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膜分离影响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一种高分子聚合物(膜材料通常是聚酰亚胺或聚砜)薄膜来选择'过滤'进料气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物通过聚合物薄膜时,各气体组分在聚合物中的溶解扩散系数的差异,导致其渗透通过膜壁的速率不同。
由此,可将气体分为'快气'(如H2O、H2、He等)和'慢气'(如N2、CH4及其它烃类等)。
当混合气体在驱动力—膜两侧相应组分分压差的作用下,渗透速率相对较快的气体优先透过膜壁而在低压渗透侧被富集,而渗透速率相对较慢的气体则在高压滞留侧被富集。
快气慢气
各气体渗透量可表示为
上式中Qi:气体组分i的渗透量
(P/l)i:气体组分i的渗透系数
A:膜面积
P:原料气压力
p:渗透气压力
x i:气体组分i在原料气中的体积分数
y i:气体组分i在渗透气中的体积分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膜的分离选择性(各气体组分渗透量的差异)、膜面积和膜两侧的分压差构成了膜分离的三要素。
其中,膜分离的选择性取决于制造商选用的膜材料及制备工艺,是决定膜分离系统性能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分离器结构
膜分离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构型类似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膜分离器,数万根细小的中空纤维丝浇铸成管束而置于承压管壳内。
混合气体进入分离器后沿纤维的一侧轴向流动,'快气'不断透过膜壁而在纤维的另一侧富集,通过渗透气出口排出,而滞留气则从与气体入口相对的另一端非渗透气
出口排出。
膜分离气体的原理膜分离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气体分离技术,它是利用膜材料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渗透性进行分离的过程。
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气纯化、空气分离、氢气制备、二氧化碳捕集等领域。
膜分离气体的原理基于气体分子在不同材料膜上的渗透速率差异,其分离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过程:溶解、扩散和脱附。
首先是溶解过程。
在膜分离过程中,气体分子会溶解进入膜材料内部。
溶解过程的速率取决于气体溶解度和膜材料的亲溶性。
当气体分子的溶解度较高时,溶解过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接着是扩散过程。
溶解在膜材料内部的气体分子会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发生扩散,从而通过膜材料逐渐向另一侧迁移。
扩散过程的速率取决于气体分子在膜材料内部的扩散系数、膜材料的厚度和温度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较小的气体分子扩散速率更快。
最后是脱附过程。
气体分子在膜材料另一侧的界面上会脱附,重新进入气相。
脱附过程的速率取决于气体分子在膜材料内部的脱附速率和膜材料与气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膜材料表面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亲和力较低时,脱附过程将变得更加容易。
膜分离气体的原理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膜材料实现,如多孔膜、非多孔膜和复合膜等。
多孔膜是由具有一定孔径和孔隙度的材料制成,通过孔隙内气体分子的溶解、扩散和脱附来实现分离。
非多孔膜则是由透明聚合物制成的非孔隙结构,气体分子通过聚合物链的链隙进行扩散。
而复合膜则是由多层材料组成的,通过不同材料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膜分离气体的分离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膜材料的选择。
不同膜材料对于不同气体的分离效果有所差异,因此在应用中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当的膜材料。
其次是操作条件的控制,如温度、压力和流速等。
适当的操作条件可以提高膜分离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通过采用多级膜分离和膜组件的组合来提高分离效果。
总的来说,膜分离是一种基于膜材料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渗透性进行分离的技术。
它的原理涉及到溶解、扩散和脱附三个过程,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速率差异实现对气体分子的分离。
氢气提纯膜分离与变压吸附技术浅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石油的消耗量急剧上升,因此我国需要从中东进口原油,但是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导致原油中的硫、酸、氮的含量较高。
而现代化学与炼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氢气的需求越来越多,推动了我国氢气提纯工艺的快速的发展。
笔者结合我国所使用的氢气提纯工艺与风险进行分析与概述,以推动我国氢气提纯工艺的快速发展。
一、膜分离技术與存在的风险1、膜分离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膜分离技术被应用与我国的氢气提纯中,属于一种较为创新的分离方法,是对混合气体具备的选择性渗透原理的充分利用,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气体对应不同的渗透率,从高到低排列如下:H2O、H2、He、H2S/CO2、Ar、CO、N2、CH4,气体组分受到膜两侧存在压力差的影响,从而保证氢气都富集在渗透膜的渗透侧,渗透性较差的气体则无法通过渗透膜,从而实现气体分离的作用。
随着气体不断渗透,渗透性较差的气体就越聚越多,如果氢气纯度要求较高的话,所对应的回收率不高,反之则回收率高。
