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二
- 格式:ppt
- 大小:578.00 KB
- 文档页数:1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1片含量0845051089 以药学一班及陈秋娟方法证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 1片含量以及方法验证班级:08级药学一班 姓名:陈秋娟 学号:0845051089 [摘要]目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维生素B 1片含量进行测定及此方法的验证 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λ=246nm 处测定吸光度,并运用百分吸收系数(1%1cm E )法(标示量(%)=A ×D ×W 平均×1%1cm E ﹣¹××W ﹣¹×标示量﹣¹×100%和对照品比较法进行计算。
结果:该维生素B 1片维生素B 1含量:用百分吸收系数(1%1cm E )法计算标示量(%)为93.05%;对照品比较法计算标示量(%)为94.33%;用标准曲线法计算标示量为102.87%。
实验方法验证:维生素B 1片含量为7.5μg/ml ~ 17.5μg/ml 时,维生素B 1浓度与吸光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3.53%;RSD(%)为1.17%。
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本实验测定专属性好,并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该维生素B 1片维生素B 1含量为93.05%,符合本品含维生素B 1 (C 12H 17ClN 4OS.HCl )应为标示量的90.0%~ 110.0%的规定为合格。
维生素B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含量测定 [实验内容] (一)1、仪器与试药电子天平(XX 公司,编号:XX ),XX 紫外分光光度计(编号:XX ,厂家:XX )。
维生素B1(批号:XX ,生产厂家:XX 公司),维生素B1对照品(精制原料,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xx ), 辅料空白(根据维生素B1片处方工艺配制),盐酸溶液(9→1000),纯化水 。
2、处方分析:组成 处方量(g)比例(%) 维生素B 1 10 16.39 淀粉 20 32.78 糊精 30 49.18 硬脂酸镁 1.0 1.639 生产1000片根据处方量分析,维生素B 1含16.39%,辅料含83.6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其应用范围包括:①定量分析,广泛用于各种物料中微量、超微量和常量的无机和有机物质的测定。
②定性和结构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还可用于推断空间阻碍效应、氢键的强度、互变异构、几何异构现象等。
③反应动力学研究,即研究反应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关系,测定反应速度和反应级数,探讨反应机理。
④研究溶液平衡,如测定络合物的组成,稳定常数、酸碱离解常数等。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可大致分为在食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其中在食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食品酶分析中的应用、酸奶中维生素A的测定、水果汁中果糖的测定、番茄红素的测定、甜蜜素的测定等;而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硼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的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苏丹红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吊白块的含量等。
本文分别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在食品工业中的这些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目前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各种方法正在逐步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
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描述物质分子对辐射吸收的程度随波长而变的函数关系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宽吸收谱带组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有色溶液最大吸收波波长一、实验目的1.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实验技术;3.了解掌握U-30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法。
根据最大吸收波长可做定性分析;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可做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原理:根据吸收曲线中吸收峰的数目、位置、相对强度以及吸收峰的形状进行定性分析。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原理,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
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是标准曲线法即只要绘出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测出试液的吸光度,就可以由标准曲线查得对应的浓度值,即未知样的含量。
3.仪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记录装置。
三、仪器与试剂日立U-30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吸量管;乙醇;待测溶液;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1.接通电源,启动计算机,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启动工作站并初始化仪器,预热半小时。
2.在工作接口上选择测量项目为光谱扫描,设置扫描参数(起点:650nm,终点:250nm,速度:中,间隔:1.0nm,单次扫描)3.将两个均装有无水乙醇的1cm石英比色皿放入测量池中,进行基线扫描。
4.基线做好后,按下面的顺序进行操作:做Baseline→换样(换上待测样品置于Sample池)→进入Analysis Method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设定→Sample命名→Ready→Measure进行测量,寻找待测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再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下面是几种待测溶液的A-λ图,图1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58nm。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选择题1 物质的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B )A.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B.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C. 分子的振动D. 分子的转动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决定于 ( C )A. 原子核外层电子能级间的跃迁B. 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C. 分子的电子结构D. 原子的电子结构3 分子运动包括有电子相对原子核的运动(E 电子)、核间相对位移的振动(E 振动)和转动(E 转动)这三种运动的能量大小顺序为 ( A )A. E 电子>E 振动>E 转动B. E 电子>E 转动>E 振动C. E 转动>E 电子>E 振动D. E 振动>E 转动>E 电子4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一有色溶液,当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加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分别是 ( C )A. 