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中图版)学案:第3部分 第10章 第5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
- 格式:docx
- 大小:736.72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五节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兴旺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以江苏省为例,了解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学会分析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的案例中,获取地理信息,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该案例资料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案例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关心社会开展与环境问题,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这节课学生是在学习了城市化的根底之上在学习工业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根底,但是内容涉及江苏离学生比拟远,所以要把材料准备充分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重点】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案例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演讲——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教师:刚刚某某同学带着我们了解了江苏省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兴旺的交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济快速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较高的江苏,那江苏到底是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一下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内涵、本质内容【温故知新】资料:2000年,江苏13个省辖市建成区面积为1382平方公里,而2021年,13个省辖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271平方公里,增长了倍。
2000-2021年,全省城镇人口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十年内共新增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达60.6%。
城市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开展,有效地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中图版地理必修3《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word学案总序号:9 编写人:吕仁军日期:10.29【教学目标】1、明白得都市化的含义、都市化和工业化二者的关系,了解国际通用标准的工业化结构指标。
2、结合江苏省现状和教材相关图表,分析该省在推进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中显现的咨询题及采取的措施。
【课前预习】一、工业化和都市化1.工业化的衡量指标(1) 的比重降到15%以下。
(2) 的比重降到20%以下。
(3) 的比重超过60%。
2.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从指标看,已差不多实现了工业化;从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实现。
3.都市化的内涵农村人口向集中农村地域向转化都市文明向地区扩散4.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是都市化的要紧都市化于工业化相互,相互推动二、江苏省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探究1.工业化和都市化现状(1)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都市化进程,但都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咨询题(1)对都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产生了。
(3)都市化进展不尽合理①都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②城乡统筹进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改善。
③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3.推进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要紧措施(1)调整加大都市的和辐射力。
(2)“”地进展都市群,建设三大“”。
(3)以工业进展促进。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和政策保证,有了稳固的基础。
【课堂笔记】【重难点突破】考点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都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进展的显著特点。
工业化是都市化的要紧推动力,即相伴着工业化过程,都市数量逐步增多,都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都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
工业化与都市化是一个相互阻碍、相互推动的进展过程。
考点二江苏省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区位优势因素区位优势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邻近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自然资源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平原宽敞、河湖众多交通条件铁路、公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交通便利科技科技发达,劳动力素养高,社会协作条件好条件市场条件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市场宽敞考点三江苏省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咨询题及其阻碍咨询题阻碍都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阻碍经济结构的优化,阻碍内需的扩大等工业进展产生环境咨询题阻碍工农业的可连续进展,也阻碍到人类的健康乡镇企业分散进展成本高,设施利用率不高,土地白费,破坏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相对较小,都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缺少特大型都市不利于解决城乡矛盾,不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进展,阻碍江苏省综合竞争力考点四推进江苏省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要紧措施及其目的措施目的调整行政区划撤并乡镇扩大乡镇面积、人口规模,加大都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南京、苏州、无锡等市将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为都市的进展拓展空咨询,有利于中心都市的进展,发挥中心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组团式’’地进展都市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循环以工业进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减少政府建设城镇的负担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的保证让农民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得到好处,有利于都市化的推进都市化有不同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云南德宏模式等,现列表对比如下:都市化模式都市化主要推动力具体过程特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都市化模式不断进展苏南模式工业化大都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进展,推动了都市化进展温州模式工业化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的进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都市化东北模式工业化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进展云南德宏模式边贸进展由于沿边开放、边贸进展,大量农村人口到那个地点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都市化的进展【应用提升】【梯度评判】A级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l~3题。
高中地理 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3中图版必修3教学目的: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情分析: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城市化概念(教材)2、什么是工业化?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
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3、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复习巩固五十第1题【单选题】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动力导向型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图甲是1950年-2005年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1830年-2010年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据图中信息判断( )A、我国城市化起步晚,三大产业水平不断提高B、第二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C、1980年之后,第二,第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年增大D、目前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A、产业结构不合理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C、第二产业比重大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重创了山西结构单一的煤炭产业,同时也成了调整、升级煤炭产业的大好机遇,山西的能源“新政”提出,大力发展煤炭循环产业,提高煤炭产业的上下关联度;延伸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等产业链,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探索
中国地图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三册
教学实践案例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列举了“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某种经济发达区域为例,简述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对策,同时还提出要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并能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中。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案例的形式探究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教材中涉及的数据、图表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这反映出课程标准倡导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体现出无论是标准还是教材均为教学留有广阔发挥空间的设计思。
