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演戏特点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明朝戏曲艺术明代戏曲的繁荣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戏曲艺术繁荣与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明朝,戏曲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娱乐性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不仅在京城和地方都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和支持,而且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种也得以发展壮大。
明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背景、宫廷的支持以及艺术家们的努力奋斗。
一、社会背景和宫廷的支持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戏曲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赏戏曲表演。
此外,明代皇帝和王公贵族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支持也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代宫廷经常举行各种戏曲演出和比赛,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艺术上的激励。
二、各种剧种的兴起和发展明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体现在各种剧种的兴起和发展上。
传统的汉剧和元曲在明代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明代戏曲的两大主要类型。
汉剧以《窦娥冤》、《桃花扇》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为代表,取材广泛,剧情曲折,寓意深刻。
元曲则以《西华山》、《赵盾》等形式独特、表现手法独特的剧目为特色,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运用。
与此同时,明代还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剧种,例如清明傩、南戏和晋剧等。
这些新兴剧种各具特色,以民间的生活和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
南戏以京剧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风格,由于其表演技巧独特,很快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晋剧则以山西地区为基地,以豪放、快板和高亢的唱腔著称,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三、艺术家的努力奋斗明代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不能忽视艺术家们的努力奋斗。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剧作家、演员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为明代戏曲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像汤显祖、关汉卿、李时中等剧作家都创作了一系列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优秀剧本,丰富了明代戏曲的内涵和风格。
演员们在表演技巧、唱腔、舞蹈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为明代戏曲艺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的戏剧与表演艺术明代戏曲和杂技的繁荣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剧和表演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戏曲和杂技成为广泛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大量剧作诞生,并通过精良的舞台效果和表演技巧吸引着观众。
本文将介绍明代戏剧和杂技的繁荣,展示其对明朝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明代戏剧的兴起明代戏剧的兴起得益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以及明代政府对艺术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京剧、昆曲、越剧等多种戏曲形式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技巧。
明代戏剧融合了自由、明快的北方风格和婉约、柔和的南方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
明代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它通过丰富的舞台布景、精美的服装和独特的化妆来展示故事情节。
京剧的表演技巧包括唱、念、做、打,演员通过各种技巧来演绎剧情。
同时,京剧也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花旦等。
另一个重要的明代戏剧形式是昆曲,昆曲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优美动人的舞蹈而著称。
昆曲注重表现人物情感,强调唱念做打的结合,通过演员的精湛技巧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二、明代杂技的发展与戏曲一样,明代的杂技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成为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明代杂技强调技巧和艺术的结合,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
杂技演员进行各种身体和器械的表演,如高空飞人、平衡术、舞龙等,使观众充分享受到了刺激和视觉的享受。
杂技表演技巧的发展源于明代社会繁荣的环境和对艺术的重视。
明代政府经常举办庆典和盛大的演出活动,为杂技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宣传机会。
由此带来了杂技表演技巧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三、戏曲和杂技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明代的戏曲和杂技在社会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曲和杂技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观看戏曲和杂技表演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娱乐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其次,戏曲和杂技作为艺术形式,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
