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运动实验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
实例讲解丨小车往返运动编程案例一、小车往返运动用S7-200实现小车往返的自动控制,控制过程为按下启动按钮,小车从左边往右边(右边往左边运动)当运动到右边(左边)碰到右边(左边)的行程开关后小车自动做返回运动,当碰到另一边的行程开关后又做返回运动。
如此的往返运动,直到当按下停车按钮后小车停止运动。
▲电气接线图I/O分配表梯形图程序PLC接线图程序调试及结果分析▲控制平台操作面板当按下SB2即i0.0(鼠标点击i0.0f)接通后,Q0.0接通,小车右行(即指示灯Q0.0 亮)。
当小车运行碰到右限位开关SQ2即i0.4(用鼠标点击i0.4f,模拟SQ2被压下)接通,此时小车左行(指示灯Q0.0灭,指示灯Q0.1亮),当运行到左边碰到左限位SQ1即i0.3(鼠标点击i0.3f)接通,此时小车又往右运行(指示灯Q0.1灭,指示灯Q0.0 亮)。
如此往返运动下去直到按下SB1即i0.2(鼠标点i0.2f)接通,小车停止运行。
附:二、闪光电路当按下启动按钮后,要求在两秒钟内有一秒亮有一秒灭,如此反复,灯一闪一闪发光。
I/O分配表梯形图程序PLC接线图程序调试及结果分析把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西门子s7-200PLC中进行调试。
观察运行结果和实验要求是否相同。
通过在线控制面板进行调试,当按下在线控制面板上的I0.0f(即 I0.0 接通)此时Q0.0有输出,Q0.0所接负载灯就亮,同时启动定时器T37开始计时,当计时一秒后因T37动作,其常闭触点断开,所以Q0.0无输出,所接负载灯灭。
灯灭的同时启动定时器 T38,T38 计时一秒后,把串联在定时器T37的常闭触点断开,所以T37复位,T37常闭触点恢复常闭。
此时Q0.0 又有输出,所接负载灯又亮。
这样,输出Q0.0上所接的负载灯以接通一秒,断开一秒频率不停的闪烁,直到按下在线控制面板上的I0.1f(即I0.1接通),闪光电路不在继续工作。
若想改变灯闪烁的频率只要改变定时器的时间就能够达到改变要求。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表格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下半段的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2,下半段所用时t2,全程所用总时间t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2,则(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
答:为避免因实验偶然性带给结果的误差,增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5)如何测小车下滑的距离。
答:小车的距离为车头到车头距离,不是斜面的长度。
(6)小车下滑的要求答: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且保证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释放。
(7)测量过程能否改变斜面坡度?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坡度。
(8)测量中的偏大、偏小问题答:若小车开始开始滑动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大(偏大/偏小);若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小。
物理探究小车速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
前言:
本实验旨在探究小车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测量不同时刻小车的位移,并绘制速度-时间图,从而验证小车运动符合匀加速运动的定义和公式。
实验原理:
匀加速运动是指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根据运动学公式:
v = u + at
s = ut + 1/2 at^2
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为位移。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测量尺、计时器等。
2.在平整的实验台上,测量出一定的位移距离,例如2米。
3.给小车一个已知的初速度u,开始计时。
4.在不同时刻记录小车的位移s。
5.根据位移和时间,计算出每个时刻的速度v。
6.绘制速度-时间图。
预期结果:
1.速度-时间图呈线性增长。
2.根据图像斜率可计算出加速度a。
3.代入公式可验证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
思考题:
1.如果给小车一个初速度u,加速度a会发生什么变化?
2.如果改变小车的质量,加速度a会有何影响?
3.实验误差的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小误差?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小车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验证了相关运动学公式。
实验过程中也可以思考影响加速度的各种因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小车运动程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编写小车运动程序,来控制小车的运动,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和小车的运动效果。
实验原理:
小车运动程序采用编程语言实现,通过控制小车的电机转速来实现小车的运动。
小车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的原理如下:
1. 小车前进:左右电机同时向前转动。
2. 小车后退:左右电机同时向后转动。
3. 小车左转:左电机向后转动,右电机向前转动。
4. 小车右转:左电机向前转动,右电机向后转动。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小车连接到电脑,编写小车运动控制程序。
2. 编写程序:根据实验原理,编写小车运动控制程序,以实现小车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功能。
3. 运行程序:将编写好的小车运动控制程序上传到小车上进行测试。
4. 观察结果: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检查程序的正确性和小车的运动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几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编写了小车运动控制程序,并成功控制小车进行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动作。
小车的运动效果也比较流畅,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
只是在一些复杂环境下,小车的运动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编写小车运动程序的基本技能,实现了对小车的控制。
同时,我们也发现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修改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小车运动程序,以提高小车的运动效果和稳定性。
小学科学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实验报告单
学校
年(班)级___年级___班
实验者
实验名称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时间
11.20
实验器材:小车、线、小塑料袋、玻璃珠、秒表1只
我的猜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1、将小车安放在桌子上,用线的一端栓住小车,另一端拴上一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悬空.
