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差异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格局作者:陈毓玲来源:《财讯》2017年第30期本文使用变异系数指标衡量我国历年省级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利用回归模型具体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进行聚类分析,以深刻认识我国城市化水平格局。
城市化省际差异空间格局引言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以及经济从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变。
城市化是农村聚落形态向城市聚落形态的一直演替过程,城市的规模效益以及集聚经济使得城市在现代社会中更具有优势,因而真实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涉及到方方面面。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地区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不平衡以及地区差异在我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李震从三个时间段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刘盛和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省际格局的成因,冯邦彦等学者对城市化差异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已有大多文章以笼统分析城市化水平的整体差异为主,对差异程度、差异格局的分析较少。
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1)城市化水平与差异城镇人口比重这一指标虽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水平,但简单、直观、可操作性强。
本小节以省份为单位,通过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的计算来刻画我国城市化格局。
表2.1是2005-2013年全国各省城市化率数据各系数的计算。
从表可以得到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程度大,城市化水平最低地区是西藏,到2014年其城市化水平也仅有25.78%,与城市化最高水平的上海之间的差距达到63.79%,上海是其城市化率的三倍多。
图2.1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历年变化的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在逐年缩小。
原因在于国内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发展已趋于和缓,而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加速追赶,根据学者诺塞姆提出的城市化水平发展“S”型曲线,城市化发展的后期有一个稳定阶段,这个稳定阶段大约发生在城市化水平为80%左右的时期,同时城市化水平处50-80%之间的的时候是城市化发展的减速阶段,所以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化较高水平地区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稳定阶段以及减速阶段,所以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一直呈下降的趋势。
我国城市化路径的区域差异分析一、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面临着这样一个发展经济学的课题。
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人为的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它的工业化速度;当这种不协调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落后的城市化水平势必将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阻力,这种情形又势必最终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更为长远的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
20世纪末,中国终于在改革开放20年后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大量的商品在经济社会的传统市场上开始寻找不到买主,产品出现积压。
于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七八亿的人口规模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但是由于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使得这么庞大的潜在市场难以形成巨大的现实购买力,这一瓶颈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化问题已和中国经济领域的诸多重要和棘手的问题纠缠到了一起。
城市化是有效解决实践中的“三农”问题根本之所在,城市化是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和归宿之一,城市化也是涉及每个经济行为主体福祉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甚至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新一轮行政级次改革以及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
因为城市是一种具有节约费用和获得聚集效益的空间方式,它会节约因分工而产生协作的费用,从而城市中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企业和居民获得外部经济,并且节省城乡、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交易费用,所以城市化这一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趋势,必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寻找到更多的认知,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分区域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探讨分区域的研究我国城市化路径选择首先面临的是一个关于区域划分的问题。
因为区域过大或者过小都没有实践上的意义。
区域划分的过大,区域内的情况势必又多种多样,那么一种城市他的指导思路将不能有效地作用于该区域;区域划分的过小,又将出现相当规模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而且数目过多的区域也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管理。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一、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现状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全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很大,最高的上海城市化水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甘肃等省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高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二、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GDPP为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中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及其成因所谓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流动,出现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化转换、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分析出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的是:(一)人口迁移,这样就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景观的改变,这则引起土地利用形态的改变、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城市化它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四个方面。
这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不断腾飞,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的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大步向前。
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城市规模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有三个:(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而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由于各地区的主客观因素差异都很大:比如地理区位差异,历史因素,发展条件等等。
因此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等问题。
分析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主要采用区位熵(GDP 占全国比重/人口占全国比重)的方法来分析全国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
然而不同的年份我国各省区城市化的排序也是不断在变化的。
中国区域城市化大致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平稳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
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2010年我国各省的城市化水平。