第五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衡量指标⎩⎪⎨⎪⎧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 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2.城市化(1)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①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②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③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力反作用于城市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1.江苏省概况江苏省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1)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3.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区域发展条件一般需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因素、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程度、生产协作关系等)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教材内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1.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原因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石漠化的危害土流失加剧;④生态环境恶化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③植树造林;治理措施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民等[案例探究流程]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许多生态问题都是在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中逐渐显现出来,并明显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解读此类相关问题时应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考法1结合区域图判读,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与治理(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结合江西省地图,完成1~2题。
1.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①山地丘陵面积较广②全年降水丰沛③土质疏松,多黄土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水旱灾害加剧B.湖泊淤积C.土壤盐碱化加重D.河床抬升1.D 2.C[第1题,江西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明显,水流速度快,容易产生水土流失,①正确;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②错误;本地区主要是黏重的红壤,③错误;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容易流失,④正确。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教材第65页探索思考(1)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已基本达到国际通用标准。
但从更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0%,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小于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国际通用标准——大于60%。
(2)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就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二)教材第71页思考(1)密歇根州复苏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提供税收优惠,提供员工培训等;②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如投巨资于生命科学的商业化、增加生命科学的研发资金、吸引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科技人才等;③改造汽车工业的老面貌,通过自行研制和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发了包括使用氢燃料电池、玉米油燃料以及电能等能源的新一代汽车。
(2)以上这些措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高科技人才;高科技的发展和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又为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条件。
(3)密歇根州的复苏对其城市建设的影响:扭转了城市经济的衰退局面,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防止了高科技人才的外流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动摇。
(三)教材第71页复习题1.江苏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措施主要有: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
2.略。
A级抓基础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2.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解析:由城市化知识可知,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大致为30%多,日本城市化率为70%多。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一,课标解读1、课标这两种表达都旨在强调区域分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教学落脚点。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句话关注的不仅仅是进程及问题本身,更注重突出分析过程,即知识的获得过程。
3、课标要求“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中“了解”是对学习层次的要求,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层次,主要指对学习材料有基本的认知即可。
第二,教材分析1、对比湘教及人教版教材,中图版对“工业化”这个概念进行了必要的铺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如果说初中学生是从现象上认识事物,高中学生则是从原理上把握事物,而教材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只是结论性的交代,缺乏过程铺垫,不利于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且对该结论仅从现象上进行了描述,如对“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教材的解释是“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这是在用现象解释,矮化了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我觉得应该从适应与不适应两方面来分析。
3、教材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描述不完整,体现在:①时间序列上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描述粗糙,如果从空间及时间两个维度分析,效果会更好;②课文缺乏对所提供材料的分析和演绎,如江苏人口建制市分布有图而无文字分析。
4、在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突出“以人为本”,显示了地理学的人文关怀;5、如果不看课文,读者一般会认为课文中“对策措施”是针对问题提出的,但课文不是这样处理的,我觉得04版教材对这部分的处理更恰当。
第三,学情分析1、经验:身处深圳的学生对工业化和城市化有直观的经验感受,所以课堂上无须纠缠于对概念烦琐的分析;2、知识:研究区域所需要的地理原理在必修Ⅰ、必修Ⅱ都进行过系统学习,所以这节课的任务是用过去的旧知识来分析新区域,所以课堂上先复习回顾旧知识,然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衍生新知识,最终促进新旧知识融合。
第5讲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教材内案例]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城市化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②内涵: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b.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1)江苏省概况江苏省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
②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①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4)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教材外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1.对外开放的特定背景(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1)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4.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巧学速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也必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通常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3《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学案.5、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总序号:9 编写人:吕仁军日期:10.29【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和工业化二者的关系,了解国际通用标准的工业化结构指标。
2、结合现状和教材相关图表,分析该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课前预习】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的衡量指标(1) 的比重降到15%以下。
(2) 的比重降到20%以下。
(3) 的比重超过60%。
2.的工业化水平:从指标看,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从和城镇人口指标看,的工业化还没有实现。
3.城市化的内涵农村人口向集中农村地域向转化城市文明向地区扩散4.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城市化于工业化相互 ,相互推动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1.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1)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水平较高。
(2)总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3)城市化进程 ,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
(3)城市化发展不尽合理①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
②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改善。
③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1)调整加大城市的和辐射力。
