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语文25课大意
五年级语文25课《古人谈读书》的大意如下:
本课由三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组成,分别是《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宋代朱熹的“读书之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以及宋代曾国藩的“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第一篇文言文《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主要讲述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强调,聪明且爱好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虚心和不自满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是宋代朱熹的“读书之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朱熹提出了读书的三个要点:心到、眼到、口到。
也就是说,读书时需要专注,眼睛要看清楚每一个字,口中要大声朗读。
同时,不要一心二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想着另外一本书。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
第三篇是宋代曾国藩的“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认为,读书需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志向是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见识是指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恒心则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
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每一篇文言文,掌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经验和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读书法是指读书时应该遵循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即三心、到心、口信。
下面我将分别解释这三个要点,并在标题中心扩展下进行描述。
首先是三心。
三心指的是读书时要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全神贯注的心思和追求真正理解的心境”。
发自内心的兴趣意味着读者对所读内容感兴趣,对知识有探求的欲望。
只有对所读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去理解和消化它。
全神贯注的心思意味着读者在读书时要集中注意力,摒除杂念,专注于阅读。
只有全神贯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读的内容。
追求真正理解的心境意味着读者要以真正理解为目标,而不是机械地记住或死记硬背。
只有真正理解所读内容,才能够运用和应用。
接下来是到心。
到心指的是读书时要把心思放到作者的心境中去,理解作者的用意。
读者应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要表达怎样的意思。
通过理解作者的心境,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所读的内容。
到心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是口信。
口信指的是读书时要有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与他人分享。
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读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口信也可以帮助读者总结和梳理所读内容,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果。
在标题中心扩展下,我认为读书法的核心在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首先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计划,明确要读什么书、为什么读、读多久等。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阅读环境和时间,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例如,在安静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此外,还应该采用一些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
另外,注重阅读的过程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追求读完书的数量。
通过与书中的人物进行情感共鸣,体验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可以增加阅读的乐趣和深度。
《弟子规》全文及赏析《弟子规》全文及赏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经过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共有360句、1080个字,读来朗朗上口,是用来给当时的孩童识字和学习规矩的教材。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弟子规全文,一起来看看吧!《弟子规》全文及赏析篇1〈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关于学习】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导语】朱熹,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世称朱⽂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儒学集⼤成者,世尊称为朱⼦。
下⾯是分享的⽂⾔⽂《读书要三到》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原⽂】 凡读书,须整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字,不可多⼀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然上⼝,久远不忘。
古⼈云,“读书百遍,其义⾃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
⼼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到最急。
⼼既到矣,眼⼝岂不到乎。
【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的桌⼦,使桌⼦⼲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上,让⾝体坐正,⾯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字,仔细清楚地朗读⽂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个字,不可以少读⼀个字,不可以多读⼀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遍,就⾃然⽽然顺⼝⽽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解释说明,⾃然就会明⽩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到、眼到、⼝到。
⼼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到最重要。
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扩展阅读:朱熹理学思想 理学⼜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了庞⼤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其本⾝则与孔⼦圣⼈并提,称为“朱⼦“。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作者: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6年第01期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从容一些,不要追求分数的高低,要更看重孩子的后期发展,并为之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同花朵,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苞(打基础),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发展),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冲刺高考),大学却是新的、更高一轮的成长过程。
小学阶段,父母应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培养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受益终生。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然而,“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其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原文阅读】赵襄子学御韩非子赵襄子学御于王子期。