酒鬼政治——明朝末年宦官专政分析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政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在明朝末年,宦官专政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一个政治的酒鬼。
那么,宦官专政为何在明朝末年达到了如此高峰呢?这篇文章将会从明朝末年宦官的起源、宦官的权力、宦官专政的原因、反宦官斗争和宦官专政的影响五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明朝末年宦官的起源明代的宦官起源于唐代,当时的宦官受到皇帝的青睐,成为了皇帝的亲信。
但是在宋代以后,宦官的地位下降,在元代时期,宦官最多只能帮助皇帝打扫卫所、饲养马匹等,不具备任何政治权力。
直至明朝,宦官在皇帝的重视下,才得以重新翻身,成为了一个有权力的政治群体。
二、宦官的权力明朝时期,宦官的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左右朝政。
宦官主要分为内、外两类,内宦官负责皇帝的内侍事务,外宦官负责朝廷的卫所事务。
其中,内宦官对于皇帝的私生活掌握得非常清楚,常常利用这些信息来获取更多的权力。
而外宦官则通过控制禁军等手段强化了自己的权力。
宦官还利用银钱,掌握市井商贸的重要组织,权力之大可谓是惊人。
三、宦官专政的原因宦官专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皇权下降:明朝皇权下降,导致了宦官的权力水平能够上升。
宦官从皇帝亲信的小角色发展成为了权力极大的政治集团。
因为皇帝过于年幼或者没有能力来处理国家事务,那么这就是宦官崛起的机遇。
2. 官僚腐败:明朝时期官僚腐败严重,宦官利用这一现象扩大了自己在朝廷的权力。
在明朝末年,官僚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几乎每个官员都经常收受贿赂,使得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宦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掌握资金权力等方式扩大自己的权力。
3. 反对宦官人士失势:明朝时期,多次有人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与许多反对派政治人士失势是分不开的。
其中,明朝中期以后,多次有人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但是都未能成功。
反而反对宦官人士失势,成为了宦官专政的一个推手。
四、反宦官斗争明朝末年,反宦官的斗争的情形非常严重。
反宦派的人员大多来自三流官员和经过刻苦学习的文化人,他们致力于通过文字来批判宦官的思想,从而捍卫民间的利益。
明朝的宫廷舞台与戏曲剧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中宫廷舞台与戏曲剧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明朝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宫廷舞台和戏曲剧目,并介绍其发展和特点。
一、宫廷舞台的建构与特点明朝宫廷舞台以皇宫为中心,具有庄严而雄伟的特点。
皇宫内建有专门的演出场所,如太和殿、紫禁城剧场等。
这些宫廷舞台大多采用了面阔三楹的形制,表演空间较为宽广。
舞台后方为丰富多彩的壁画,以增添视觉效果。
此外,宫廷舞台配备了丰富的音乐器械和灯光设备,以提升演出的艺术效果。
宫廷舞台上演的剧目多为宫廷歌舞、宴会文艺表演和守望教演。
宫廷歌舞是明朝皇帝宴会时的重要节目,以舞蹈表演为主,形式多样且精美细腻。
宴会文艺表演包括舞蹈、歌唱、器乐等,通常由宫廷妃嫔和宫廷乐队演出。
守望教演则是皇帝与官员、儒者们一起观看的演出,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明朝的戏曲剧目戏曲是明朝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戏曲剧目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明朝的戏曲可以分为宫廷戏和民间戏两种。
1. 宫廷戏宫廷戏是专为明朝皇帝和皇后演出的戏曲剧目。
明朝的宫廷戏主要有“南戏”和“徽戏”两大类别。
南戏以“越剧”为代表,发源于浙江绍兴,曲调婉转、优美动人。
而徽戏则主要以“徽调”为主,来自安徽黄山一带,其表演形式独特、激情四溢。
2. 民间戏民间戏是明朝百姓广泛参与的戏曲形式,其中以“京剧”和“评剧”最为著名。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其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
评剧则以曲艺的形式演出,以说唱结合、声韵俱佳为特点。
三、明朝宫廷舞台与戏曲的发展明朝宫廷舞台与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明初,由于战乱频繁,宫廷舞台和戏曲发展相对较慢。
但随着明朝的稳定和繁荣,宫廷舞台和戏曲得到了迅速发展。
明朝皇帝对宫廷歌舞的热爱与推崇,使得宫廷舞台上的表演呈现了繁花似锦的盛况。
明朝宦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明朝,是朱元璋所开创的朝代,而对于在这个朝代里宦官制度的都有着怎样的特点的呢、而对于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而这些也是主要是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其实明朝政治制度比以往历代都更完备,而这些也是主要是因为一个朝代的完善制度而言哦。
一起来看看明朝宦官制度的特点吧明朝宦官制度的特点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
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整个明朝,后来的满清政治制度非常接近此种制度。
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
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
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
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
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
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在中国戏曲史上,明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明代戏曲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而且在剧本创作和演员表演上也有很多突破。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1. 明代戏曲的背景明代戏曲的背景在明代之前的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注重音乐和舞蹈。
