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热液矿床主要类型的原生晕指示元素组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热液矿床中成矿热液来源、运移及积淀摘要热液矿床可在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通过不同组成、不同来源的热液活动形成。
本文简单阐述分析了热液矿床中的成矿热液的五种来源以及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方式。
关键词热液矿床;热液来源;热液运移;络合物;含矿物质沉淀通过含矿热液作用而形成的后生矿床称热液矿床或气水热液矿床。
热液矿床是各类矿床中最复杂、种类最多的矿床类型,可在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下,通过不同组成、不同来源的热液活动形成。
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矿物组合的稳定性热力学计算表明,成矿热液一般具有较大的温度(50一500℃)和盐度(所溶解的所有固体组分的百分含量,<5%一>40%)区间,压力一般为4x106一25x108Pa。
热液矿床类型多、特征复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与热流体的活动密切相关;②成矿方式主要是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②成矿过程中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且常具有分带性;④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明显,既是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也是矿质富集沉淀的土要场所;⑤成矿介质(热液)、矿质以及热源直接控制着热液矿床的形成,三者来源往往复杂多样,既可来白向一地质体或地质作用,也可具有不同的来源;⑥热液矿化往往呈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原生分带(以矿物或元素的变化表现出来);⑦形成的矿床种类多,除铬、金刚石、少数钠族元素(如娥、铱)矿床外。
多数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热液活动有关,如铜、铅、锌、汞、锑、钨、钼、钴、铍、铌、钽、镉、铼、铁、金、银、萤石、重晶石、天青石、明矾石、温石棉矿床等。
因此,热液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热液矿床成矿热液来源含矿热液的来源是矿床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之—。
虽然争论一直存在,但根据多种数据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已经接受含矿热液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1.岩浆成因热液指在岩浆结品过程中从岩浆中释放出来的热水溶液,最初是岩浆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于岩浆热液中常含有H2S、HCl、HF、SO2、CO、CO2、H2、N2等挥发组分,故具有很强的形成金属络合物并使其迁移活动的能力。
第六章气水热液矿床各论(思考题及答案)1.热液矿床的分类方案答:由于自然界中热液矿床数量多、成矿复杂,至今尚无一个被不同研究者所公认的分类方案。
早在1933年,Lindgren根据热液矿床的成矿温度和深度,将热液矿床分为高温深成(300~500℃,>3km)、中温中成(200~300℃,1.5~3km)和低温浅成(50~200℃,<1.5km)等三种类型;后又有研究者进一步划分为深成高温、中深中温、浅成低温、远成低温矿床和浅成高温等矿床五类;也有人按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将热液矿床分为岩浆热液矿床、地下水热液矿床、火山热液矿床和变质热液矿床等。
在姚凤良等(2006)的《矿床学教程》中,主要考虑:(1)矿质和介质的主源(2)不同类型矿床的工业价值(3)成矿系列(即在侵入体的不同部位常出现成因上有联系的不同类型矿床)等,将热液矿床分为(1)接触交代矿床(狭义的矽卡岩矿床);(2)斑(玢)岩型矿床;(3)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4)低温热液矿床。
2.矽卡岩及其成因?答:矽卡岩,英文名为Skarn,原为瑞典中部的矿工用来称谓那些与矿石伴生的深色钙质硅酸盐岩石,此后经Tornebohm(1875)正式提出,并为Lingren (1902)及广大研究者接受与沿用。
在矿物组成上,矽卡岩由各类钙-镁-铁-锰-铝硅酸盐矿物所组成,以石榴子石与辉石(透辉石)为主,次为硅灰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电气石、方柱石、符山石、金云母等。
目前地学界公认的矽卡岩定义为:产于火成侵入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由岩浆热液及各类流体与碳酸质岩石交代变质而形成的蚀变岩,属于接触变质交代岩。