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子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君之不察,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没有多久便与王子期竞赛,换了三次马而三次都落后了。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技术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
凡驾驭马车,关键在于要马安心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调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使之到达远方。
现在您落后时想的是要追上我,领先时又恐怕被我追上。
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领先就是落后。
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么去调理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家庭辅导提示:驾车和读书一样,心在什么地方,很重要,心用对了地方就学好了,心思放错了地方,再好的老师也教不进去,再好的文章也学不进去。
请好好理解这篇小故事中深刻的含义。
弟子规第三课及解释弟子规第三课及解释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让我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一件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第三课及解释,欢迎借鉴!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易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拓展内容弟子规全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永乐大典弟子规余力学文读书法有三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有人问求确义【易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小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
(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
《弟子规》读书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弟子规公益网学习的方法,一般来讲我们都是要读书、读经典。
《弟子规》上也讲怎么个读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最重要的就是专注,心、眼、口三到。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心要在这个书本的文字上,好好边读边理解、思惟其中的义理,眼睛要看著这个书的文字,口里念著,这是摄住自己六根里面的三个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眼根,口是舌根,心是意根,把三根摄住了,六根都摄住,自然耳朵也不会去听外面的声音。
千万不要读书读著读著,外面有些什么风吹草动,又出去外面看看,这是不专注;闻到什么香味,哪家炒菜好香,多闻几下,鼻根就跑了。
起居坐卧,我们的身体不追求触觉感受,睡的床不需要睡得很舒服柔软,居无求安;坐的凳子,只要能够让我们坐正就行了。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摄住,都摄六根,这样来读书,怎么能读不好?能够这样专注,这是定,有了定就能开智慧,书里面的意思才懂。
往往圣贤的经典都意在言外,不能只从字面上去体会,那往往只是表层皮毛,要在清净心中去领纳,这就是默而识之的意思。
孔子确实读书、学习非常专注。
譬如说他学音乐,在“述而第七篇”我们看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他听闻到韶乐。
韶乐是舜王所造的音乐,这是圣人的音乐,是圣人的心声。
孔子在齐国学韶乐,学进去之后废寝忘餐,三月不知肉味,忘记了肉味,也就是忘记了任何的衣食享受,全心投入,所以他能够入到舜的境界里。
因此他说,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不图是想不到,真想不到这韶乐之美盛能够到达这样的地步!他真是成於乐,成就了。
这是都摄六根,“心眼口,信皆要”做到了。
古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翻译赏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文言文《读书要三到》原文及翻译《读书要三到》宋代:朱熹【原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扩展阅读:朱熹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弟子规第7章内容弟子规第7章内容如下:七:余力学文1、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译:不努力实践德行,只知学习经典知识,会越来越浮夸,将来不知成为什麽人。
2、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只知努力实践,不愿学习经典知识,会放纵听任自己意见,而不明真理所在。
3、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译: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非常要紧的诀窍。
4、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译:刚读到这本经典,不可又羡慕另一本经典;这个进度尚未完成,不要又进入另一个进度。
5、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译:给自己订的进度宽一点,但要求必定做到;工夫到家了,所有的阻塞就会畅通了。
6、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心中有疑惑,随手记下来,遇到适当的人就请教询问,一定要找到正确的答案。
7、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译:房间要清爽,墙壁要乾净,桌案要整洁,笔砚要放正。
8、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译:墨磨得偏了,是因为心不正了;字不能好好的写,是因为心先病了。
9、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译:经典书籍的摆放,有一定的位置,读完看完,要摆回原来的地方。
10、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译:即使有急事,仍然要收束整齐;有了缺损,立刻想办法修补完好。
11、非圣贤,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译:不是圣贤的书籍,宁可摒弃不看,免得蒙蔽了耳目,坏了我们的心志。
12、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循至。
译:如此认真努力,不自暴自弃,成圣成贤的目标,一定可以按部就班到达的。
2023年最新的弟子规原文及翻译7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悌tì),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易解: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
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
(谚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自己有的话就不要吝啬】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易解: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注:复者实践也,约定的事情要合乎义理才能实践。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易解: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易解: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弟子规》注释及译文《弟子规》注释及译文《弟子规》是重要的蒙童读物,为清代李毓秀所作,文体仿效《三字经》,它教孩子在家在外怎样应对。
(“弟子”是指做学生的少年,“规”,即行为规范。
)第一段落是总说,以后是分别叙述【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①,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①弟:通“悌”,尊重兄弟姊妹。
【译文】《弟子规》是根椐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做人的行为规范。
