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5.24 KB
- 文档页数:2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③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备课札记举制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③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着手导入,即秦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课讲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推恩令”的颁布,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
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
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通过汉至元各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既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
大家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生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干部职务过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生2:我国进行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就是要改革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和办事效率不高的局面,通过精简、整合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乡镇行政机构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看来大家还是挺关心国家大事的。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板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进新课]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想想议议:师:大家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将会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说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分析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中观上来看: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
它上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微观上看: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的演变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总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其中列举史实为识记层次,说明特点为理解层次。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知道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概念;能够在归纳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以及选官制度演变史实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古代政治演变的特点,形成分析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作用的分析,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初步掌握对历史材料的基本处理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引导,知道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用表格对史实的归纳,初步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方法。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一、前言传统历史书籍所记载的历史,大多数是相关事件的发生、人物的成就、战争的结果等等,而对于历史中政治制度的演变,却往往只是在题目上一笔带过。
然而,政治制度的变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运、文化、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有义务将这些关系彻底剖析。
本篇文章将从汉代到元代,介绍其中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二、通识与引入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
一个伟大的民族,其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其文明发展与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府往往拥有强大的集中权力,而这种集中权力的背后是一种完备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从汉到元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探讨政治制度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影响。
三、正文1. 汉代政治制度汉朝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开始。
汉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规定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实行了选官、考试制度,这些制度体系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三公分别为:太尉、御史大夫和大司马,它们的职责是掌握对皇帝有极大影响力的重言之权、极大化皇权的掌握、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九卿职责则分别是:祠部、光禄、治粟、户、典礼、太仆、卫、冢、水。
通过组织这些卿、公的力量,汉王朝得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并具备了对邻国的施行外交权。
2.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分裂时期的出现,而局势失控,使得很多的地方权力集团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局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
在这个时期,政府仍然存在三公和九卿制度。
但是这时候三公和九卿的权力地位已经下降很多,中央公府人数相对减少,下设二千石官员权力比重较大。
所以,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还是比较混乱不稳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阳新一中蒋兴亮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上午好!我叫蒋兴亮,来自阳新一中。
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说课的流程如下: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1、本课地位本课属于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夏商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秦朝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汉至元又是该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
我们知道,制度创新是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是这一时期我国封建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制度原因。
学习本课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脉络有重大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度、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通过对古代中央集权发展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最突出的特点。
这一制度虽然也有较大的缺陷,但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同学们容易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对比,认为前者先进后者落后。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强调文明多样性的观点,这两种制度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后者更适合中国国情。
3、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说教法根据高一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但理性分析能力有限的特点,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主要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阐释。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再加上这一时期时代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所以教师仍需深入浅出采取生动的方法。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把难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科采用复习旧课方法导入新课,由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一问题,直接了当进入主题
2、课程教学
对于第一个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主要是联系时代背景,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如从七国之乱的故事,分析出汉朝初期的郡国并行与削藩的必要,然后思考该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引出推恩令的内容,并分析出其作用。
同理通过安史之乱的视频,“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及《元朝疆域图》,并结合教材分析理解唐宋元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后总结出中央的权利不断加强。
对于第二个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主要让学生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注意结合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
最后总结出皇权不断加强。
对于第三个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首先向学生说明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通道。
然后让同学通过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官吏制度,然后老师加以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出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总结出选官用官的权利慢慢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讨论归纳概括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