而到了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戏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文人戏曲与曲艺的融合明代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人戏曲和曲艺的融合。
文人戏曲是由文人学者创作的,注重剧情和人物性格的描写,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有较深刻的反映。
而曲艺则更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具有更加活泼生动的特点。
文人戏曲和曲艺的结合,使得明代戏曲既有了文化内涵,又能够吸引广大观众。
2. 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剧种分类在明代,戏曲剧种不断增加,有徽剧、评剧、越剧、昆曲等。
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表演方式,使得明代戏曲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戏曲的表演艺术明代戏曲的表演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演员开始注重角色的刻画,通过动作、表情和声音的配合,使得角色更加立体饱满。
同时,音乐和舞蹈也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3. 明代戏曲的剧本创作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明代戏曲的剧本创作非常丰富多样。
在历史题材方面,明代创作了很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戏曲,如《长生殿》、《朝阳宫》等。
这些剧本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而在现实题材方面,明代戏曲也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社会现实,如《南柯记》、《牡丹亭》等。
这些剧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揭示,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戏曲的艺术魅力。
剧本内容的探索与创新明代戏曲的剧本内容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在情节设置上,明代戏曲常常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使得剧情更加复杂且有层次感。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明代戏曲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在语言表达上,明代戏曲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押韵和对仗等,使得剧本更加富有诗意。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
在宦官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明史》卷72《职官一》),势焰在内阁之上;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局面产生。
宦官专权结果,不仅加重了明朝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从而也加速成了明王朝政权的覆灭,本文仅就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特点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作初步的分析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特点及其表现在中国封建专建社会统治史上,有关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录屡屡不绝,如秦朝末年的赵高指鹿为马,就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政治昏暗腐败以致酿成几十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唐朝自中叶以后,皇帝宠信宦官,他们或独揽大权于内,或监军督战于外,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取决宦官。
然而,宦官为祸最烈的要数明代了。
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几,然增有若有明之烈也,⑴。
明朝宦官不仅数量多,机构庞大,其危害之深均超过以往朝代,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的最高峰。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进过程,明朝宦官专权也是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尽收天下之权归一人⑵ ,君主统治空前加强。
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祸民,他曾感概说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腐败,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⑶。
为此他对宦官干政予以严厉禁止。
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⑷ ,由于朱元璋严加防范,致使宦官无机可乘,但是极端的君主政治体制,为宦官专提供温床,所以,朱元璋死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明成祖朱元棣起兵,经过靖难。
出于刺探宫中机密,买通建文帝身边的宦官为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同时,朱棣身边的一些宦官在随军作战中立下功劳,成了朱棣的开国功臣,由此朱棣开始重用宦官,盖明世宦官出使,先征、监军分镇,刺臣民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⑸。
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影响作者:于语和董跃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9期自秦而始,中国便以君主专制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并为其后两千多年中的历代统治者所沿袭。
宦官势力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道独特景观,恰是君主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的产物。
遍观我国古代诸朝,明代可谓宦官势力最强之时,而相应带来的政治腐败、法制衰微,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本文拟从这一现象着手对君主专制主义在有明一朝的发展及相应的影响做一初步探讨。
