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遍”读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0.88 KB
- 文档页数:1
三遍读书法知识点总结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读书方法被称为“三遍读书法”,它是指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将内容进行三次阶段性的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将就三遍读书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第一遍速读在进行第一遍速读时,可以将书籍的目录、封面、简介等内容仔细阅读一遍,了解书籍的主题和框架,然后将每一章的标题和小标题大致浏览一遍,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在这个阶段,不必过于深入地理解每一段文字,只需要把握大意,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和大致内容。
第一遍速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对书籍内容的基本了解,帮助读者建立对整本书的整体认知。
这一阶段不需要过于追求细节和深入理解,而是以把握整体框架为主要目标。
可以用快速阅读、略读和粗读的方式来进行,不必对每个词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在第一遍速读中,读者可以注意书籍的章节结构、论证思路和重点内容,帮助后续更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二、第二遍细读在完成第一遍速读之后,进行第二遍细读。
这时读者已经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可以更加细致地钻研每一个章节和段落。
在第二遍细读时,读者可以注重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深入挖掘书中的细节和重要观点,充分领会作者的思想,掌握书籍的核心内容。
在进行第二遍细读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标注和记笔记,以便后续的复习和整理。
可以重点关注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并且可以进行批注和辅助阅读,帮助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遍细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书籍的细节和重要观点,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掌握书中的核心知识和观点。
在这个阶段,需要仔细地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掌握书籍的精华内容,为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打下基础。
三、第三遍反复阅读在进行完第二遍细读后,进行第三遍反复阅读。
这时读者已经对整本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对书籍内容的掌握,并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读书“三法”
一、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
1.博(博览群书);
2.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
3.读(熟读成育以增强记忆力)
二、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
1.不谈金钱、
2.不谈琐事、
3.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
三、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
日积月累法;
古今中外法;
借书摘抄法。
四、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
目的性、
灵活性、
广泛性。
五、茅盾经常说采用“三式”读书法:
第一遍,乌瞰式(求得初步印象);
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
第三遍,消化式(吸取种种精华)。
六、民主人士李公仆说,从书中跳出来有“三条路”:
一条是读活书(读言之有物生动活泼的书);
一条是活读书(读书要多动脑筋思考);
一条是读书活(读书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七、宋代苏东坡读书提要分“三步”:他滴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要“提要”。
第一步是抄一段,
第二步用三个字为题,
第三步用一个字为题,
后来,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八、清代曾国藩说,读书“三有”:
第一要有志(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
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九、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是,
我们不应该象蚂蚁一样只鹛集,
也不可像蜘蛛一样只从自己肚里抽丝,
而应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自考生需掌握三遍读书记忆法【复习指导】书到底怎么看,有些同学考完考试之后,教材还几乎是新的,这很难想象他们能顺利通过考试,我个人认为:“书读三遍,其功自成”。
第一遍泛读先翻开目录,仔细看一下分布,了解全书的结构,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教材的脉络,然后再开始阅读。
泛读的意思就是并不要求一定要把看到的内容都背诵下来,只是做到有个印象,理解性的记忆。
然后要到网上去找些资料来抓重点。
网上自考的资料非常多,但串讲资料的质量却相去甚远,有些是教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些是自考同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笔记,其实我认为,一份资料的优劣并不取决于整理者的水平,而更多是取决于这份资料对整理者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时候自考同学整理的资料反而比教授给的资料更“好”,无非是多用了一些心思而已。
而如何分辨资料的好坏,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就成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资料的好坏,分辨起来很简单,拿出整理好的考试重点分布表,看一下这份串讲的涵盖情况,如果有一份资料如果他的内容涵盖了一次考试90%的内容,这是否是一份好资料那?我个人认为,他可甚至可能不如一份只覆盖每次考试70%内容的一份资料,因为使用这种资料复习的风险太大了,万一资料有些偏颇,情况就很糟糕了,虽然总结精简是必要的,但有时候也不能一味求简,这样很可能本末倒置,反而加大了考试的风险。
根据你已经整理好的分布表与串讲资料对照,把该补充的知识要点,画在书上或写在旁边,如果地方不够可以写在即时贴然后贴在旁边,就样就可以勾划出全书所有的考核重点,通过这种方法,把一些不重要的内容剔出去,将为下一步的背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遍背记第二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背记,把没有必要的连结性内容去掉,只勾画重点,总结核心词汇,会很有利于记忆。
最后这一遍看书一般是在考前,有些同学甚至是提前到考场门口复习,这一遍要把前面的已经背记好的内容再看一遍,其他没有标注重点地内容,也再快速浏览一下,以备不时之需。
而对于刚才画下来的,不太好背的的题目,可以利用短期记忆的方法,自考规定迟到半个小时之后才不许入场,如果你够沉着,可以在考场外拿着总结好的题目一直背到发卷子,然后再进入考场,拿到卷子马上翻后面的答题,看看有没有这些题目,如果没有就放心了,如果有,就赶紧趁热打铁,把他们答上,当你写完答案,一看至少有5分入手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感觉啊!当然理工类的也可以一样的,把一些难记的公式和三角函数值之类在进场前最后背一遍,然后进去就马上写在草稿纸上备查,用不到就算了,如果刚好考到,岂不是白捡来的分儿嘛。