膜分离技术对于氢气纯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氢气的回收率与原料和渗透膜两侧的压力比相关,压力比越多,氢气的回收率也就越高,相对应的对压缩功的要求也就越大,因此需要操作人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高氢气提纯的工作效率。
现阶段,根据现代工业的要求,氢气提纯中所使用的渗透膜分为两种:复合型与不对称型,但是不对称型膜的使用受到限制,复合型膜却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我国工业中普遍使用中空纤维复合膜。
2、膜分离技术中存在的风险由于在氢气提纯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装置的使用与操作,因此极容易出现起重伤害或者是机械伤害,严重时会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因此需要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以树立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对各种异常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
在氢气提纯的操作现场,操作人员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发生爆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膜分离氮气
膜分离是一种常用的氮气生产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膜材料将气体分离为不同组分。
在膜分离氮气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杂质分离出来,从而产生高纯度的氮气。
膜分离氮气的原理基于气体分子的大小和溶解度差异。
常见的膜材料包括聚酰胺膜(如聚酰胺脂膜、聚酰胺酸膜)、聚醚膜、聚合醚膜等。
这些膜材料具有不同的透气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膜材料。
膜分离氮气的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压缩空气供给:将环境空气通过压缩机压缩到一定的压力。
2. 预处理:通过过滤器去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液态水,保护膜材料。
3. 分离膜模块:将压缩空气引入分离膜模块中,膜模块由多个膜组成,使氮气和其他气体分离。
4. 氮气收集:收集通过膜分离得到的纯净氮气。
5. 控制系统:监控和控制膜分离过程的参数,如压力、温度和流量等。
膜分离氮气具有一些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无需化学物品、节能高效、灵活性高等。
然而,它的纯度和产量受到膜材料的选择和气体进料条件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和选择膜分离系统时,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考虑适合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
1 / 1。
传质与分离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计算溶液泡点时,若i ∑=1i X i -1>0,则说明(C)A. 温度偏低B.正好泡点C.温度偏高D. 冷液进料2.萃取精馏时若饱和液体进料,则溶剂加入位置点:(A)A. 精馏段上部B.进料板C.提馏段上部D.精馏段下部3.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 ,B 混合液的总蒸汽压力为P ,若P >P A S ,且P >P B S ,则该溶液(A)A. 形成最低恒沸物B.形成最高恒沸物C.不形成恒沸物4.吸收操作中,若要提高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应采用措施是(C)A .提高压力 B .升高温度 C.增加液汽比 D.增加塔板数5.分离过程的特征是 (C )A. 熵增加过程B. 熵不变的过程C. 熵减小的过程D. 自发过程6.三对角矩阵法在求得X ji 后由什么方程来求各板的温度(A)A .热量平衡方程 B.相平衡方程 C. 物料平衡方程7.简单精馏塔是指(C)A .设有中间再沸或中间冷凝换热设备的分离装置B. 有多股进料的分离装置C. 仅有一股进料且无侧线出料和中间换热设备8.下面有关塔板效率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B)A.全塔效率可大于1B.总效率必小于1C.Murphere板效率可大于1D.板效率必小于点效率9.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C)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10.形成二元最高温度恒沸物的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P-X 线是(D)A.曲线B.直线C.有最高点D. 有最低点11. 当把一个常人溶液加热时,开始产生气泡的点叫作(C)A.露点B.临界点C.泡点D.熔点12.设计变量数就是(D)A.设计时所涉及的变量数B.约束数C. 独立变量数与约束数的和D.独立变量数与约束数的差13.如果二元物系,γ1=1,γ2=1,,,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B)A . 正偏差溶液B .理想溶液 C.负偏差溶液 D.不确定14.下列哪一个不是吸收的有利条件(A)A.提高温度B.提高吸收剂用量C.提高压力D.减少处理的气体量15.下列关于吸附过程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C)A. 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工业化B.可以分离气体混合物C.不能分离液体混合物D.是传质过程1.下列哪一个是传质分离过程(B)A.超滤B.吸收C.沉降D.离心分离2.lewis 提出了等价于化学位的物理量(A)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3.二元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P-X 线是(B)A.