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明代宦官
- 格式:ppt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30
明代宦官宦官又名太监。
是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史书又称寺人、阉人、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官本属内廷侍从,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往往凭藉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机会,博取宠信,窃夺权柄,广树党羽,凌驾百司,操纵朝政,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延续时间最长、为害最烈的朝代之一。
明代的宦官机构明代宦官机构主要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宦官二十四衙门,此外,还没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御药房、御茶房、牲口房、文书房等。
洪武时十二监各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后渐更革。
各监的设置和职司为:司礼监,设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及掌司、典簿等。
提督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其中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内官监,设掌印太监及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等,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小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国家营造宫室、陵墓铜锡妆奁、器用及冰窖诸事。
御用监,设掌印、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造办御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其仁智殿监工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司设监,设掌印太监及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等,掌卤簿、仪仗、帷幔诸事。
御马监,设掌印、监督、提督等太监,掌腾骧四卫营并管皇城内外草场、大坝等二十四马房。
神官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太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设掌印太监及提督、总理、管理、佥书、掌司等,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等事。
尚宝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帖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明代宦官专政是指在明朝时期,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权力,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这一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权力逐步加强(明太祖至明英宗)在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宦官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明太祖对宦官持有抵触态度,但也需要宦官的帮助来巩固权力。
他把宦官安排在自己身边,以监视官员,并且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
明太祖去世后,明成祖继位,进一步加强了宦官的权力。
明成祖以厚赏和任用宦官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宦官也因此逐渐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势力。
第二阶段:权力达到巅峰(明仁宗至明宣宗)明成祖去世后,明仁宗继位。
在他的统治下,宦官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明仁宗对宦官非常信任,宦官们也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们控制了皇帝的身边,对朝政施加重大影响。
明仁宗对宦官的威信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生前曾表示,“朝中事物,皆经宦官之手”。
宦官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贪污腐败,甚至干涉皇帝的婚姻和宫廷事务,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第三阶段:权力逐渐削弱(明英宗至明思宗)明仁宗去世后,明英宗继位。
明英宗对宦官的依赖程度较低,他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
他下令限制宦官的人数和权力,并且重新任用文臣来管理朝政。
然而,由于宦官们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他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继位,他也试图限制宦官的权力,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宦官的控制。
明思宗继位后,宦官的权力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
第四阶段:权力的消亡(明神宗至明熹宗)明思宗去世后,明神宗继位。
在他的统治下,宦官的权力逐渐消亡。
明神宗重视文臣,尤其是崇信道学的官员,对宦官持有冷淡态度。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宦官的权力,如限制宦官的数量、撤销宦官的特权等。
明神宗去世后,明熹宗继位,他也继续限制宦官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宦官的影响力。
明熹宗时期,宦官的专权现象已经不再明显,朝廷逐渐恢复了文臣的统治地位。
总结起来,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权力逐步加强、权力达到巅峰、权力逐渐削弱和权力的消亡几个阶段。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
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
职位概述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
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但最让这个机构出名的还是“批红”的权利。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
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
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
并内书堂亦属之。
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
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如果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
如果当年有名监展览馆,司礼监必然是所挂画像最多的地方。
历史背景明朝明宣宗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
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
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对也没办法,因为他们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审核,他们告的人偏偏就是审核的人,所以当然必输无疑。
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就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
明朝宦官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他本来是一个极为失败的教书先生,自阉进宫,当起宦官,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和邹东来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
白痴的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而且在指挥大军时一意孤行,竟不准备粮食。
一错再错,致使明军十分疲劳,怨声载道,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大破,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汪直:明代权宦之一。
广西大藤峡瑶族人。
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
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
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
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十一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
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
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
在宦官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明史》卷72《职官一》),势焰在内阁之上;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局面产生。
宦官专权结果,不仅加重了明朝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从而也加速成了明王朝政权的覆灭,本文仅就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特点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作初步的分析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特点及其表现在中国封建专建社会统治史上,有关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录屡屡不绝,如秦朝末年的赵高指鹿为马,就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政治昏暗腐败以致酿成几十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唐朝自中叶以后,皇帝宠信宦官,他们或独揽大权于内,或监军督战于外,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取决宦官。
然而,宦官为祸最烈的要数明代了。
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几,然增有若有明之烈也,⑴。
明朝宦官不仅数量多,机构庞大,其危害之深均超过以往朝代,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的最高峰。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进过程,明朝宦官专权也是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尽收天下之权归一人⑵ ,君主统治空前加强。
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祸民,他曾感概说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腐败,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⑶。
为此他对宦官干政予以严厉禁止。
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⑷ ,由于朱元璋严加防范,致使宦官无机可乘,但是极端的君主政治体制,为宦官专提供温床,所以,朱元璋死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明成祖朱元棣起兵,经过靖难。
出于刺探宫中机密,买通建文帝身边的宦官为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同时,朱棣身边的一些宦官在随军作战中立下功劳,成了朱棣的开国功臣,由此朱棣开始重用宦官,盖明世宦官出使,先征、监军分镇,刺臣民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