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一、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结构较复杂的句子。
3、能抓住重点词、句、段,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能力。
4、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2、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学会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四、时数安排:本课用五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过程:1、让学生自由谈谈读书的方法和感受。
2、老师谈读书方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1)老师示范读、领读。
(2)让学生自由读:A、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B、画出自己认为意义深的句子。
(3)记下“三遍”读书法的内容。
2、扫除生字词障碍(1)查字典(2)结合课文内容和老师讲解(3)拼读(4)重点讲解:先驱者咀嚼弄懂阐述鸟瞰琢磨3、指导预习(1)想一想,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是指哪三遍。
(2)把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练习生字词,理解意思。
第二、三课时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与检查:1、检查生字词2、检查阅读情况3、检查预习情况(三)新授过程:1、讲读第一至四自然段:(1)读通课文、疏通句子。
(2)理顺文理。
(3)老师导读:A、茅盾先生的身份、职务、作品和人们对他的赞誉。
B、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C、茅盾先生吨“三遍”读书法的论述: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词炼句。
(4)细读第三自然段,领会“三遍”读书法。
2、讲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1)理顺文理(2)老师讲解:A、具体分析第一遍读书要粗读:要求“快”、“全”、“粗”B、具体分析第二遍读书要精读:要求“慢”、“细”、“深”。
中小学生语文三遍阅读法摘要:人们认识事物除了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直接获得,另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
阅读是学习知识,获得经验,提高技能,汲取精神养料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内容和目的。
由于年龄、心理、知识基础、社会阅历、阅读水平等原因,导致中小学生阅读存在较大困难,往往会出现阅读速度较慢,阅读理解不准确,阅读认识不深刻等问题。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在多次的应考中,阅读丢失分都是个大项。
关键词:阅读;深入;加强记忆;拓展阅读一、什么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呢?一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的方法是三遍阅读法。
三遍阅读是一种众所周知的阅读策略,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它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提升阅读水平。
三遍阅读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它通过多次阅读同一篇文章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三遍阅读法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遍阅读是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第二遍阅读是深入阅读文章,重点关注文章的细节和语言表达;第三遍阅读是加强记忆和理解的阅读,学生需要再次阅读文章,并尝试回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二、怎样进行三遍阅读,每一遍阅读都有些什么内容第一遍阅读是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面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在这个阶段,学生不需要过多地关注细节,只需要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标题、副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等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可以判断出文章属于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或者是议论文;记叙文可以判断出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写景抒情的记叙文,还是托物言志的记叙文;说明文可以判断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议论文可以判断出是立论还是驳论。
不管哪种文体,第一遍阅读要搞清主题和大意,记叙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说明文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是什么,议论文阐明作者的什么论点,这是第一遍阅读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三遍”读书法茅盾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文化邢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三遍读书法.就是在读文章时.至少要读三遍,采取粗精结合、学用结合的消化理解式阅读方式。
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篇最好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落的结构;第三遍就要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记忆它的精炼的字句。
关于读书,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方法了: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卖奖章买书、卢梭的三步读书法等等,今天我门将继续介绍一种新的读书法:三遍读书法。
茅盾在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归纳起来就是:第一遍:鸟瞰式。
需要快速阅读,一口气把它读完,以获得对全书完整的印象,居高临下,看清全貌,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
对书中难点留下记号,以便以后解决。
第二遍:精读式。
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研读,弄懂字面意义,深入理解内容、写法。
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各个角度思考、品味作品的意义。
第三遍:消化式。
经过精读,品味到了作品的佳处,但这仍是作者的东西。
要把它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读第三遍,以吸收消化其精华。
这时要着重考虑:书中的内容能否为自己所用,可从哪个角度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表面看来,似乎速度慢点,但实际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读书法,对青少年的读书学习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第一遍:粗读。
对一本新书。
先大略地读一遍。
粗读、全读、快读是第一遍的特点。
粗读时,对书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文章段落,先不去仔细推敲和研究,只是简略地做个记号,等以后再处理。
古今九大名人读书的“三步曲”
古今九大名人读书的“三步曲”,值得各位网友借鉴!