曲线B.直线C.有最高点D.有最低点4.汽液相平衡K 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A)A.易挥发B.难挥发C.沸点高D.蒸汽压小5.当物系处于泡、露点之间时,体系处于(D)A.饱和液相B.过热蒸汽C.饱和蒸汽D.气液两相6.约束变量数就是(D)A.过程所涉及的变量的数目B.固定设计变量的数目C.独立变量数与设计变量数的和D.变量之间可以建立的方程数和给定的条件7.简单精馏塔是指(C)A .设有中间再沸或中间冷凝换热设备的分离装置B.有多股进料的分离装置C.仅有一股进料且无侧线出料和中间换热设备8.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吸收因子的物理量(B)A.温度B. 气体浓度C.压力D.吸收剂用量9.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 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 A =0.5时泡点为t 1,与之相平衡的气相组成y A =0.75时,相应的露点为则(A)A t 1 = t2 B t 1 < t 2 C t 1 > t2 D 不能确定10.当体系的yi-yi*>0时(B)A. 发生解吸过程B.发生吸收过程C. 发生精馏过程D.没有物质的净转移11. 如果二元物系有最高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A)A 正偏差溶液B 理想溶液C 负偏差溶液D 不一定12.下列关于吸附过程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C)A. 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工业化B.可以分离气体混合物C. 不能分离液体混合物D.是传质过程13.从塔釜往上逐板计算时若要精馏段操作线方程计算的(X L /X H )j +1 比由提馏段操作线方程计算得更大,则加料板为(A)A. j板B. j+1板C. j+2板14.当蒸馏塔的在全回流操作时,下列哪一描述不正确(D)A. 所需理论板数最小B.不进料C.不出产品D.热力学效率高15.如果二元物系,A12<0 ,A21>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C)A.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1.下列哪一个是机械分离过程(C)A.蒸馏B.吸收C.离心分离D.膜分离2.一个多组分系统达到相平衡,其气液平衡条件表示正确的为DA. ƒi = ƒi .B ƒi = ƒjC μi = μL VjD μi = μi L V3.汽液相平衡K 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A)A.易挥发B.难挥发C.沸点高D.蒸汽压小4.逆流填料吸收塔,当吸收因数A 1且填料为无穷高时,气液两相将在哪个部位达到平衡(B)A 塔顶B 塔底C 塔中部D 塔外部5.当蒸馏塔的在全回流操作时,下列哪一描述不正确(D)A. 所需理论板数最小B.不进料C.不出产品D.热力学效率高6.下列哪一个过程不是闪蒸过程(D)A.部分气化B.部分冷凝C.等含节流D.纯组分的蒸发7.下列关于简捷法的描述那一个不正确(C)A.计算简便B.可为精确计算提供初值C.计算结果准确D.所需物性数据少8.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当达到汽液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力小(A)A.只与温度有关B.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C.不仅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9.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C)A . 两相间组份的浓度相等B . 只是两相温度相等C. 两相间各组份的化学位相等D. 相间不发生传质10.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B)A.一定是为塔底产品得到 B.一定是为塔顶产品得到C.可能是塔项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D.视具体情况而变11. 当把一个常人溶液加热时,开始产生气泡的点叫作(C)A.露点B.临界点C.泡点D.熔点12.平衡常数较小的组分是(D)A.难吸收的组分B.最较轻组分C.挥发能力大的组分D. 吸收剂中溶解度大的组分13.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B)A.一定是为塔底产品得到 B.一定是为塔顶产品得到C.可能是塔项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D.视具体情况而变14.在吸收操作过程中,任一组分的吸收因子Ai 与其吸收率Φi 在数值上相应是(C)A. Ai<ΦiB. Ai=ΦiC. Ai>Φi15.只有重非关键组分时,则以何处为起点逐板计算(B)A.塔顶往下B.塔釜往上 C .两端同时算起1.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由物料组成计算出的∑K i X i -1>0,且∑Z i /K i <1,该进料状态为(C)A.过冷液体B. 过热气体C. 汽液混合物D. 饱和液体2.易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什么位置被吸收(C)A.塔顶板B.进料板C.塔底板D.不确定3.下列关于简捷法的描述那一个不正确(D)A.计算简便B.可为精确计算提供初值C.所需物性数据少 D .计算结果准确4.选择的萃取剂最好应与沸点低的组分形成(A)A.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饱和液5.当把一个气相冷凝时,开始产生液滴的点叫作(A)A.露点B.临界点C.泡点D.熔点6.吸收塔的汽、液相最大负荷处应在(A)A.塔的底部B.塔的中间C.塔的顶部D.进料板处7.当蒸馏塔的在全回流操作时,下列哪一描述不正确(D)A. 所需理论板数最小B.不进料C.不出产品D.热力学效率高8.当物系处于泡、露点之间时,体系处于(D)A.饱和液相B.过热蒸汽C.饱和蒸汽D.气液两相9.如果二元物系,γ1=1,γ2=1,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B)A. 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10.下列哪一个不是吸收的有利条件(A)A.提高温度B. 提高吸收剂用量C. 提高压力D. 减少处理的气体量11.平均吸收因子法 (C)A.假设全塔的温度相等 B.假设全塔的压力相等C.假设各级的吸收因子相等 D.假设全塔的气液相流率相等。