一、明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及特点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着相当的警惕,对其防范极严,禁止其干预政事,并制定了一系列禁止宦官专权的条例。
然而时隔不久,他定下的规矩就被他一手打破。
洪武八年(1375年),他遣中官赵成前往河州与少数民族部落互市,首开中官出使之先河[1]。
从此以后,明代宦祸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明朝宦官走上政治舞台,是在“永乐靖难”之后,据《明史》记载:“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1]永乐十八年(1420年),宦官组成的东厂作为特务机构正式成立。
在成祖首开宦官专权的恶端之后,宦官势力在宣宗、英宗、武宗、熹宗诸朝中逐步增强。
宣宗年间“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从此以后,明内宫宦官“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诈”,开始控制朝廷的大权。
其中的代表人物始于王振,而后又有汪直、刘瑾等,最显著者当数魏忠贤。
终明一朝,宦官从明初的“不及百人”发展到末期的总数超过两万[2](P.13);品秩从“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地位竟与最高级的文武官员相埒;从“不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到“通文墨,晓古今”,掌司礼监成为皇帝的政治秘书,其势力一直处在膨胀的态势之中,而其专权擅政的程度,亦愈演愈烈。
诚如黄宗羲所言:“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背景分析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繁荣和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明代社会背景概述1.天下大同思想与社会秩序:明初实行皇帝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烈的天下大同思想。
2.对外交往与贸易:明代是海洋贸易活跃的年代,航海技术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社会阶层与士人文化:官僚士人成为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士人文化得到巨大的推崇。
二、明代戏曲艺术的形成及特点1.起源与传承:明代戏曲继承了元杂剧和南戏等传统因素,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剧种发展与多样性:明代涌现了众多剧种,如京剧、越剧、评剧等,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阶层观众的需求。
3.剧本创作与内容:明代戏曲以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变革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三、明代戏曲艺术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表达与宣传:戏曲艺术成为社会表达和宣传的重要手段,通过演出传播各种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2.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戏曲艺术在明代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3.形象塑造与情感交流:戏曲中丰富真实的角色形象赢得观众共鸣和情感交流,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结论明代戏曲艺术在该时期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明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特征。
通过对明代戏曲艺术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时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张奕湘. (2007). 中国戏曲艺术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汤逊沂. (2012). 中国传统戏曲学.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及历史背景分析引言:杂剧的魅力和地位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和杂技等元素,具有独特的演艺特色和历史背景。
在明代,杂剧不仅成为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1. 杂剧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于元代杂剧的发展杂剧起源于元代,当时的演出形式主要包括杂剧、曲剧和走马灯等。
元代杂剧以其多样性、独特性和受众广泛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2 明代杂剧的兴盛与繁荣明代是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兴盛与繁荣的时期。
文化繁荣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使得杂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2. 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明代杂剧的演艺特色多样且独特,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方面。
2.1 技艺高超的演员明代杂剧的演员通常需要具备丰富的演技和才艺。
他们不仅需要精通舞蹈、音乐和武术等表演技巧,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演技和表演力。
杂剧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2.2 活泼生动的情节明代杂剧的情节多样而生动,常常以历史、神话、传说等为背景进行创作。
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幽默风趣并且充满戏剧性。
这种活泼生动的情节使得观众可以忘却现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之中。
2.3 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明代杂剧的表演形式不仅包括舞蹈、歌唱和演奏乐器,还融入了杂耍、变脸和假山等艺术形式。
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使得杂剧更加丰富多彩,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2.4 生动形象的角色塑造明代杂剧通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塑造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角色形象丰满而立体,既有正面英雄的形象,也有反面角色的形象。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形象塑造,使得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剧中的人物。