我国研究者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小矿床研究成果,提出了“岩浆矽卡岩”的概念。
吴言昌等(1996)指出,岩浆矽卡岩是由钙硅酸盐熔(流)体或钙矽卡岩质岩浆贯入结晶或/和隐爆团结(结晶)形成的。
主要呈脉状体,少数呈角砾岩筒(带),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可产于各类不同岩石(层)中。
绪论勘查地球化学方法通常可分为岩石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水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又称岩石测量或原生晕方法,已被国内外勘查地球化学家公认为是一种寻找热液型隐伏矿床的有效的方法。
原苏联,自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岩石测量方法的试验研究和寻找隐伏矿的工作。
格里戈良等()发表了一篇有关原生晕方法的总结性文章,报道了原苏联对热液矿床原生晕方法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组分分带的统一分带序列和计算元素分带指数的方法,以及评价矿化侵蚀截面的累加晕和累乘晕比值等指标。
据报道,在原苏联,运用岩石测量方法已成功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金属矿床。
国家的岩石测量工作,据)评述:“在过去西方年里,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它已从一种基本上不能实际应用的方法技术,而发展成为矿业界从事找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技术。
从矿业界重新在北美和欧洲一些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采用岩石测量方法找矿实际表明,岩石测量方法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技术。
”我国(地矿部系统)早在年代末,就进行了岩石测量(原生晕)方法找盲矿的试验研究工作。
最早的工作,首推邵跃等在甘肃白银厂小铁山多金属矿床上做现在铅铜盲矿体前上方、沿围岩片理方向,出现的原生晕方法的试验研究工作。
结果发锌了清晰的呈带状发育的原生异常,异常沿岩石片理向上流渗扩散距离达数百米。
接着,年,邵跃等在辽宁青城子、关门山等铅锌矿区和谢学锦等在安徽贵池铜山、湖南黄沙坪和广东大宝山等矿区开展的原生晕方法找盲矿的试验研究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由于在青城子矿区的工作中发现了被推断为盲矿的异常,经钻探验证,打到了盲矿体,为此于年月,在青城子矿区召开了原生晕方法找矿现场会议。
年代中期,为配合在长江中下游寻找富铜富铁矿的任务,邵跃、李善芳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了原生晕方法找夕卡岩型铜矿的试验研究工作。
这一工作结果,对后来在铜陵地区的找矿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指示作用。
成矿元素在不同的成矿地质作用下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内生矿床主要有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热温矿床、变质矿床,均与成矿元素的成矿温度密切相关。
高、中、低温作用形成不同的矿化元素组合,沉积矿床在成矿过程中也与元素的氧化还原环境相关。
如:高温成矿带元素组合:W、Mo、Sn、Bi、Ni、Cu等;中温成矿带元素组合:Cu、Pb、Zn、Ag、Au等;低温成矿带元素组合:Au、As、Sb、Hg等。
不同的岩石类型有不同的元素分配特征,可划分为不同的成岩元素序列。
在岩浆岩中:超基性岩相对富集Fe、Mg、Ni、Cr、Pt等;基性岩相对富集Ca、(Al)、Ti、V、Mn、Cu、Sc等;酸性岩石相对富集K、Na、Si、Li、Ba、Rb、Cs、Ti、Sr、Ba、Y、TR、Zr、Hf、U、Th、Nb、Ta、W、Mo、Sn、Pb、B、F、Cl等。
在沉积岩中:砂岩相对富集Si、Zr、Gd;碳酸盐岩相对富集Ca、Mg、Mn;页岩中相对富集的元素如Al、Li、Be、V、Ti、Sc、Fe、Co、Ni、Cu、Pb、Zn、Mo、Sn、Sb、Hg、U、Th等。
Cu、Pb、Zn、Ag、Mo等异常共生,一般与中温和中-高温热液矿化作用有关,是寻找热液贱金属矿化的标志。
W、Sn、Mo、F、Nb、Ta等元素(异常)共生产出,往往与含Nb-Ta和Sn、W矿化的碱质花岗岩有关。
有时还伴有Zr、P、Ti、Zn等元素。
这是寻找Sn、W和Nb-Ta矿的指示。
Cu、Mo、Au、Re等元素(异常)共生与斑岩铜—钼矿化有关。
有时,还伴有Pb、Zn Ag、Ti、W等元素,是寻找斑岩Au·Cu-Mo矿床的指示。
Hg、As、Sb、Se、Au等元素(异常)共生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化作用有关,是找寻汞矿、锑矿、雄雌黄矿和金矿床的重要指示。
Mg、Fe、Cr、Ni、Co、Cu等元素共生,并伴有B,与超镁铁的超基性岩密切有关是找寻铬铁矿、铜-镍-铬矿的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