气体分离膜分离能力的测试方法介绍摘要:对不同气体的分离能力是材料能否作为气体分离膜的基本评价指标。
本文利用G2/110膜分离测试分析仪检测了分离膜样品对氮气、甲烷的分离能力,并通过对试验原理、设备参数及适用范围、试验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分离膜的研发及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离能力、气体渗透系数、气体分离膜、膜分离测试分析仪、压差法、色谱分析1、意义基于薄膜材料对不同气体具有选择渗透性的特点,气体分离膜能够实现对不同气体的分离。
与传统的气体分离方法相比,气体分离膜在分离效率、降低能耗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在气体富集、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处理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气体分离能力是决定薄膜能否作为气体分离膜的基本要素,这种能力与不同气体在薄膜中的渗透性快慢有关。
受气体分子尺寸、薄膜结构、薄膜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气体在薄膜材料中渗透性能并不相同,薄膜中不同气体的渗透系数相差越大,对气体的分离能力越好。
根据所分离混合气体的性质差异,对分离膜进行结构改性,是进一步扩大不同气体的渗透性差异并提高分离膜分离能力的常见方法。
本文通过对分离膜分离能力的测试,介绍了一种验证气体分离膜分离效果的试验方法。
2、试验样品对氮气、甲烷具有分离能力的某种气体分离膜材料。
3、试验依据目前尚未发布有关分离膜分离能力的测试方法标准,相关的研究方法通常为测试不同气体在分离膜中渗透系数的比值,本文通过测试一定比例的氮气、甲烷混合气体在样品分离膜中的渗透性能以研究其分离能力。
4、试验设备本次试验采用G2/110膜分离测试分析仪进行测试,该设备由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
图1 G2/110膜分离测试分析仪4.1 试验原理试验过程可分为混合气体渗透过程与不同气体渗透量的测试过程两部分。
渗透过程采用压差法原理设计,即设备的测试腔被装夹的试样分为上、下两个腔,上腔中充填的是待测试的混合气体,下腔中通过抽真空形成低压环境,上腔内气体通过试样渗透到低压腔;气体渗透量测试过程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渗透气体进行定量测试,即渗透到低压腔中的气体通过载气携带至气相色谱仪处进行测试。
co2膜分离装置工作压力
CO2膜分离装置是一种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的设备。
其工作压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所需的分离效率、操作温度、气体混合物的成分、以及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标准等。
一般来说,CO2
膜分离装置的工作压力通常在几十至数百psi(磅力每平方英寸)
之间。
首先,工作压力受到所需的分离效率的影响。
较高的工作压力
通常可以提高分离效率,因为它能够促进气体在膜上的传递速率,
从而加快分离过程。
其次,操作温度也会对工作压力产生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较高的工作压力通常可以提高CO2的分离效率。
然而,过高的
温度可能会导致膜的性能下降,从而需要更高的工作压力来实现相
同的分离效果。
此外,气体混合物的成分也是影响工作压力的因素之一。
不同
的气体混合物需要不同的工作压力才能有效地进行分离。
例如,如
果气体混合物中CO2的含量较高,可能需要更高的工作压力才能达
到预期的分离效果。
最后,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标准也会对工作压力产生影响。
不同厂家生产的CO2膜分离装置可能具有不同的工作压力范围,因此在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综上所述,CO2膜分离装置的工作压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分离效率、操作温度、气体混合物的成分以及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标准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工作压力,以达到预期的分离效果。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特殊材料的筛选作用,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的一种分离技术。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
本文将对膜分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膜分离技术概述膜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它是利用膜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浓缩、纯化等过程。
通过膜的选择性渗透,可以将溶液中的化合物隔离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根据膜的性质和材质不同,膜分离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逆渗透膜分离技术逆渗透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一种半透膜,使水分子和溶质分子在压力作用下分别通过膜,从而实现水和溶质的分离。
逆渗透膜具有高的选择性,可对不同分子大小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分离效果。
逆渗透膜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海水淡化、食品加工、医药制品等领域。