一、三国时期--董遇
三国董遇读书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即要抓紧一切世间来读书学习。
二、宋朝--苏东坡
宋朝苏东坡读书提倡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是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是用一字为题。
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一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他居住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
三、马克思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做记号)、读(熟读成诵)。
四、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在校读书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事。
五、徐特立
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六、鲁迅
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要有“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七、茅盾
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第二遍精读式、第三遍消化式。
八、李公朴
李公朴从书中挑出来“三条路”:一是读活书(读言之有物的书),二是活读书(动脑筋勤思考),三是读书活(读书联系实)。
九、英国哲学家培根
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是: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只会收集,也不可像蜘蛛一样只从自己的肚子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三遍”读书法范文1:三遍读书法大家好,我是一个学生,我今天想分享一种我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三遍读书法。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速度慢、不够聚焦、难以吸收内容等问题,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这时候,三遍读书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阅读。
那么什么是三遍读书法呢?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抓住大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精读每一个单词或句子,只需要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第二遍:仔细阅读,注意细节。
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跟随作者的思路,仔细理解每一个段落及其意义。
可以标记关键句、引人注目的词、有疑问的地方等。
第三遍:反复攻克难点。
在第三遍阅读中,我们需要重点攻克前两遍读书时留下的难点,反复阅读、思考,弄懂细节和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三遍读书法,我们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和技巧,还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吸收知识和思想。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三遍读书法、阅读、效率、技巧、思想、方法)范文2:三遍读书法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个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三遍读书法。
在学习中,我们都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三遍读书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三遍读书法的步骤如下:第一遍:快速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过分关注细节和细节,只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大致领会内容。
第二遍:仔细阅读、思考每一个细节和重点。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关键句子或段落进行标记并进行批注或总结,以便下一次阅读的时候更好地理解。
第三遍:重点攻关、反复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攻克第二遍阅读时留下的难点,反复进行阅读,加深认识和理解。
叶圣陶的“三步读书法”叶圣陶的“三步读书法”彭樟清叶圣陶先生在数十年的教学、写作、编辑的经历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读书法。
这就是对重要的需要精读的书籍或文章,分初读、复读、再读三步进行。
怎样初读?叶老认为:“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
”初读,要经过三个环节:求疑、答疑、复核。
于无疑之处求有疑,初读务求找出问题来。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初读不疑,等于不读。
有了问题,接着要依据平时的阅读经验、生活或工作的体会,“自求解答”。
有疑问不轻易求人,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才看参考书或质诸他人。
这种答疑过程中就有长进。
自己求得了解答,还得验证它是否正确,这就要用注释或参考书来检验。
在检验过程中辨明真伪,求取真知。
求疑、答疑、复核三个环节中,叶老强调的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
初读的核心是思考基础上的问。
怎样复读?叶老的做法是:“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
”假如把初读中的自问自答视作条分缕析地钻研,那么,复读中的观其大意,就是站在高处,综合归纳。
唯有分析,才能了解书的细节;唯有归纳,才能对全文的脉络、思路、要点、中心等了如指掌。
这第二步,是对第一步的必要补充。
“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
”这是叶老规定的第三步的任务。
第一、二步是“钻进去”,第三步是“跳出来”。
它的目的是吸收、创新。
学懂的内容,要记牢,要体会;对于能改造、创新的,就要下一番研究工夫,使认识不断深化,以转化为自己的成果。
有些家长,为子女能用两天时间读完《水浒传》这样大部头的小说而沾沾自喜。
叶老认为,对此“且慢鼓励,养成了马马虎虎的阅读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
他告诫说:“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大的基本训练。
”三步读书法,就是这种基本训练的具体形式。
(浙江彭樟清选自马来西亚《初中华文作业簿》)。
三遍式阅读法
三遍式阅读法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它通过三个阶段的重复阅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三遍式阅读法的步骤:
第一遍:快速浏览
在第一遍阅读时,目标是获取整体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可以快速翻阅章节标题、副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以及粗体、斜体字等强调部分。