增加、不变B. 减少、不变C. 不变、增加D. 不变、减少5 吸光度与透射比的关系是 ( B ) A. T A 1=B. TA 1lg = C. A = lg T D. A T 1lg = 6 一有色溶液符合比尔定律,当浓度为c 时,透射比为T 0,若浓度增大一倍时,透光率的对数为 ( D )A. 2T OB. 021TC. 0lg 21T D. 2lg T 07 相同质量的Fe 3+和Cd 2+ 各用一种显色剂在相同体积溶液中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前者用2cm 比色皿,后者用1cm 比色皿,测得的吸光度值相同,则两者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 ( C )已知:A r(Fe) = 55.85,A r(Cd) =112.4A. Cd Fe 2εε≈B. e d F C 2εε≈C. e d F C 4εε≈D. Cd Fe 4εε≈8 用实验方法测定某金属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ε,测定值的大小决定于 ( C )A. 入射光强度B. 比色皿厚度C. 配合物的稳定性D. 配合物的浓度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吸光度A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B. 摩尔吸光系数ε随浓度增大而增大C. 透光率T 随浓度增大而增大D. 透光率T 随比色皿加厚而增大10 下列表述中的错误是 ( A )A. 比色法又称分光光度法B. 透射光与吸收光互为补色光,黄色和蓝色互为补色光C. 公式bc II A ε==0lg 中,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数值愈大,反应愈灵敏 D. 吸收峰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但最大吸收波长不变11 吸光光度分析中比较适宜的吸光度范围是 ( C )A. 0.1~0.5B. 0.1~1.2C. 0.2~0.8D. 0.2~1.512 若显色剂无色,而被测溶液中存在其它有色离子干扰,在分光光度法分析中,应采用的参比溶液是 ( D )A. 蒸馏水B. 显色剂C. 试剂空白溶液D. 不加显色剂的被测溶液13 采用差示吸光光度法测定高含量组分时,选用的参比溶液的浓度c s 与待测溶液浓度c x 的关系是 ( D )A. c s =0B. c s = c xC. c s > c xD. c s 稍低于c x14 桑德尔灵敏度S 与摩尔吸光系数ε的关系是 ( A ) A. εMS = B. 610⨯=εM S C. ε610⨯=M S D. M S ε= 15下列因素对朗伯-比尔定律不产生偏差的是 ( A )A. 改变吸收光程长度B. 溶质的离解作用C. 溶液的折射指数增加D. 杂散光进入检测器二、填空题1吸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__朗伯-比耳定律,用公式表示为___A= εbc,式中各项符号各表示:A为吸光度,b为吸收介质厚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重金属,紫外可分光光度法发布时间: 2016-10-31(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其检测原理是:重金属与显色剂—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可与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有色分子团,溶液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
在特定波长下,比色检测。
分光光度分析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物质本身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另一种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显色”,然后测定。
虽然不少无机离子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但因一般强度较弱,所以直接用于定量分析的较少。
加入显色剂使待测物质转化为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来进行光度测定,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试手段。
显色剂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而以有机显色剂使用较多。
大多数有机显色剂本身为有色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螯合物。
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高。
有些有色螯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进行萃取浸提后比色检测。
近年来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显色体系受到关注。
多元配合物的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组分形成的配合物。
利用多元配合物的形成可提高分光光度测定的灵敏度,改善分析特性。
显色剂在前处理萃取和检测比色方面的选择和使用是近年来分光光度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原子荧光法(AF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在特定频率辐射能量激发下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虽然原子荧光光谱法是发射光谱法,但它与原子吸收光谱法密切相关。
它兼有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克服了两种方法的缺点。
原子荧光光谱具有发射谱线简单、灵敏度比原子吸收光谱高、线性范围宽、干扰少等特点,可用于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仪可用于分析汞、砷、锑、铋、硒、碲、铅、锡、锗、镉、锌等11种元素。
现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医学、地质、农业、饮用水等领域。
在国家标准中,原子荧光光谱法已成为食品中砷、汞等元素测定标准的首选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吸收系数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吸收系数法作为经典的光谱分析方法,在生命科学、化学和环境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简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是一种通过物质在紫外可见区域的吸收来分析其化学成分的方法。
在UV-Vis分析中,样品先置于光束中,然后辐射能量的波长随时间逐步增加直至最大值。
这一循环过程在暗室的平板玻璃上进行,通过探测器对样品产生的光线的强度进行分析。
UV-Vis的最大优点是其快速性和便携性,而且很多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都可以直接与实验室实测配合,使其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吸收系数法
吸收系数法,又叫比色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溶液吸收光线的能力来确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的方法。
在比色法中,样品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其灰度值将会与标准样品尺度的灰度值相匹配,这个比率即是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一般用于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和化学等领域的实验定量测量。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公式:A = Ecl,其中A是吸收系数,E是分子的分子密度,c是溶质的浓度,而l是光程长度。
吸收系数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实验方法,它通过测量物质或化合物在某个波长范围内的吸收率,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