3. 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杂剧的演艺特色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明代杂剧的历史背景。
3.1 社会形势和文化环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和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动。
明朝的斗争与内讧明代家和权臣的争斗明朝的斗争与内讧——明代宦官与权臣的争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期间发生了许多斗争与内讧。
其中,宦官与权臣之间的争斗尤为引人关注。
明代的宦官体系与权臣集团在政治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之间的角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影响了明朝的兴衰。
一、明代的宦官体系明代的宦官是指由朝廷特别选拔、专门负责宫廷内务、护卫以及供奉皇帝的仆役。
他们来源于中下层社会,他们依附于皇帝,受到皇帝的恩宠,并在朝廷中拥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
明代的宦官体系相对其他朝代来说较为庞大,宦官们通过对皇帝的服侍和掌控宫廷内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网络。
宦官的特点之一是他们并无私人家族,这与权臣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没有家族的束缚,宦官们在朝廷中更为机敏和灵活,他们相互勾结,以维护自身利益。
在明代的统治过程中,宦官们通过贿赂皇帝、掌握朝政,甚至迫使皇帝做出一些重要政策决策。
而这种特权也引起了其他官员和权臣的不满,加剧了权力之争。
二、权臣集团的崛起明朝的权臣集团是宦官集团的对立面。
在明代的统治过程中,一些官员由于其威望、实力或者与皇帝的亲近程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成为了权臣。
他们通常拥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和资源,能够影响朝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宦官的权力。
权臣集团的兴起与宦官的强势相呼应。
在明代晚期,一些权臣逐渐崛起并掌握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他们通过控制特定领域的资源,例如草原、山区或者港口城市等,积攒了大量财富和兵权,从而在朝廷中形成了独立的势力,甚至对皇帝有一定的掌控权。
明代的著名权臣包括杨廷和、魏忠贤等人。
三、宦官与权臣的角力宦官与权臣之间的斗争是明代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宦官的强势,一些权臣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对抗。
首先,一些权臣通过联合皇帝,争夺宅基地和官职,试图削弱宦官的影响力。
其次,一些权臣也试图通过联合其他官员,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挑战宦官。
然而,权臣们并不总能成功。
宦官们拥有着熟练的政治手法和巧妙的交际能力,他们通过争取皇帝的信任和宠爱,在朝廷上屡立奇功。
明代杂剧发展概述及其代表作鉴赏一、明代杂剧的起源与特点明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诞生于明代中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明代杂剧以吸收民间艺术和文言戏剧为特色,融合了歌舞、杂耍、说唱等多种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劇情生動多样明代杂剧在剧情设置上善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充满悬念和感情冲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2.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明代杂剧艺术形式灵活多变,既有歌舞曲艺的表演,也有说唱、击掌等特色表现形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舞台效果。
3. 表演风格夸张生动杂剧表演风格以夸张生动著称,演员多采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语调,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明代杂剧代表作介绍1. 《汉宫秋》《汉宫秋》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由乌木创作,内容以王莽篡位、东汉末年为背景,描写了历史上的悲壮故事。
该剧以婉娜多情的王宫少女为主线,展现出了王莽篡位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2. 《救风尘》《救风尘》是明代著名杂剧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风尘女子面对社会压力、坚守尊严的故事。
该剧通过对风尘女子的内心挣扎和人性张扬,展现了明代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3. 《四郎探母》《四郎探母》是明代杂剧中的经典之作,以男女恩怨、母子情深为主线,展现了家国情怀和亲情至上的主题。
该剧通过对宫廷生活和封建礼教的批判,探讨了人性善恶、亲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杂剧佳作。
三、明代杂剧对后世的影响明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文化影响深远。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影响了后世京剧、豫剧等传统戏曲的发展。
同时,明代杂剧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明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珍贵遗产,不仅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后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源泉和文化资源。
明代戏剧鉴赏:关汉卿与汤显祖的剧作风格明代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的两位杰出剧作家关汉卿和汤显祖对明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剧作作品风格独特,情节曲折、紧凑,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汉卿和汤显祖的剧作风格,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关汉卿:唱腔与故事情节的巧妙结合关汉卿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他的剧作《宇文黑珪演北曲杂剧新辑》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的剧作风格独特,成功地将唱腔和故事情节巧妙结合在一起。