重点是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大致内容。
第二遍:详细阅读
在第二遍阅读时,目标是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逻辑。
可以仔细阅读每一段落,注意作者的论证、观点和例证。
可以标记重要的段落、关键词和不理解的部分,以便后续复习。
第三遍:整体回顾
在第三遍阅读时,目标是综合整个文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再次阅读文章的主要部分,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关键点。
可以回顾之前标记的内容,确保理解和记忆的准确性。
通过三遍式阅读法,可以逐渐建立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记忆,并提高阅读效率和深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包括教材、报纸、杂志和小说等。
茅盾“三遍”读书法
茅盾“三遍”读书法
茅盾在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
”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遍:鸟瞰式。
要快点读,一口气把它读完,以获得对全书完整的印象,居高临下,看清全貌,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
对书中难点留下记号,以便以后解决。
第二遍:精读式。
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研读,弄懂字面意义,深入理解内容、写法。
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各个角度思考、品味作品的意义。
第三遍:消化式。
经过精读,品味到了作品的佳处,但这仍是作者的东西。
要把它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读第三遍,以吸收消化其精华。
这时要着重考虑:书中的内容能否为自己所用,可从哪个角度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表面看来,似乎速度慢点,但实际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读书法,对青少年的读书学习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三步自主预习三遍分层读书自主预习第一步:读三遍课文。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前预习我们要求孩子至少读三遍课文,读课文时要有感情,并做到眼、脑、手合一,即眼睛看着书本,脑袋记住所读内容,读到哪里手指指到哪里,家长在旁边监督确保孩子认真读完三遍课文。
自主预习第二步:标段落。
读完课文后要求孩子给课文标段,一般情况下前面空两格为一段落,确定好段落后用红笔标记,养成良好的标段落习惯,日后孩子在考试的时候,遇到阅读理解标段题目很容易就做出来,且正确率百分之百。
给课文标段还能够提高孩子对课文的理解、熟悉能力,孩子认真给课文标段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如课文的第几段讲了哪些内容等。
自主预习第三步:圈出文中生字。
这一步很关键,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字,会认的字我们要求学生知道这个字的读音、结构、组词等,而会写的字要求学生会写、会认、会读、会组词,如多音字还需要了解这个字的其他读音,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题目。
用红笔圈出会写的字,用其他颜色的笔圈出会认的字,让孩子知道这些字分别都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孩子对这些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第二天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就非常容易记住,且记忆深刻很难忘记。
分层读书第一层境界:把书本当权威,大脑当硬盘。
初级学习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把书本当作权威。
他们崇尚背会书本上的内容,认为让书为我所用太功利,而大脑就像是他们的硬盘,只负责将所有的书本知识都存储进去。
这类人看起来懂了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就会闹笑话,甚至酿成大错。
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的典故也由此而来,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那些只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而这类人就处于读书学习的最低境界,虽然认同知识改变命运,但只是将书本知识搬到了大脑里,这和把书放在书架上从来不翻看没有任何区别。
一个学科学习三遍读书有一个理念,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但是这个是给有基础的人的学习方式,换句话来说在学习某一项知识的时候,他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这项知识所需要的基础。
针对在我们软件开发行业的大多数非科班的同学们来说,这种方式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因为非科班的同学并没有那么多的基础,上来就把书读厚难免会陷入过多的细节而导致进展十分缓慢。
基于这个原因,作者体处理另外的一个学习理念——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下面,就来具体的说一说三遍学习方法。
第一遍——掌握脉络作者之所以在原来两步学习方法之前又加了一步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很多没有基础的同学先对知识整体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重点先掌握主要的流程和原理,不在一个地方死抠。
第一遍学习的时候,没必要去掌握所有的细节,先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至于其他的先没必要去纠结。
这一边的学习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先把你想要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能够掌握其主要的脉络,达到这样就可以了。
第二遍——见山开路,遇水搭桥先做一个解释,我认为知识是有大小之分的,大的知识我称它是一个主题,而跟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我称它为知识点。
就像是宇宙当中的星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那他被类比为一个主题,其他的太阳系行星就被类比为知识点。
同时太阳系又是银河星的子星系,那银河系必然也被类比为一个主题,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主题。
在主题交叉的角度来讲,可能这个例子不是很妥帖,但是也能够大概的说明情况。
理想情况,所有的知识能够组成树形结构,而实际情况,所有的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图形结构。
好了,下面谈一谈我对这一遍学习的理解。
切记,这一遍不是要把所有不懂的知识找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读完。