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行动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和大家相处时,要做到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好之后,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还应该好好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待,不可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时,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
【原文】冬则①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释】①则:就要。
【译文】冬天要为父母把被子弄温暖,夏天要为父母把被子扇凉。
天晚了,要让父母休息不再劳累。
外出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要向父母禀报。
生活习惯要保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原文】事虽小,勿擅①为,苟擅为,子②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弟子规》注释及译文【注释】①,擅:擅自,随便。
②,子:你。
【译文】虽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做子女的就没有道理了。
东西虽小,也不可以私藏,据为己有,如果私藏了,父母会很伤心的。
【原文】亲所好,力为具①,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①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①具:满足。
②贻yí:给我⋯留下。
【译文】父母所喜欢的事.努力满足,父母所厌恶的事.决不要去做。
不要让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优虑。
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让自己德行受到损害,让父母蒙受耻辱。
【语文知识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以加
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
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读书的三到是指在读书时
要做到:心、眼、口都到位,言下之意是指读书的时候要一边放心思去想,还要一边用眼看,同时嘴上要读出来,从而对你阅读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步关注,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
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
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
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
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出处】本句出自《弟子规》第八章余力学文【原文】读书法①,有三到②。
心眼口,信③皆④要⑤。
【注释】①法:方法。
②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三者都要具备。
③信:确实、真的。
④皆:都、全。
⑤要:重要、需要。
【翻译】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做到这三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释】我们读书要注重:眼到、口到、心到。
读书要专注,专注到透彻地领会文章的意思,只有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才能事半功倍。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读。
如果能专注地学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
【解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总是说自己不行,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换来好的结果,我们要做学业之路和事业之路上的有心人。
我们要坚信,辛苦付出是可以换来好的结果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发现,其实成功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人生的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别人的路不是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了,才会有自己的路。
面对一些坎坷时不要退缩,不要气馁,一次不行,可以两次,两次不行也不要灰心,大不了我们从头再来,从零开始。
事情的难与不难,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就看我们是如何对待它们的。
有些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失败过一次或几次,便丧失了原有的勇气,觉得想要获得成功实在太难了,自己这一生根本不可能事业有成。
人生的精彩在于积极的态度,人生的可贵在于永不言败。
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处理好消极的事情,不惧怕失败,那么就会发现世上没有什么难事。
我们做事情尚且能够不怕辛苦,读书也要不怕辛苦,在知识的高峰面前,也要勇于攀登,下面说几个读书专心的故事。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思想家,他从小就非常热爱读书,记忆力也非常好。
戴震每天都能读几千字的文章,除了熟读,他还能领会这些文章的意思,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读书三要的意思
意思是说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出处
训学斋规
【作者】朱熹【朝代】宋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
古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翻译赏析“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
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读书要专注,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思,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明】有很多孩子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读。
所以古人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让他背书,这样精神就集中。
现在的孩子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精神不专注,书怎么能读得好呢。
【详解】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
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就是‘心眼口’。
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
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
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挂碍,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所以此地,从小我们要告诫学生,以前的人他们教导孩子读书,通常他们还会观察。
譬如说过去的老师,他们看到学生虽然很专注在学习,眼睛也盯着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所
说的学生没有反应,也可以说学生完全不懂。
所以在教学还有在学习的过程,或者我们在学习,或者指导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到,他所学的有没有效果?有很多人,他觉得他很认真,可是达不到那个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对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也非常的可惜。
所以,末后一句话叫‘信皆要’。
这个“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他认为这个“信皆要”,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
但是末学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或者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有力量,还有精神,你会激发出来,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
所以,此地如果用信心来解释也可以通的。
这一条告诉我们读书要有要领,这个要领是“心眼口”。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的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
如果我们学习有障碍,这个时候应该要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错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