(2)“”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
(3)以工业发展促进。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和政策保证,有了稳固的基础。
【课堂笔记】【重难点突破】考点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有不同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云南德宏模式等,现列表对比如下:【梯度评价】A 级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l ~3题。
第5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对应学生用书第183页) [识记—基础梳理]1.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①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②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③(2)城市化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
②本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③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1)江苏省概况①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②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①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呈现明显加快的特征。
②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图文助记]工业化的发展使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城市的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扩散,进而推动城市化发展。
从业人员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即从事非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上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这是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理解—要点突破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解图流程]1.B 2.D 3.A[第1题,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
第5讲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及发展特点。
2.地理实践力:分析所在区域的工业、城市发展特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3.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应学生用书第246页)[教材内案例]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城市化①概念: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②内涵: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b.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1)江苏省概况江苏省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
②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①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③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4)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②“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③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④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教材外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1.对外开放的特定背景(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1)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4.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最早的地区。
(×) 2.区域工业化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城市化发展。
(√) 3.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分布是北部高于南部。
(×) 4.区域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区域认知——正确选择1.我国下列四个工业基地中,目前区域城市化速度较慢的是()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2.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地理背景叙述正确的是()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优势④丰富的矿产资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关于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少B.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4.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是() ①第一产业②第二产业③第三产业④高新技术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A 2.A 3.B 4.C(对应学生用书第248页)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例1](经典高考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思维流程](1)B(2)D1.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背景和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下图所示:2.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比,其发展特点方面存在异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命题视角利用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2019·内蒙古重点高中模拟)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
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
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1~3题。
A.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进B.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C.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D.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2.上述资料表明,该区域城市与经济发展特点导致()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多B.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C.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足D.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3.依据资料信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A.墨西哥B.英国C.中国D.坦桑尼亚1.B 2.D 3.C[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β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仍远大于0.5,表明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工业化孤军深入,城市经济结构失调;由于β的值不断接近0.5,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
第2题,该区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第3题,依据表格中的指标M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现有城市化水平不高。
中国现有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与此符合。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4.A 5.A[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
第5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
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例2](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❶,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❷。
材料二图a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b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图a❸图b❹(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
[思维流程]市间联系加强。
(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命题视角结合具体区域,考查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措施(2019·广西桂林模拟)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环境污染加重②人口出现负增长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④劳动力素质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C.加强规划与管理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1.C 2.D[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形势严峻;重复建设突出,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等。
第2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背靠华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面向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材料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求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下图为京津冀及附近地区资源分布图。
(1)简述天津滨海新区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天津滨海新区把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并作为发展重点。
简要分析它们在本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3)滨海新区的建设,对于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4)试分析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充当的角色。
[解析]第(1)题,位置优势的分析一般考虑交通条件、城市和区域依托、与其他区域的协作关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