1. 关汉卿的唱腔风格关汉卿善于运用优美的唱腔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深入研究了南曲和北曲的唱腔特点,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唱腔风格。
他的唱腔优美婉转,旋律高亢悲壮,能够很好地表达角色的心情和情感。
2. 关汉卿的故事情节关汉卿的剧作情节曲折、紧凑,充满了激情和冲突。
他能够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情节,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
他擅长描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纠葛,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戏剧体验。
二、汤显祖:真实与幻想的奇妙结合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学家,他的剧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的剧作风格独特,将真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奇妙的戏剧体验。
1. 汤显祖的真实写照汤显祖的剧作注重真实的写照,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功地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他擅长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2. 汤显祖的幻想情节与关汉卿不同,汤显祖的剧作更加偏向于幻想与浪漫。
他善于运用幻想情节来渲染剧作的氛围,给观众带来奇妙的感觉。
他的剧作中常常出现神仙、鬼魂等异想天开的情节,与现实情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效果。
三、关汉卿与汤显祖的影响关汉卿和汤显祖的剧作风格对明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的影响关汉卿和汤显祖的剧作风格丰富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对明代宦官的认识在明朝的历史长河里啊,宦官可是一群特别的存在。
你要是把明朝比作一个大戏台,那宦官就像是一群在幕后有着巨大影响力,时不时还跑到台前搅和一把的角色。
宦官,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太监。
他们呢,因为身体上的特殊情况,进入宫廷这个特殊的环境。
在明代啊,宦官的权力那可大得超乎想象。
就好比是本来应该是看家护院的小狗,结果一不小心成了能指挥全家老小的“大管家”。
为啥这么说呢?你看啊,明代的皇帝呢,有的时候比较懒,有的时候对大臣不太信任。
这就给了宦官机会。
宦官天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皇帝想知道外面的事儿,靠谁啊?宦官啊。
慢慢地,宦官就开始插手朝廷的各种事务。
比如说,司礼监的宦官权力就大得吓人。
他们可以代替皇帝批红,这就相当于皇帝的手啊,大臣的奏折到了皇帝这儿,皇帝不想自己写意见,就让宦官来写。
这宦官要是心术不正,那可不得了。
他想让谁升官,就在批红的时候美言几句;想整谁,就在里面写几句坏话。
这就像在一个公司里,本来应该是老板做决策,结果老板的秘书偷偷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员工的升降职,你说这乱不乱?再说说那些外出监军的宦官。
军队是国家的保障啊,得有纪律有指挥。
可这些宦官呢,不懂军事还瞎指挥。
就像一群不懂下棋的人非要去下围棋,还乱走棋子。
他们到了军队里,仗着自己是皇帝派来的,对将领指手画脚。
那些将领呢,本来应该专心打仗,现在还得伺候好这些宦官,生怕得罪了他们回去在皇帝面前说坏话。
这打仗能打好吗?就好比一个厨师做饭的时候,旁边站着个不懂厨艺的人还一个劲儿地让他这么做那么做,这饭能做香吗?不过啊,也不是所有宦官都是坏的。
有的宦官就比较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像在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里,也有听话懂事的。
这些本分的宦官在宫廷里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打扫卫生啊,伺候皇帝起居啊,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
可是啊,坏的宦官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他们权力膨胀之后,贪污腐败那是家常便饭。
朝廷里的风气都被他们带坏了。
试论明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摘要:明代宦官专权在中国历代的宦官祸患中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在政治权力上上完全依附于皇权、形成于明代的文官制度的改革变异、与士大夫即斗争又相互利用,甚至作为一种特务机构而存在,在经济上控制明代经济的各方各面,对明代造成了深重社会影响。
关键词:明代、宦官、专权、皇权、士大夫、特务、经济中国古代宦官专权屡见不鲜,但也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①明代大儒黄宗羲也说过:“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
”②可见明代宦官专权实甚于他朝,所以探究明代宦官专权的特点就更显得尤为必要。
因而本文拟从专制皇权的衍生、形成原因、与士大夫的关系、特务司法统治以及经济控制等几个方面分析明代宦官专权的特点。
一.对专制皇权的完全依附宦官之祸如唐一代,“宦官专权期间十个皇帝(不含德宗),为宦官所立的有7位(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为宦官所杀害的有 4 位(顺宗、宪宗、敬宗、文宗),昭宗还曾为宦官所囚禁”。
③犹如唐宪宗时,内常侍陈弘志杀害宪宗于中和殿,接着,大宦官梁守谦等立太子为帝,此即穆宗。
④相比于太阿倒握,主仆异位的唐代,明代专权宦官之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虽不可一世,然完全是依仗皇权而已,虽然能通过司礼监执掌机要,却只是“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只不过投其所好以弄权,如“(天启帝)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
帝厌之,谬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
”⑤一旦他们罪行暴露或有违圣意,立时落马,如张永夜“奏(刘)瑾不法十七事……遂执瑾。
”⑥可见明代宦官专权成也皇权,败也皇权,完全依附专制皇权。
二.形成于明代制度改革关于宦官专权形成的具体原因,历代各有不同。
东汉时,幼主登基,外戚乱政,皇帝重用宦官以夺权,演成宦官弄权的局面。
及唐时,宦官掌管禁军,取得了执掌机要的权力,因而为祸朝堂。