2. 超滤膜分离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多孔膜,用于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溶质粒子。
超滤膜的分离效果与分子的大小、形状、电荷等因素有关。
超滤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制浆造纸、制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
3. 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离子交换膜,可实现离子的去除、富集和分离。
离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对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吸附效果。
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学工业、电子行业等领域。
4. 气体分离膜分离技术气体分离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膜的选择性,将混合气体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气体分离膜主要用于气体纯化和分离。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空气分离等领域。
三、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 工业应用膜分离技术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纯化、浓缩、分离等领域。
例如,在糖果制造中,膜分离技术可用于果汁的浓缩和分离;在制药过程中,膜分离技术可用于分离纯化药品;在化工生产中,膜分离技术可用于溶液的分离和浓缩等。
2. 环境保护膜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污水的处理和饮用水的净化。
1、膜面积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膜面积越大,渗透气浓度越小,渗透气流量越大,即回收率越大。
2、分离系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在产气量一定时,膜组件的分离系数越大,渗透气浓度越高,所需膜组件的膜面积也越大。
当分离系数达到一定值后,分离系数对渗透气浓度影响不大。
当分离系数较大时,分离过程主要是在分离器前半段完成的。
因此,在分离器中,前半段完成了提浓过程,而后半段主要是为了增加回收率。
当原料气流量、原料气浓度、原料侧压力、渗透侧压力、渗透气浓度一定时,随着分离系数的增加,系统所能达到的回收率增加,所需的膜面积增大。
从工程的济性角度考虑,膜分离过程有它自身的最佳工作条件,当产品气浓度一定,即使膜组件的分离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回收率的增加,也会导致系统造价直线上升。
3、温度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温度的提高会极大的促进渗透过程的进行。
因为随着温度的提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快,膜中高分子链段的震动频率加快、震动幅度加大,因此分子将更快、更容易地通过膜,但是,由于高分子链段震动幅度的加大,使膜对各种气体分子选择性通过的能力减弱,即分离系数降低。
一般来说,温度提高后,最终的结果将导致回收率显著地提高,渗透气浓度降低。
4、压差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由于渗透过程的推动力是气体分子在膜两端的分压差,因此压差的增
大会使渗透过程的推动力变大,从而导致产品气量增大,同时产品气浓度也会略微提高。
以上所说的是正向压差,由于在膜设计时,为了降低气体分子在膜内的透过阻力,因此膜被做得很薄,同时为了满足工程中对其耐压性能的要求,在膜的下面增加了结构较为疏松的支撑层,当膜受到正向压力时,膜会受到支撑层的支撑作用,不被压坏,但是,当受到反向压力时,膜就很容易损坏了。
5、压比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压比的提高,将直接导致产品气浓度的提高。
在膜分离过程中,压比是非常重要的,提供更高压比的操作条件,将会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但是当压比超过6以后,其意义就不大了。
作为一种定性的理解,提高压比与增加膜的分离系数类似,提高压差与增加膜的渗透系数系数类似。
6、原料气流量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原料气流量越大,渗透气浓度越高,回收的氢气总量越多,但是,回收率降低,这时,如果渗透气浓度大于产品气所要求的浓度,可以考虑增加膜组件的数量,来提高回收率,也可以提高操作温度,增大压差等办法,但如果但如果渗透气浓度不大于产品气所要求的浓度,这时提高回收率只能用增大压差或压比的办法。
当原料气流量减少时,为了保证渗透气浓度和充分发挥膜组件的性能,减少膜组件的数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7、操作条件对尾气冷凝的影响
在炼厂,尾气冷凝对膜组件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这里单独作一下讨论。
尾气中氢等难冷凝气体组分越少,C4+等易凝气体的分压越大,它们在膜表面冷凝的可能性越大。
而这些C4+的冷凝液对膜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避免C4+在膜组件内冷凝。
下面是几个主要导致尾气在膜组件内冷凝的因素:
⑴、原料气中C4+浓度增加。
⑵、原料气流量降低。
⑶、膜组件数量增加。
⑷、原料气压力升高。
⑸、渗透气压力降低。
⑹、原料气温度升高。
以上6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尾气在膜组件内冷凝,因此当上述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对尾气成分进行全组分分析,并通过露点计算,确定尾气在膜组件内是否会冷凝。
如果尾气在膜组件内会冷凝,我们可以通过减少膜组件的数量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