下表是以2010年我国各省的GDP和人口数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省份GDP占全国比重(%)(S 人口占全国比重(%)(P) 区位熵值(q=s/p)(S)(P)(q)等级划分上海 4.25 1.72 2.47 Ⅰ北京 3.46 1.46 2.37天津 2.29 0.97 2.36江苏10.05 5.87 1.71浙江 6.84 4.06 1.69内蒙 2.92 1.84 1.59广东11.47 7.79 1.47辽宁 4.59 3.27 1.40山东9.90 7.15 1.39 Ⅱ福建 3.47 2.75 1.26吉林 2.14 2.05 1.04河北 5.07 5.36 0.95湖北 3.97 4.27 0.93重庆 1.98 2.15 0.92 Ⅲ陕西 2.52 2.79 0.90黑龙江 2.57 2.86 0.90宁夏0.41 0.47 0.88山西 2.28 2.67 0.86新疆 1.36 1.63 0.84河南 5.76 7.02 0.82湖南 4.00 4.9 0.82青海0.34 0.42 0.81海南0.52 0.65 0.79江西 2.37 3.33 0.71四川 4.25 6 0.71安徽 3.08 4.4 0.70 Ⅳ广西 2.39 3.44 0.69西藏0.13 0.22 0.58甘肃 1.03 1.91 0.54云南 1.81 3.43 0.53贵州 1.15 2.59 0.45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水平从总体上来说都并不高,但是对于全国范围而言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及原因摘要: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城市化水平状况。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省级的城市化区位熵,Q大于1,说明省级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城市化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省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S和P分别为该省级城市化水平占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重。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
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
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关键字:区位熵,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
总体来看全国城市化水平东部西部低。
正文: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已从原来的北高南低态势转变为目前东高西低的格局。
这是由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背景、人口分布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与自然、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12个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呈负相关,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强烈。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因子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综合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在显著增强。
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城市化水平状况。
区位熵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省级的城市化区位熵,Q大于1,说明省级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城市化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省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S和P分别为该省级城市化水平占全国城市化水平的比重。
下面我们列出2010年全国各省城市化水平及差异表:内容地区2010城市化水平(S)201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P)区位熵(Q)城镇人口(万人)总人口(人)北京市85% 47.5 1.79 1667 19612368 上海市88.60% 47.5 1.87 2039 23019148 天津市78.00% 47.5 1.64 1009 12938224 重庆市51.60% 47.5 1.09 1489 28846170 黑龙江省55.50% 47.5 1.17 2126 38312224 吉林省53.30% 47.5 1.12 1464 27462297 辽林省60.40% 47.5 1.27 2643 43746323 河北省43.00% 47.5 0.91 3078 71854202 山东省48.30% 47.5 1.02 4627 95793065 河南省37.70% 47.5 0.79 3545 94023567江苏省55.60% 47.5 1.17 4374 78659903 安徽省42.10% 47.5 0.89 2505 59500510 浙江省57.90% 47.5 1.22 3151 54426891福建省51.40% 47.5 1.08 1896 36894216 广东省63.40% 47.5 1.34 6613 104303132 广西省39.20% 47.5 0.83 1804 46026629 内蒙古53.40% 47.5 1.13 1319 24706321 山西省46.00% 47.5 0.97 1623 35712111 陕西省43.50% 47.5 0.92 1624 37327378 江西省43.20% 47.5 0.91 1925 44567475 湖北省46.00% 47.5 0.97 2633 57237740 湖南省43.20% 47.5 0.91 2838 65683722 贵州省29.90% 47.5 0.63 1039 34746468 四川省38.70% 47.5 0.82 3112 80418200 云南省34.00% 47.5 0.72 1563 45966239 甘肃省32.70% 47.5 0.69 836.3 25575254 宁夏46.10% 47.5 0.97 290.5 6301350 青海41.90% 47.5 0.89 235.8 5626722 西藏23.80% 47.5 0.50 72 3002166 新疆39.90% 47.5 0.84 870.4 21813334 台湾省85% 47.5 1.79 1969 23162123 海南省49.10% 47.5 1.03 426 8671518 香港100% 47.5 2.11 709.76 7097600澳门100% 47.5 2.11 55.74 557400根据上述表格表明:区位熵大于一的省市特别行政区主要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黑龙江吉林辽林山东江苏省浙江福建广东内蒙古台湾海南香港澳门。
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质量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与对应各省区总⼈⼝的百分⽐),但仍低于全球平均⽔平。
同时,由于中国是⼀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平等⽅⾯,也必然表现出很⼤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平现状城市化⽔平同经济发展⽔平尤其是⼈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平存在着很⼤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与对应各省区总⼈⼝的百分⽐),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平较⾼的地区。
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平,全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很⼤,最⾼的上海城市化⽔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龙江、辽宁、江苏、浙江、⼴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平也较⾼;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肃等省区城市化⽔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区位熵的⽅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法⼜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区域在⾼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等⽅⾯,是⼀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Q=S/P,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为该区域GDPP为⼈⼝数占全国的⽐重Q⼤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发达;Q越⼤,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越⾼,否则发展⽔平越低。
中国城市化的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中国城市化的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差距缩小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资源、资本和就业机会的集中,城市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首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流入,使得城市蓬勃发展。
其次,城市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这些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再次,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更高,而农村居民则面临就业机会有限和收入低下的问题。
二、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首先,土地制度改革不完善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逐渐稀缺,而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流转和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这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现代化。
其次,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
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较为集中,而农村则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教育水平低下和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乡差距缩小的路径与措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农地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应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和土地产权制度,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与集约化经营。
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农药的使用。
此外,加强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