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行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取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接收64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按照系统抽样法分组,对照组(32例)采取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32例)实施甲泼尼龙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是93.75%,对照组是75.00%,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结论甲泼尼龙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地塞米松优,除减轻发热、抽搐等临床症状外,有助于治疗效果提高。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脑炎;甲泼尼龙;地塞米松[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thylprednisolone and dexamethason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Methods 64 children with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They were p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sampling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32 cases) was treated with dexamethaso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2 cases) was treated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Results the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7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methylprednis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is better than dexamethasone. In addition to reducing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fever and convulsion,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Methylprednisolone; dexamethasone重症病毒性脑炎是当前临床常见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病理变化以脑实质的炎性改变为主,具有意识障碍、持续性抽搐或者频繁抽搐等临床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和颅内压提高等,病情严重者,则会导致后遗症的发生,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1]。
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作者:祁永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9年第14期[摘要]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
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泼尼龙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恢复时间、5 h内尿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62.50%)、有效8例(33.33%)、无效1例(4.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例(37.50%)、12例(50.00%)、3例(12.50%)(Z=-2.039,P=0.04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09)。
观察组血压恢复时间为(18.21±2.03) min、心率恢复时间为(16.02±1.97) min、呼吸恢复时间为(15.84±2.07) min、神志恢复时间为(20.13±2.44)min、皮疹消退时间为(31.17±4.18) 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恢复时间(t=-20.468,P=0.000;t=-21.175,P=0.000;t=-19.941,P=0.000;t=-21.479,P=0.000;t=-24.279,P=0.000);2 h 尿量(79.64±6.77)mL/h、3 h尿量(103.29±9.45)mL/h、4 h尿量(139.64±11.28)mL/h、5 h 尿量(194.61±15.34) mL/h,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尿量(t=29.969,P=0.000;t=24.715,P=0.000;t=15.456,P=0.000;t=10.367,P=0.000)。
觀察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547,P=0.033)。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葡萄膜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葡萄膜炎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前葡萄膜炎患者8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1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7 d,7 d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5 d,改为口服强的松。
观察组在对症处理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5 d,而后改为口服强的松。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显著改善前葡萄膜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标签:前葡萄膜炎;甲基强的松龙;疗效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葡萄膜炎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炎症。
本文观察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2月前葡萄膜炎患者80例,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视力减退,睫状充血,有的患者结膜出现充血水肿;房闪阳性;痛苦表现变小变形,虹膜充血色暗,纹理模糊不清,角膜表现轻度混浊,虹膜前后有粘连,没有其他并发症。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2~61岁,平均(40.3±6.9)岁;病程3~15 d,平均(5.6±2.3)d;对照组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3~63岁,平均(39.1±7.2)岁;病程4~16 d,平均(5.8±1.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散瞳、热敷和局部结膜下注射等对症处理,在上述对症处理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1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7 d,7 d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5 d,改为口服强的松30 mg,早晨顿服,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量,而后采用最小维持量维持治疗8周。
对比分析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门急诊科及住院部200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过敏性休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76%;观察组神志、血压、呼吸频率及心率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用于过敏性休克治疗中,可迅速而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能取得显著疗效,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地塞米松;甲泼尼龙;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
过敏性休克的具体表现和程度与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有关,一般发生较突然,程度较重,如果未能及时救治,极可能危及生命[1]。
本文主要分析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04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过敏性休克患者100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过敏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无糖皮质激素禁忌症。
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7.5±3.7)岁;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7.8±3.8)岁。
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全部采取抗休克体位,通畅气道(部分患者采取紧急气管插管)、吸氧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 5mg~l. Omg,血压持续偏低者给予多巴胺升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常规给予奥美拉唑静滴抑酸护胃,并给予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
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周丽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前葡萄膜炎治疗的患者患例共6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
对照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葡萄糖后,口服强的松,研究组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后,口服强的松,对两种不同治疗模式下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研究组前葡萄膜炎患者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疾病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即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更为突出,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前葡萄膜炎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属于葡萄膜炎的一种,包括慢性前葡萄膜炎、急性前葡萄膜炎、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和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1]。
前葡萄膜炎这种眼科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畏光、眼痛、视物模糊和流泪等,关于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等,需要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展开研究与探讨。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前葡萄膜炎治疗的患者患例共60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1.2±7.0)岁,病程4~17d,平均病程(5.5±2.0)d。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畏光、眼痛、流泪等症状,眼部睫状充血、视力减退明显,部分患者充血水肿严重,且房闪阳性,痛苦表现为患者虹膜部位充血色暗、纹理不清、角膜有混浊,且虹膜前后均有粘连,但无其他并发症症状。
将6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平均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1±6.6)岁,病程4~16d,平均病程(5.2±2.1)d。
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39.9±6.7)岁,病程5~17d,平均病程(5.4±2.3)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对本次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对照组3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葡萄糖后口服强的松治疗: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包括散瞳、热敷、局部结膜下注射等[2]。
在500ml的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15mg地塞米松,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7d后,药物剂量减半,再连续用药5d后,患者口服强的松治疗,强的松口服量为30mg,口服时间一般为早晨空腹状态下。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酌量减少药物剂量,并以最小维持量对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
对研究组3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后口服强的松治疗: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包括散瞳、热敷、局部结膜下注射等。
在500ml的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500mg泼尼龙,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5d后,患者口服甲泼尼龙治疗,甲泼尼龙口服量为30mg,早晨服用。
护理人员根据葡萄膜炎患者的实际病情变情况,酌量减少药物剂量,以最小药物维持量对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3]。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疾病治疗的实际情况,结合患者治疗前后眼部炎症及视力变化情况,将患者葡萄膜炎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三个等级。
治疗显效:患者矫正视力、视力已经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大部分临床症状如水肿黄斑等消失,房水细胞检查为阴性,但患者仍存在一定不适感,如眼底视盘、房闪;治疗有效:患者视力提高,临床症状减轻,但是房水细胞检查为阳性、少阳性,瞳孔改变,水肿、黄斑、视盘缓解;治疗无效:患者视力未提高,临床症状等无任何改善,出现板厚继发性青光眼。
对两种不同治疗模式下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3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和葡萄糖后口服强的松治疗中,患者治疗显效12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无效8例,疾病治疗总有效率73.3%;研究组3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在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后口服强的松治疗中,患者治疗显效17例、治疗有效11例、治疗无效2例,疾病治疗总有效率93.3%;
研究组前葡萄膜炎患者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更为突出,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前葡萄膜炎患者在疾病出现后,视盘水肿、反应性黄斑和纤维蛋白渗出等问题均会在前房大量出现,导致患者的视力下降,并且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等疾病。
甲泼尼龙及地塞米松治疗前葡萄膜炎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有效率,患者的矫正视力或视力等均已经恢复到发病前的视力水平,水肿黄斑消失、房水细胞阴性,总体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宋丽莉.曲安奈德对白内障术后前葡萄膜炎患者的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药品评价,2017,14(07):37-40.
宋国祥,黄进贤,邓亚玲,梁张翼,赵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厚度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前葡萄膜炎严重性的相关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5,35(06):539-541.
张晓龙,王婧,许卓再,李中秋,卢弘.大黄多糖对内毒素诱导急性前葡萄膜炎TLR4/NF-κB传导通路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眼科,2013,22(02):134-140.
向圣锦,王毓琴,李艳,郑美琴.龙胆泻肝胶囊对HLA-B_(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0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