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 格式:ppt
- 大小:907.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XX讲城市总体布局(4学时)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含义在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
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或者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
具体地讲,城市总体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通过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等。
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落实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
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力求城市总体布局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
——城市总体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总体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科学技术的及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总体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在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
关键词:城市⽤地城市规划 1 城市⽤地适⽤性评价⽅法 城市⽤地评价主要包括⾃然条件、建设条件及⽤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
其中,每⼀⽅⾯都不是孤⽴的,⽽是相互交织在⼀起。
进⾏城市⽤地评价必须⽤综合的思想和⽅法。
1.1 ⾃然条件评价 ⾃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的影响。
城市建设⽤地的⾃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程地质、⽔⽂、⽓候和地形等⽅⾯的内容。
(1)⼯程地质。
⼀是⼟质与地基承载⼒。
由于地质构造和⼟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的影响,地基承载⼒相差悬殊,故需全⾯了解建设⽤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在⼀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受⽔膨胀、失⽔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饱和状态,地基承载⼒较低。
⼆是地形。
包括⼭地、丘陵和平原三类。
平原和低丘地带较好,⼭地问题较多。
三是冲沟。
为⾃然形成的排洪沟,形成切割⽤地,增加⼯程量,造成⽔⼟流失。
四是滑坡与崩塌。
滑坡是指在斜坡上⼤量⼟⽯沿坡滑下;崩塌是指⼭坡岩层和⼟层的层⾯⾬后相对滑动,造成⼭坡体失去稳定⽽塌落。
五是岩溶。
即喀斯特现象,多数为⽯灰岩,在地下⽔的溶解和侵蚀下,岩⽯内部形成空洞。
六是地震。
地震的突然爆发不仅造成地表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且还会引起地裂缝、喷⽔、冒砂等现象。
(2)⽔⽂与⽔⽂地质。
需获得江河流量、⽔质、流速、洪⽔位、地下⽔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质、地下⽔位等资料。
(3)⽇照。
包括全年太阳照射的天数,以及邻近建筑物是否对⽤地造成阳光遮挡等。
(4)风象。
由风向与风速表⽰。
风向⼀般⽤风向频率(某⼀时期内观测、累计某⼀风向发⽣的次数/同⼀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表⽰;风速⼀般⽤平均风速(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表⽰。
(5)⽓温。
⽇温差较⼤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夜间城市地⾯散热、冷却快,⼤⽓层中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会出现“逆温层”现象,污浊空⽓和有害废⽓难以扩散,将加剧⼤⽓污染。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90 GB137-90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1-3-1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第1.0.3条编制城市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与规范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第2.0.1条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第2.0.2条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第2.0.3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类别。
第2.0.4条城市用地分类应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各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图纸和文件。
第2.0.5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必须符合表2.0.5规定: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2.0.5第三章城市用地计算原则第3.0.1条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第3.0.2条分片布局城市应先按本标准第3.0.1条规定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第3.0.3条城市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
每块用地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
第3.0.4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一万分之一或五千分之一比例尺图纸进行分类计算,分区规划用地应采用五千分之一或二千分之一比例尺图纸进行分类计算。
现状和规划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图纸。
第3.0.5条城市用地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
数字统计精确度应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一万分之一图纸应取正整数,五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一位数,二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两位数。
第3.0.6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数据计算应统一按附录三表格式进行汇总。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引言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的开展方向、产业布局、根底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个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的背景和流程,并讨论一些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
背景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涉及到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住宅区划、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经济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流程城市用地布局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各种与城市开展有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2. 制定规划目标和原那么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和原那么。
规划目标通常包括城市开展的定位和开展方向,原那么那么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根底设施建设等。
3. 土地利用评估和分区根据规划目标和原那么,对城市的土地进行评估和分区。
评估土地的适宜用途和潜在问题,然后对土地进行划分,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类型和规模。
4. 布局设计和方案选择根据土地分区和规划目标,进行城市用地布局的设计。
设计中要考虑各个用地类型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的空间布局。
然后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适宜的布局方案。
5. 实施和监测确定最终的城市用地布局方案后,需要进行实施和监测。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监测阶段那么是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良布局方案。
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常用的策略有: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应尽可能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这可以通过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建筑的密度、推动混合用地和多层次用地等方式实现。
(城市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第2.0.3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类别。
第2.0.4条城市用地分类应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各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2.0.5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必须符合表2.0.5的规定: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2.0.5第三章城市用地计算原则第3.0.1条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第3.0.2条分片布局的城市应先按本标准第3.0.1条的规定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第3.0.3条城市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
每块用地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
第3.0.4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一万分之一或五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分区规划用地应采用五千分之一或二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
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应采用同一比例尺的图纸。
第3.0.5条城市用地的计量单位应为万平方米(公顷)。
数字统计精确度应根据图纸比例尺确定:一万分之一图纸应取正整数,五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一位数,二千分之一图纸应取小数点后两位数。
第3.0.6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数据计算应统一按附录三表的格式进行汇总。
第四章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第4.0.1条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以下简称建设用地)的远期规划控制标准。
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4.0.2条在计算建设用地标准时。
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
第4.0.3条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1. 简介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 城市用地分类根据城市功能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用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居住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和住宅配套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中人们居住的主要地区。
•商业用地:用于建设商业建筑和商业设施的土地,包括购物中心、超市、餐饮店等。
•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工厂、仓库和其他工业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用地:用于进行农业生产和农田保护的土地,保障城市的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公共设施用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的土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
3. 城市用地规划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3.1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倡导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3.2 经济效益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推动城市产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3.3 社会公平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强调社会公平,均衡城市各区域的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内部发展差距。
3.4 文化保护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通过合理规划文化用地和保护区域,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4. 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 集约化用地布局集约化用地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率,实现用地的紧凑和集约。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土地的消耗,降低城市用地的开发压力,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报批稿已经编制完成,即将于2012年世界末日之前实施执行,这将对规划编制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1总 则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 语2.0.1城乡用地 town and country land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代码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Chinese英文同(近)义词EnglishH建设用地development landE非建设用地non-development land2.0.2城市建设用地 urban development land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2.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指上述用地之和,单位为hm2。
表 2.0.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代码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Chinese英文同(近)义词EnglishR居住用地residential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工业用地industrialW物流仓储用地logistics and warehouseS交通设施用地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G绿地green space2.0.3人口规模 population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