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分布滞后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4
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建立总量消费函数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为了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下表给出了中国名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居民总消费CONS以及表示宏观税收的税收总额TAX、表示价格变化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990=100),并由这些数据整理出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C=GDP/CPI、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CONS/CPI,以实际可支配收入X=(GDP-TAX)/CPI,这些数据是1978-2006的时间序列数据,即观测值是连续不同年份的数据。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支出与收入资料解:阿尔蒙多项式估计法1、首先使用互相关分析命令cross,初步判断滞后期的长度。
在命令窗口键入:cross y x,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x与y各期滞后值的相关系数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消费总支出y与当年和前四年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关,因此,利用阿尔蒙多项式估计法估计模型时,解释变量滞后阶数为5.利用EViews软件,输入样本数据,在命令窗口键入:LS y c pdl(x,5,2)得到以下回归分析结果:估计结果:xx x x x x yt t t t t t t5432104497.010270.013208.013311.010580.005015.0192.1794-----∧+++---= t = (2.07755) (6.63411) (6.51267) (7.90985) (6.26776) (0.99479)997444.02=R,250.2471=F ,955959.0..=W D其中括号内的数为相应参数的T 检验,R2是可决系数,F 和D.W.是有关的两个检验统计量。
2、模型检验从回归估计和残差图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从截距项与斜率项的t 检验值看,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27的临界值052.2)27(025,0 t,认为中国总量消费与支出以及与各滞后消费间线性相关性显著,并且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第九章 案例分析【案例7.1】 为了研究1955—1974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库存量Y 和销售额X 的关系,用阿尔蒙法估计如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tt t t t t u X X X X Y +++++=---3322110ββββα将系数i β(i =0,1,2,3)用二次多项式近似,即00αβ=2101αααβ++=210242αααβ++=210393αααβ++=则原模型可变为t t t t t u Z Z Z Y ++++=221100αααα其中321232113210943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X X X Z X X X Z X X X X Z在Eviews 工作文件中输入X 和Y 的数据,在工作文件窗口中点击“Genr ”工具栏,出现对话框,输入生成变量Z 0t 的公式,点击“OK ”;类似,可生成Z 1t 、Z 2t 变量的数据。
进入Equation Specification 对话栏,键入回归方程形式Y C Z0 Z1 Z2点击“OK ”,显示回归结果(见表7.2)。
表7.2表中Z0、 Z1、Z2对应的系数分别为210ααα、、的估计值210ˆˆˆααα、、。
将它们代入分布滞后系数的阿尔蒙多项式中,可计算出3210ˆˆˆˆββββ、、、的估计值为:-0.522)432155.0(9902049.03661248.0ˆ9ˆ3ˆˆ0.736725)432155.0(4902049.02661248.0ˆ4ˆ2ˆˆ 1.131142)432155.0(902049.0661248.0ˆˆˆˆ661248.0ˆˆ21012101210100=-⨯+⨯+=++==-⨯+⨯+=++==-++=++===αααβαααβαααβαβ从而,分布滞后模型的最终估计式为:32155495.076178.015686.1630281.0419601.6----+++-=t t t t t X X X X Y在实际应用中,Eviews 提供了多项式分布滞后指令“PDL ”用于估计分布滞后模型。
第九章 滞后变量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经常遇到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在回归模型中不仅含有解释变量X 的当前值而且含有X 的滞后值,它就称为分布滞后模型(Distributed-Lag Model),如t t t t t X X X Y εβββα++++=--221100(9.0.1)就是一个分布滞后模型。
如果模型中包含一个或若干个因变量的滞后值,它就称为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如t t t t Y X Y εγβα+++=-1(9.0.2)就是一个自回归模型。
分布滞后模型与自回归模型都属于滞后变量回归模型,它在经济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一个当前的经济指针,经常受到过去某些经济指针(包括自身的)影响,这是件很常见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我们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要考虑下列问题:1.经济分析中滞后起什么作用? 2.滞后的原因是什么?3.在实证分析中对滞后有没有什么理论判别方法?4.自回归与分布滞后有什么关系?能否从一个导出另一个? 5.滞后变量模型中有哪一些统计问题?6.变量之间的滞后是否意味着灾难?如果是,如何度量它? 这些问题有些是不能给出精确定义或精确解答的,只可体会其意思。
我们以下主要是从经济模型的数学形式来展开讨论。
第一节 模型概念:消费滞后、通胀滞后与存款创生实际经济活动中,因变量Y 经常是与经济自变量的过去值有关,而与当前值有关反而少一些。
为了具体说明这种滞后关系,我们看一些实例。
1.消费滞后假如一个消费者从今年起每年工资增加2000元,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他的消费行为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呢?一般来说,他不会把当年增加的收入全部花光。
很可能是,他把每增加的2000元当年花掉800元,第二年花掉600元,第三年花掉400元,余下的永久储蓄起来。
这样到第三年,他的消费增加额将是1800元。
这样的消费函数写下就是t t t t t X X X C Y ε++++=--212.03.04.0(9.1.1)这里Y 是消费开支,C 是常数,X 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