2、将玻璃珠逐颗放入袋中
3、记下每次起止距离的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我认为: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疑问:为什么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指导老师:评定等级:。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1)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金属挡板(2)作用:斜面---使小车运动起来金属片---确定小车到达终点的位置,便于精确测出运动时间3.【实验步骤】(1)把木块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数据,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并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6)算出小车跑完下半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实验表格】路程(s/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上半程下半程全程小车在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v上半段<v全程<v下半段。
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6.【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方法: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或测出起始点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
(2)斜面坡度要适当,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缓慢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3)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1.如何求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下半程路程求法: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程,两者相减即可。
(2)下半程时间求法:分别测出小车走完全程和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减即可。
注意小车走下半程的时间无法直接测量。
(3)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利用公式v=S/t 求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如何减小小车的平均速度(1)适当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
(2)适当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
3. 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多次测量的方法: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且金属片位置不变。
创新角度:实验装置的改进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
课型:实验课教学目的1、会和刻度尺和秒表测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及速度单位的换算;3、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测变速运动小球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秒表的使用教具刻度尺、秒表、带槽木条、小钢球、铁架台、小木块。
复习旧课:1、在物理学里,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计算公式和常用的单位是什么?2、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要求写出换算过程。
0.6km/h=__m/s;1.2m/s=______km/h;300m=__nm;600min=___h。
3、什么叫变速运动?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讲解新课:1、实验准备:讲解并演示:将有槽木条用铁架台支架成坡度较小的斜面,把小球置于木条槽的顶端后放手,小球沿着斜槽做变速直线运动。
问:小球沿着斜槽滚下,其运动特点是什么?答: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测小球从斜槽顶部运动到斜槽末端这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回答:用刻度尺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并用秒表记下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利用公式v=s/t,就可以计算出小球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板书:§2.3测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秒表和刻度尺测沿斜面滚下的小球的平均速度,练习用秒表测小球运动时间]2、老师介绍并演示秒表的使用,通过秒表读出时间准确到十分之一秒即可。
[板书:2、器材:刻度尺、秒表、带槽木、小球、铁架台、小木块]3、老师介绍实验步骤:①用铁架台把带槽木条支成斜面,使小球从木条顶部滚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用刻度尺测量木条的全长S ab和由顶端至木条1/2处的长度Sac,用铅笔在木条上标出字母A、B、C。
③两个同学分工,同学甲一只手持小球置于斜槽顶端标有字母A处,另一只手持秒表做好计时准备,同学乙手特小木块置于木条底部B,甲同学放开小球时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同时启动秒表,在小球运动到底部B与木块相撞时立即停止秒表。
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实验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实验方法:本活动采用探究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四辆小车。
四块秒表。
20个勾码。
四条尺子。
四块记录表。
四条绳子。
四.实验步骤:
1.将学生6个一组分成四个小组。
2.提出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的多少有关,载重越少,小车运动速度越快;载重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实验过程:
1、确定起点,放小车,拉力2个勾码,对人员进行分工。
要有计时员。
记录员。
操作员。
2、做一个勾码的实验,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本步骤连续做两次。
3、做两个勾码的载重实验,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本步骤连续做两次。
4、三个勾码的实验,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本步骤连续做两次。
实验现象:载重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
实验结论: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的多少有关,载重越少速度越快;载重越多速度越慢。
五.总结延伸
同学们,其实小车运动的快慢跟许多因素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求加速度的方法例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表格所示。
为了算出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 α算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练习: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给出了本次实验中从0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x1=1.40 cm,x2=1.90 cm,x3=2.38 cm,x4=2.88 cm,x5=3.39 cm,x6=3.87 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____cm/s,v2=____cm/s,v3=____cm/s,v4=____cm/s,v5=____cm/s。
(2)在下图中作出小车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并由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m/s2。
练习:如图1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F、G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1s。
(1)在如图2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
(2)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大小是______cm/s,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3)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
作业:1.如图所示,用闪光照相的方法记录某同学的运动情况,若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图象能大体描述该同学运动情况的是()。
A B C D2.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 A=16.6mm S B=126.5mm S D=624.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