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吸取历代教训,“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
明朝的剧院与戏曲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时期,而与此同时,明朝的剧院和戏曲文化也经历了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明朝的剧院扮演着传播文化、娱乐百姓的角色,同时也是社会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介绍明朝剧院与戏曲的发展与特点,并探讨其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影响。
一、明朝的剧院在明朝时期,剧院是承载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
剧院通常是为剧团所建,团队由演员、编剧、音乐家和舞台技术人员组成。
明朝的剧院造型多样,有宫殿式、露天式和长条型等。
剧院的设计非常注重舞台效果,舞台通常是高高的,并且配备着丰富的灯光和道具。
明朝的剧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宫廷剧院和民间剧院。
宫廷剧院是为皇帝和贵族表演而建,它们设有豪华的舞台和座位,演出内容多是宫廷戏。
而民间剧院则在城市和乡村中兴起,为广大的民众提供娱乐。
它们的舞台和座位相对简单,演出内容多样化。
二、明朝戏曲的特点明朝的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时期,发展了多种戏曲形式,并且为后世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京剧:京剧是明朝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结合了京剧、曲艺和民间戏剧,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
京剧演员要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唱、念、做、打(唱腔、念白、身段、武打)等技巧。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唱腔、动作、面谱和服饰等细节展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评剧:评剧是源于苏州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评剧以独特的高亢嘹亮的唱腔为特色,以节奏整齐、快速流畅的念白为表演手法。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艺术修养、情感表达和舞台表现力。
3. 话剧:话剧是明朝晚期兴起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它以明快的对话和自由的表演方式,创造出更加自然和多样的戏剧表现效果。
话剧的台词多用白话,叙事性强,同时也需要演员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
三、明朝剧院与戏曲的影响明朝的剧院与戏曲文化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传播和娱乐功能,同时也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朝的剧院成为了社会交流和艺术输出的平台。
明朝宦官演戏特点及意义戏剧发展到明代中后期,总体而言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多成为“案头之书”,但宫廷戏剧是非供奉帝王阅读而专以演出为目的的,依然是“台上之曲”。
两相比较,后者就不如前者具有更高的文学性、思想性,但却也有一套独特的艺术特征。
刘若愚《酌中志》卷16“钟鼓司”条载: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数十员,司房、学艺官二百余员。
掌管出朝钟鼓。
凡圣驾朝圣母回,及万寿圣节、冬至、年节升殿回宫,皆穿有补红帖里,头戴青攒,顶缀五色绒,在圣驾前作乐,迎导宫中升座承应。
凡遇九月登高,圣驾幸万寿山;端午斗龙舟,插柳;岁暮宫中驱傩;及日食、月蚀救护打鼓,皆本司职掌。
西内秋收之时,有打稻之戏,圣驾幸旋磨台、无逸殿等处,钟鼓司扮农夫馌妇及田畯官吏,征租交纳词讼等事,……亦祖宗使知稼穑艰难之美意也。
又过锦之戏,……浓淡相间,雅俗并陈,全在结局有趣,如说笑话之类。
又如杂剧故事之类,……备极世间骗局丑态,并闺壶拙妇呆男,及市井商匠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皆可承应。
……所以制此种种作用,无非广识见,博聪明,顺天时,恤民隐之意也。
……又,上元之前,或于乾清宫丹陛上安七层牌坊灯,或寿皇殿安方圆鳌山灯,有高至十三层者。
……又木傀儡戏,……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惟暑天白昼作之,如耍把戏耳。
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帷,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局也。
……神庙孝养圣母,设有四斋近侍二百余员,以习宫戏、外戏。
……神庙又自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习宫戏、外戏,凡圣驾升座,则承应之。
刘荣即其一也。
又蔡学等四十余人多怙宠不法,自万历己亥秋,俱下镇抚司狱。
至庚申秋,光庙始释,然瘐死者已十之三四也。
此二处不隶钟鼓司,而时道有宠,兴暖殿相亚焉。
刘若愚在介绍钟鼓司的同时连带对四斋和玉熙宫两套同样为宦官职掌下的戏曲班子给予说明。
通过把握这则详尽的文献,其中可以大致归结出明代宫廷宦官演戏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还就宦官演戏背后的功能作用———宫俗意义等有所暗示。
考究这则文献,我们将明宫宦官演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一、礼乐性与典制性(一)礼乐性礼乐相成自古是宫廷礼仪的基本规范,通过礼乐厘正风俗继而伦理教化是我国戏剧自诞生以来就附有的基本职能。
礼乐包括宴飨之礼、庆成之礼、贺寿之礼等。
明初统治者重视儒术,且以礼乐规范“收拾”世道人心。
按《明史•乐志》,太祖朱元璋“锐志雅乐”,且定律制宴飨礼仪,承应诸戏,并以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
这和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致乐以治心”是一脉相承的。
太祖所推举的士大夫家不可无的高明《琵琶记》开场白中直接标明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戏剧功能。
赵翼对明初戏剧的这一功能一言以蔽之:“初以重典为整顿之术,继以忠厚立久远之规。
”[1](P.12)郑晓《今言》卷2记载建文帝尝有诗云:“是日乘舆看晚晴,葱葱佳气蒲金陵,礼乐再兴龙虎地,衣冠重整凤凰城。
”[2](P.95)礼乐之兴成为判断王国兴盛与否的一个标准。
邱浚在传奇《五伦全备记》开场也说:“若与伦理无关紧,纵使新奇不足传。
”同样吕天成在《曲品》卷下开篇引述其舅祖孙司马之言,将传奇创作的本质特征归纳为:凡南剧,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的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
