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2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主要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一般情况并指出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讲述古代农具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和唐代的曲辕犁并简述了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发展。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介绍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重点讲述了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本课是中国经济文明史的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初步印象。
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进一步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所起到积极作用和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初步历史评价能力。
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参与度、思维度。
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习题测验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先民的勤劳和智慧缔造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内容】(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
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和影音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们大胆回答问题,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掌握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选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接下来我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是高中必修二经济史的第一课,在经济史的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些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要对学情有足够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部分本课相关的知识,但初中阶段知识较分散,学生缺乏知识归纳与专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了解农业工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理解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从精耕细作和男耕女织两个角度来掌握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法和图示法掌握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发展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四、教法与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解法和图示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本课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新课导入、自主预习、知识精讲、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1.新课导入:我采取的是复习导入法,课件展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业种植情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教案本次说课将分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第一,说教材,第二,说教法,第三,说学法,第四,说教学程序,第五,说特色。
一、说教材(一)、说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1课的内容,也是本册书的开篇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代农业的发展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后来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所以,把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二、说教法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讲神话故事设置问题法2. 多媒体演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3.引导讨论法4.阶梯设疑法。
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2分钟)用2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述关于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目标:(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奋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缔造了非常大财富,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各界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发生1、原始农业的发生(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领先地位(开场白部分最后一句),中国就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也就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3)状况:①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③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1)状况:①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②耕作技术:懂开沟排洪,除草树苗,迳新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③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多样,存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有。
④生活方式:已经开始迈向移居。
(2)地位: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春秋战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国时期汉朝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后的主要耕作方式。
时间成就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期耕作技术为后世沿用。
春秋战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国时期――垄做法已经使用。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北朝及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其以后耕作制度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江南逐渐形成了一年两熟制后或一年三熟制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汉朝农业灌溉技术宋朝灌溉工具唐朝曹魏都江堰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翻车用于灌溉创制了筒车高转筒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发生风力水车(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生和牛耕的逐渐推展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高中历史人授课标版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课方案推动新课:一、初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问题研究1:阅读教材第4 页本课的前言由学生叙述神农氏的传说,而后说明神话传说常常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实质生活,问: 1)、神农氏的传说反应了我国远先人类的什么状况? 2)、能不可以以此就得出结论? 3)、用什么方法能够加以证明?(想想:今日的我们能够经过哪些方式去认识过去的历史?)这样就能够获得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发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合作学习:阅读【历史纵横】中的资料,发问:在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地域是农业发源地呢?联系一下我们今日的食品结构,想想中国与这些地域发展有何不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问题研究2:阅读自刀耕火种至精耕细作前的教材,问“中国古代,人们是怎样从屡次迁移开始走向定居的?”指引学生阅读教材,分层次设置问题,从“解决了什么问题?”“归纳为何原由?”“详细有哪些表现?”“根本的原由是什么?”几个方面往返答,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把有关知识梳理清楚。
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土地的利用率;归纳为农业生产的进步;详细表此刻生产工具的改良,耕种技术的提升,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根来源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总结:至此确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育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一种归纳,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系统 , 包含改良农业环境和提升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举措。
基本要求是在恪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久居于世界当先地位的重点要素。
问题研究3:阅读教材,找出精耕细作的表现,分三组列表生产工具、耕种技术和水利浇灌的发展状况。
(让学生再比较全面地认识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概略,特别注意在世界上居当先地位的和后代长久沿用的技术。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概述1、课名:《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②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90分钟;3、《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章的核心课程,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三个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知道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三种基本类型(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3)知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4)知道精耕细作技术提高的突出成就;(5)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和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片,描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培养阅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方法;(2)通过观察视频和动画,分析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观察和解读历史影像资料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独立研究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2)体会到我国传统农业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通过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法的改进,感受到我国古代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初中采取的是通史体例,经济史的内容散布于各章节,学生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的知识贮备中主要是一些具体而零散的史实。
(2)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步倾向于理性思维方式。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生产活动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3)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原始的农耕生产,学生缺乏现实的联想素材。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非常大,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学生理解与自身环境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南宁九中李湘玲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一)、教材地位:《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必修二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开篇之章,也是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切入点,从内容上说,古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开篇之章处理得好对普通中学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是否掌握学习必修二经济史的方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培养自主学习、理性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实物体验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会学生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认识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与勤劳的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据】既是课标要求,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归纳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繁荣的原因【依据】现代学生的感恩意识、主人翁心态淡薄,德育教育是当今历史课堂上的必修课。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作为普通中学学生,九中高中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基础较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有限,思维分散,记忆力不佳。
(二)教法与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让历史有“趣味”,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叙述了我国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与本单元其他课共同构成古代中国的经济。
另外,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离不开农业的奠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知识体系上,本课的内容都十分重要。
第一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叙述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到商周时农业的发展,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第二子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从耕作方式、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叙述了农业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的发展历程,农业生产不断取得进步;第三子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讲述了先秦土地制度的变化、小农经济的形成以及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三个问题,且属于本课的难点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只是一般性的了解,能回忆起相关部分政治史的内容,另外,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早期农业、战国的铁农具、牛耕推广相关的知识,教学到该部分时可以加快进度。
各班都是分为小组学习,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高,能基本完成老师交代的课堂任务,对于史实行的知识点,可以交给学生完成,但学生对概括性的难点问题上存在理解障碍,可以通过材料来突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利用小组讨论、视频播放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2说课稿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册书所讲的内容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世界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不同时期,第一单元讲的是古代中国经济,而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课一共分为三个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重点:精耕细作的的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特点.
难点:小农经济的发展过程.
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
过程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
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法:有关古代农业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课。
历史ⅱ人教新课标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差不多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差不多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明白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
(三)、教学目标:依照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形,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我国古代农业的要紧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明白得中国农业独立进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进展的历程。
(2)明白得小农经济的差不多特点,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阻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舞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看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进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展是推动社会进展的全然缘故,树立正确的进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聪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制造了庞大财宝,是历史的制造者,然而在阶级社会里,宽敞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进展(采纳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进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差不多特点)二、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动身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以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
(三)学法指导
自学释疑、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等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鼓励学生主动表演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从而引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概况的兴趣。
(二)、推进新课
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完成,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本课涉及的很多农业和技术距今年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故出示相关图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是什么?(提示:从主要耕作方式、组织方式、生产特点等分析)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提出具体问题,学生自学归纳
1、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
2、小农经济出现的条件: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三)、本课小结:
由学生作知识小结,以便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2009·枣庄模拟)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点评: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2(2008·广东实验中学热身)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点评: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
3(2008·山东寿光现代二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4(2009·淄博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2008·茂名高考模拟)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