住用地(R)规划居住用地20.62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5.98%。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16.67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33.83%。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0.73公顷;文化设施用地3.21公顷;教育科研用地107.93公顷;体育用地4.46公顷;医疗卫生用地0.34公顷。
浅析攀枝花市城市建设特色和发展战略(XX XXXX风景园林研究生班 XXXXXX)摘要:攀枝花市是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和以阳光旅游渡假为特色的宜居宜游现代化城市,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1234”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思想。
2020年攀枝花的总体规划目标若完全实现,将建设为西部地区“最宜人居”和“最宜发展”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城市景观1 前言攀枝花市是中国的“钒钛之都”,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交通要道,是连接成都、昆明两大城市经济圈的纽带。
当前,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未来城市是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城市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等基本需要。
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城市环境的连续和美化,城市传统的回归和借用等等,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和重视。
以人为本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将是全球未来世纪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和趋向。
2 攀枝花市情概要攀枝花市是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金沙江、雅砻江流经市区交汇,成昆铁路和108国道纵贯全境,幅员面积7440平方公里,辖三区两县,总人口110万。
1965 年2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批准建立攀枝花特区,攀枝花作为国家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历经40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座富有开发和魅力、和谐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城市建成区面积42 km2 , 非农业人口约49 万。
城市由大小不等、性质不同的8 个片区组成, 它们沿金沙江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片区之间、组团之间有山体、沟谷相隔, 中心城区和各外围组团又呈散点状布局, 是一座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特色景观的山水园林城市。
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生态保护和建设管控生态红线发挥生态红线制度在生态空间管控中的基础作用,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划定为生态红线管控区。
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金沙江、雅砻江及安宁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盐边县北部、米易县西部、仁和区北部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生态自然恢复为主,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
落实河(湖、库)长制和林长制,持续实施大规模绿化攀枝花行动。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天然林资源和公益林保护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遏制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
加大草地生态保护和退化草地修复治理力度,逐步实施退牧还草和草地补种,降低高山草地开发利用强度,推动长江-金沙江、雅砻江等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加强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重点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及安宁河流域生态保护。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强化生物安全和入侵物种防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加快建设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建设重点项目二、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
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控制,加快工业污染治理提档升级。
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脱硫、脱硝、除尘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工程。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安宁河谷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城市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防治力度。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一、规划期限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二、规划范围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规模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一)城市性质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攀枝花规划攀枝花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是川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攀枝花市的规划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方面,攀枝花市应该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在城市功能方面,应该加强市区和郊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城市的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要注重乡村的发展,加强农业农村产业的创新和提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其次,经济发展规划方面,攀枝花市应该注重资源优势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盆地的黄金交叉地带,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相关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攀枝花市还应该注重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城市环境方面,要加强垃圾分类、环境治理和水源保护等工作,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态修复,保护好攀枝花市的自然生态资源。
最后,攀枝花市还应该注重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改善。
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攀枝花市的规划应该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经济发展的结构升级、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改善等方面。
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实现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攀枝花市炳四区(炳草岗四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一、规划区位置及规划范围本轮规划范围北到金沙江大道、东以尾矿坝坝底为界、南至玉佛寺景区边缘、西至龙江明珠小区用地,规划面积405.19ha;规划人口为3.9万人。
二、目标定位本轮规划总体定位为:以休闲、娱乐和居住为一体的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三、规划结构规划用地结构为“三个功能组团,两个绿心,一条主轴线”。
“三个功能组团”指的北面组团,集休闲、购物、娱乐、办公、住区功能为一体的休闲社区;南面组团,以自然冲沟形成的社区公园为中心,展开布局居住、公建配建和商业等设施,该片区以居住为主体,结合景观环境,打造城市生态住区;玉佛寺景区组团,以玉佛寺为中心,以建设阳光康养城市特色文化为目标,打造“攀枝花玉佛寺景区佛禅养生文化产业园”。
“两个绿心”其中北面用地的绿心是利用现状垃圾填埋场改造的体育公园;南面用地的绿心则是依托自然冲沟形成的。
“一条轴线”指的是规划区用地南北向条形分布,用地呈窄长型,在景观及空间结构的分布上则顺地形形成空间轴线。
四、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区总用地面积405.19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259.55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64.06%;非建设用地145.64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35.94%。
(一)居住用地(R)规划居住用地68.1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6.26%。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1.2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8.20%。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1.34公顷;教育科研用地12.16公顷;医疗卫生用地5.50公顷;宗教用地2.28公顷。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3.1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8.93%。
其中,商业用地16.62公顷;商务用地5.31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1.26公顷。
(四)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57.97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