持此十要以衡传奇,靡不当矣。
[3](P.223)北杂剧的政治教化是传统功能,就连常被指斥有伤风化的南戏传奇事实上也是要求关乎“风化”的。
所以整个戏曲再怎么发展,其所承担的文化职责,也就是自古文艺“教化”的德育意义还是难以回避的。
因而整个明代曲艺在宫廷中也很难脱离教化论与言情说的争夺。
而由于官方过于强化戏剧的思想性,对于以诗文为正统,视曲艺为“小技”的古代社会而言,帝王家的如此文艺政策无形之中却提升了戏曲的文学地位。
具体到明代宦官戏剧演出,由于其既职掌内廷曲艺,也与外廷教坊司共同承应一些大型仪礼演事活动,因而可以说钟鼓司艺人以承担俗乐演艺为主,兼及雅乐的演艺。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先秦优戏的演出特征总结为:“善于笑言,然合于大道”,这一描述用于内廷宦官演戏也是较为合适的。
宫廷礼乐是宫廷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宫廷文化又是以政治文化为主的,所以宦官演戏虽然是俗乐,但仍然难脱政治干涉。
因此,文士们的意愿是内廷宦官戏剧无论如何要服从和服务于宫廷政治取向。
这在设置钟鼓司机构的规制中有明确说明。
所以宦官演戏承载相当程度的礼乐功能乃是必然。
如“钟鼓司”条文献所述“使知稼穑艰难之美意也”,即打稻戏的祭祀意义,其它戏曲的庆典、宴飨意义,其中都有礼乐成分。
如果说礼乐意义是冠冕堂皇的话,那么,俳优意义则主要是就服务于帝王个人而言的。
前者要求典雅、教化,政治意味浓重;后者更求娱乐刺激。
尤其部分帝王个人意志使然,加之专权宦官的刻意投献,一些时候曲艺这些俗玩意完全脱离政治教化,进入纯娱乐形态,故此时宦官演戏的性质演化为“礼消乐张”,甚至“礼崩乐坏”的状态。
对此,文人士大夫往往上疏言劾,他们极尽言辞,对其眼中生理、心理俱有残缺的“小人”进行抨击,造成与整个宦官阶层的对立。
事实上,内廷曲艺表面上的礼乐形式还是存在的,由于钟鼓司遇到大型演事活动往往需要内廷二十四衙门多个部门联合辅助与参与,从行头道具到舞台设置,从雍容华贵的演出布景到恢弘的表演场面,钟鼓司演出形式的唯美性和物质保障的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
而这些无疑是民间曲艺演出所无法比拟的,故宦官演戏对于保存、改编、发展民间曲艺都有积极意义。
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12“皇太后上徽号仪”记载:钟鼓司设乐于丹陛东西,北向。
是日早,上御华盖殿,具冕服,鸿胪寺官奏请行礼,导驾官导引上出至奏天殿,捧册宝官捧册宝置于案,内侍官举案由殿中门出。
导驾官导引上随行至丹陛下,捧册宝官取册宝置于彩舆,内侍官举舆,上陛辂,随舆后。
百官于金水桥南,北向序立。
候册宝彩舆至,皆跪,过毕,兴。
随至文华门外候,上至清宁门内降辂,趋至宫门外,北向立,女官奏请皇太后升座,皇太后具服出,导从如常仪。
乐作,升座,册宝彩舆繇中门进,至宫中丹陛上,置于皇帝拜位前。
[4]这则文献说明钟鼓司设乐严格的仪礼性和程式化,这也完全符合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对于戏曲的社会功能概述: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酌中志》卷16“尚膳监”条下也记:“凡遇大典礼,万岁爷升大座,则司礼监催督光禄寺备办茶饭,钟鼓司承应九奏之乐。
”庆典奏九奏之乐原本是教坊司承应的,或者二者共同承应,如今只有钟鼓司独自承应,说明其大大取代了教坊司的部分外廷礼乐职能。
史梦兰《全史宫词》卷20有关于庆成大宴的描述:戏竹分排引乐官,庆成开宴圣恩宽。
当筵屡听黄门报,天语谆谆劝饮干。
【续文献通考】明宴会乐舞仪注:大乐,二人执戏竹,引大乐工陈于丹陛西。
【天禄识余】明礼典中有庆成宴。
每宴必传旨曰:“满斟酒官人每饮干。
”故李西涯诗云:“酒传天语饮教干。
”盖纪实也。
[6]据《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内赞礼官”条:“其官共10余员,自答应长随太监中选其能动转便利、声音洪亮、仪表丰秀者任之。
凡宫中祭祀、礼仪等事,均由内赞礼官唱赞。
其职掌如同鸿胪寺官。
此处官可以穿红圆领、束金镶带,以与典礼主位之衣冠相谐。
”[7](P.276)宦官成为宫中仪礼宣唱的重要执行者。
内官职掌宫中仪礼不仅有历史渊源,在明代也是定制。
故宦官演戏中的仪礼意义是其传统职责。
(二)典制性明代宦官演戏有明确的典制来源。
《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典制”条有“耕耤”、“亲蚕”、“洪武三年(1370年定)有大射仪礼”、“巡狩”、“永乐帝未定都时,以北京为行在,岁常巡幸”。
[7](P.327-331)这些典制设定都成为内廷宦者演戏剧种和剧目的依据。
其中“耕耤”、“亲蚕”是对钟鼓司打稻戏的诠释。
“大射”与“巡狩”以及“巡幸”是后来刘瑾、魏忠贤等以杂耍新巧娱乐帝王,导帝出宫巡游天下并且用以掩人耳目的典制渊源。
又《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典制”条中关于“祭祀通例”,有宦官充当内赞礼官,在明代典制中的祭祀分等中,有郊、庙、社稷、先农具为大祭,此外又分有帝王、孔子等为中祭,诸神为小祭。
[7](P.371)这些祭祀由宦官充当的内赞礼官主持和职掌整个祭祀过程。
故宦官在明代祭祀性活动和表演性活动中都充当仪礼官的重要职责。
但在这种严肃的场合,容不得低俗表现。
故,“弘治元年二月,上亲耕耤田,礼毕,宴群臣。
时教坊司以杂剧承应,或出狎语,左都御史马文升厉声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听?‟即去之”。
[8]同样在嘉靖年间,礼科给事中李锡甚至要求承应仪礼祭祀活动的教坊司和钟鼓司进行预演。
他说:“南郊耕籍,国之大礼,而教坊司承应,哄然喧笑,殊为亵渎。
古者伶官贱工,亦得因事哪忠。
请自今凡遇庆成等宴,例用教坊者,皆预行演出,必使事关国体,可为鉴戒,庶于戏谑之中亦寓箴规之益。
”[9]从重视农桑到祭农活动都是帝王宴飨之礼,同样钟鼓司也承应这些活动,仪礼意义自在其中。
礼乐性有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仪礼性。
史梦兰《全史宫词》卷20记载有神宗设置四斋陈百戏孝敬两宫皇太后,在节令之时,神宗亲往陪伴。
每遇令节,先于乾清宫大殿,设两宫座,使贵嫔请导,上预俟云台门下,拱而立,北向久之。
仁圣舆至景运门,慈圣舆至隆宗门,上居中,向北跪。
少顷,两舆齐来前,已,复齐至乾清门,上起。
于是中宫王皇后扶仁圣舆,皇贵妃郑氏扶慈圣舆,导而入。
少憩,请升座。
自捧觞安几,以及献馔更衣,必膝行稽首,屏顾慑息,皆从来仪注所未有者。
于是始陈戏,剧欢乃罢。
[6]神宗设四斋孝敬两宫皇太后,借助宦官演戏前奏与善后,做足仪式性孝敬之礼。
二、民间性与俚俗性(一)民间性真戏乃在民间。
明代宫廷演出往往由教坊司与钟鼓司共同承应,虽然后者承应内廷演出,但钟鼓司所在地作为组织排练、教习场所是在宫外胡同,应该会将民间的一些新鲜元素融入其中。
再有教坊司在宫廷之外也进行演出,且在其隶属下,各地方县府俱有教坊机构设置,同样不免反向流动,宫廷宦官亦有创新曲艺也通过教坊司流向民间,形成一种互动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说,宦官演戏具有历史渊源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待的话,那么横向比较而言,宦官承应的宫廷戏剧和民间戏剧有何区别与联系呢?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后序》写到:“人言宪庙好听杂剧及散词,搜罗海内词本殆尽。
又武宗亦好之,有进者即蒙后赏。
”[10](P.370)明武宗即位之初,与众太监网罗新声巧伎,俳优杂剧,错陈于前,“内帑财帛,用如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