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在一个主题上学习的时候它对应着很多的知识点,有些知识点因为你有关于他的知识储备,因此就很容易理解,然而如果你正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更多的情况往往是大部分的知识点你都是没有他的相关知识储备的,所以你就需要通过作者的讲解去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然而作者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读者,他们往往都是基于一种普适的情况并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某些必要的主题来对这个他想要讲得主题做讲解,所以可能你就是没有被照顾到的那个,在某些作者没有讲解的知识点上就需要你自己去查阅资料从而掌握它。
间歇高效率的三次阅读法是一种阅读方法,它通过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旨在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第一次阅读时,主要目的是了解书籍或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在这个阶段,读者应该注重整体把握,而不是深入细节。
在第二次阅读时,读者应该更加关注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以及使用的证据和例子。
读者应该试图理解作者的思路和逻辑,以及如何支持或反驳作者的观点。
在第三次阅读时,读者应该更加关注对文章或书籍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读者应该试图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以及如何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同时,读者还应该注意发现和纠正文章或书籍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间歇性的阅读和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文章或书籍的内容和思想,同时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它强调了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反馈性。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结构较复杂的句子,理清课文结构。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遍”读书法内容,明白用“三遍”读书法学习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三遍”读书法具体内容,明白运用此种读书法的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A组: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白三遍读书法的步骤,能学用结合。
B组:理解课文内容,说得清三遍读书法的步骤。
C组:明白课文写什么,能在同学反复答题后,独立回答练习。
D组:读清课文一、复习导入:1、读题目: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提问:请学生介绍“茅盾”课文中怎么介绍?学习第1自然段,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是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总结:这种方法具体内容,运用它学习有哪些好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
二、新授:1、读课文,理清结构既然是写读书方法,那么我们来找找课文哪几自然段对“三遍”读书法做了阐述,它们有何不同?(第3、5~7自然段)第3节:引用茅盾先生的话,概括阐述“三遍“读书法的过程。
第5∽7节:具体分析阐述“三遍“读书法的过程。
讨论第4自然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这段话”指的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3、学习(1)“三遍”读书法这种方法具体内容?也就是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的步骤,具体要求,每一步又有哪些目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大部分。
(采用先扶后放的原则)学习方法:选~读~说说写写第一遍:(鸟瞰)粗读——快、全、粗——初步了解课文。
第二遍:(咀嚼)精读——慢、细、深——深入了解课文。
第三遍:(领会、运用)消化——记、用、想——学用结合。
(2)再读读,说说思考:“三遍”中哪一遍和我们的略读相似?这一遍读的要求是什么?4、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运用“三遍”读书法好处是什么?(受意匪浅)三、巩固练习看板书说说茅盾的“三遍”读书法每一遍的具体步骤。
选择一遍说说。
四、布置作业:从课本后面的“阅读材料”中找一篇文章,试着用的“三遍”读书法读一读。
现代文三遍阅读法陈雪梅在考场上对文章作整体的思考,用三遍阅读解题法可能更容易准确地回答现代文中的问题。
所谓三遍阅读解题法,是说拿到一篇阅读文章后,先不要去看后面的题目(很多学生先看问题后再阅读,注意力就被问题分散了,脑海里一直有问题夹缠不清,如果问题是较难回答的,他自己在阅读之前就乱了阵脚),而是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阅读文本上,来三次阅读。
第一遍:通读全文,弄清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用了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这是对文章的整体了解;第二遍:弄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文章的关键句和重点语段在哪里,这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具体的认知;第三遍:(第三遍阅读之前先看清楚考试题目,要把所有的题目看完,因为题目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时甚至互为答案)通读全文,找到考试题的考查点,分析题目的要求,明确回答的要点,这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和试题了然于心的过程。
这样的三遍阅读之后,已经对文本的分析和问题的回答有了信心——因为你已经对文章作了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分析,可以说文章的许多问题都已经在你的考虑范围内了,此时再把考试的问题作一个通盘的思考,不论问题提在什么地方,你都可以准确作答。
例如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茅盾在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遍:鸟瞰式。
要快点读,一口气把它读完,以获得对全书完整的印象,居高临下,看清全貌,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
对书中难点留下记号,以便以后解决。
第二遍:精读式。
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研读,弄懂字面意义,深入理解内容、写法。
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各个角度思考、品味作品的意义。
第三遍:消化式。
经过精读,品味到了作品的佳处,但这仍是作者的东西。
要把它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读第三遍,以吸收消化其精华。
这时要着重考虑:书中的内容能否为自己所用,可从哪个角度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表面看来,似乎速度慢点,但实际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读书法,对青少年的读书学习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